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黄昏 >

第7部分

帝国的黄昏-第7部分

小说: 帝国的黄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正寝,这样还算美好的结局,在末代皇帝中是很罕见的。

对于“衣带诏”,我总是有些怀疑它的真实性。以汉献帝这样的聪明人,难道会不明白什么血书、衣带诏都是根本没用的,居然拼着性命去弄?他找的那几个人,董承、刘备之流,手上都没兵,联系还颇为松散,怎么能成事呢?说《三国志》是正史,其实同《三国演义》相比,没准儿作者的想象力更丰富呢。陈寿是个个体作家,自由撰稿人,没有政府支持,也无任何资助,要是不凭丰富的想象力,如何能写成一部正史?其实任何史书同真实的历史之间都有很大的差距,可以相信一半就很不错了。 


蜀汉后主刘禅:谁说阿斗扶不起来?

东汉之后,中国历史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北方的曹魏政权存在46年,共有5个皇帝。到了第三个皇帝曹芳的时候,司马懿于正始十年(249)年发动政变成功,司马家族从此控制了政权。曹芳于嘉平六年(254)年被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废掉,司马师改立曹髦为帝。曹髦被欺负得太厉害受不了,于甘露五年(260)年带着一队人马冲出宫去,直奔司马家,半路上就被人杀掉。接下来的魏元帝曹奂,在咸熙二年(265)年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了司马师的侄子司马炎。这三个皇帝基本上没有作为,不值得单列一章来写,本书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的末代皇帝都写出来,所以从略。

曹魏亡于司马之手,一个重要原因是前两个皇帝太短命,魏文帝曹丕在位只有7年,魏明帝曹睿在位也才10年,曹芳登基的时候只有9岁,帝位自然就坐不稳了。曹丕如果能长寿,熬过诸葛亮,熬过孙权,由他统一天下也并非不可能。司马懿如果死得早一点,哪怕死在明帝前头,司马家族也成不了大气候。

魏晋两朝,家族的势力非常强劲,往往皇权都奈何不得,皇帝也要依靠大家族的势力才能稳固政权,这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生态,搞不懂这个政治生态,三国两晋包括南朝的历史都是读不懂的。司马家族能控制曹魏政权,就说明了家族的强势和皇权的弱势。同其他历史时期的皇帝比,魏晋的皇帝是当得最窝囊、也最不好当的。

简单说完曹魏,再说蜀汉,后主刘禅在位41年,为三国时的皇帝之最,其次是孙权,称帝后在位31年。其他的皇帝,都在10年以下。现在大家都说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既然扶不起来,他怎么当的41年皇帝呢?诸葛亮死后,他还执掌朝纲20载呢。所以说,街谈巷议道听途说,有时连起码的推敲都经不起。

蜀汉后主刘禅在中国皇帝中,是个知名人物,但他的知名度多半是从《三国演义》上得来的,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家言,就是《三国志》,虽说是史书,真要考证起来,有一半说法是自相矛盾的。要搞清一个历史人物,其实很不容易,首先要不人云亦云才行。

就像诸葛亮其实并不是特别聪明一样,刘禅也没有传说的那么平庸,起码能算个中人之才,守成之主,智商同你我相比,不见得多,也不见得少,让你我去当他那个后主,未必能当得比他好。

战乱中的离乱少年

《三国演义》里头,赵子龙长坂坡前杀个七进七出,救出小阿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劳,而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一回事。刘禅的少年时代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还曾一度与家庭失散,被人寄养了几年。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刘备的徐州牧被吕布夺取,移驻小沛,刘禅就在那里出生了,他是刘备的长子。建安十三年(208),荆州牧刘表病死,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发兵攻打荆州。刘备当时依附刘表,驻守樊城,听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已投降,他弃城南逃,在当阳长坂被曹军追上。交战中刘备与妻子失散,甘夫人带着刘禅,跟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汉中,被人辗转卖给了扶风人刘括。刘括经过仔细询问,知道这个孩子是刘备的儿子,就将他收为养子。

过了几年,刘备占领益州(今四川),刘禅有个姓简的邻居当上了刘备的将军。恰巧刘备又派遣这个人出使汉中,住在官署中。刘禅便找到他,说明自己是刘备的儿子。简将军细问之下,果然不错,立即将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统治汉中的张鲁。张鲁正想跟刘备搞好关系,闻言大喜,便为刘禅沐浴更衣,送他到益州。

刘备见到刘禅,刘禅拿出已经去世的母亲留下的物品,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刘备就认下了他这个儿子。刘禅经过几年的离乱,终于回到了父亲身边。

白帝城托孤

蜀汉章武三年(223),刘备东征孙吴,大败而归,逃到白帝城后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将丞相诸葛亮、太子刘禅都召至白帝城,对刘禅说,以后要像敬重自己一样敬重诸葛亮。刘禅表示听从父皇的教诲。刘备又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曹丕十倍,我死之后,太子如果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实在辅佐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听后泪流满面,表示一定会忠贞不二,尽心竭力辅佐刘禅。这就是“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但我对这个故事存疑。诸葛亮这个人,被罗贯中塑造成了中国最聪明的人,但历史上真实的他,并没有显露出多少聪明,到宋朝的时候,人们对他的评价,不过是“诸葛一生惟谨慎”,也就是说他除了遇事谨慎小心以外,并没有多大的本事。《三国演义》中他“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都是瞎编的,后来的“空城计”,就编得更离谱了。其实就连“三顾茅庐”,也只见于陈寿的《三国志》,而《魏书》、《吴书》都明确记载,是诸葛亮自己跑到刘备那里去,自己推荐自己的,真是这样,也就没有什么隆中对。纵观诸葛亮一生,没打过多少胜仗,六出祁山也是屡战屡败,凭啥说他比曹丕强十倍呢?刘备托孤于他,也是看中了他忠厚老实可靠而已,托付给他比较放心。刘备戎马一生打下来一点江山,随随便便就让给别人,怎么可能呢?

何况刘备称帝,也是因为汉献帝已经被迫禅位于曹丕,他要延续汉朝的统治。让诸葛亮取代刘禅,那就是断绝了汉朝的香火,自己就是刘家的叛徒了,这样的话,他怎么会说出口呢?

在刘备托孤之前,诸葛亮早就感叹过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听后很高兴,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没什么可发愁的了。这也能说明他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那一番话,多半是后人杜撰的。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还看中了他是自己投靠来的,与其他文臣武将都少有瓜葛,不会联合他们来干掉刘禅,夺取蜀汉江山。没有刘禅,蜀汉的文臣武将谁也不会听诸葛亮的,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结束了;没有诸葛亮,17岁的刘禅失去依靠,也难以维持统治。刘禅与诸葛亮,其实是政治连体婴,谁都离不开谁,这正是刘备要托孤于他的最根本的原因。

丞相的影子

刘备死后,诸葛亮迅速控制住了政权,刘禅对他也一直言听计从,算是遵守了在刘备临死时许下的诺言。诸葛亮一直对刘禅耳提面命,这在前后《出师表》里都看得出来。刘禅在内心里是否服气,别人不知道,但表面上他还是很听话的,曾经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把朝政基本上都交给了诸葛亮。刘禅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说他不分五六,担心他闯祸乱来,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帅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说明诸葛亮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私心,并不是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权力。

在《出师表》中也透露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也是要刘禅别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并不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他死后才逐渐地显露出来的。诸葛亮刚死时,刘禅哭得伤心,以至于昏倒在朝堂之上,但有人提出为诸葛亮立庙于成都,刘禅却坚决不答应。后来被逼得没办法,才被迫让步。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真是“如鱼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

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238),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兴兵大举北伐。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

当然,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些许不和谐因素,但双方毕竟没有撕破脸皮,更没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观其相处始终,基本上还是说得过去,说不上太好,也说不上太糟。至于他们君臣关系的佳话,其实是应该打点折扣的。

中人之才,守成之主

诸葛亮死后,根据他的遗命,蒋琬、费祎共同主持朝政,而长史杨仪不服气,甚至说出还不如当初趁着诸葛亮刚死投降曹魏的话。费祎抓住他的小辫子向刘禅报告,刘禅立即将杨仪废为庶人,后来又投入监狱,逼得杨仪自杀了。可见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是完全能够控制政局的。

大臣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可见他还是有容人之量,善于听取意见的。

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费祎的助手姜维掌管军事,同刘禅亲信的宦官黄皓发生矛盾,想除掉黄皓。刘禅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吆喝的,你和他计较什么?”护着黄皓。后代史家把黄皓写成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坏蛋,其实黄皓与真正祸国殃民的宦官,如赵高、魏忠贤比,只是陪着刘禅玩耍的一个小人而已,倒也没多坏。起码他对刘禅是没有一点外心,刘禅也需要这么个贴心的人。

蜀汉延熙十二年(249),曹魏右将军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惧怕司马氏诛杀,叛逃到蜀国。他是曹操的连襟,但从妹嫁给张飞为妻,生下一女,就是刘禅的皇后,所以与刘禅也有亲。他的父亲夏侯渊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这件事,他处理得也算恰当。

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这说明刘禅的胸怀,还是够宽大的。

从上述这些事例看,刘禅算是个中人之才,守成之主,并不是什么“扶不起来的阿斗”。到底怎样才算能扶得起来呢?统一中国吗?换谁到刘禅那个位置上,凭着蜀汉那一点力量,恐怕都不行。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其实算基本称职。

突然亡国

姜维见刘禅不肯除掉黄皓,怕自己呆在朝中深受其害,就跑到汉中练兵,再也不肯回来。姜维有心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几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国,但是蜀汉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姜维不但不能够取得胜利,反而白白消耗了不少兵力。

魏景元四年(263),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蜀汉。姜维看到魏军声势浩大,知道抵挡不了,就把蜀兵集中到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守住关口要道。钟会带兵到了剑阁,一时没法攻进去。

邓艾看到蜀军主力守在剑阁,就带了精兵偷偷绕道到剑阁西面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向南进军。这一带本来是人迹不到的地方。邓艾带领这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走了七百里路也没有被蜀军发现。最后,他们来到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前进。邓艾当机立断,用毡毯裹着身子,从悬崖峭壁上滚了下去。将士们见邓艾一带头,也跟着滚了下去。有的攀着树木,一个接一个慢慢地爬下了山,终于越过了这条绝路,一直赶到江油(今四川江油县)。

驻守江油的蜀军没想到邓艾会从背后杀出来,突然见到魏兵出现在城下,来不及组织抵抗,只好投降了。邓艾继续向绵竹(今四川绵阳西南)进攻。守绵竹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邓艾派人送信劝说他投降,说“如果你肯投降,就推荐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听说要他投降,气得火冒三丈,把邓艾派来劝降的使者杀了。他摆开阵势,决心和邓艾拼个死活。但是毕竟敌不过邓艾,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了。邓艾拿下绵竹,直奔蜀汉都城成都。

之前,曾有战报到成都告知刘禅,刘禅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