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炎黄与蚩尤 >

第3部分

炎黄与蚩尤-第3部分

小说: 炎黄与蚩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炎帝部落最初居住在陕、甘一带姜水流域时的姓。看来,南方的水稻种植,乃至长江文化的开发,都是和炎帝族团分不开的。
炎帝集团里还有一个重要成员,就是名震古今的共工氏,它的来龙去脉,将结合炎黄、黄蚩战事做以交代。
解析炎黄身世之谜
    ——《炎黄与蚩尤》相关之四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8226;五帝本纪》给上古“五帝”逐一写了传记,从黄帝、颛顼,到帝喾、帝尧、帝舜,不仅姓名和帝号言之凿凿,而且家谱都续好了,竟是乃祖乃孙一脉相承,俨然一部毋庸质疑的信史。令人遗憾的是,对黄帝的身世,太史公却交代得太过简略,只是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只此而已。短短十几个字,给了后人一个五千年没有解开的谜。少典是干什么的?黄帝不是姓“姬”吗,怎么又出了个“公孙”?对于文中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神农炎帝,更是一带而过,对其人事材料竟未透露一字。古人的惜墨如金真是令现代人感到惭愧,但行文太过简约,却给后人带来了无休止的争论和考证之烦。
《国语&;#8226;晋语》上说: “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以后的先秦古籍中对此说也多有附会,且说的更明白:“黄帝、炎帝,一母同胞也。”“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竟把炎黄二帝说成是哥俩,并让“三皇”之一的炎帝认后出的黄帝作兄长。《国语》也叫《春秋外传》,据说是由《左传》的作者、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撰写的,很有些来头。
在《史记》出版以后的注疏和其他著述中,我们可以得到有关黄帝身世的如下信息: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说,少典并非是人名,而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号。黄帝是少典国君的次子,任有熊国国君,称为有熊氏,也称缙云氏、帝鸿氏和帝轩氏。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一天,附宝在一个叫作祁地的野外,望见北斗星四周电光闪闪,照亮夜空,受到感应而怀孕。附宝怀孕二十四个月后,在寿丘生下黄帝。晋朝学者皇甫谧在他撰写的《帝王世纪》中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帝王史记》对炎帝的身世也有交代:“神农氏,姜性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
以上的说法,把后人搞得晕头转向,只好将炎帝和黄帝当作神来看,一般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履历的。但是,几千年白纸黑字传下来的经典,不能一刀砍掉了之,我们只能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合理的内核;不然,还能到哪里去找回五千年的记忆呢?
让我们先看一看以上引文涉及到的地名,了解一下炎黄的活动范围。《史记正义》上说,黄帝的出生地寿丘,就在山东曲阜东北六里远的地方;而炎黄分家后各立门户的姜水和姬水,普遍认为位于陕西宝鸡市的歧山一带。至于黄帝当国君的有熊国,据皇甫谧讲,就在河南新郑;炎帝立国的陈,公认在河南周口境内,近来周口市一直在热议改名为陈州市。轩辕之丘,应该在逐鹿,那里是炎黄、炎蚩大战发生地。还有,炎帝的母亲任姒受孕的地点华阳,可以肯定是在华山一带;但黄帝的母亲附宝受孕的地点祁,就很难指认了。
中国历代王朝都不轻易更改地名,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我们可以沿着黄帝族迁徙时可能走过的路线图,查找黄帝的母亲的老家祁。近代学者分析,黄帝族是游牧部落,他们离开姬水后,可能从陕、甘一带北上,经过延安、黄陵(黄帝的葬地桥山在此)东进到黄河峡谷,南下,然后沿汾水经晋中平原北上,进入桑干河流域,又经大同平原到达逐鹿平原。太原以南有一个祁县,就位于这个路线图上,也许就是附宝与天神野合受孕的地方。其他如甘肃的祁连山,湖北祁门,就偏离更远了。
上文显示,炎黄的足迹贯穿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拿黄帝讲,他的母亲在山西祁野受孕,跑到山东寿丘分娩生下黄帝;孩童时的黄帝又千里迢迢奔赴位于陕西的姬水去牧羊,后来就在河南当上了有熊国君。这可能吗?虽是个游牧部落,也很难在一个人的一生之内实现如此跨越式的迁徙。从古人的记述中,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明显互相矛盾的地方,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是不是说,古书上写的都是毫无依据的胡说八道呢?非也。
经过研究考证,学术界普遍认为,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延续了至少八、九代或更长时间的农耕部落集团;黄帝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与炎帝部落同时产生的游牧部落,后来崛起替代炎帝称帝中原。我们如果把古人提供的档资料重新排列组合,就会有些眉目了。
炎帝族和黄帝族的祖先,大概是少典氏的两个女儿或儿子。是女儿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两姐妹中,一位到姜水居住,改姓姜,繁衍出一个农业部落;另一位迁到姬水,以姬为姓,繁衍出一个游牧部落。我们也可以认为,姜姓和姬姓的分居,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农业和畜牧业分离的开始。这样看,《国语&;#8226;晋语》上“昔少典氏娶有蟜氏,生炎帝、黄帝…”那句话的一半就可以解释了。当时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硬要包办少典氏和有蟜氏的婚姻恐怕为时过早。春秋时的史官可能感到祖先们未婚而孕有些不雅,于是把后来出现的有蟜氏提到了前面。
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任姒,应该出现在神农氏开始替代烈山氏当炎帝的时候,这时炎帝部落已经展转到了渭河下游的华山一带。大概又经过七、八代之后,有蟜氏的另一位姑娘在祁这个地方怀孕生下轩辕。他就是后来在逐鹿筑城“轩辕之丘”,战胜炎帝、蚩尤的第一任黄帝。因为神农和轩辕都是重要人物,母以子贵,所以才把他们的母亲写到族谱上。
关于炎帝“初都陈、又徙鲁”的记载,也并非空穴来风。炎帝集团战败后,当时身居末代炎帝之位的某部落首领,或许是神农氏,或许是祝融氏,只是失去了炎帝部落集团盟主的地位,而他的部落,即所谓的国依然存在;人们仍然会称他为炎帝。这就象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样,一个已经下台的局长,人们仍然呼他为局长。至于黄帝“生于寿丘”、又在有熊国当国君的说法,正好为一项公案的解决提供了线索。
除了太史公的“五帝”组合外,还有一种颇有市场的“五帝”谱系。皇甫谧等人主张把黄帝放在“三皇”系列里,替代女性领袖女娲,而起用少昊作为“五帝”之首。在《五帝本纪》中提都没提的少昊,在其他书籍里倒是被抄做的很厉害;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接替黄帝做了第二任黄帝,在神道世界里被称为东方之帝。
少昊本是东夷集团之属,和蚩尤是一伙的,黄帝怎会选他做接班人呢?汉朝人桓宽的著作《盐铁论…结和》中说:“轩辕战逐鹿,杀两昊、蚩尤而为帝。”这里的“两昊”,就是指太昊和少昊两国的首领。为安抚东夷,黄帝实行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封一位名叫少昊清的人做东夷首领。也有人说,这位少昊清,就是皇帝的儿子青阳,后来接任黄帝大位。
现在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在黄帝和颛顼之间,确曾有过一个叫少昊清的人登过帝位,不过他没有自己的号,而是继续沿用了黄帝的称号,所以包括太史公在内的后代史学家就取消了他的入籍资格。由此看来,打出自己的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后人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言而喻,这位东夷出身的少昊清,“生于寿丘”,后又到有熊国当国君,是顺理成章的。至于“姓公孙”的说法,可能是沿用了母亲的姓氏。
炎黄时期战事扫描
    ——《炎黄与蚩尤》相关之五
发生在远古的炎黄、黄蚩大战,象一声春雷,催生了中华民族的诞生。它的意义不在于当时究竟统一了多少个部落,开辟了多大的地盘,而在于从此树立起一个千古不泯的、大一统的民族情结。在以后的五千年沧桑岁月里,不知有多少英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而呼号,而奔走,而战斗。
司马迁在《史记&;#8226;五帝本纪》里对当时的战事有一段概括而精彩地描写,不妨摘录如下:“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亨,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并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先澄清一个经常被弄模糊的问题:神农氏和炎帝指的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氏族部落。既然“神农氏衰”,他就不会有能力“侵暴诸侯”,更不可能从河南长途奔袭到河北的北部去和轩辕打仗。那么,在阪泉同黄帝打仗的“炎帝”究竟指的是谁呢?有人说是共工氏,我认为是祝融氏。曾有古代学者分析说,炎黄之战,是水火之战。也就是说,是频繁使用水攻和火攻的战争。《山海经&;#8226;大荒北经》上说,黄帝的干将应龙采用蓄水的办法对付蚩尤,表明黄帝是擅长水战的一方;而炎帝一方习于火攻术的部落,非祝融氏莫属。我们可以认为,“神农氏衰”,是指神农氏部落衰败了,并不是整个炎帝族团衰败了。这时炎帝集团的实际盟主,可能已经不是神农氏,而是祝融氏,也可能是共工氏、夸父氏,他们都称之为炎帝。
另一个需要辨明的问题是,神农氏不仅是农耕族团的盟主,也受到半耕半牧、半耕半渔猎等氏族部落的尊崇。神农氏虽然衰微,但仍然是天子,即天下公认的、天授的领袖。也正因为他的衰微,才引起群雄逐鹿,争夺天下共主地位。这里面有祝融氏、共工氏、夸父氏,还有东夷的蚩尤和来自游牧部落的轩辕。太史公交代的明白,轩辕在战败炎帝、擒杀蚩尤之后,是代替神农氏为天子的,说明祝融氏也好,共工氏也好,虽然也被称做炎帝,但还不是真命天子。
以上两个问题好象还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地关注;但太史公对两次大战的顺序安排,却遇到了激烈的反对。有一种意见认为,黄帝同蚩尤的战争在前,炎帝和黄帝的战争在后。这种说法的影响几乎可同太史公的主张抗衡,在有关文章里随处可见。
黄帝与蚩尤大战在前的意见,源自《逸周书&;#8226;尝麦》里的一段晦涩难懂、好象还缺字短句的话,其大意是说:蚩尤与炎帝争地位,在逐鹿打起仗来;炎帝战败,走投无路,向黄帝求救。于是黄帝出兵打败蚩尤,将其杀死在冀州中部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后来才有炎帝和黄帝的战争。支持司马迁的学者论证说,蚩尤是炎帝族后裔,炎帝战败后,他是为了给炎帝复仇才起兵讨伐黄帝的;所谓蚩尤四处追打炎帝的说法纯系子虚乌有。两派各持己见,到现在也没有妥协的意思。
根据《逸周书》提供的信息,我认为在炎黄、炎蚩两次大战之前,在蚩尤和炎帝之间确实发生过一次大战,不过炎帝集团的参与者不是神农氏,而是炎帝集团的重要成员共工氏。
共工氏是一个古老的姜姓氏族部落。据说在神农氏之前就开始兴旺,“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左传&;#8226;昭公十七年》引郯子的话说:“黄帝以云纪,炎帝以火纪,共工以水纪,大昊以龙纪”,竟把共工同黄帝、炎帝、大昊(伏羲)三大巨头并列,可见共工氏势力之大。
我最早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里知道的共工氏,他老人家后来称共工是英雄。诗词注解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出自《淮南子&;#8226;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古水潦尘埃归焉。”其实,共工不只与颛顼打过仗,在其他典籍里,还有他与蚩尤、祝融及高辛等交战的记录,内容和《淮南子》大同小义。
我们所以说蚩尤曾经大败共工,追得他无处藏身,只好去投奔黄帝,还有别的依据。《左传&;#8226;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这位土地神是谁封的呢?是黄帝。《礼记&;#8226;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巳,其帝黄帝,其神后土。”说明后土,也就是句龙,后来成了黄帝的得力佐臣。
我们还可以查到共工氏后来投奔黄帝的蛛丝马迹。如今史学界认为,曾经治水失败的鲧,其实就是共工。“鲧”字的发音,是“共工”二字拼音的急读。再说,他们都是与水打交道的一族。
共工是什么时候又被称为“鲧”的呢?《山海经&;#8226;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山海经》经里的所谓“生”,是表明所属关系。说明句龙投奔的是黄帝属下的骆明部。
共工氏后来一直声名显赫。尧舜时因治水不力和反对舜当接班人,共工和鲧都遭到罢官流放,而共工氏的后代四岳却辅助大禹,即鲧的儿子,治水成功。还有,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就是四岳的后代。看来,“霸而不王”的共工氏,在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中有过非凡的表现,应该把它写进五千年前那场伟大的战争史诗里。
炎黄时期地略辨
    ——《炎黄与蚩尤》相关之六
对于炎黄时期的地略,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阪泉之野”和“涿鹿之野”。根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8226;五帝本纪》中的记载,阪泉之野是炎黄大战的地方,涿鹿之野则是黄帝与蚩尤交战的主战场。古今学者普遍认为,阪泉就在涿鹿,两次大战本来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也有个别学者论证说,两次大战原本就是一次大战,我们这里姑且不论。
阪泉或涿鹿在什么地方?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