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从诸葛亮到潘金莲 >

第1部分

从诸葛亮到潘金莲-第1部分

小说: 从诸葛亮到潘金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典今看:从诸葛亮到潘金莲》
作者:王溢嘉
内容简介:
    作者所探讨的多属“周边文学”,用的也是“周边方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祖先留下来的一份丰富精神遗产,要使现代国民再度亲近它们,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多样的角度来赋予它们以新意,为它们争取更多的读者,并赋予这些文学作品以新义。
    作者用了大量的社会生物学、意识进化论、性医学、超心理学、人类学甚至脑神经生理学来解这些文学,事实上,作者以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来解读红楼梦、三国演义、金瓶梅、笑林广记、包公案、白蛇传、七世夫妻、今古奇观等古典文学作品,篇篇精彩独到,师大国文系教授郑明娳说本书:“创见迭现,确实为古典小说找到一个新视角。”

作者介绍:
    王溢嘉,1950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市,1975年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弃医从文,在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报刊开辟专栏,撰写“枫林散记”和“实习医师手记”等专栏文章,现为野鹅出版社社长。
    著作有《实习医师手记》、《失去的暴龙与青蛙》、《虫洞书简》、《倾听内在的声音》、《智慧的花园》、《精神分析与文学》、《汉民族的幽暗心理系列》、《赛琪小姐体内的魔鬼:科学的人文思考》、《性·文明与荒谬》、《洗心禅》、《前世今生的谜与惑》、《夜间风景——梦》、《裤袜、天花与爱因斯坦——创异启示录》、《说女人》等三十余种。其融知性与感笥、冶人文与科学于一炉的风格,不仅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所著各书更获得《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十大好书、《联合报》读书人版年度推荐书、台湾大学生票选十大好书等的肯定,有多篇散文并被选入台湾高中与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

文章试读:
文化的孔明与历史的孔明
年前,笔者曾在杂志上看到有人以“孔明心态”这样的一个模拟来臧否政治人物。这个模拟显然是来自《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孔明“草堂春睡”,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他才道出“天下三分策”,出山驱驰。所谓“孔明心态”,指的大概是一个人“摆出看破红尘的清高姿态,需要对方执礼甚恭,三敦四请,他才勉为其难地出山,以济困解厄 
”的一种心态。
除了“孔明心态”外,还有很多模拟和谚语也都与孔明有关,譬如“赛诸葛”“小诸葛”“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等;甚至连“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种政治见解,也是来自孔明。这些模拟与见解的被广泛使用,都说明了孔明不仅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个超越历史的象征人物。“孔明心态”里的“孔明”、“赛诸葛”里的“诸葛”,前后《出师表》里的“臣亮言”,代表的其实是汉族文化里的一个人物“原型”(archetype),是此一文化圈内某些共通意向或理念的表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人世的舞台和时间的洪流里,不知浮沉过多少英雄人物,虽然“是非成败转头空”,但这些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是非成败却积累而成历史。在“几度夕阳红”之后,后世的人只能透过历史记载和小说戏曲去重新认识这些英雄人物。
在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中,对历史与人物似乎有一些“共同的主观意念”、某些个既定的结构。它们像“文化的筛孔”,特别易于过滤、涵摄符合此一心灵模式的历史枝节和人物特征,然后以想像力填补其不足,“再造”历史与人物。这种“再造”往往是不自觉的,甚至可以说是来自亘古的“召唤”,唯有透过此一“再造”,一个民族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才有显影的机会。
一个“原型性人物”假借自历史,但必然也会脱离历史。当我们想根据历史记载和小说戏曲去辨认孔明的形貌、思想、人格乃至心态时,就会发现事实上有“两个孔明”存在着:一是陈寿《三国志》里的孔明,笔者称之为“塑造历史的孔明”;一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孔明,笔者称之为“文化塑造的孔明”。




古典今看第一部分
〃历史的孔明〃确实是个难得的贤相;这个〃英雄〃;用现代术语来说;是个〃体制内改革者〃、〃右派的保守主义者〃;而他的〃坚持法统〃与〃汉贼不两立〃立场;正是他这种思想与人格的总结。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心性;决定了他的格局和命运。
自序古典世界里的散兵游勇
我的闯入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可以说是出于偶然的机缘。将近两年前;师大中文系的郑明教授打电话到《健康世界》杂志社来;说她为《台北评论》策划一个〃从古典文学看中国女性〃的专题;希望我能从精神分析的观点分析一下《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与文学界殊少来往;将近十年未在外面的报章杂志写过文章;也从未分析过文学作品的我;第一个反应是以〃忙〃为〃遁〃。当时我的确是在〃穷忙〃;除了《健康世界》的编务外;更忙着由我和妻子一手包办的《心灵》杂志的一切琐事。但拗不过郑教授的热心与盛情;最后还是答应了。
在写了《从精神分析观点看潘金莲的性问题》后;当时任《台北评论》执行主编的林耀德君又来找我;要我〃继续写〃。恭敬不如从命;所以我又在《台北评论》写了两篇:《从梁祝与七世夫妻谈浪漫爱及其他》和《从薛氏父子传奇看伊底帕斯情结在中国》。后来《台北评论》停刊;耀德兄到《台湾春秋》担任文学主编;他又来邀稿;要我〃转移阵地〃;结果我跟着〃转进〃到《台湾春秋》。随后;耀德兄离开《台湾春秋》;我不知进退;还继续写下去;直到今天;居然已到了能出一本书的地步。
但我的闯入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也有机缘以外而近乎命定的成分。在郑教授向我邀稿时;我正处于〃四十而大惑〃的人生危机中;几经彷徨;作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停掉以介绍西洋心理学、精神医学、脑神经生理学、人类学和科学哲学为主的《心灵》杂志;一是投靠名门大派;改到各报章杂志上写文章。郑教授和耀德兄成了适时出现的〃贵人〃;虽然我很久以前就想以〃西学为用〃;来理解〃中学〃这个〃体〃;也很想碰一些古典文学;以博得出身台大中文系之妻子的〃赞美〃;但一直停留在〃白日梦〃的阶段。若没有他人催逼与发表的园地;我可能到现在还未动笔;或者已改写别的东西。
这些文章在刊载时的专栏名称为〃古典今看〃;但写了一两篇后;就发现我的〃看法〃跟学院派文人不太一样;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我所探讨的多属〃周边文学〃;譬如《七世夫妻》《薛丁山征西》《肉蒲团》《封神榜》《周成过台湾》《子不语》《笑林广记》等;即使在讨论《红楼梦》时;我的主题依然是林黛玉的〃病与死〃这个〃周边〃问题。一是我除了用已被接纳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精神分析学和分析心理学外;还用了大量的社会生物学、意识进化论、性医学、超心理学、人类学甚至脑神经生理学来解析这些文学作品;事实上;我是以我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来〃看〃这些古典文学的。
这当然跟我的所学有关;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个人知识经验的局限。我为什么会以〃周边〃的方法去分析〃周边〃的文学作品;在相关的篇章里;都已作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个人的一个想法是;中国古典文学是祖先留下来的一份丰富精神遗产;要使现代国民再度亲近它们;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多样的角度来赋予它们以新义;为它们争取更多的读者。笔者误打误撞;觉得自己所写的;在学院派文人眼中也许根本称不上什么〃文学评论〃;但即使属于散兵游勇;既然写了;却是有心要赋予这些文学作品以新义的。
虽然〃有心〃;但显然不够〃用心〃;因为一个月要写一篇;加以诸事烦忙;每篇文章从阅读原书到撰文;只能有一个礼拜的时间;疏拙之处在所难免;这是要请读者原谅及行家高抬贵手的。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1)
文化的孔明与历史的孔明
年前;笔者曾在杂志上看到有人以〃孔明心态〃这样的一个模拟来臧否政治人物。这个模拟显然是来自《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孔明〃草堂春睡〃;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他才道出〃天下三分策〃;出山驱驰。所谓〃孔明心态〃;指的大概是一个人〃摆出看破红尘的清高姿态;需要对方执礼甚恭;三敦四请;他才勉为其难地出山;以济困解厄〃的一种心态。
除了〃孔明心态〃外;还有很多模拟和谚语也都与孔明有关;譬如〃赛诸葛〃〃小诸葛〃〃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等;甚至连〃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种政治见解;也是来自孔明。这些模拟与见解的被广泛使用;都说明了孔明不仅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个超越历史的象征人物。〃孔明心态〃里的〃孔明〃、〃赛诸葛〃里的〃诸葛〃;前后《出师表》里的〃臣亮言〃;代表的其实是汉族文化里的一个人物〃原型〃(archetype);是此一文化圈内某些共通意向或理念的表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人世的舞台和时间的洪流里;不知浮沉过多少英雄人物;虽然〃是非成败转头空〃;但这些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是非成败却积累而成历史。在〃几度夕阳红〃之后;后世的人只能透过历史记载和小说戏曲去重新认识这些英雄人物。
在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中;对历史与人物似乎有一些〃共同的主观意念〃、某些个既定的结构。它们像〃文化的筛孔〃;特别易于过滤、涵摄符合此一心灵模式的历史枝节和人物特征;然后以想像力填补其不足;〃再造〃历史与人物。这种〃再造〃往往是不自觉的;甚至可以说是来自亘古的〃召唤〃;唯有透过此一〃再造〃;一个民族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才有显影的机会。
一个〃原型性人物〃假借自历史;但必然也会脱离历史。当我们想根据历史记载和小说戏曲去辨认孔明的形貌、思想、人格乃至心态时;就会发现事实上有〃两个孔明〃存在着:一是陈寿《三国志》里的孔明;笔者称之为〃塑造历史的孔明〃;一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孔明;笔者称之为〃文化塑造的孔明〃。
时至今日;〃塑造历史的孔明〃已日渐模糊;但〃文化塑造的孔明〃却仍然鲜活地活在广大汉民族的心目中。这不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流通量大于《三国志》;更是因为《三国演义》里的孔明;较契合汉民族的心灵。
《三国演义》是《三国志》的〃再造〃;它笔下的孔明;真实性只有三分;虚构性反倒占了七分。历来有不少人比较《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爬梳出其中两个孔明的异同;但却少有人指出这种异同代表什么意义。本文不想重蹈前人旧辙;而拟兵分二路:一路从《三国演义》来探讨〃文化的孔明〃;及其所代表之〃原型〃的象征意义;这主要是想呈现文化与历史的纠葛;汉族心灵的曲折及特色。另一路则从《三国志》等史实来剖析〃历史的孔明〃;特别是他的人格形态与政治理念;以今论古;看看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主公〃与〃军师〃的文化型构
《三国演义》里的孔明;主要代表了汉族文化里的两种人物原型:一是〃军师〃;一是〃高人〃。〃赛诸葛〃是足智多谋的〃军师〃象征;而〃孔明心态〃其实也就是一种〃高人心态〃。在历史上;〃军师〃与〃高人〃常是二合为一的;虽然〃高人〃不一定是〃军师〃;但〃军师〃一定是〃高人〃。
在中国历代的开国演义小说里;都有〃军师〃此一原型性人物;兴周的姜子牙、创汉的张良、开唐的徐茂公、佐明的刘伯温等;可以说都是这种原型人物的周期性再现。徐庶向刘备推荐孔明时说:〃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孔明正是这样的一个〃军师〃。在演义小说里;当天下大乱时;一定会有〃主公〃与〃军师〃的〃最佳拍档〃出现;而这个〃最佳拍档〃通常有着如下的结构:
〃主公〃是行王道的;他正心诚意、吊民伐罪;有着儒家的色彩;而〃军师〃是行天道的;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有着道家的色彩。我们可以利用结构主义的观点;由具体而抽象;列出如下的二元对比:
刘备∶孔明
主公∶军师
儒家∶道家
王道∶天道
常∶变
阳∶阴
在汉族的文化理念里;儒家是〃阳〃、是〃正〃(正位)、是〃常〃(常规的能力);而道家则是〃阴〃、是〃副〃(副位)、是〃变〃(变化、超常的能力)。虽然这是一种〃二元思想〃;但〃阳〃与〃阴〃却不是对立;反而是互补的。在抽象的层面上;道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补偿〃;而在实质的层面上;〃军师〃则是〃主公〃的〃辅佐〃;刘备和孔明的关系是〃如鱼得水〃。这种形式的结合反映了汉族文化里的一个核心观念;〃阴阳相济〃;深入人心的〃阴阳相济〃观;亦重现在〃王天下〃此一历史伟业中。
《三国演义》里的孔明;正符合这种文化架构里的〃军师〃原型;我们甚至可以说;罗贯中是听从汉民族集体潜意识心灵的召唤;根据既有的文化理念去〃塑造〃孔明的。而历来众演义小说的作者诸君;也都无视于历史事实;硬把姜尚、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编派成〃同路人〃。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2)
本质先于存在的军师形貌
罗贯中有意把孔明描绘成一个具有道家思想和言行举止的〃军师〃:
在第三十七回;刘备和关羽、张飞访孔明不遇;但见草堂中门上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第三次往访;〃草堂春睡足〃的孔明总算出来相见;〃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三十八回)。
第四十九回的〃借东风〃故事里;孔明向周瑜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于是周瑜派人在南屏山建一七星坛;孔明于〃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焚书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
在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里;司马懿兵临西城;孔明大开城门;由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则〃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左童手捧宝剑;右童手执尘尾〃;计退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在平剧及其他地方戏里;孔明都是穿八卦道袍的;更是十足的〃道家仙长〃扮相。儒家是〃常〃;道家是〃变〃;作为〃主公〃的刘备只有常规的能力;而身为〃军师〃的孔明则必须有超常规的能力;除了足智多谋外;还要有神机妙算。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