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

第46部分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第46部分

小说: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海,即使让他和堂兄弟们享受同等待遇,他尚且不能甘心,觉得辱没了自己,更何况如今境遇远不如那些堂兄弟们,怎不让他感时伤怀,悲愤莫名!

心理学家论及人生之原动力,略分三大流派,一为弗洛伊德之性动力,一为阿德勒之权力动力,一为弗兰克尔之意义动力。这里单讲阿德勒的权力动力,阿德勒以为,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为了对这种自卑感进行补偿,人便会力求获得承认和优越感,即追逐权力、超越自卑,人生之动力源于此,人生之目标也在于此。

而王莽正是阿德勒理论的一个典型样本,他背靠着显赫的王氏家族,眼看着家族中其他兄弟都可以仕宦富贵、舆马声色,惟独他却被遗忘,被冷落,活得如同一个笑柄,他于是不免自怜自卑,而他又明白,要摆脱这种自卑感,唯一的方法就是出人头地、拥有权力。

然而,此时的王莽只是一个穷儒生,正跟着沛郡陈参学习《礼经》,追逐权力?路漫漫其修远兮!王莽某天便来问我,你如何看待礼?王莽有问,我自然倾心以答,礼者,大体强加于人,我所不喜。其所追求者,在于集体之秩序,而非个人之幸福,诸如此类,盖儒家之通病也。王莽又问,倘若你读进字缝里去,又能读到什么?我答道,鲁迅在字缝里读到吃人二字,我觉得犹可附注一句,那就是吃人者吃人之余,更有一群闲人在旁大叫:吃得好,吃得好。王莽摇摇头,道,我在字缝里读到的,却是诛心二字。

诛心?

没错,诛自己的心。

我于是悚然,知道王莽打算从了,他要毁坏了自己的心,消灭了自己的欲,扭曲性灵,克己复礼!我想要冲王莽大吼,贱人,你为什么不反抗!你为什么自愿投入这罗网,把自己变成一个机器,抹灭自己的快乐,罔顾自己的悲喜,麻木地执行那些礼仪程序?然而我终于放弃,只是问了一句:诛心之后呢?

王莽道,诛心之后,一部《礼经》,足以取天下也。王莽临镜而照,向镜中人长揖,今日与君绝矣。他就这样告别了自己,以一去不复返的勇气,自今日起,无爱无恨,无怨无嗔,诛心而后礼。此情此景,仿佛浮士德与魔鬼之交易,看得我不寒而栗。

自此之后,王莽仿佛变了一个人,一切惟礼是从。和他的那些堂兄弟们相比,你们奢侈,而我节俭;你们下流,而我上进;你们妻妾成群,我就老婆一个;你们僮奴千百,我就事必躬亲;你们舞郑女,作倡优,我偏读经传,思无邪。王莽又侍奉寡母寡嫂,终日无倦,抚养亡兄之子,爱逾亲生,同时在外广交贤人名士,标榜唱和。数年间,王莽名声渐起,人多称颂,王莽的叔伯们看在眼里,仿佛于淤泥中见不染,开始对王莽暗暗留意。

王莽对叔伯们也着力巴结,其恭顺孝敬,比亲生儿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是从来都和老年人聊不到一块去的,王莽本来也是如此,但自从诛心之后,功力大增,很快就把王家的叔伯们哄得服服帖帖,都觉得王莽这孩子可人意。而王莽又并非单会拍马屁而已,他是确有才能,无论国事家事,皆坐而能言,言则必中,起而能行,行则有度。他那些叔伯们都是玩弄政治的老手,早就在物色家族接班人,以便将家族权力传承下去,而在王家第三代里点来点去,觉得还是王莽最为出挑,既有才又孝顺又有品节,于是虽然未曾明说,心中却已达成共识,将王莽内定为王家未来的接班人。

当时是汉成帝在位(汉成帝后世之名,主要来自他的艳福,即宠幸赵飞燕姐妹。想当年明明是赵飞燕姐妹傍他,后世他却要傍着赵飞燕姐妹,这才能被后人记起,世事转烛,风水轮流,可发一叹),朝政大权都掌控在王莽的大伯父——大将军王凤手上。适逢王凤重病,王莽知道机会终于来了,一接到消息,就火速赶到王凤府上,直奔病床。

然而,王莽还是来晚了一步,企图揩死人油的不止他一个,早有一人霸占在王凤边上。王莽看着这人,心里苦笑,怎么会忘了这一劲敌呢?那人不是别人,乃是王莽大姑妈的儿子淳于长。淳于长赖在王凤边上,就是不肯挪地方,淳于长心里清楚,他虽然是王家的亲戚,但毕竟不姓王,于王家始终是外人,正应该趁王凤重病的时候好好表现表现,显示甥舅情深,从而才有机会在王家的势力中分得一杯好羹。

于是乎,王莽和淳于长这对劲敌,变身为王凤的左右护法,以王凤的病床为战场,争着向王凤尽孝献忠,谁也不肯稍加示弱,都是整夜整夜不睡,衣不解带地前后伺候,抢着给王凤端茶递水、喂汤尝药、把屎把尿。结果害得王凤自己都不好意思起来,觉得太过麻烦这两位小辈,此后对于王莽和淳于长所献的殷勤,他能拒绝地总是尽量拒绝,譬如二人问他想不想吃点东西,他宁愿饿着也要摇头,二人又问他想不想解手,他同样宁愿憋着也要摇头,只有当二人问他,说给他找来个绝世美女,要不要快活快活的时候,他这才点头道,扶我起来试试。

在王莽和淳于长的悉心呵护之下,王凤很快越病越重,一个月之后,王凤已是到了弥留之际,皇太后和汉元帝亲自前来送行,王凤看着王莽和淳于长,两人守了他一个多月,都已经是蓬头垢面,瘦弱憔悴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王凤心中怜惜二人,于是对皇太后和汉元帝郑重托孤,愿致此二子以富贵。

 第94节

日期:2010…01…2105:28:41

【第五章,新帝王莽】NO。3:新生代(增补)

且说王凤临死托孤,皇太后和汉成帝感其意,即日拜王莽为黄门郎,拜淳于长为列校尉诸曹。就仕途的起点而言,王莽和淳于长这对劲敌可以说是相差无几,然而过不多久,淳于长便迅速拉开了和王莽的差距,将王莽远远甩在身后。

拍王家长辈的马屁,并非王莽专利,淳于长也会,而且比王莽更加擅长。关于这一点,王莽也怨不得别人,只能怪他爹娘,他之所以输给淳于长,主要就输在长相。王莽相貌颇为丑陋,嘴巴大,下巴短,眼睛鼓出,瞳孔赤红,尽管他竭力修饰形貌,但无奈底子太差,再怎么捣腾,依然令人望而生厌。而淳于长却是著名的美男子,拍起马屁来,不光贴心,而且养眼,即使坐在你边上一句话不说,那也是一道动人风景。于是乎,王家的长辈,包括皇太后王政君在内,都被淳于长的一张俏脸弄得五迷三道,对淳于长大加提携,淳于长一路高升,先为水衡都尉侍中,再进迁为卫尉,赫然成为当朝九卿之一。

汉代皇帝有喜好男色之传统,汉成帝也不例外,王莽是他表弟,淳于长是他姨弟,按理说,两人是一样的亲,但淳于长的美貌再次占了便宜,对于王莽,汉成帝只是敬重而已,对于淳于长,汉成帝却是又喜又爱,时常留他在身旁亲近。而淳于长帮汉成帝解决了一道天大的难题之后,他更从汉成帝的亲近变为了亲信。

当时,许皇后已被废黜,汉成帝希望立他宠爱的赵飞燕为皇后,然而,皇太后王政君因为赵飞燕出身微贱,拒绝同意。母子关系由此闹得很僵,甚至到了不愿见面的地步。淳于长两头受宠,是传话的最佳人选,于是往返于两宫之间,代汉成帝和皇太后沟通,淳于长也帮着做皇太后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皇太后首肯,赵飞燕如愿立为皇后。事成之后,汉成帝对淳于长极其满意,封淳于长为定陵侯,大见信用,贵倾公卿。

淳于长后来居上,风头之劲,无人能及,而王莽此时只是被升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而已,地位远不如淳于长贵显。然而,王莽却并不着急,一切按既定方针办:倾尽家产,收赡名士,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广交朝中将相、卿、大夫。一时之间,朝野颂声四起,都为王莽抱不平,觉得他才高而位卑,实在是大受委屈。

舆论归舆论,而当时的客观形势则是,在王家第三代中,淳于长的接班序列已经排在了王莽之前,被视为未来大司马的不二人选。对此,王莽自然也心知肚明,不过他更清楚,王家第三代要想真正接班,那还早得很,大司马之位,要等他的那些叔伯们人人轮过一遍之后,然后才能轮到他们这些年轻人头上。所以,在他和淳于长的竞争之中,淳于长只是暂时领先,而终点还很遥远。

王莽之所以笃定,更在于他有两个淳于长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他名声好,得人心,淳于长却锋芒毕露,四面树敌。二是他姓王,而淳于长不姓王。尤其是这第二点,具有决定意义。更何况,淳于长的死穴还被他紧紧捏在手里。

淳于长得势之后,忘乎所以,在外交结诸侯牧守,收受贿赂巨万,家中又多蓄妻妾,淫乱无度。然而,仅仅只是这些污点,并不足以致他于死地。他千不该万不该的是,趟了被废黜的许皇后的浑水。

许皇后的姐姐许孊和淳于长私通,后来又被淳于长收为小妻。许皇后知道汉成帝最为宠信淳于长,于是托姐姐许孊向淳于长吹枕边风,希望淳于长能替她向汉成帝美言几句,将她重新召回后宫,她也不奢望当回皇后,只要能当个倢伃(汉末后宫等级:皇后之下为昭仪,昭仪之下为倢伃)也就知足了。许孊将许皇后的意思转达之后,淳于长一时嘴贱,吹嘘道,倢伃算什么,就是要当左皇后,也都包在我身上。许孊大喜,当夜千娇百媚,伺候淳于长分外卖力。

淳于长一夜激情之后,转头就忘了这事,哪里知道许孊把他的话当了真,回头就告诉了许皇后,许皇后也是大喜过望,托许孊带回重礼,以为贿赂。淳于长没想到许皇后也居然当了真,心中暗乐,世上还有这么傻这么天真的妇人!你想重回后宫,凭什么!你又没给皇帝生过儿子,容貌也比不过赵飞燕姐妹,而且你被废黜,又是皇太后亲自定下的铁案,谁敢翻案!退一万步说,就算我肯为你传话,帮你把皇太后和皇帝都摆平,赵飞燕赵皇后也绝不会答应,而且还将恨我入骨。两害相权择其轻,如果我必须在你和赵飞燕之间得罪一个的话,那肯定只能是得罪你了。

许皇后乃是走投无路之人,早已丧失理智,所以才会对淳于长的话信以为真。而淳于长见许皇后如此天真轻信,忍不住便起了玩弄之心,光拿钱不办事,前后收受许皇后金钱乘舆服御物千余万,每次给许皇后书信,佯装通报事情进展,言辞之间,却又夹枪带棒,猥亵下流。许皇后求人心切,只能一再容忍,回信苦苦哀求。淳于长虽然不敢在肉体上唐突许皇后,但这样的书信往来,却无疑被他视为一种对许皇后的精神奸污,并从中获得了巨大而持久的快感。

淳于长和许皇后的书信交通,持续时间长达数年,此事王莽很早便已知情,却一直隐忍不发,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出手时机。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大司马之位已经在王莽的叔伯之间轮完一遍①,站最后一班岗的王根抱病已久,多次上书请辞,由王家第三代人接班已成必然。这时候,王莽终于出手。

王莽前见王根,先献谗言,淳于长听说叔父久病,得意洋洋,到处宣扬你已离死不远,而他将继任下一任大司马,更可气的是,他甚至已经迫不及待地四处封官许愿了。王根一听,大怒。王莽再将淳于长和许皇后的阴谋备述一遍,王根大惊,道,何不早说!赶紧请皇太后定夺。王莽又见皇太后,皇太后同样大怒,道,报于皇帝知。王莽又见汉成帝,汉成帝见王根和皇太后都已经表明态度,于是下诏,将淳于长投入大牢,严刑拷问。

此时此刻,有能力救淳于长的人,都已经被淳于长得罪光了。王根恨淳于长,你这小子,巴不得我早死,居心何其毒矣!皇太后恨淳于长,许皇后被废,乃是我定下的铁案,你也敢翻?!汉成帝也恨淳于长,许皇后虽然被废,那也还是朕的女人,朕的女人,你也敢玩!

淳于长自知必死,对罪状供认不讳,以大逆之罪被杀狱中,妻妾子女流放。淳于长伏诛之后,舆论盛赞王莽,称其告发表兄弟,诚可谓大义灭亲、忠直之臣。王根也趁势再度请辞,推荐王莽继任大司马,诏书许之。

这一年,王莽年仅三十八岁,却已经位极人臣,掌握了帝国的最高权力。然而,大司马的位子王莽尚未坐热,一年之后,汉成帝便突然驾崩。瞬息之间,王莽乃至整个王氏家族便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并且几乎就此一蹶不振。

①王莽的亲叔伯共有七人——王凤、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其中王谭、王崇、王逢时未来得及当大司马便已先死,王立有罪,不宜为大司马。其余三人再加上王莽的从叔父王音,四人先后把持大司马之位长达二十五年,其先后次序为:王凤(11年)——王音(7年)——王商(3年)——王根(4年)。

 第95节

日期:2010…01…2301:33:35

【第五章,新帝王莽】NO。4:东山再起(增补)

汉成帝之死,属于暴毙身亡,正当四十六岁的壮年,平时又身体强健,头天晚上还一切正常,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忽然就不能言语,顷刻毙命。托名汉代伶玄所著的《飞燕外传》,记述此事甚详,撮其大意,则云:汉成帝晚年最为宠爱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无奈多年酒色过度,性能力大衰,男根缓弱不举,美色当前却不能残暴之而后快,感时伤怀,恨煞哉!赵合德遍求天下奇药,得慎恤胶,成帝服之,果有奇效,每吃一粒,则能临幸一次。成帝死前一晚,与赵合德共饮,两人皆大醉,赵合德一口气喂给成帝七粒慎恤胶,未曾想药力过猛,成帝非但不能房事,人也顿时呆滞,吃吃傻笑了一晚。次日晨,成帝起身穿衣,但见“阴精流输不禁,有顷,绝倒。挹衣视帝,余精出涌,沾污被内。须臾帝崩。”典型的精尽人亡。

《飞燕外传》乃是野史,不免有虚构杜撰,正史记载成帝之死则相对隐晦,但也同样将赵合德推为罪魁祸首。皇太后王政君命人穷追元帝死因,赵合德羞于自辩,谢罪自杀。

好奇心到此为止,言归正传,且说成帝生前因为自己并无子嗣,于是预先立侄子刘欣为皇太子。成帝死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