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我不是教你使诈1260 >

第5部分

我不是教你使诈1260-第5部分

小说: 我不是教你使诈126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过机器,果然比在别家看的美达重得多。“多少钱?”小强问:“你可不能算贵了!”
“笑话!”老板拍拍小强:“你问过几百家了吧?为什么挑上我?就因为我比别人便宜,对不对?”又拍了拍小强:“这只是建议,如果你坚持,我们就等美达。”
小强看看表,又数了数身上现款,连剩下的人民币都凑上,还差那么一点。
“那点钱算了!看你老弟这么诚意,就卖给你吧!”老板豪爽地笑着:“以后别忘了多介绍客户给我们。”
一直到坐进飞机,小强的心都猛跳。他知道,那是兴奋。他也知道,当菲菲拿到这康尼相机,会更兴奋。
“如果在台湾,只怕六万块钱都不止,谁想到,让我歪打正着地碰上了!还买得这么便宜。”小强的心跳更快了。
“天哪!一架康尼!我同事才买一架,我好羡慕,居然自己就有了。”菲菲把小强紧紧抱住亲吻。
“是啊!才花了我一个多月的薪水呢!”小强说:“没想到吧!”
抱着相机,菲菲突然抬起头来,瞪着小强。
“你说多少钱买的?”
“合台币四万块。”
“笑话!我朋友在台湾买,才花了三万。”
“想一想”
看完这个故事,你或许要问:“如果小强非买美达不可,他是不是就赚到了?”
    …

上帝把我放到地球上,只为了要我完成一定的工作。
现在我还落后大多,我永远不会死。
永远不该死读“二十世纪文坛灵魂人物”海明威的传记。作者用数十万言写海明威的一生,居然以简单的几句话作了结束:“他(海明威)将两颗子弹上膛,把枪托小心的放在地上,身子凑向前,用枪口抵住眉毛上方前额的位置,然后扣下扳机。”
多么可怕的一幕啊!那双管猎枪强大的爆炸力,必定轰掉了海明威的半个头颅。
使我想起大画家梵高,他的自杀也很惨,不但一枪进了肚子,而且死前已经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还有日本文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居然嘴含着瓦斯管自杀。至于更惨的则是切腹而死的三岛由纪夫;凡切腹的人,都要请“介错人”把自己的头砍掉,所以三岛的死是“身首异处”。
为什么寻死?
他们都是有成就的人,何必去寻死呢?难道他们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创作和生命”已经到尽头,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已了,活着不再有意义,所以自己结束生命?
如果真是这样,我倒还有儿分谅解。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年纪轻轻的孩子,居然也自杀了呢?
他们也觉得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已了吗?他们的贡献在哪里?我只知道他们是父母呵护大的,花了不少父母师长的金钱和血汗,又留给大家无限的哀伤。他们的贡献在哪里?
难道正因为他们太被呵护了?他们不用赚钱养家,不必担心失业,甚至不用洗碗扫地。
他们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着:“你什么都不必做,只要好好念书,考个好学校就成了。”
这下我懂了!他们自杀的道理与海明威一样,却又相反。海明威可能觉得不能再贡献了,所以活着没意义,他们则不知道有什么好贡献,所以活着没意义。
人是到这个世界来奉献人到这个世界,不是来消耗,是来贡献的啊!你看那孩子多的父母,一辈子操劳;临老,还要东奔西跑,到各孩子家帮忙照顾孙子,他们不是活得很快乐吗?就算他们嘴里有时抱怨,你只要看他们在忙,忙得充实而健康,健康而长寿,就是幸福。
相反地,那些家财万贯,却没生育的人。为什么会去领养孩子,再不然专注干事业,即使退休之后,还要四处当义工。他们何不图个清闲,吃吃喝喝睡睡,好好地“混吃等死”
呢?
“混吃等死”这个词用得真妙,当一个人不再贡献力量,不再付出爱心,只是混日子的时候,就是在“等死”了。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则常说“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你会发现那些衣食无虑,又不为子孙操劳的人,就好象站在人生的大道上,前面一片平坦,没山岗也无树林的阻挡,他一眼望去,大道的那头正有个可怕的东西在等他——死亡。
常常想到死亡在等着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快乐呢?
要有责任,活着才有意义!
我以前教过一个洋学生,高中没毕业,已经一头乱发,满脸于思,看来活像五、六十岁的人。他学国画是想透过国画的水墨,去得“道”;他想“得道”,是因为觉得生命太空了。
他一天到晚觉得活着没意思,常常坐在我对面,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隔半天,说:“教授,我昨天差点死掉。”然后用两根手指比个手势:“差那么一点,就完了。可是你知道吗?我想到你的画稿我还没还。我今天不还,别的同学就借不到。所似,我没扣下扳机。”
天哪!我的画稿(就是借给学生临摹用的画)居然救了他一命。可是,从他的话去想,人为什么活下去,人是为责任活下去,不是没有责任活下去。
后来,他去印度呆了一阵。现在不但大学毕业,而且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过得充实极了。
每次谈到以前他要自杀的事,他就手一挥:“哎呀!你为什么老辏我呢?我那时候懂什么?”
问题是,他那一晚,如果真扣下扳机,他现在在哪里?
谁救了他?不但是还画稿的责任救了他,更是印度苦难的人民救了他。当他从印度回来时,满脸痛苦,又满脸欣喜,痛苦他说“为什么?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可怜的人,真是生不如死!”
“可是他们在努力地活着!”我说。
他又欣喜他说:“是啊!看了他们,才觉得自己幸福,他们都那么认真地活着,我又怎么能死?”
死念常在一瞬间也记得有位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要自杀。她在电话里有气无力地对我说:“我要跟你说再见了!因为我马上就要自杀了!”
“你能死了吗?你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完了吗?”我问她。
“就因为我不能做什么!”
“笑话!”我吼了回去:“我送你去残障育幼院看看,有多少人需要你帮助?然后想想,你有没有资格,在对这个世界没尽一份力之前,就去死。”
然后我立即联络了台南的瑞复益智中心,对方也欢迎她去工作。
我再打电话给她,叫她到松山机场碰面,由我送上飞机。她没有接受。但是就这么十几分钟,她已经打消了死念。
死念岂只是十几分钟,真正“致死的死念”,常只是几分钟。就那几分钟想不通,就死了!
勇敢地面对生命你看那要跳楼的人,坐在阳台边,一边是几十公尺的高楼,下去就告别人世;一边是走回屋子,重新面对人生。这是多么大的抉择啊!那自杀的人,居然成为半个上帝,由他决定一个人的生与死。
这个人是他父亲亿万个精子里,终于能受孕,又在受孕之后,由他母亲怀胎十月,再平安产下的。这个人会说话,会唱歌,会走、会跳、会思想。居然用他莫明其妙的思想,判他自己死亡。
如果他有一生最笨的决定,必是跳下去。如果他能有大的智慧与勇气,就是回头。回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为自己、为社会,好好做点事;这样才不负上天给予他生命,才不负他得到宝贵的生命。
我太太的秘书,在墙上挂了一段幽默的话。大家都借去“拷贝”,于是挂满了办公室。
现在,则挂到了我的家里。
那幽默的句子是:“上帝把我放到地球上,是为了要我完成一定的工作。现在,我还落后大多,我永远都不会死!”
各位朋友!如果你居然要自杀,请想腚这句话。
    …

你要为自己纯净的心版上,多记录些美好的事务和前人的智慧。
你要打造一把钥匙,去开启人生的每一道门。
打一把人生的钥匙小时候,每次我从外面玩回来,母亲都叫我去洗手。她知道我懒得洗,所以每次洗完,还要把我的手抓过去闻闻。
顽皮的我,于是想出个办法,打开水龙头,让母亲听到水声,然后根本不洗,就把龙头关上,只是用手摸摸肥皂,伸去给妈妈闻。
她吸口气,嗅到肥皂的味道,点点头,我就又蹦又跳地跑开。我好得意啊!心想:“看!我多聪明,妈妈又被我骗了!”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觉得很好笑?洗手,是为我好,不是为妈妈洗,我明明骗了自己,却觉得很得意,不是太笨了吗?
不过,你也别笑我。因为我处处看见年轻朋友,在做这样的傻事。
别埋没自己的才华有一天,收到一位中学生的来信,还没打开,已经被那封信的厚度吓到。打开之后,又是一惊,只见工工整整十几张信纸上,排列着密密麻麻,却又工整无比的小字。
那字像是印刷的“仿宋体”,娟秀而一笔不苟。当我展读之后,更是讶异了!真难相信一位高中生,能写那么深入的文章。
我立刻邀请那位女同学到办公室聊天,还请她和陪她来的同学午餐。
在餐桌上,我问她:“相信你在学校的作文成绩一定很好。”
未料,她淡淡一笑:“很烂!”
“你的文笔这么好、字这么漂亮,怎么可能呢?”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因为我从来不好好写”。她又淡淡一笑:“我的老师很烂,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写给她看?”
然后,她形容了老师的“烂”,又很羡慕地说某名校的国文老师多好。问题是,她可曾想过,文章是她自己的,学问是她自己作的,不是给她老师作的。
由这位同学的表现,使我想:这世界上会不会有许多具有才华的年轻朋友,只因为不满意学校,不满意老师,而放弃自己、埋没了才华?
学校的菜单常听见不好好念书的学生,很但然他说:“读书,谁不会读?哪里不能读?又何必在学校读?以后哪一天我想念书,都可以!”
活是没错,但我也要说,学校教育有它的优点,那也是其他环境不能取代的。
记得我大学刚毕业那年,曾应邀到某大学的国文系演讲。当时我已经得了“优秀青年诗人奖”,也在不少报章上发表作品而小有名气。
但是,在接受学生问问题的时候,我却出了丑,一个连国文系新生部知道的东西;我居然说错了。
事后,我痈定思痛,开始苦读古诗,甚至编《唐诗句典》,但我始终忘不了出丑的那一幕,我常想:我为什么连这个基本国学都不知道?是因为有关中国文学的书看得太少?还是因为看得没有组织?
答案应该是后者。你会发现学校教育虽然有不少僵化而值得批评的地方,但无可否认,它也像是营养专家,将各种食物拼成食谱。虽然口味变化不大,也不够刺激,却有你必需的营养。当你按部就班地读下来,自然得到了完整的学问。而不会像你自修时,可能随兴所至;东抓一本,西抓一本,看来渊博,却忽略了最基础的东西。
快快打造一把钥匙这基础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治学的工具”。
“治学的的工具”像是一把钥匙,可以用来开启更多知识的宝库。你会发现求学像登高,不由山脚一步步往上走,是攀不上巅峰的。而很多你在学校里学到的“看来不像学问的学问”,正是那山脚的阶梯。
前些时、我在电视里,看到有关图书馆里修补古书的报道,一位八十岁的老先生,数十年不分寒暑,为图书馆里的破书换上新装。他把虫蛀的、水渍的、朽烂的书页,小心地拼凑、裱糊,不知保存了多少珍贵的善本书。
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位老人居然不识字。
我忍不住地想,要是遇到脱散的书籍,再加上页码已经朽烂,那位老先生该怎么分辨前后次序?又如果他能识字,在这数十年修补的过程中,他该能亲炙多少伟大的篇章?
他为什么没能“回头”花几年时间识字?难道要像是一个用“很钝的斧头”砍树的人说:“我砍树都来不及了,哪还有时间磨斧头?”
抑或因为一年年老去,记忆力一天天衰退,想学,也力不从心了?
刻在心版上说到这儿,我们又触及另一个重点——你必须把握青春,善用你记忆力最强的年岁,好好学点东西、背点东西。
让我们做个实验吧!去问问四、五十岁的人,他们记不记得小学时候读的《武训兴学》和中学时念的《木兰诗》。你会发现,他们可能连昨天看过的新闻都忘了,却记得“莫叹苦,莫愁贫,有志竞成语非假,铁杵磨成绣花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抒声,唯闻女叹息… ”
即使他们背不了全部,总会想起几句。想想!那是多久远以前的事了,他们为什么还记得?
因为,那是在他们记忆力最强,心灵也最纯净的年岁,被一笔笔刻在心版上的。
于是,你摸摸自己的心,你自己不正在这个人生的黄金时代?你能不好好把握吗?
让我为你说两个真实而好笑的故事。
我中学时候,有位同学很会作“板书”。每次要考国文默写。他就早早到校,用钢笔,一丝不苟地把整篇课文写在桌子上。
然后,他会站到桌子上踩,踩上一片灰上,再用袖子轻轻拂一遍。使那些“板书”被掩在一层薄薄的灰土。
考试时,可精彩极了!考哪一段,他就对准那一段呵气。呵气之后桌面潮湿了,原来钢笔的笔迹浮现出来,他就照抄。
有一次他呵气呵得太厉害,老师还以为他犯了气喘,引得全班大笑(只有老师不知道原因)。
我还有位同学,专精干制作“袖珍小抄”。大学联考前,他花了许久的工夫,写了一本数十褶的小抄应战。我感动于那小抄之精致,特别预订,请他在考试之后送给我收藏。
他考完了,没把小抄送我,随手扔进了垃圾桶。
我问他为什么“我走出考场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个小纸条,拿起来一看,居然是本更精致的‘珍本’,比我的棒太多了。”他说:“原以为我的最精,没想到人上有人,一气,就扔了!”
前面两位同学都名落孙山,后一位还对着我哭,说他原本会的,但是心里一直想着小抄,监考盯得紧,小抄不容易翻,反而会写的都没写。
我则想:要是他们能用那写板书和作小抄的时间,好好读书,成果应该好得多。最起码,那不是写在桌子和纸上,而是刻在心上啊!
有没有加分?
话说回来,读书又何必为考试、为成绩?那是为自己读,不是为数字读。记得我以前在美国教书的时候,学生的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