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曾仕强-圆通的人际关系 >

第14部分

曾仕强-圆通的人际关系-第14部分

小说: 曾仕强-圆通的人际关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坚持住,不能随便降价,否则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某生产企业生产的零件一般市场价格在 120元左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同类企业纷纷采取降价措施,
以吸引买家,结果价格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少。这家企业不想陷入降价的陷阱,一直把价格稳定在 120
元。当然了,买家每次来询价,都会因嫌贵而打退堂鼓,但这家企业坚持不降价。 

 过了一段时间,企业的销售人员会写一封信给买方,说:“您上次到我们这儿询价,距现在已经有两
个星期了,您没有再来找我们,就说明您已经买到比我们更便宜的产品了,所以我们特别写信恭喜你。同
时,我们内部也检讨,为什么我们的价格始终下不来?检讨的结果是我们没有办法降价,因为我们生产的
产品材质与同类产品不一样,工艺也不一样……如果您买的产品适用,您就继续购买那种产品;如果有需
要的话,欢迎您随时回来。” 

 买方收到信后往往会再次光顾这家企业。 

 在没有营销学这门学问的时候,生意都很好做;有了营销学以后,生意越来越难做。以前企业管理只
是针对生产部门,比如怎样挑选材料,怎么控制流程,怎么确保质量等,对顾客都是以诚相待,没有其他
的花样。现在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往往设计出很多花样,渐渐失去了顾客的信任。我有一次到某地去


旅游,购买的景点门票附了一张抽奖券,我一看就知道是骗人的。营销学没有盛行以前,这种抽奖活动都
是真的,多少让你得到一点奖品;营销学盛行之后,这种活动完全是噱头。果然不错,有人中了奖,奖品
是一张购物的八折券。结果发现,没有使用八折券的人,用五折的钱就可以买到商品,使用八折券的人不
但花钱更多,并且还限购商品,基本上是一般人不愿意购买的商品。 

 今天的顾客对一些企业失去信心,往往就是因为这些企业太热衷于这种“现代营销学”。顾客上过一
次当以后,就不会再上当了。顾客并不是傻瓜,如果企业把顾客当傻瓜,那企业也就成了傻瓜。凡是把别
人当做傻瓜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傻瓜。聪明和笨的差距,只有5分钟而已:聪明的人 5分钟以前就想到了,
笨的人 5分钟以后才想到。玩任何噱头,最后都是自己倒霉,大家逐渐失去对你的信任感,你的路越走越
窄,越走越艰难,完全是自作自受。 

 欲速则不达 

 要想忍耐很简单,先要想想你为什么急。今天整个社会有一个毛病,都强调快,说速度就是生命,任
何事都要捷足先登,但我不这么认为,单纯求快,只会死得更快。方向绝对比速度优先,方向错了,越快
就越倒霉;方向对了,才能放心地加快速度。 

 另外,急事要缓办,否则就会忙中出错,而且越错越忙,越忙越错。急是没有用的,做任何事情一定
要有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 

 当你把一件事情说到绝对的时候,就开始有错误了。因为我们是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里面,只要我们
活着就没有“绝对”这回事。死了以后是绝对的,出生以前是绝对的,出生后就是相对的。爱因斯坦也只
是提出了相对论,没有提出绝对论,因为一个是本,一个是道,本立而道生。每一句话多少都有一点道理,
但不能强调,一强调就错。比如说当学生要努力,结果有的学生过分努力,只会毁了自己的身体。一个人
不用功,你要告诉他用功一点;一个人很用功,你要让他放松一下。 

 所以一个人要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才不会错。对于不同的人要讲不同的话,这是高度的智
慧。真理是永远说不清楚的,因为它范围太广,每个人只能探究到一部分。因此越聪明的人越需要忍耐,
否则会活活被气死。真正高明的策略都是饱受攻击的,因为一般人看不懂。等到一般人都看懂了,已经时
过境迁、毫无意义了。所以忍耐是对有才能的人来讲的,对于没有才能的人,忍耐与不忍耐根本没有什么
不同。懂得越多的人越需要忍耐,一个懂得多的人,讲话不会铁口直断,因为凡事充满了变数,随时有改
变的可能。 

良好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人际关系与沟通,彼此影响。二者可以互补,也能够相克。人际关系良好,沟通就比较顺畅;沟通良
好,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反过来说,人际关系不良,就会增加沟通的困难;沟通不良,就会促使
人际关系变坏。 
良好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沟通的作用

 人际关系与沟通,彼此影响。二者可以互补,也能够相克。人际关系良好,沟通就比较顺畅;沟通良好,
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反过来说,人际关系不良,就会增加沟通的困难;沟通不良,就会促使人际
关系变坏。 

 不善于沟通的人,最好加强人际关系,来弥补自己的缺失。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最好培养沟通的能力,
以求改善人际关系。事实上,二者之一获得改善,对二者都有所助益。 

 什么叫人际关系?简单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量,不同的能量相碰撞,就产生磁场,产生磁场后,
彼此调整自己的频率,就形成人际关系。 

 所谓沟通就是对准频率,频率不对,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沟而不通。我们要调整自己的频率,
而不是叫别人调整频率。要先观察对方的频率,把自己的调得跟他一样,他就很容易跟你沟通。 

 由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人伦关系,所以在沟通的时候,需要融合伦理的观念,忌讳没大没小,
否则就会破坏人际关系。比如,打招呼这件简单的事情,你若是遇到熟悉的同事、同学,大可拍拍他的肩
膀:“老张,你好啊!”若是遇到领导或长辈,还以此种方式打招呼,对方心里就不高兴。若是遇到你的
下级或晚辈,你只需等着对方和你打招呼就行了。 

 中国社会特别重视关系,彼此的关系良好,就算偶尔说错话,也没有什么关系。若是关系不够,或者
关系不好,那就会鸡蛋里挑骨头。不过,也有本来关系很好,一句话伤了和气,便老死不相往来的可能。
这就更加促使我们重视沟通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与沟通,可以简称为人际沟通。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人际沟通是不可或缺的活动,必须勤
加练习,多加磨炼,养成小心应对、用心体会、虚心检讨的良好习惯。一方面使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
一方面促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改善。与其讨好别人,不如用心保持和谐、互动、互助的良好状态,透过
好好沟通来互相感应。若能心意相通,大家都愉快,那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愉快中把正当的事情办理
妥当,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人际沟通注重和每一个人进行良性的互动。既不能够偏重某些人,使其他人受到冷落;也不应该只顾
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爱说什么便说什么。否则你只是在发表意见,根本不是在进行沟通。善于沟通
的人,必须随时顾及别人的感受,以免无意中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恶劣的沟通效果。 
沟通的现象

 中西方的沟通态度大不相同,西方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彼此不计较身份地位,畅所欲言。中国人则不
然,就算面对面坐在一起,也会拘泥于彼此的身份地位,不敢贸然开口。 

 人虽有言论的自由,却不意味着可以乱说,或者想说就说,而是要谨慎小心,防止一语不慎招来祸端。


 我们虽然处于重视沟通的时代,但是愈沟愈难通。理论上,沟通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实际上,沟
通往往带来更多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西方人的沟通方式,结果造成不沟
通还好、一沟通就糟的局面。 

 “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这两句意思相反的话要合在一起考虑,深切体会这两句话的含义,就能
掌握沟通的奥秘了。既然先说先死、不说也是死,那就要求我们,明白“先说先死”才会“不说”,了解
“不说也死”才会“说”。因而“站在不说的立场来说”才不至于乱说,却能够说得恰到好处,做到“说
到不死”。 

 要“说到不死”,必须说得合理。很多人就是认为自己所要说的十分合理,这才理直气壮,结果惹出
麻烦。有一个故事,说一家人生了一个孩子,亲友都来祝贺,有的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大官。”
有的说:“这孩子将来会发财的。”……都是好听的。唯独有一个人说了一句“这孩子会死的”,就被主
人打了一顿,赶出了家门。可是细想一下,那些说孩子会升官发财的话都不可靠,唯独“孩子会死”是句
真话,可是说真话的人却被痛打了一顿,就是因为他这么说不合时宜。 

 先说先死 

 先说为什么会先死呢?先说的人说出一番道理来,后说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场,说出另一番道理。
虽然双方都说得头头是道,毕竟后说的人可以针对先说的人,做一番整理和修补,甚至大挖其漏洞,弄得
先说的人好像相当没有学问似的。 

 先说的人站在亮处,人家把他的底细摸得很清楚。后说的人若是存心挑毛病,专门挑他的缺失,保证
把他整得体无完肤。先说的人,说来说去顶多能说出道理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总有一部分被遗漏掉;后
说的人,就可以针对这些缺失来大做文章,表现得很内行的样子。 

 有时候,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说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下属先说,说错了就会受到上司的批评,
从下属的角度说,上司批评下属很正常。但是万一上司说错了,下属指出其毛病,那上司就会很尴尬:发
火的话,就显得自己没度量;如果不发火,面子实在不好看。 

 有一次,化工厂厂长带领一群客人参观工厂,经过仪表控制室,忽然看见仪表板上,有若干颜色不同
的指示灯,有亮着的,也有不亮的。有一个指示灯,则是一闪一闪的。 

 有人问:“这个指示灯为什么会闪?” 

 厂长回答:“因为液体快到临界点了,如果到达临界点,它就不闪了。”听起来也蛮有道理。 

 想不到厂长刚刚说完,仪表工程师说:“不是的,那个灯坏了。” 

 结果厂长表情极为尴尬。 

 仪表工程师先说,厂长才可以责骂他,叫他“先死”。如今自己先开口,不幸又说错了,若是此时指
责他,显得自己恼羞成怒,似乎不很得体。 


 先说先死,好像是必然的,不过有的当场死,有的以后死,所谓死有先后,时间不同而已。就因为先
说先死,所以明白此道理的人,与别人一见面从不说正经话,专说一些没有用的闲话。中国人不是不喜欢
说话,而是中国话多半不容易表达得很清楚,话本身已经相当暧昧,听的人又相当敏感,于是“言者无心,
听者有意”,往往好话变坏话,无意成恶意,招来洗不清、挥不掉的烦恼,何苦来哉?所以中国人对闲聊
很有兴趣,见面不谈正经话,专说一些没有用的,就怕先开口,露出自己的心意,让对方有机可乘,徒然
增加自己的苦恼。这样做表面看起来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其目的是让对方先开口,使自己获得有利的形
势。中国人明知“形势比人强”,时时不忘“造势”,而说一些废话,正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有利的形
势,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言多必失,废话说多了,难免会说漏嘴,透露一些有用信息,这样就可以明白
对方到底是怎样想的,然后采取相应的应付手段。 

 中国人擅长明哲保身,就是因“先说先死”的痛苦经历造成的。中国人说话一向含含糊糊,让对方不
明白其真实意思,就算随便一句打招呼:“要到哪里去?”得到的多半是“随便走走”之类的回答。只有
碰到熟悉的朋友,才会说“我要去……”。 

 中国人十分习惯于“不明言”,即“不说得清楚明白”,却喜欢“点到为止”,以免伤感情。不明言
的态度,比较不容易先说先死。因为一部分是我们说的,一部分是别人自己猜的,大家都有面子。同时也
不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 

 但是,现代中国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领悟“先说先死”之前,便勇敢地“有话直说”,弄得自
己灰头土脸,依然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也从不检讨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或者已经惹祸上身却不能自知,
反而沾沾自喜,以为得计。 

 很多人“有意见也不一定说”,往往鼓励别人先说,然后见机行事。他若不同意别人的话,就大肆抨
击,抓住别人说话的漏洞,添油加醋来进行陷害,使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若同意的,也可能
赞扬备至,把别人的话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让别人站在明亮处,自己躲在黑暗处的作风,
使得别人不敢开口讲话,造成很多沟通的障碍。 

 不知道“先说先死”的人,常常死得不明不白。只知道“先说先死”的人,会落得难以沟通的评价,
对自己的前途非常不利。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孔子也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难道真的一点道理也没有?假如大
家都不怕死,争先恐后地力求先说,偏偏又说得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究竟是好还是坏? 

 先说当然也可能不死,因为中国人的道理一向是相对的,“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有话直说”也
可能得到许多好处。既然二者各有利弊,强调“先说先死”,就是站在“先说先死”的立场来有话直说,
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功夫。“先说先死”是“根本”,“有话直说”不过是“作用”。有些人本末倒置,强
调“有话直说”,等到自己吃亏上当了,再来怨天尤人,又有何用? 


 有话直说而不致害死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们以“先说先死”的基本精神作为直说而不
死的最佳保障。 

 不说也死 

 “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不说也死”亦是不可否认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