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周恩来文革讲话1966-1976 >

第296部分

周恩来文革讲话1966-1976-第296部分

小说: 周恩来文革讲话1966-197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时间关系我不多讲。 
江青:我在这儿要说一句话,这是少数人的事情,当然了,他也是相当典型的事情,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们的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在西沙群岛为保卫祖国的主权,打了胜仗。 
谢静宜:通过这次江青同志的信,送的材料,抓典型,通过广大革命群众的努力,特别是今天中央首长同志这次这么重视,都亲自到会,我们还是深受教育,对我们自己本身是个教育,是个鞭策,所以我们深信,我们有信心,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一定会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以取得更大的胜利和团结。完了。 
姚文元:我稍微讲几句。刚才江青同志还有谢静宜同志讲到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写进了党章,写进了“九大”的政治报告,党章报告。我想起主席一首词,水调歌头,第一次横渡长江的时候毛主席写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第一,我们今天就要有毛主席横渡长江那一种迎着风浪前进的革命精神,把批林批孔搞到底。“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对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迎着风浪前进,比在平稳的环境里生活,有意义得多。一个革命者,毛主席说过,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另外一个呢,主席这个气魄大,主席是迎着风浪前进,这个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而主席提到孔子说是逝者如斯夫。孔子是个着眼于已经死亡阶级的人,一个反动派,主席藐视他,嘲笑他,批判他。所以这里一面表现了主席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面批了资产阶级。所以我们要学习主席这一种反潮流的精神,横渡长江的精神,把这一场批林批孔的仗,认真地发动广大群众打好,打胜。 
(当中联部政工组宣传组李宪魁讲到部领导不让印北大的材料时)江青:给你们送去。 465) 周恩来江青在新华总社学习班上的讲话 

周恩来 江青 
1974。01。27 
〖记录稿,供参考〗 
总理: 
同志们,现在开会。今天这个会是几个单位联合召开的,和大家见面谈一谈。找大家了谈一谈批林批孔问题,请政治局同志来讲一讲。现在请江青同志讲话。 
江青: 
非常对不起同志们,这个任务倒是给我几天了,这两天忙,没办法准备,好在文元同志准备了,我讲一讲,叫做开场白吧!说错了的地方给我提出来,错了就改。 
我想把批孔,就我所知道的这一段情况,向同志们介绍一下。我大概是去年春天去看望主席,当时主席那里放着《十批判书》,已经印给大家看了。主席讲,送给年一本。他说:“我的目的是为了批判用的。”这个问题,今天在这里没有什么秘密了,郭老功大于过,前天在会上,“中直国务院系统批林批孔动员大会”已当面对郭老讲了,好象当时主席就有一首诗五言绝句,我就记不下来了,后来八月份又给我说了,叫作“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去年五月中央工作会议,我病了,到外头去治病,工作会议我就请假了。听说五月工作会议讨论过,回来以后工作很忙,我甚至把这首诗也忘了。当时是在保密的情况下,好象我告诉过文元同志。 
去年一九七三年八月五日,主席把我叫了去,叫我作笔记,写了一首诗,标题叫《(读封建论)呈郭老。毛泽东》当时主席还有一些话,我是尽我可能记下来的。但记得还是一个纲要,今天拂晓我翻箱倒柜地找了。可是有些话我就记不得了,不过我尽可能记下来的讲一讲,平常我是也不好问主席,这首诗我问了主席,有的字我都问了,记录虽然是大纲式的,但还是比较可靠,当时政治局开了会传达了,可是没有议,今天咱们就大范围里传达来议,你看好不好?总理! 
(总理:好,可以) 
这首诗是七律: 
劝君少骂秦始皇(就是说劝你少骂一点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就是焚书坑儒这个事业要商量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祖龙指秦始皇,秦犹在指秦国土现还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孔子的名望吹的很高,秕糠就是糟粕) 
百代都行秦政法(政在这里是名词,秦始皇姓名政) 
十批不是好文章(十批,指《十批判书》) 
熟读唐人《封建论》(唐人指柳宗元) 
莫从子厚返文王(不要从柳宗元倒退到周文王那里去了) 
底下附:《封建论》,作者柳宗元,就是柳子厚。 
现在这首诗外边传得很广,连小孩都知道了,以讹传讹,还不如公开地原原本本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同志们。 
主席给我讲的话,总的有这么个意思,历代比较厉害的政治家,以及春秋战国的封建政治家的前驱者李里、吴起,后来是商鞅、李斯,他们是荀子的学生。儒家和法家历来是斗争的。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制,郡县制,明目张胆地,你犯了法就要判罪,在历史上一般地说是向前进的,他是厚今薄古的。而儒家呢?他满口是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它是厚古薄今的,开倒车的。你比方说汉朝的刘邦,汉朝基本上是用秦朝的法,所以他用很短的时间,农民起义的时间并不长,好象只有两三年,楚汉之争,最后消灭了秦,汉统一。刘邦这个人就是法家,他就不愿意见儒生。举个例子,同志们可以看《史记》《汉书》都有,有一天有个儒生叫郦食其,他求见刘邦,刘邦正在洗脚,说:“什么儒生呀,我不见。”郦食其听说刘邦不见,就破口大骂:“老子是高阳酒徒,什么儒生呀!”(李白有首诗七言古风,其中有好几句,主席引用了)刘邦吓坏了,觉得来了一个厉害人物,来了一个酒徒,也不洗脚了,光着脚丫子就跑出来接他了,(按:李白《梁甫吟》中的几句:“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山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这个郦食其后来给刘邦出谋划策,怎么样子来统一中国。可见他(刘邦)是个法家。刘邦的重孙子汉宣帝,啊,不是重孙子,文、景、武、召、宣,汉武帝这个人就是呀呀吾吾,他是装的。主席说,没有不是法家的,他是装的。为了巩固统治,他允许行儒,弄了个腐儒董仲舒。文帝时有个很有名的法家,他反对秦始皇,但也是法家,叫贾谊,也叫贾生,死时三十岁(应为三十三岁);景帝时主张削藩(按:即削弱地方诸侯藩王的权利)。文帝时不太敢。当时象吴王濞占的地方太大,很富庶,可以开矿造币。了不起的吴楚七国。文帝这个人对贾谊是很欣赏的,但他太糟糕,李商隐有首诗挖苦他,这首诗是: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见李商隐:《贾生》。访逐臣,贾谊已经被放逐了,后来又去访问他;虚前席,就是对贾谊很谦虚,把前席虚起来;不问苍生问鬼神,所谓苍生者,老百姓也,不问老百姓的事,却问鬼神的事。按,李商隐《巽俗》两首中有“贾生兼鬼事,不信有烘炉”一句,李商隐也叫李义山)到景帝时,他是积蓄力量,有个很有名的大臣,叫晁错。有个有名的典故,叫“清君侧”,那时藩国诸侯提出“清君侧”的口号,名义是要搞掉晁错,其实是为了搞掉皇帝。景帝非常相信晁错,但他的力量不够,当时不完全是封建割据,但封建割据相当厉害,这时他积蓄力量练兵。有个著名的将军叫周亚夫,(总理:周勃的次子)他的营盘叫细柳营,有个温庭筠有一首诗:“铁马云雕文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按,指《五丈原》,原文为:铁马云雕文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这首诗是赞扬诸葛亮的,但也引用“细柳营”的故事。下面几句诗是:“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寝主,中原逐鹿不困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谁周是老臣。”唐诗中多用此典故,如户纶《皇帝感词》中:“校猎长枵苑,屯军细柳营。”李贺《送秦光录北征》中:“露水接船渡,营门细柳开。”等等。周亚夫带兵很严明,连皇帝进他的营盘门,守卫的都阻挡他,然后,周亚夫出来迎接皇帝,赔礼说:我的守卫阻挡皇帝了,我有罪。不然敌人来了就把你的营盘冲了。皇帝就是用他打平了封建割据的吴楚七国。后来不用周亚夫了。当时是执行郡县制,我们现在还是施仿郡县制,就是多了人民公社。我们现在是中央、省、地、县、公社,基本上是郡县制。 
汉武帝为什么尊儒呢?因为他刚刚打平了封建割据的诸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所以他就用了董仲舒。其实在当时有一个有名的大臣叫汲黯,汉武帝很尊重汲黯,很听他,但也有不听。汲黯信黄老,接近一点法家。你们看《史记》、《汉书》都有他的列传。汲黯看不惯汉武帝搞的那一套,他说汉武帝:你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一听很生气脸就变了颜色,就罢朝回后宫去了,简直要杀人的样子,后来气消了,又想到汲黯的好处。(总理:主席说,实际上汲黯把汉武帝的心思说出来了。)《史记》上有记载:“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注:见《史记》卷 120 第 3106 页)太憨头了,汉武帝说汲黯太厉害了,这时很多人告汲黯的状,但这个人怎么样?汉武帝还是用了他。可见汲黯是有道理的。汉武帝打匈奴是有功的。我们这个汉能存留下来,他是有功劳的。有一天,汲黯见武帝,武帝没有戴帽子,吓得赶快钻进帐子里去了。汉武是尊重汲黯的,汉武帝崇儒,但并不是反法家。汲黯是崇法家的。法家是比较先进的,当时儒法斗争是比较激烈的。可是汉武帝名义尊儒,是为了保持他的统治,但是在他心里,还是有法家的。 
匈奴基本上是汉武帝时打回去的,因为当时我们是先进的农业国。匈奴是游牧民族,每当秋高气爽、草肥马壮的时候,匈奴就来了,轻骑兵一个人两匹马,重骑兵一个人四匹马,粮食断了不要紧,可以吃马血,用锥子向马腿一刺,吃马血。那个地方的马比我们汉族的强壮。当时打匈奴有个大将军叫霍去病,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注:霍去病当官为骠姚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合官号叫骠骑将军)他人是很少的,就是率轻骑兵深入敌后,后来他的功劳,他的官位高于大将军卫青。卫青是个奴隶出身,是平阳公主家的奴隶,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另一个外甥叫霍光(按:即霍去病的异母弟)是宣帝的宰相啊!汉武帝这个人不完全是儒家,还有一个证明,就是他有一个皇后,是歌舞、奴隶,叫卫驶(卫青的姐姐)武帝是看得起奴隶的。 
汉宣帝是法家,他生了一个儿子是儒家,他骂他的儿子。汉宣帝小的时候武帝就把他关入监狱,下令杀他。有个管监狱的大臣(按:即丙吉)当晚保护他,不开监狱的门,就是这一夜,汉武帝又下诏书不杀他了。以后这个大臣把他寄养在民间,所以他是有点实际生活经验,懂得禾稼方面的艰难啊! 
汉宣帝的儿子(后来的元帝)做太子时,喜欢儒生,看到父亲好刑名,就是行法家,当时很多大臣贬的贬,杀的杀,就劝他父亲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就是空说反话,叫人不知怎么办好,这样的人不能委以大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注:见《汉书》卷九第二七七页) 
汉宣帝后来想换太子,不想立他,但想到许后死的较惨(是民间的妻子,许广汉的女儿、元帝的母亲),还是立了。霍光想用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逼死了许后,等于是暗杀,后来宣帝知道了这件事,特别悲伤。宣帝废后后,并拿了一把宝剑给霍光的女儿,就说你不可以母义临天下,她也就自杀了。 
到元帝以后就糟糕了。全部用儒生,而且用宦官。当时有个名儒叫肖望之,作宰相,同时作元帝师付,元帝皂用弘恭、石显这样一些人,把他杀了。毛主席讲:“元帝名曰废除死刑,实行毒打,打死了很多,比杀的还要厉害。” 
主席那天还给我讲了,杨荣国教授说孔子是为奴隶主服务的,这样我才看了杨荣国的文章。主席给我讲:北京才怪呢,北京就不欣赏上海、广州的学者。现在北京不同了,北大、清华的教授、助教和青年三结合的班子搞出了《林彪与孔孟之道》这个材料,立了大功。当时是批评你的(面向吴德同志)。 
《人民日报》也一样跟着说林彪是极“左”,上海不同,说是右。《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可能转载了呢?这是王若水组织的。我们中央接见了王若水,王若水态度很不好(文元同志插话:还给主席写了信,挑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系)。主席对这封信非常不满意。七一年上海也搞出了一篇文章(文元同志插话:是根据林立果的观点写的,署名蔡康成。第二篇文章《千万不要忘记党的基本路线》是批他的。这就引起了“小舰队”极大紧张)。主席还讲了黄、吴、李、邱这些人成不了气候。一个兵也调不动。搞了什么叫叶主任,通报全国向他学习。林彪就调不动,他们更不行了。果然调不动。主席说,那是屁话,搞特务,而且特务班子也不统一,挺乱的。一家四口人,四个心都有自己的特务班子,一家四口人,走了四个门。林立果那个反革命的房子有一把钥匙,“小舰队”的人可以进去。连一家子都不统一。这些人都是心惊胆战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想搞什么政变这类事情,难!因为不仅党是我们主席亲自缔造的,军队也是主席亲自缔造和指挥的,听他们的啊?当然听主席的话。在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