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

第1部分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第1部分

小说: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序言:创业在激情与风险的浪尖上
激情还是泡沫?
“中国为什么没有人赶超比尔…盖茨?”初看之下,这是个很幼稚的问题,但追究下去,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样,为什么在世纪末,中国会突然第一次涌现一大批风险投资,越过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去支持更大风险的创业活动?为什么会凭空第一次涌现一大批甘冒风险的创业者,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创新和变革?这是一时的泡沫吗?
1999年,随着互联网热潮的崛起,一股“大学生创业”热潮也平地而起,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这些无钱、无权、无势的典型“三无”者,凭着知识和激情,纷纷汇入创业大潮,成为中国社会的全新景观。是盲目的冲动?是仓促的赶潮吗?
不幸的是,这一切热闹持续得实在短暂。随着美国Nasdaq的波动,资本市场的乐观精神转化为全面的悲观情绪。刚刚涌起的资源纷纷退潮,更加脆弱的学生创业自然不能幸免,率先遭遇了资源枯竭的危险。一则则创业失败的消息使得人们对学生创业的看法蒙上了新的悲观色彩,于是,当初的反对者和悲观者更有理由幸灾乐祸。
这场创业挫败的“寒流”使刚刚萌芽的高科技创业精神笼罩在巨大的危险中,因为习惯于传统思维的人们会简单地以现象来否定一切,尤其是否定内在的精神与文化。
魔鬼出了瓶子
但无论如何质疑,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些实实在在发生着的一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现象,是中国社会第一次焕发出全局性的创业激情,也是真正纯粹的现代创业精神的萌芽第一次在中国破土而出。
世界的潮流不可阻挡,以高科技为发动机,以风险投资为燃料的新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竞争标准。新经济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它是产业经济与金融市场第一次大规模的紧密联姻。新经济的核心就是新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和经济运行状态,将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的潜力最大发挥出来。
新机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倡导冒险、激励创新,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运作系统。新机制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年轻的创业团队,这些人具有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他们所建立的是更具有速度、效益、灵活性的新型企业机制,能够通过风险投资来推动自主创新的发展,使创新理念在幼苗时期就能获得很大的资源,然后通过合理的推出机制,来完成社会资源转移。
过去,在中国似乎只有有钱、有权、有势的人才有创业的条件;过去,企业家失误一次就会被舆论和债务永远打入地狱,再也不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过去,无法想象一个年轻的只有创意的公司能够获得巨额资本的支持;过去,也无法想象一批年轻人会如此没日没夜地疯狂工作;过去,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新点子、新创意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转化为一个公司转化为一种商业……而现在,一切都有了可能。透过许许多多这样的新现象,我们就不可否认:一种新型的创业机制和文化已经出现了!虽然还很幼稚,还不成体系,虽然还不够规模,但是一切真实地开始了。
而且,魔鬼一旦放出瓶子,就再也不会回去!
高科技创新文化与校园文化是血脉相融的,而与过去主导中国企业界的“半个老板加半个政治家”的传统企业文化隔阂巨大。这也是为什么斯坦福的校园文化与硅谷的创业文化,能够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根源;也是互联网开放、创新、平等竞争的精神与校园文化如此相吸相近的根源;这也是为什么中关村发展多年,却没有真正融入校园文化,没有提供真正创新动力的根源。
因此随着中国创业浪潮的起来,与高科技有着天然亲和力的年轻学子以及众多刚刚跨出的毕业生,率先敏锐地感知到了它的脉动,纷纷投入创业大潮,成为主导性力量,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同道路的抉择
自己作为学生创业的一员,我一向低调甚至尽可能回避学生创业的说法。因为在中国,过于强调学生创业,反而让别人带上色彩,另眼相看,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而且,自己也不能局限于学生创业的观念,要尽量引进有丰富经验的人一起创业,使自己的创业公司与社会普通人创业是完全一样的,不能特殊。否则,无疑是自设樊笼。
1999年,中国互联网大潮初起,进入规模化增长,各种新兴商机初露端倪。其中,一个新兴的商机进入我的视野,那就是围绕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研究与咨询。这一切正是自己的强项。显然,这是一个不可错失的大好时机。在那几个月里,创业的冲动炙烤着自己。于是,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创建了国内第一家专业互联网咨询公司——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
关于未来发展,有两条泾渭分明的道路可供我们选择:一条是走传统模式,从三两个人起家,利用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建立业务基础,逐步积累经验和发展资金,与众多的企业一样,维持在十人、八人的规模;而另一条则是利用风险投资,快速扩展,占领更大的市场,在一两年内不求盈利,加大投入,争取成为这块新兴市场的第一品牌,并且谋求上市。第一条路,十分轻松,几位创业人员每年挣个几百万应该不成问题,可退可进,从容自如;第二条路,一旦启动就要承受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因为我们必须争取到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去挑战一个从未有过的难题:在中国,如何将最难规模化的咨询企业做出品牌,成为一个大型企业。如果不能成功,则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创业者,就很难获得很好的回报。
两条道路,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道路,踏上了一条前人从未实践过的新路。如今,互联网实验室已经发展成近50人的企业,在同行中遥遥领先,在业界也建立了影响力。但是,我们的担子却依然越来越重,发展的风险依然十分巨大,前面的难度更加巨大。我们还得毫不松懈,全力以赴。
未来几年,我们也许能够创造奇迹,也许会面临挫折,不得不退回传统的发展模式。我们的道路实际上就是现代创业的一个典型缩影,与依靠自身原始积累的传统创业模式截然不同。这种模式是一面双刃剑:集巨大的机遇与巨大的风险于一体!
对失败的宽容和理解是关键
因此,这场创业浪潮的内核,不是技术本身,也不是互联网本身,而是一种全新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对投资者、创业者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一个新兴企业、新兴产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同时更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创新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
在这场浪潮中,成功者是少数,失败者是多数,但是“屡败屡战”的创新机制将会对技术发展和经济推动产业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机制与文化跟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点的抵触比比皆是。
创业要与各种堡垒斗争,最难斗的就是大形势。如今,学生创业遭遇极大的挫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本身不是学生创业自身的原因,而是整个环境恶化的结果,因此不仅仅是学生创业,而是整个社会创业都在承受巨大压力;不只是中国的创业遭受了打击,就是美国的创业活动也正遭遇恶退的危险。我们必须承受这种压力,必须随着形势做出理智的调整,也可以收缩、转型甚至破产的方式度
过难关。我们可以暂时接受失败,但是我们的创业精神必须活着。等到形势好转,我们可以借势重来,因为资本市场的走势不会永远是(禁止),也不会永远是低潮——起起伏伏的走势正是活力的体现。
我们有过这样的冲动,就不会这样甘于平淡;我们有过这样的激情,就不会这样承受失败。创业精神的本质就是要敢于跨越界线,包括传统文化的界线,包括世俗观念的界线,包括现有秩序的界线,包括现有机制的界线……当然在跨越的同时,我们必须能够承受风险,能够坦然接受一次失败,而不被失败压跨,可以卷土重来,更有经验和信心地东山再起。社会能够形成这样的环境与机制,有胆识和眼光的人才能轻装上阵,不断创新,不断为社会提供新的可能。这是人类活动的延伸,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必须支持的探索。
创业可以失败,精神不能失败
张宏杰不是在创业的热潮当中,而是在创业的低潮中创作此书,尤其值得称道。因为他明白,这不是时尚,而是短暂的潮流和热点,可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精神。创业会随着形势起起落落,但精神一旦在年轻的校园中激起,就必然有延续的生命,有成长活力。因为这是全球化的命运,这是全世界的趋势。这些故事本身都很精彩,但精彩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因为目前记录的,仅仅是这些主人公们创业的一段历史,而他们的未来远远比现实的文字要久远得多。这些人的历程将会延续数十年,一切仅仅是开端。但开始了,就不会停顿。包括这些人的创
业,包括张宏杰的笔触。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创新是偶然的,创业是必然的。当我们的社会能够以平常心来看待创业中的成功和失败,能够以建设性
的心态来透视这场融合理想和冲动的浪潮,那么这些文字的价值就超越了书籍本身,而真正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回荡起新的理念号角。
我可以肯定,这些人当中会有许多人会失败,而且不只是一次地失败;我也可以肯定这些人是创业浪潮中的代表,但不是杰出的全部。仅仅从故事、仅仅从财富上赶超盖茨并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借鉴国外最先进的创新机制,如何学习国外最成功的创业经验,真正在中国孕育出高科技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机制,这才是中国发展新经济的真谛,才是真正创业精神的财富。
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让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只为自己眼前活着,只会因循守旧,只会回避风险,只图安逸保守,不敢冒险进取。这是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著名IT评论人、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 方兴东)
2001年3月1日于北京
前言(一):大学生创业与盖茨现象
一位父亲问在清华读书的儿子:“你知道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是谁吗?”
刚上大学二年级的儿子回答说:“不知道。”
父亲加重语气说:“是盖茨!美国的比尔·盖茨。”
儿子却说:“比尔·盖茨没什么了不起的!”
三年后,这位清华学生和几个同学创办了一家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的软件公司,并出任总经理。上面的一番对话是我在清华创业园采访他时他跟我讲的。当时他父亲感觉到他还没找着自己的未来方向,就想通过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来激励他。
我听完后禁不住慨叹:“真的是年少轻狂啊!竟然说比尔·盖茨没什么了不起的?”他赶紧解释说:“其实,我现在觉得比尔·盖茨特了不起,当时是因为我不知道比尔·盖茨是谁才说他没什么了不起的。”原来如此,逗得我直笑。他认为盖茨是一个改变世界命运的人,是一个可以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人,他对盖茨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位清华学生上大学二年级还无所事事的时候,盖茨在二年级就从哈佛大学退了学去创办自己的公司,缔造了后来的微软帝国!微软帝国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同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道德与情感的世界。盖茨是时代的宠儿,是时势造出的英雄。他开创了一个时代,“比尔·盖茨”这个时代符号已经逐渐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盖茨更像一尊神,而非人。他所创造的神话正激励着我们这一代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中的大学生。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将科学技术转化为财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会向盖茨看齐。盖茨是知识经济的代表,他的出现创造了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奇迹,这也正是他最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甚至是崇拜的地方。在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弘扬盖茨的创造力和知识至上的精神。
1999年被媒体誉为“大学生创业年”,大学生创业是在1999年的下半年火起来的。记得1999年6月至7月我做清华和北大毕业生留学美国的系列采访时(写成一书《寄托的一代》),他们没有一个提到“创业”这个词,这批留学美国的精英把自己毕业的去向定为三个:出国、工作和留在国内读硕读博,而他们选择了出国。出国潮一直很热,如今出现了创业潮,这是我们企盼已久的。
可以说,没有互联网的兴起,没有风险投资的引入,也就没有这股创业浪潮,因为大学生没有金钱没有权势,有的只是知识。而各种规模的创业计划竞赛正是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创业种子破土而出,引来社会各界的注意。
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年都举办这一竞赛。scape、Excite、Yahoo!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里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其中麻省理工的“五万美元创业计划竞赛”已有10年历史,从1990年到现在每年都有五六家新的企业从大赛中诞生,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商业计划”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元的价格买走。这些由“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来的企业中,有的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长为年营业额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一批批的创业者在竞赛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创业计划竞赛可谓姗姗来迟。在中国率先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的大学是占了绝对优势的清华大学,1998年5月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由清华的一个学生社团——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发起并举办。由于比赛本身的性质和它在中国的首创性,它受到了众多媒体、专家、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密切关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恩危认为“清华大学在新世纪中应成为创业者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