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 >

第8部分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第8部分

小说: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44年七月刘泽清致吴三桂信中也写道:“三面环观,曾有谁不降贼?”

1645年八月在清摄政王多尔衮面前的一场争论也反映了当年情况。都给事中龚鼎孳等人指责内院大学士冯铨是明朝阉党(此事为清初的南北党争,后面的篇章中还会详细提及)。冯铨反唇相讥,说龚鼎孳曾投顺“李贼,竟为北城御史”。多尔衮问此事实否?龚鼎孳说:“实。岂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归顺?魏征亦曾归顺唐太宗。”龚鼎孳急不择言,竟然将李自成比为唐太宗李世民,虽受到多尔衮的斥责,但他的话所描绘的景象却是大顺军入京后绝大多数明朝廷官员的真实写照。龚鼎孳的事迹在后面几篇中还会有论述。

当初不接受崇祯进门的成国公朱纯臣,居然带领百官入贺,上表劝李自成登基,文中有“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等语。无耻到这样的地步,实在令人发指。人性的弱点和悲哀,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并非一时一事,而是有大的社会背景,积习已久,1644年不过是无情的暴露。

李自成进北京五天后,召集所有明朝的在职官员参加早朝,据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去留——或在大顺政权里任职,或返回家乡——但许多大臣们仍然担心,一旦他们拒绝接受大顺的官职就引来杀身之祸。来到东华门外等候的人总共约三千名,大顺的官兵极不恭敬地将他们驱赶到承天门前的空地。等了好几个时辰后,已经是黄昏十分,李自成才走出大内。这次奇怪的录用终于开始了。

李自成的一名手下先大声点名,每叫到一个名字,那名官员便要应声作答,牛金星决定是否让他加入大顺政权。这次录用的方式跟聆听审判没有两样。几千人中只有九十二人被选出来作官,剩余的人则被监禁起来,等候大顺的惩治。

史书谈到甲申年这段历史时写道:“百官皆好降。”为什么好降呢?

明朝朱元璋发明了廷杖(就是在殿廷杖责大臣)。有时候,一百多个大臣被摁在丹墀下,露出一堆的白花花的臀部。棍棒飞舞,鲜血横飞,蔚为壮观。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视臣属为粪土,对最高贵的士大夫的侮辱往往从最见不得人的私处开始。崇祯皇帝则更上一层楼。某次,一个大臣对自己的错误不承认,崇祯大怒,下令就在金銮殿上用刑。几个内阁大臣连忙奏道:“在殿上用刑,是三百年没有的事!”崇祯皇帝说:“这家伙也是三百年没有的人!”下令用刑,几乎将大臣打死。

明朝从朱元璋到朱棣到朱由检,开创了屠杀大臣最多、最惨、最无理的先例,因而明朝大臣也开创了所有朝代中最大规模集体投降的先例。

但李自成本人却流露出对这些降臣的鄙视和厌恶,他看到东华门外愿意投顺的明朝官员数目庞大,便对手下说:“此辈无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钱邦芑《甲申纪变录》)

大顺的普通士兵也极为蔑视这些降官,在街上看到他们,便策马冲撞,见其惊恐奔逃,则大加嘲笑。

也有一些人是被迫加入大顺政权的,最突出的例子是陈名夏。陈名夏是复社名士,他在1643年会试中名列四百名进士之首,又是殿试第三名,即通常所称的探花。陈名夏时任翰林学士兼兵科给事中,北京城破前十天,陈名夏曾面见崇祯帝,建议召集山东义勇救援京师。京城陷落之日,陈名夏上吊自杀,但被家人解下救活。牛金星下令征明朝官员入宫后,陈名夏藏到了一间教堂里,没有应召。不久,因被人检举,陈名夏被大顺军抓获。恰好负责审理陈名夏的是一位姓王的山西秀才,他游历江南时曾受到陈家(陈名夏是南方人)的款待。王秀才力劝陈名夏加入大顺政权。陈名夏坚决拒绝了,但逃跑不成后,终于还是答应让王秀才将自己推荐给牛金星。因为陈名夏的名气,牛金星自然应允。于是陈名夏又重新回到了翰林院,不过翰林院已经被大顺军改名宏文馆。

有趣的是,当时作为旁观者的欧洲人认为,明朝大臣们易于变节是由于其中缺少贵族。帕拉福克斯在论述高级官员背叛明朝投降李自成时写道:“我们可以看到,封国被缩小到无法产生贵族的程度,也就是说,那里没有能继承其祖先的崇高品格,并从其爵位中获得与生俱来的忠诚的人。有些东西无论人们怎样学习,都永远无法学到。如果需要的话,他们必须从其祖先的地位和美德中继承这些东西,因为除此之外,所有后天学到的责任感,最终很难成为人们的本能,并总是极无保证的。”(德·帕拉福克斯《鞑靼人中原征服史》)

李自成也注意选拔自己的人才,他同时在顺天和大同府举行秀才考试,又在京师举行举人考试,题目是“天下归仁焉”。七十人参加了这次乡试,五十人中为举人。后来任命的五十八名州县官中有许多即是此次中举的。顺便提一句,这五十八名地方官有许多实际上从未离开过北京,而在离京赴任者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设法逃跑了。(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

李自成进北京几天后,就面临崇祯皇帝在位的最后几个月所面临的同样问题:如何给他庞大的军队发军饷。李自成期望在国库里找到的大量财富并不存在。正好这时一些明朝的旧臣们上表劝李自成登基。李自成相信他已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但又认为天命不会归于弑君者(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李自成将自己摆在了弑君者的位置)。所以,李自成开始极力将崇祯帝之死归罪于那些劝其登基的明朝大臣身上。他更因此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追赃助饷,将劝他登基的成国公朱纯臣、大学士魏藻德、陈演等大臣拘禁起来,交付大将刘宗敏拷打,要求赎金。崇祯皇帝的小金库、宗室、勋戚和太监的家产也都被没收。

崇祯自尽前命人将太子朱慈烺送出宫,朱慈烺到周奎(周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太子的外公)家,却遭遇了跟他父亲一样的命运,周奎闭门不纳。随行朱慈烺的太监见势不好,反而将朱慈烺绑了,献给了李自成。他的两个弟弟朱慈炯和朱慈炤也先后被人献给了李自成。李自成再次回想起崇祯的尸体,他的心重新充满了负疚感。出于内疚,他没有杀崇祯的三个儿子,只下令囚禁三人。

李自成还询问太子朱慈烺,朱家何以丧失天下。朱慈烺答道:“以用贼臣周延儒故尔。”李自成很高兴地说:“原来你也明白。”李自成还明白地说他不会杀太子,因为明朝灭亡并非太子之过,而是他父亲的那帮大臣的过错,“文武百官最无情义”。李自成对崇祯皇帝之死感到负疚,而明朝的官员们就成了替罪羊。

北京聚集着明朝廷大批中央机构的官员,从三月下旬开始,未被大顺政权选用的官员都被拘禁,发往各营追赃助饷,“言卿相所有,非盗上则剥下,皆赃也”。皇亲周奎也未能幸免于难。周奎家抄出现银五十二万,珍币也值数十万,王之心家抄出现银十五万,金宝器玩,亦值数十万。几乎所有的降臣都倾家荡产,许多人因为被拷打而丧命。

这种不正当的做法,极大地导致军队纪律的松弛。追赃助饷实施后不久,李自成也发现部下将事情做得太过分,而且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已经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于是下令停止,被扣押的官僚无论完赃与否一律释放。但李自成的手下对取得的成果很是满意,当他们释放了前明官员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北京城中富裕的商人们。

不久,大顺朝的士兵就开始在大白天抢劫店铺和居民,使那些从“腐败残暴”的崇祯统治下解放出来还不到一个月的人感到恐怖。好日子并不长,1644年四月,原明朝三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亲率的农民军,李自成撤回北京。4月29日,经过最后一次疯狂的抢劫和流血,李自成终于在武英殿的一次匆匆组织的仪式上称帝,建国大顺,次日退出北京。事实上,李自成的屁股只在紫禁城皇帝的宝座上坐了一天,当了一天真正意思上的皇帝。退出北京前,李自成放火烧毁了宫殿和九门城楼。

1644年五月初,清军占领北京。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经山西退回西安。清军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二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到当地团练的武装袭击,混乱中被杀,年三十九岁。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死于凤凰山。

李自成、张献忠死后,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东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西地区。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在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和李定国率领下转入川贵。清军集中兵力镇压义军,李过病逝,高一功、刘体纯、郝摇旗等战死,孙可望和李定国后来联合南明抗清,尤其李定国,成为南明抵抗力量的杰出人物。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农民军余部完全失败。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章 崇祯与皇太极的较量

【一 崛起的满清】

李自成1644甲申年能打进北京城,主要是因为满清对明军起了很大的牵制作用。外番一直是明朝最大的威胁,从朱元璋开始,终明一朝也未能彻底解决。而明朝为满清所牵制,说起来源远流长,不仅仅是崇祯与皇太极之间,甚至可以追溯到崇祯的爷爷万历神宗皇帝与努尔哈赤之间。

神宗皇帝年号万历,坐了四十八年的皇位。当时明朝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发展相当的不错,国家富强。但张居正死后,神宗皇帝用他的懒惰和贪婪将明朝带入了更大的灾难之中,万历一朝实际上是明朝溃烂的开始。

神宗懒。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距离1644年正好三十年,首辅叶向高奏称:六部尚书中,现在只剩下一部有尚书了,全国的巡抚、巡按御史、各府州县的知事已缺了一半以上。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御史翟凤羽中的奏章中说:皇上不见廷臣,已有二十五年了。大臣们直言犯忌,甚至开始骂皇帝了,神宗依旧置之不理,懒得连罚人也不想罚了,锦衣卫的监狱长满了青草。

神宗贪。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之时,全年岁入是四百万两左右,皇宫的费用每年有定额一百二十万两,已几占岁入的三分之一。可是张居正死后,单在万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内,就搜括了矿税商税二百万两。神宗不理会其他什么奏章,但只要是和矿税有关的,呈报上来,就立刻批准。神宗重用太监,让太监作为皇帝的代表到处搜刮,所收上来的钱全部放进自己的私人仓库,称为“内库”。

正在神宗懒于政事、大肆搜刮的时候,满清开始崛起。在东北方,努尔哈赤的势力正在兴起。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生于明建州左卫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赫图阿拉老城)一个女真贵族家庭。先辈从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始受明朝册封,官至右都督;祖父觉昌安任建州左卫都指挥,父亲塔克世继任指挥。

努尔哈赤十岁丧母,他的继母待他并不好。十五岁时,努尔哈赤不得不离开家庭,开始寄居外祖父——建州首领王杲家。后来努尔哈赤常到抚顺、清河(今本溪北清河城)等地经商,广交朋友,学会了蒙、汉语言文字。他特别喜欢看汉人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并非看故事,而是从中学习韬略兵法,渐知辽东山川形胜与道里险夷。十八岁时,努尔哈赤隶明总兵李成梁部,屡立战功,受到器重。

建州女真有好几个部落,互相攻杀。明朝总兵李成梁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来加强统治。努尔哈赤二十五岁那年,建州女真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带引明军攻打古埒城城主阿太章系。阿太章系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努尔哈赤的姐姐。觉昌安得到消息,带着塔克世到古埒城去探望孙女。明军攻破了古埒城,斩杀了城主阿太章系。觉昌安和塔克世在混战中都被明军杀害,一并遭了池鱼之殃。

祖父、父亲被明军误杀后,努尔哈赤袭父职为建州左卫都指挥。努尔哈赤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他虽然仇恨明军,但却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将家仇归罪于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以“遗甲十三副”起兵,组织近百人队伍,攻破图伦城,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起兵之初,努尔哈赤并没有把兵锋直指明廷,而是采取了迂回的策略,先去进行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

尼堪外兰被努尔哈赤追捕,东奔西窜,最后逃到了鄂勒珲(今齐齐哈尔附近),请求明军保护。努尔哈赤也追到那里,对明朝官吏说:“杀我的祖父、父亲是尼堪外兰,只要你们把尼堪外兰交给我,我也就甘心了。”明军看他不肯罢休,怕因此引起战争,就让努尔哈赤杀了尼堪外兰。自此,努尔哈赤的声势越来越大。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筑佛阿拉城(今新宾县城),在这里开始称王,又称女真国淑勒贝勒。他颁教令,立法制。政治上,恩威并用,“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差不多的意思。不久,努尔哈赤统一建州苏克素护河、浑河、完颜、董鄂、哲陈等五部。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着手整编军队,分为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和能射军,这就是后来的八旗兵的前身。

努尔哈赤因为斩杀女真部落头目克五十,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从万历十八年(1590年)起,努尔哈赤多次率众进北京朝贡。当时明朝当政的是神宗皇帝,明朝君臣对待女真使者欺凌侮辱的态度给努尔哈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朝称女真为“东番”,对待女真“无怀柔之方略,有势利之机权,势不使尽不休,利不括尽不已,苦害欺凌,千态莫状”。但努尔哈赤反倒频频来到中原,他是抱着刺探的目的,要摸清明朝的虚实和底细。

同时,努尔哈赤加快了统一女真的步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