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

第29部分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第29部分

小说: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没有像有些公司那样,人家给我投资500万,我把董事长的年薪定在15万、20万那么高。我的月薪定在六千块钱,SK看到这个工资很惊讶,他说你一个月六千块钱够花吗,我说够了,够了,我在北京会活得很舒服,我交了房租,一个月还能攒点钱,还能给家里寄点钱。待遇对我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我能否把公司做起来,公司的利益是最大的,你必须有这个境界。我现在还没有达到100%的这种境界,但我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做企业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以前有人问我创业好不好玩,说创业有多爽啊。你没做不知道,你要是自己也做了就会知道有多烦了。
自信背后就是磨练,我觉得在这里创业一年多学到的东西要比我在清华读三年研究生多得多,甚至比我去学两年MBA也要多得多。我以前跟员工讲,凭我这样的能力,我到一家公司去,不用问他你要求什么样的人,你就说让我干什么我就能干什么。我行政做过,技术做过,市场做过,人事也做过……我都做全了,是多面手。你把我放在哪个位置我都能干,而且能干好。
迈思威从成立到现在才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陈旭光就要领着它走向国际,向国际软件公司靠拢,他的非凡胆识和雄心壮志让我肃然起敬。
我们公司目前研究人员有十几个人,但规范相当严,我们一直在积累东西。一家公司如果谈不上积累的话,那肯定做不大。树立目标很重要,你看教小孩也一样,嘿,你将来想做什么?我将来做工程师,我将来考清华考北大……我们也一样,要树立一个远大目标。我们公司技术人员十几个人一年多没一个人走,这在软件行业很少见,他们的待遇也不是很高,平均四千到五千。
像我们公司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个员工来我们公司之前,在北京一家旅游网站做,月薪是八千,来我们这里面试时,我说我这边只能给你四千,他说好,四千也愿意来。最后,他解释说:“在那家网站也许我只能赚半年的八千,但是我相信在迈思威我能赚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四千。”就是说一个员工看重的是你公司更长远的东西,而不是眼前的东西。
很多做项目或者做网站的公司,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往往都是出高工资拉拢一批人来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东西做出来。这项目一完,你愿意留就留,不愿意留就走人,我再有项目还可以靠高工资拉拢人。
让我很欣慰的一点就是,公司的技术人员没有一个流失。谈不上让别人去学,没这么大魄力,但我们会把这种管理方法这种企业文化一直延续下去。
陈旭光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跟员工们的关系,那就是“铁”。有一个员工惹上了官司,他也出面帮他打,让他安安心心地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大家在一起工作很开心,有前途而又开心,我想这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工作之一。
人物印象:
对陈旭光的采访进行了两次,中间隔了两三个月,这两三个月里头,迈思威走得很快,以致第二次见到陈旭光时,他是一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样子。
陈旭光看起来挺像个老总的,其实他就是个老总,一个野心勃勃想做大企业家的小伙子。他的底气很足,不是一般的自信。
本来是没有第二次采访的,跟他通电话时他邀请我到他的公司再看一看,因为公司变化挺大的。盛情难却,我也就去了,后来我想,其实他是想让我分享他暂时所获得的成功带来的快乐。
他认为我写这本书很有意义,所以把别的事情推掉,特地给了我好几个小时做访谈。好几个小时——他给我的“待遇”挺高的,这也是对我把这本书写成的莫大鼓舞。
他很热情,很随和,很有企业家风范但不摆架子,这是他跟员工相处得很好的原因。跟他谈话我一直很兴奋,我想是因为受了他激情的感染,他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
在低调中成长
创业者档案:叶滨,1975年生于安徽合肥,1992年至199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1999年8月在清华创业园成立北京乐都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任CEO;1999年10月在香港注册成立V2 Technology Ltd,任CEO;2000年3月公司从清华创园迁至恒基中心。
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而V2Tech。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可以为互联网加入更多的“感情”,从而提升人们在网上的感受。想象一下:你在网上购物或者浏览信息的时候,网站会用声音来向你问候!这将为网上的体验带来一片崭新的天地。另外,想象一下将视频引入商业网站用来吸引用户会带来什么效果?
V2Tech。是一家拥有专业化管理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他们的方向是在互联网上提供多媒体解决方案和服务,他们的目标是“增进交流”。V2Tech。一直致力于网络多媒体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今年初研制出的音频和视频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包括:V2音频点播、V2广播、V2 EServ、V2Instam和V2有声广告。
V2的前身是乐都,乐都的团队是在参加清华大学创业大赛期间组建的,两个做技术的来自电子系,还有一个MBA负责管理。乐都很低调,很谨慎,关于它的媒体报道在众多学生创业公司中可能算是最少的一类。乐都不太引入注意,但已经走得很快。从他们创业地方的迁移就可以看来,他们几个人最先在清华北门外租民房摆着一溜儿计算机,到清华创业园的普通写字楼,再到A级写字楼恒基中心。当我准备采访叶滨时,还以为他留守在清华创业园呢,没想到已经“光荣出园”。
2000年11月14日上午11点钟,我从地铁口钻出来,找到了在北京站附近的恒基中心。不愧是A级写字楼,既气派又豪华。坐电梯上到九楼,我怀着一种惊讶的心情走进了叶滨的办公室。透过玻璃窗,能看到对面的北京国际饭店,还有下面车辆川流不息的长安街。我想在这工作肯定很舒服,因为窗外的风景独好。我打断了叶滨的工作,两人谈起了创业的话题。
应该说公司发展得蛮迅速的,公司是从去年参加清华大学第二届创业大赛出来的,跟视美乐、FanSo同一批进清华创业园。去年8月份进创业园,11月份拿到第一批种子基金,然后真的才开始招人做我们的产品,做我们的软件。今年的3月份,创业园那边的房子不够大了,我们就搬到这边来,在恒基中心办公。到6月份和8月份,我们分别引进两批风险投资,一个是东南亚的投资公司,还有另一个,包括香港电信。数额还不算很大,合起来100万美金吧。到今天,产品开发成熟了,我们开始推广市场。
我们的管理也慢慢走向正规化,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士。我们的五个产品可以销售了,在做市场的时候我们感到公司管理这个环节的薄弱,这跟我们几个创业伙伴是技术出身有关。我们准备聘请一个CEO,到时我就退下来做副总裁。对我来说,头衔不是很重要。财务总监和运营总监也是从外面请来的,我们新的CEO在时代华纳做过很长时间的亚洲区市场总监,有多年工作经验,而且是从国外过来的。
我说,你们公司研发出来了成熟的产品马上就可以赚钱,那么你们公司能够发展起来的优势在哪里呢?
我们公司的优势最早是在技术方面,我们公司刚开始能够起来,而且走到今天这一步,再上一个台阶,最大的优势确实在技术。创业初期,我们团队几个都是清华的学生,技术很强,而且我们看好这个方向,看得比较远。我们是做网络多媒体、多媒体的通信,就是说现在大家上网只是看到文字、图片的东西,我们是要给一些互联网加上声音加上图像,做这样的软件。
在国内我还没听说过有谁在做这样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向。从市场的接受来说,大家也是非常认可的。现在你再去做什么ICP呀,人家已经不会去相信你了。在国内做电子商务,也都会需要一段时间有很多不同的东西要配合。我们所做的东西,是在网上增加网民的感受能力,增加网站的表现能力。
我说,回想过去,你们几个人是怎么走上创业这条路的?参加清华创业大赛是不是你们创业的起点?
我和怀千江(现任技术总监)原来是同学,是室友,一起创业,在清华是搞网络多媒体的,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的技术也比较强。我们经常要睡觉的时候,在宿舍一块讨论这种问题到凌晨两三点。刚开始我们讨论的主要局限于比较有新意的想法上面,真正去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公司真正帮助我们走出第一步的是清华创业大赛。我们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他叫倪小东,是清华的MBA,跟我们做技术的有一种互补。
参加创业大赛以后,也是给了我们一个信心吧。我们只参加了预赛,在服务类那一组拿了个小组第一名。当时,包括评委、业内的专家和风险投资人听完我做的报告以后说,你的计划非常好,非常有意思,你不要仅仅把它做为一个计划来做,应该把它完善一下,去做一个公司。听了这句话,对我们是一种鼓励。我们确实也有这个创业的冲动,我们做这个东西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参加创业大赛拿大奖,而是真正觉得这东西有市场,有前途,而我们的技术能够实现它,所以我们要去做它。
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这些想法都成形了,这时候倪小东和怀千江正好是毕业,他俩是研究生两年毕业,而我是三年毕业。怀千江跟我同个班,他提前一年毕业。大家都可以出国,可以去外企工作,但他俩都放弃了,然后留下来一起做公司。而我也不去实验室工作了,就着手开始办这个公司。到8月份清华创业园成立,我们就搬进去。
我说,创业是你人生的一个选择,你本来也可以出国或者进外企,但你最终选择了这个,在你现在看来创业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我对自己这个选择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清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志向,那怎么样去走这条路呢?至少我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尤其读了研究生以后。读了研究生,自己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这么一个台阶,那么下面是怎么去发展了,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我本人对出国还不是百分之百发自内心的喜欢,出国的确是一条很好的道路,我的很多同学都出国了,而且我知道他们在国外挺不错的,但我还不是很喜欢出国这条道路,首先是出国那个过程,我感觉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考试,申请,签证,然后坐飞机出去。如果不出国,看到那些师兄师姐一般都奔外企,比如IBM、摩托罗拉等一些大公司,但是我所了解到的,在外企工作待遇非常好,日子过得不错,可并没有真正把自己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我认识有几个非常出色的人,去外企以后做的工作非常平庸,我觉得挺可惜的。
我说,这股创业浪潮使大学的精英分流一部分出来,这是好事。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放弃了出国和进外企,以大无畏的精神去创业,完全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
你说这点我特别有共鸣,当时毕业的时候,我的同学特别多,关系特别好,你可以想象,忽然间,这么多特别优秀的同学要出国了,自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据我了解到的,出了国的人在国外那种环境,最后大多也是选择进一家大公司去打工,而出来办公司的非常少。我觉得,选择自己出来创业的这种意识,中国学生是应该具备的,也是非常有必要拥有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你没法说人家好与不好,因为那是他的选择,我们要尊重,但对于社会的这个群体来说,如果大家都比较一致地去外企打工去出国的话,这对中国整个社会发展就很不利了。那些非常优秀的人如果仅仅听从别人的安排,去选择别人给他指好的道路,那就是被领导者,到最后好象全世界就只有几个大公司,所有的人都在这几个大公司工作似的。
我们当初创业时,清华创业园都没听说过,我们只觉得那地方房租比较便宜。我们搬进去的时候,创业园还在粉刷呢,根本就没想到后来会这么有名。当时可不是现在普通被认同的情形,所有的人都觉得:你们这些学生想办公司,开玩笑呢?出去被别人骗了都不知道。尤其是像我们一直在学校呆着的,做出创业这个选择,人家都提醒我们要仔细考虑考虑。那现在就不一样了,至少名声也不一样了,这叫创业,而不是以前的叫不务正业。
我说,我特别希望你们这批人当中能创造一批神话出来,让我们这一代缺乏很好信仰的年轻人受到一些感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为这个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我们中国需要自己的神话,美国有个比尔·盖茨,我们中国青年为何受的是盖茨式的美国英雄而不是咱们中国自己的英雄创造的神话的激励?
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了解很多师兄师姐的走向,其实我特别希望有一面旗帜告诉我,让我觉得这个人的经历特别好,以后我就朝这方面去努力。我特别想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但我就是没有看到那面随风飘扬的旗帜。
当时在创业园的时候,每周有一个创业者沙龙,有一次在沙龙里,我就说我特别希望我们当中出现一面旗帜,这旗帜不仅是对我们兄弟公司的一种感召,对中国所有的学生也是一种感召,至少可以告诉这一代或者下一代的青年们:可以考虑去走创业这条路,这条路可能非常有前途,可能更好地发挥你的才能。
我说,创业要面临很多挑战,很多困难,可能会让你绞尽脑汁,完全是让你施展才能的大舞台,那么在这个大舞台里,你有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让你喘不过气来的困难?
困难始终是存在的,你可以想象:一个公司从零开始,几个学生躺在床上想出来的很好的主意,到真正把这个主意做出来,有这么多人一起做事,有资金……肯定有很多坎,而度过每个坎都不是很容易。
  
刚开始去找资金,申请种子基金100万人民币,但你要怎么让人家把100万人民币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