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

第29部分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第29部分

小说: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驳煤J艽褥汕玻寺ゴ卦撕幽舷隆T蔽绷プ芏剑驳煤9常挥卸鳌0驳煤P兄辽蕉┌步悖蕉哺Ф”﹁迕芘扇烁僮凡蹲セ瘢渌偷郊媚稀0驳煤Q裕骸拔曳罨侍竺鹿愣甑茸运俟级 庇械墓僭背す蛄桑肽托暮蛑肌Q哺Ф”﹁逦吹戎嫉剑捌驳煤S谑校У乘勒叨嗳耍潢⒅兀每ヂ砣嗥ィ平鹬橛裾浔Τ谱悖允淠谖窀薄O仁牵”﹁迳献喑ⅲ劝蔡笪剩骸胺ǖ比绾危俊敝畛歼低纷啵骸白嬷铺嗖坏贸龆济牛贸稣撸牢奚猓 倍”﹁迳绷税驳煤#┦臁4褥远”﹁宀唤雒挥性购蕖⒈ǜ矗炊盟芏健F渲械脑颍腥朔治龅溃捍褥昵崾毓眩磐驳煤S心信隆0驳煤1┦欤景驳煤5娜肥且桓鎏啵佣褥笙此⒘瞬话字浴
在这里补充一点。清朝汲取明亡教训,对太监严加控制。大家知道,明朝有几个大太监,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王振鼓动明英宗亲征瓦剌,兵败土木堡,“成国公朱永等白事,皆膝行进。尚书邝埜(yě)、王佐忤振意,罚跪草中”,最后英宗兵败被俘。刘瑾,明武宗时太监,召集群臣跪在金水桥南,宣示“皆海内号忠直者”大学士刘健、尚书韩文等53人之罪。魏忠贤,大家比较熟悉。当时袁崇焕守宁远、锦州,魏忠贤派监军,位在主帅之上。这些太监,没有文化,不懂军事,却在总兵、经略之上,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明军获得宁锦大捷后,魏忠贤的孙辈在襁褓中得封公侯,而前线总指挥袁崇焕仅得衔一级、银30两。慈禧时的安得海与明朝的太监不可同日而语。
安得海死后,李莲英伺候慈禧。李莲英是直隶河间府大城县人。民间传说他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赖,因私贩硝磺被关入监狱,出狱后改行作皮匠,所以被称为“皮硝李”。后他来到北京,因为会梳头,便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受到太后的宠信。这些传说并不完全可靠。据李莲英墓志铭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比慈禧小13岁,9岁入宫。清宫档案记载他在咸丰七年(1857年),由郑亲王端华府上送进皇宫当太监。
李莲英入宫后的名字叫李进喜,慈禧太后改名为莲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太后跟前。此时,太监安得海正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安得海的死,给李莲英留下深刻教训,也给他提供发展的机会。李莲英是个聪明乖巧的人,很快揣摸透了慈禧的秉性和好恶,能够千方百计地讨慈禧的喜欢。他还能“事上以敬,事下以宽”,这是李莲英太监人生的秘诀。
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仅26岁的李莲英,任储秀宫首领太监。光绪五年(1879年),李莲英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慈禧太后大权独揽,他的声望、地位也一天天地显赫起来。李莲英31岁时,已经和敬事房大总管即清宫太监总头目平起平坐。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早先雍正皇帝规定太监以四品为限,慈禧太后却以自己的权势,为李莲英而违反了“家法”。慈禧太后是政治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又是感情脆弱、害怕孤寂的女人。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宫女、太监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能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得海,就是李莲英。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记载:每天三餐、早晚起居,慈禧太后和李莲英都当面或互派太监问候。慈禧太后在中南海、颐和园居住的时候,经常找李莲英,说:“莲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李莲英便陪慈禧去散步。他俩走在前边,其余的人远距离地跟随在后面。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李莲英实际上成为慈禧晚年生活中离不开、信得过、用得上的一个“伴儿”。
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宠信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安。有人说:李莲英权倾朝右、营私纳贿,奔走其门者,就得到高官。甚至还有人说:李莲英构陷帝党及维新派。按照清制,这些指控如果属实,李莲英是要被砍头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以北洋海军已经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前来巡阅。慈禧太后就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去天津、旅顺港巡阅。奕是醇亲王,又是光绪的生父,因此要加派太监、御医随行。醇亲王奕主动要求派李莲英随行,以免太后对自己猜忌。醇亲王奏请得到懿准,因为李莲英代慈禧作耳目,可以通过李莲英知道新建的海军、港口的实情。四月十三日,醇亲王奕抵达天津,李莲英同奕、李鸿章一起乘军舰出海,先后检阅了大沽、旅顺口、威海卫、烟台等处,五月初一日回京复命。



  

 



光绪帝载湉(6)

 


这时朝臣不满之声鹊起。御史朱一新奏称:“我朝家法,严驭宦寺。世祖宫中立铁牌,更亿万年,昭为法守。圣母垂帘,安得海假采办出京,立置重典。”奏折批评派李莲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还有人说,李莲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收受贿赂。实际情况如何呢?清代文人、著名维新派人士王小航说:醇亲王离开京城以后,每次接见文武官员,都让李莲英作陪。他的本意在避免揽权之嫌,以李莲英为他佐证。而李莲英一直记着安得海的教训,每夜不住淮军为他准备的华丽行馆,只随醇亲王起居。醇亲王见客,李莲英穿着朴实,侍立装烟、点烟,退归私堂,不见外客,日夜安静,一无所扰。当时直隶、山东的一些地方官员,想巴结这位太后身边的大太监,但都大失所望。慈禧看了朱一新的奏折,找醇亲王问明情况后,命将朱一新降级。
李莲英在慈禧与光绪之间采取什么态度呢?有人说他完全站在太后一边,反对变法,陷害光绪。也有人说李莲英生性圆滑,两面讨好,不但慈禧太后喜欢他,光绪皇帝因为从小就受到李莲英的看护,也喜欢他,叫他“谙达”(师傅),还夸他“忠心事主”。王小航曾讲述一个故事: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和王公大臣出逃,第二年回京在保定驻跸。慈禧临时寝宫被褥铺陈洁净华美,李莲英住得也不错,而光绪皇帝如何呢?李莲英侍候慈禧太后睡下后,前来光绪住处探望,见光绪在灯前孤坐,无一太监值班。李莲英一看,十分惊讶:光绪皇帝竟然没有铺盖。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无法入睡。李莲英立即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说:“奴才们罪该万死!”并且亲自把自己住处被褥抱过来供奉给光绪帝使用。光绪回到北京以后,回忆西逃的苦楚时曾说:“若无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办理完丧事,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日,离开了生活51年的皇宫。隆裕太后准其“原品休致”,就是带原薪每月60两白银退休。李莲英死于宣统三年(1911年),终年64岁。李莲英死后,得到清廷祭奠银1000两。北京恩济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的李莲英墓,“文革”时被毁,现在只有李莲英墓志铭的拓片保留下来。
家庭生活悲剧
光绪皇帝生命的第四个时期是10年“囚帝”的生活。这10年他过得太苦了。国家发生不幸: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个人也发生不幸:大清国的皇帝居然做了“囚帝”。可以说,光绪皇帝的一生,政治生活是悲剧,家庭生活也是悲剧。
在光绪家庭生活中,除了他的生母之外,影响他最大的3个女人是:慈禧太后、隆裕皇后和珍妃。慈禧既是光绪的恩人、亲人,又是光绪的仇人、敌人。据瞿鸿(jī)《圣德记略》载述,慈禧对光绪也有怨气:“外间疑我母子不如初年。试思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以外家言,又我亲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者?皇帝抱入宫时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涤拭。”所以,光绪不听话,搞变法维新,慈禧既痛又气。光绪同慈禧的关系,贯穿在整个光绪一生中,不单独讲述;光绪同隆裕皇后和珍妃的关系,本节略作介绍。
光绪帝有一后、二妃,没有子女。这在清朝皇帝中是独特的(宣统6岁逊位另当别论)。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日,19岁的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和两位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选的。
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亲弟都统桂祥的女儿,就是隆裕皇后。隆裕皇后长得不漂亮,既瘦弱,又驼背。这门亲事是慈禧皇太后懿旨给定的,光绪虽不满意,却也无奈。皇后叶赫那拉氏与光绪皇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慈禧将自己侄女嫁给自己外甥,目的就是在宫闱椒房,探悉皇帝的内情,控制和操纵皇帝,并为尔后母族秉政、太后垂帘听政做铺垫瑾妃像。光绪皇帝同皇后叶赫那拉氏大婚后,情不投,意不合,始终是一门不美满的婚姻。光绪死后,宣统继位,上光绪皇后徽号为“隆裕”,是为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太后在民国二年(1913年)正月十七日,死于太极殿。
光绪有两位妃子,一位是瑾妃,另一位是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他他拉氏,但相貌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性格柔和脆弱。后因其妹珍妃忤慈禧皇太后,被降为贵人。宣统时,尊为瑾贵妃,民国十三年(1924年)死。
珍妃,初为珍嫔,晋珍妃。在影视作品中的珍妃,聪慧明敏,妩媚艳丽,机敏多情,非常感人。艺术作品把珍妃理想化,甚至于说她帮助光绪推行戊戌变法。其实,珍妃不像影视作品中那么漂亮,而且略胖,有照片为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年仅13岁的珍妃与其姐瑾妃,同时被选为嫔。次年二月,姐妹二人一起入宫。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皇太后60大寿,宫外虽然硝烟弥漫,宫内却是歌舞升平。在这喜庆之年,宫里的人,该赏的赏,该升的升。瑾嫔与珍嫔,沾了喜气,同时晋封:姐姐为瑾妃,妹妹为珍妃。珍妃这年刚满19岁,是花样的年华。珍妃年轻热情,性格活泼,博得光绪帝的宠爱。而正宫隆裕皇后叶赫那拉氏,却引不起皇帝的情趣,甚而产生厌烦。皇后与珍妃,宫闱之内,渐起情波。隆裕皇后因失宠而生妒忌,又因妒忌而生怨恨。她利用自己统摄六宫的地位与慈禧姑侄的身份,“频频短之于慈禧”,向姑母、慈禧太后告珍妃的状。珍妃的入宫,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生活的热情。大婚后的数年间,光绪与珍妃共度了一段愉悦的时光。而这正是慈禧和皇后所不愿意看到的。皇后叶赫那拉氏经过长时间观察、了解,终于抓到珍妃的把柄。据《西太后遗事》记载:裕宽谋求福州将军一职,先请托于太监李莲英,因李莲英索银多,又以与珍妃娘家亲近关系,“乃辇金献之珍妃,俾伺便言之上前”。这件事被李莲英的耳目探得,于是引起一场风波。



  

 



光绪帝载湉(7)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八日清晨,光绪皇帝如同往常一样到长春宫东暖阁向慈禧皇太后下跪请安。慈禧坐在御榻上,对光绪闭目不视,也不答话。光绪跪在地上,不敢抬头,也不敢多言。皇太后同光绪帝僵持了约有一个时辰,慈禧太后才放话:“下去吧!瑾妃、珍妃的事,你不管,我可要管。不能让她们可着性子,不遵家法,干预朝政,胡作非为!”光绪莫名其妙,唯唯称是,以礼告退,回养心殿。光绪正在纳闷时,有太监跪奏:清晨,皇太后下令总管太监李莲英,对瑾妃、珍妃杖责处罚。珍妃位下太监高万枝,被慈禧太后懿旨正法。珍妃的胞兄志锐被革职,发遣乌里雅苏台。至于慈禧皇太后对珍妃的严惩,有书说是“褫衣廷杖”——这对皇妃来说,是宫史前所未闻的,也是对珍妃最大的羞辱。
慈禧皇太后杖责珍妃,正史没有记载,宫廷御医档案,留下一些资料:十月二十八日,太医张仲元请得珍妃脉息,六脉沉伏,抽搐气闭,牙关紧闭,周身筋脉颤动。十一月初一日,亥刻(21~23时),太医张仲元请得珍贵人脉息,左寸关沉伏,右寸关滑数,抽搐渐止,仍觉筋惕肉颤,神识已清,惟气血未调,痰热尚连下行,以致胸膈烦闷,两肋串痛。有时恶寒发烧,周身筋脉疼痛。同日子刻(23~1时),张仲元请得珍贵人脉息,左关沉伏,右寸沉滑,抽搐又作,牙关紧闭,人事不醒,周身筋脉颤动。同一日深夜,将御医请进内宫急诊,可见珍妃病情之急重。根据上述医案,珍妃确受重杖。
慈禧皇太后之所以重惩珍妃,其原因主要有五:
一、对光绪:甲午兵败,慈禧太后将责任推到光绪身上,觉得光绪亲政8年,胆子愈来愈大,甚至有些事情不把圣母皇太后放在眼里。慈禧太后想“杀鸡给猴看”,藉廷杖珍妃,告诫光绪:要是不听话,就给眼色看。
二、对皇后:慈禧太后觉得,皇帝结婚5年,对懿定的皇后,既不亲爱,也不敬重。皇帝一心喜欢那个珍妃,太使自己伤心。慈禧太后便借此机会,严厉惩治珍妃,给侄女出口气。
三、对珍妃:珍妃自恃长得娇俏,能说会道,深受皇帝喜爱,太后心里气不过。特别是慈禧年轻守寡,产生心理变态。见到别人甜蜜爱情,心理总是嫉妒怨恨,借个机会,惩罚诊妃。
四、对宫女:内宫应是一片“纯净乐土”,竟然有人串通外朝,卖官鬻爵。珍妃也好,太监也好,卖官之事,确被抓住。于是,慈禧皇太后惩罚珍妃,名正言顺,诫训宫女。
五、对自己:慈禧太后藉此,廷杖珍妃,舒解积愤。
慈禧皇太后“廷杖珍妃”之举,收到一石五鸟之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惶出逃。相传她临行前命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这件事情正史没有记载,但珍妃确实是那时死的。因为从那以后清宫档案就没有出现关于珍妃的记载。后来有个太监回忆录提到珍妃被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