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闯三关 >

第97部分

闯三关-第97部分

小说: 闯三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中国入世后;市场经济将进入一体化;外国先进科学管理的企业;将把大量的农产品带进中国市场;企图占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制高点,甚至还会依仗其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打造出来的世界著名品牌产品给中国一些企业的产品以‘冠名权’收取昂贵的费用,变成“假洋鬼子”来赚国人的钱;企图控制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经济;打败中国十亿农民。
‘书呆子’说到这里;话锋一转;高声问大家:“中国的农民,科技素质这样差,能打得过外国人吗?”
“我呸!”这时候一个高个子呼的站起来;额露青筋;环眼圆睁;抓住‘书呆子’的衣领;往上一提;把个‘书呆子’提离了地面,咬牙切齿的骂道:“你这个‘书呆子’!专长别人的志气;灭国人的威风!一点儿中国人的荣辱感都没有!”
‘书呆子’双手抓住高个子的手;挣扎了几下;终于站稳了脚跟;踹着粗气,说:“谁惹你啦!”
“我是中国农民!中国人,就应该以中国为荣!你这样说;就是惹了我!”高个子挥了挥拳头;“再这样说;就揍你!”
“阿Q精神!”书呆子看来不服气;嘴里不断的说着,“阿Q;十足的阿Q!”
高个子似乎不懂什么叫‘阿Q精神’。在生怕闹事的几个同伴的连拉带推的掇拥下;悻悻的离去了。
书呆子望着高个子远去的背影;抬起右脚,往地上一跺,气哼哼地骂道:“可恶!可恶!”
人们不欢而散。
高艳芬记得李劲松当时说了这样一番话:
‘书呆子’说的没错!“阿Q精神”打不败外国人的进攻!但是,‘书呆子’这类人,没有中华民族的骨气,只知道评头品足,纵有《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才,亦不能给社会造福;中国要在市场经济中打败外国人的进攻,必须完成新世纪社会生产力向先进社会科学生产力变革的进程!但是,谁能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呢?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假如我能主宰一个地方,就一定能保证让这个地方的人民实现梦想,打败外国人!为中国人民建设美丽的幸福家园提供一种成功创业的事业发展模式。
打那以后;每当高艳芬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李劲松都是重复着这样一番话。
高艳芬通过今天的体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劲松这番话的含意和深深的哲理:
中国农民要挑战新世纪;称雄世界;必须摒弃“阿Q精神”!摒弃“书呆子”的“呆气”!弘扬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不屈不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引领农民闯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成果关;闯过为物质成果建设中国驰名品牌关;闯过将物质成果带进市场竞争转化为资本关!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永远称雄世界!
高艳芬心里这样一想,更加坚定了她要来江州工作的决心。
江州人的胸怀,陈军红的热情、奔放、敢做、敢为,老师长的忠心耿耿,省、地、市、镇各级领导,坚持“三个代表”,以人为本,认真关注农村、农业、农民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高艳芬的心。
高艳芬觉得:虽然江州市的工作环境比不上省城;但是;丈夫是这个城市的父母官,他终于有了他的伟大事业,实现了主宰一方,造福一方百姓的用武之地。
高艳芬深深地知道:丈夫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必须把握好这个机会;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一条成功的路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幸福生活贡献毕生精力;为了江州人民的伟大事业;她必须舍小家为大家,全力支持丈夫。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宗,无愧于丈夫和孩子,无愧于亲戚和朋友。
高艳芬心里想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仍有一些农民保留了“阿Q”的脾性和精神,可见;科教兴国的担子重之又重,尤其是在农村;科教兴家;科技兴农的常识,虽然早已经为众多的人们所接受,但是,一旦做起来的时候却往往是无所适从。“书呆子”的分析是正确的,高个子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应该说是正确的;至少他们还具有中华民族的骨气;有一种以祖国为荣的理念。自己作为一个市委书记的妻子;理应站到这场斗争的最前线;争取更多的时间;深入民众;了解民众;同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为江州市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事实使高艳芬深深地明白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一个中国人;如果光同“书呆子”一样;满腹经纶;懂得分析形势;提出假设;是没有用的;必须站出来;投身到火热的生活斗争中去;与国人打成一片;共创大业;从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为党和国家、人民作贡献;
一个中国人;如果同“高个子”这样的“阿Q胆色”,更是没用!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搞经济建设,搞企业管理,搞科学实验,搞工业建设;搞农业建设,搞科技兴农“闯三关”,有那一项单靠匹夫之勇可以做得到的?
高艳芬决心加强学习;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奋发向上;树雄心;立壮志;勇登攀;摒弃“阿Q精神”,“书呆子”的理念,不断提高、加强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中国人的荣辱感:为中国强大而荣,为中国弱小而耻!为中国富强而荣,为中国落后而耻!为中国发展而荣;为中国退步而耻!为中国胜利而荣,为中国失败而耻!为江州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同心协力闯三关;建设一个富裕江州、平安江州、生态江州、文化江州、和谐江州的伟大事业为荣!到江州去;到丈夫身边去,全副身心投入到火热的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生活的伟大斗争中去;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作贡献!
她决定明天向李劲松提出;调到江州市工作。
高艳芬这样一想;心中舒坦了许多;于是翻转身;右手搭住小龙的身子;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转载请保留!
第二部 第十八章 你真坏
    夜已经很深了;四围静悄悄的。
李居安和妻子王秀芳躺在床上还在说着悄悄话……
李居安得到张国梁、陈军红的帮助;心中原先很多模糊的东西都明朗了。
他回来同妻子王秀芳谈了一会。
王秀芳认为:张国梁名不虚传;具有诸葛亮的宏才大略,他提出的战略思路很合实际,切中了脉搏;为集团公司今后的生存、发展、壮大把正了方向。
李居安认同妻子的看法,觉得妻子的才学不差。
说句心里话;李居安对投入开发中国凉亭土鸡这个项目确是信心不足。
张国梁对开发这个项目的前景分析使他坚定了心中的信念。
但是;心里还是感到不踏实。
开发这个项目;不但需要很多资金;而且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人材、庸才!去那里找到有真本事的人才呢?
它不同于荔枝果业生产。
尽管市委认为:
在江州市,把荔枝果业生产和发展果园山地鸡连在一起;建设生态果园,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最有利的最可行的途径,是江州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光有资源有啥用?得要有人去开发才成。
李劲松说:既然全市百万农民投入了数以亿计的资金于荔枝果业生产,为何不在这方面努力一下?
但农民就是这样,当还没有看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学到技术之前;他们是不会跟你养鸡的,要开发这个项目;不仅必须要大力宣传其所带来的收益;而且必须要大力宣传科学养鸡的技木;必须举办养鸡养猪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大力宣传开发果园山地鸡的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自己首先投入大量的资金搞基础设施,增强果农的信心,依靠党和政府的支持;发动共产党员首先带头;象建沼气池、推广农业轻型技木、水稻抛秧技术那样,一个党员带动三到五户农民首先行动起来,过不了多久;农户的积极性就会跟上了。
此外,公司的这些资金投入去后;不仅要能收回;而且还要产生较大的经济收益,并且还要保证农户的基本利益;若有不测之风云;公司不仅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而且还会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损失。
李居安深深地知道: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创业就会有风险。
但是;李居安过多的不是考虑个人的损失;而是担心此举会连累公司108位股东,连累热心支持江州人民建设的苏正德;王一鸣;关汉杰;张胜飞;刘先知;陈军红的数亿元。这是他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支持的赤诚之心。
他决定先自己筹集资金把现代化种鸡场;孵化场建起来;把养鸡技术教会果农,取得成功后;再大面积铺开,大规模投入。尽管这样步子慢了一点;但保险。却又不知李劲松同意否?
他把这个想法对妻子说了一遍。
王秀芳认为有理;觉得这样较现实、可行,问题是怕小财神他们不同意;要搞。
李居安认为:他们要搞没问题,先让他们养鸡,反正他们的果园已具规模,可以大规模上养殖这个项目了。只是不让他们投资;同张家镇农民一样,只搞养殖风险共担,待有经验再扩大规模。
突然,王秀芳侧转身子;右手搭在李居安的胸膛上;嘴靠近耳边;轻声说:“听王雅琴说:张国梁和陈军红同居了,是吗?”
李居安素来不理会朋友间“风花雪月”之事;更何况张国梁和陈军红呢;他俩郎才女貌,天生一对,走到一起;有什么值得奇怪?况且现在的年轻人只求两情相悦;对于过去那种非要登记结婿,举办婚礼才能同居的习俗早已摒弃了;他俩同居了;是好事;有何不可?于是责备妻子说:“怎么又管起这种事来了,不害臊?”
“谁想管这种事?只不过听说张国梁早已经有了一个李小倩;听说准备国庆节结婚,现在可好;又杀出个陈军红;听说相识还不到一个星期。前天李小倩还追到了这里,被气走了。你说咋办?”
是啊!李居安也感觉到这件事情的后果是相当的可怕了。心里想道:张国梁呀;张国梁!你是一个博士出身;读尽朱子百家,诗书礼乐,又是共产党员,却做出这等有悖常理之事来;叫我如何说好?
王秀芳见李居安不做声,用手推了推他的身子;说:“这里面是张国梁贪图荣华富贵;见异思迁;要做现代‘陈世美’,还是陈军红横刀夺爱;设下‘陷阱’,逼张国梁就范?”
“这等事儿叫我如何说?”李居安认为:自己对张国梁和陈军红这方面的事情了解的不多,怎可以在妻子面前乱说?于是责备说,“两公婆的事儿,外人怎可以知道?切莫搬弄是非。”
王秀芳觉得也是;可李居安这样说她;心里自觉不爽。于是翻转身,把被子往上一拖,盖过头顶;再也不理他了。
“唉!”李居安觉得没趣,只好长叹一声;侧身睡去。
话分两头;且说张国梁和陈军红回到酒店匆匆的洗漱完毕后;双双穿着睡衣;躺在床上;双眼盯着天花板出神。
陈军红对张国梁这几天的表现很满意,不枉称为“赛诸葛”,为李居安的事业生存、发展、壮大,奠定了创业的思想基础,解决了大方向的问题;也使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得到了升华,她心里为自己得到了张国梁感到骄傲,感到满足。
陈军红想起了母亲的经历和母亲和父亲的恋爱史,她觉得自己和母亲的爱的经历有惊人的相似;都是由相识到拥有;前后不到一个月。
母亲比父亲小11岁;解放那年出的世;当时母亲的父亲是一位英勇神武的解放军野战部队的师长,母亲在军野战医院当医生,父母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英勇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母亲成了孤儿。
母亲17岁那年,高中还没有毕业;父亲生前的战友;李军长来看望她;她缠住李军长;一定要参军;李军长是唯一亲眼目睹着邓世英父母壮烈牺牲的战友。
当时,师指挥所奉命转移;突然,飞来了敌人的几架轰炸机,李军长当时是师参谋长,奉命先行撤出;邓师长殿后;当时邓师长有点感冒;夫人是医生;来看他;结果在转移的途中;中了敌人的炸弹。夫妻俩牺牲时一句话都没有留下。
李军长当时悲痛欲绝;带领警卫连操起机枪发疯的朝敌机扫去;一架敌机中弹起火;拖着尾巴栽下了深山;剩下的三架敌机见状;慌忙夹着尾巴逃去•;•;•;•;•;•;
归国后;李军长找到了母亲;接到他那里抚养。因为读高中时,学校离驻地较远;李军长隔三差五的去看望她。
本来;李军长说什么也不答应她参军的;因为高中还没有毕业;后来拗不过她的犟劲;同时也考虑到可以在部队考军校。只好同意她参军。
一年后;部队保送到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军部机要室工作。
25岁那年;认识了陈正新,当时陈正新是解放军A军D师某团参谋长;母亲是B军A师某团机要参谋。
母亲当年可以说得上是军里的“军花”,更得李军长的宠爱,又是烈士的后代。
认识母亲的人;都说她年轻时候的长相就是现今的“军花”――宋祖英,只是不会唱歌罢了。
所以;追求她的年轻英俊的军官无数。但母亲却不对任何人动心,抛出心中的“绣球”。
25岁那年,母亲在A、B两军;搞对抗训练演习的时候认识了。
母亲和父亲的认识经过也有点巧合,正应了那句“无巧不成书;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名句。
一天早上;母亲奉命到A军摸底,看A军在训练中有什么新招。
陈正新身材魁伟;国字脸;狮子眉;大眼睛;鼻如悬胆;目光如电;英勇神武;读过军校;参加过中印自卫反击战,深得军长的器重。
他是团参谋长;34岁了;还没有结婚,专心军事研究,经常别出心裁地设计各种各样的训练方式,训练方法;不断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应变力,他所在的团;在实战演习中;每次都被评为:在实战演习中;能够根据实战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情况做出应变措施,灵活机动;敌变我变,敌动,我动,以变应变,以动制动;反应快;决策快;行动快;速度快,出奇招制胜的标兵。
母亲去见他的时候,陈正新刚好从训练场回来。
陈正新早就风闻了母亲是B军的“军花”,只是无缘相见。心中动了一下,想道:莫非缘来了?于是大献殷勤。这些都是父亲后来告诉母亲的。
“邓参谋今日轻移贵体,登门造访,欢迎,欢迎!小生这厢有礼。”
母亲被父亲的俏皮逗乐了。装着恼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