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 >

第4部分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第4部分

小说: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混账话,出自一个房地产商嘴里,可想而知,在一个贫富悬殊,很多人不要说做〃房奴〃,甚至连做〃房奴〃的机会都没有的社会里,会引起多大的轰动。志强同志这不是欠抽么?
所以,任同志每有一句豪言壮语出来,在网络上都会响起一片骂声。在大连的一个论坛上,还有〃房奴〃以扔鞋的经典姿式向他表达严正的抗议,上演了一出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伊拉克被〃人鞋炸弹〃袭击的山寨版。而任同学竟然也很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是〃全国人民最想揍的人〃。
那他的心理为什么看起来如此强大无比,天不怕地不怕,甚至连他的利益伙伴政府也敢批评?
我曾注意观察过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上志强同志与别人的辩论过程。那一刻,我承认他有足够的理由睥睨一切。他在论证自己的王八蛋观点时,毫不慌乱,有理有据,有数据有分析,几乎无懈可击。而且,他还善于抓住对手的漏洞,一招击溃对方。
这样的人已经具有心理强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基础上,保持心理定力,在博弈时绝不让对手掠起自己的一丝情绪;对手向自己发出任何信息,都可以用自己的大脑进行解读并瞬间作出反应。
当然,志强同志还有显赫的身份和家庭背景,这在心理上也变成了他的潜在实力。
除此之外,志强同志显得心理强大还有一个和跑跑同学一样的秘密:投入到了演戏的情境。他还借助了一种心理法术:把自己的混账话理解成〃真话〃,并想象自己是在向观众传播房地产业的〃真理〃。
一个自认为是在传播真理的人,如果他不具有心理优势,谁有?
有的聪明人之所以是个懦夫,是因为心里没有真正的自信 
                  第20节:那些内心强大的人们(7)
如果剥去价值判断,任志强的心理强大算是〃成功人士〃的高级版本了。不过,这样的心理优势在诸葛亮这种高人面前,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人物:诸葛亮
职业:三国时蜀国国务院总理兼中央军委主席
心理强大事迹:玩空城计骗过司马懿
心理强大指数:★★★★
无知者无畏,但有知者更无畏。这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作家、外交家、木牛流马专利发明人诸葛亮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论聪明和心理强大的关系及转化机制》中告诉我们的。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聪明却自以为聪明的人黑压压一片,望不到尽头。按苏格拉底〃我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的说法,〃自以为聪明〃的意思其实是〃愚蠢到不知道自己愚蠢〃和〃愚蠢到以为别人都很愚蠢〃。
在人际关系上会玩几个阴招、损招,会插科打诨,那只是小聪明,档次极低;中等聪明是了解人心定律,熟谙社会游戏规则,远祸晋身;大聪明是顺应天道,思索宇宙人生。
有一个现象很让人奇怪,有些人也很聪明,很博学,但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却不知所措,在危险面前颤颤发抖,一不小心就被秒杀。他们懂得那么多,还会害怕?
当然会!原因很简单,他们被利益和求生的本能劫持。在危险面前,他们没有用智力来抵挡,帮助自己化险为夷。外界控制了他们的内心无论是利益,还是求生,绳子都由外界牵着,他们的智力不再起作用。在这样的状态下,心理上自然是软弱不堪的。
诸葛亮绝不是这种智力上的巨人,心理上的懦夫。他完美地阐述了:一个人可以在智力上厉害,同时在心理上强大。
原理并不高深:假如一个人真的在智力上非常厉害,并且已经得到了外界和自己的认可,这种〃自信〃就被带入了他的心理结构之中,使得心理结构得到填充,让自己在心理上也很强大。有些聪明的人之所以在心理上是个懦夫,就是没做到这一点。
诸葛亮最经典的心理强大案例不是舌战群儒,而是玩空城计。
                  第21节:那些内心强大的人们(8)
诸葛亮从哪儿得来的胆量玩空城计?原因有二:
第一,实属无奈。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两千五百人马在城中。这么少的人根本就只能当司马懿大军的下饭菜。逃跑只有死路一条,按常规防守也守不住。因此,不如放手赌一把。
第二,他的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是何等人物?一个同样聪明绝顶的人,和诸葛亮正是同类,恰恰是同质的对手。
同质的对手有时候极难对付,有时候恰恰最好对付,因为双方玩的游戏规则是一样的。而不同质的对手,有时候却极难对付,因为他和你玩的游戏规则不一样,根本不按你的规则出牌。
放在空城计上,道理是这样子的:司马懿一看诸葛亮摆出城门大开并且还端坐城楼自如抚琴的架势,第一反应就是有埋伏。这样,他就按诸葛亮的期待出牌,诸葛亮也就有救了。如果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来,一看这种架势,管你埋伏不埋伏,第一反应就是杀进城去,那诸葛亮就完了。他绝不会以这种架势来对付莽夫。
诸葛亮知道自己是什么,也清楚司马懿知道自己是什么。这就进入了一场博弈。
让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亮〃这颗智力高超的大脑在这场博弈中的简单运作过程:
(1)我既不能打也不能跑,那么要保住我自己,必须让司马懿退兵;
(2)如何让司马懿退兵?很简单,让他认为我有埋伏;
(3)如何让司马懿认为我有埋伏?玩空城计,制造认知的反差效应:正如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看起来空空的城池,可能在里面和周边埋伏着无数的军队!而司马懿知道我平生谨慎,不会轻易冒险;
(4)司马懿不是傻子,了解我诸葛亮,知道我不会轻易冒险,所以我冒险可能是一个计谋;
(5)那么,如何让司马懿相信我真有伏兵,而不是玩空城计?装!装得镇定自若,毫不慌乱,因为越不慌乱,越表明背后有实力支撑!
前面四个环节对于司马懿来说只是雕虫小技,但他在决定性的最后一个环节上却只能败下阵来。这就是残酷的心理较量,诸葛亮如果心理不强大,根本无法装得像,更不可能镇得住司马懿!
                  第22节:那些内心强大的人们(9)
你看,关键时候装13还是很管用的。关于装13和心理博弈,在后面的章节我还会有更详细分析和揭示。
理性之所以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是因为它对人构成了一种真正的说服
强中更有强中手。诸葛亮的心理强大和苏格拉底又不是一个档次。
人物:苏格拉底
职业:古希腊哲学家
心理强大事迹: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不逃走,平静地喝毒酒而死
心理强大指数:★★★★★
公远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和毒害青年,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他为自己作了辩护,但只是〃无罪〃的辩护。他并不怕死。
审判当然是不公正的。他的朋友克里托曾经到牢房里劝他逃走,并妥善安排了一切。但他拒绝了,还说服了克里托。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和来看他的人讨论严肃的哲学问题。
当毒酒端来的时候,苏格拉底镇静而毫无畏惧地一饮而尽。朋友们看着都流下了眼泪,而苏格拉底反过来安慰他们勇敢些。他慢慢地在屋子里踱步,然后双腿发沉,躺了下去,最后安详地闭上眼睛。他在死亡面前的冷静让人惊心动魄,绝对无愧于那个时代〃最勇敢、最聪明、最正直〃的人这一称号。
苏格拉底在心理上为何那么强大,以致在死亡面前都如此平静?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考,他的理性能力在力量上远远战胜了死亡。他的存在对于生死已构成一种超越,更不用说我们凡人所看重的那些世间荣辱。
而理性之所以有那么强大的力量,是因为它对人构成了一种真正的说服。这一点我在后面会详细讲到。
我们先看一下死亡在苏格拉底眼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柏拉图在《申辩篇》中如是记载,我忠实地抄袭如下:
苏格拉底: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之一。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
如果人死时毫无知觉,而只是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么死亡就真是一种奇妙的收获。我想,如果要某人把他一生中夜晚睡得十分香甜,连梦都不做的一个夜晚挑出来,然后拿来与死亡相比,那么让他们经过考虑后说说看,死亡是否比他今生已经度过的日日夜夜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好吧,我想哪怕是国王本人,更不要说其他任何人了,也会发现能香甜熟睡的日子的夜晚与其他日子相比是屈指可数的。
                  第23节:那些内心强大的人们(10)
如果死亡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们按这种方式看待死亡,那么我要再次说,死后的绵绵岁月只不过是一夜而已。
另一方面,如果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如果我们听到的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如果所有死去的人都在那里,那么我们到哪里还能找到比死亡更大的幸福呢?
如果灵魂抵达另一个世界,超出了我们所谓正义的范围,那么在那里会见到真正的法官……如果你们中有人有机会见到奥菲斯和穆赛乌斯、赫西奥德和荷马,那该有多好啊?如果这种解释是真的,那么我情愿死十次。
这样对死亡的哲学思考是否让你觉得死并不可怕?也许,这只是哲学家的一种看法。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即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会使世界看起来是一种样子而不是另外的样子。
一个人大脑中的世界图景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影响,即从智力结构〃移〃到心理结构;反过来,心理世界中的图景,也会〃移〃到他的智力结构,即心里面潜意识地怎么想,大脑就怎么认为。假如一个人认为社会上的人很友善真诚,那么,他就不会在心理上觉得别人总想着害人坑人;如果他在心里面总感觉有人要害他,那在他眼中,很多人都不是好人。
但是,你也看出来了,苏格拉底并没有论证,而只是〃设定〃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严格来讲并没有诉诸于理性。
但苏格拉底牛叉就牛叉在,他并不就此止步,不怕死并不是靠意淫,靠强迫自己相信死其实是一件美妙的事。在柏拉图的《斐多篇》里,他还进行了极为精彩的论证。
论证较长而且复杂,占去了《斐多篇》大量篇幅。在这里,我无法一一抄袭,而只能把他的逻辑梳理如下:
(1)我们的欲望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真理,必须摆脱身体欲望的诱惑。
(2)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摆脱身体欲望,超越于可见的身体而专注于不可见的灵魂。
(3)人有身体和灵魂,死后无非是肉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以及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第24节:那些内心强大的人们(11)
(4)人死时,对于一个超越了身体欲望而接近不可见的理念世界的哲学家来说,死时,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是纯洁的,它进入了理念世界,因为在他的今生,灵魂从来没有在肉体中封闭自己。而普通人的灵魂与肉体结合在一起或被肉体所封闭,因此死时并不能不受污染地脱离肉体,它们无法进入不可见的纯粹的理念世界,而会被拉回现实世界,只在坟墓和坟场里徘徊:那些影子般的幽灵就是这些还没有消失的灵魂。
(5)既然一个哲学家生时专注的是与灵魂联系在一起的理念世界,并尽力摆脱或已经摆脱了身体的欲望,而且死只是灵魂彻底离开身体进入一个真正的理念世界的过程,那么生和死就只有这样的区别:生时,灵魂尚存在于身体;死后,灵魂彻底脱离身体进入纯粹的理念世界。
(6)这样,死不过是生的延续和超越而已,它是在一个人经过艰苦的哲学修炼后的自然归宿。这意味着,那些以正确方式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愿地为死亡作准备,他们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
(7)那么,在这种长期为之准备和期盼的事情终于到来时,他们又怎么会害怕呢?
看到没有?多么牛叉的推理!
2、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控制自己命运的起点
导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应对,不为环境和他人所操纵,并且能快速地作出判断,是一个人掌握自己命运的起点
诸葛亮和苏格拉底虽然对于心理问题频发的当今社会来说非常遥远,但他们的存在表明:一个人如果心理强大,那么他在心理上和理性能力上都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生存高度!前面一个可以让谁都无法击败你,后面一个可以让你洞悉人心,看穿万物!
我们当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指挥千军万马,也不会像苏格拉底那样一生都在进行哲学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了什么程度才算心理强大呢?我尝试给出一些指标:
不自卑;
能够看穿他人的表演,以及一些圈套;
                  第25节:那些内心强大的人们(12)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应对,不为环境和他人所操纵,并且能快速地作出判断;
在很大的打击面前,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理智,因此从未被什么所击倒;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一直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绝不动摇;
绝不患得患失;
能理性地梳理、分析,客观看待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情;
对自己适合做什么,有什么潜力,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一个准确地认知;
宠辱不惊。
只要达到四个以上指标,我相信你已不再受心理脆弱地困扰了。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你已经有足够的心理优势、理性思考能力去应对各种挑战!
                  第26节:到底是哪些东西让人内心弱小?(1)
第三章到底是哪些东西让人内心弱小?
导读:
面对任何让你在心理上自卑、屈辱、窝囊、无能、愤怒、恐惧的人和事,你的对手首先并不是别人,而是让你陷入如此境地的社会和心理法则。你需要意识到它们在你心里是如何起作用的,在对手要利用这一点陷你于不利时,能预先作出防御,并迅速进行反击。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为了帮助大家看清楚我们的真实处境,并给后续的分析提供一点知识背景,我有义务描绘两幅图画:一幅是〃社会〃的,一幅是〃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