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烽烟杂感随笔集- >

第11部分

烽烟杂感随笔集--第11部分

小说: 烽烟杂感随笔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陀是什么?“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可见,佛陀其实是指那些彻底觉悟了的人,而并不是其它宗教所谓的“神灵”。众所周知的释迦牟尼佛,就是两千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的释迦太子得道而成的。

    佛教把神、鬼、人、畜等一切生命个体统称为“众生”,认为所有“众生”都同样具有佛性,并且都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在佛教看来,“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正信的佛教》)这个佛学论断不仅证明了佛陀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同时也说明了成为佛陀所需要的一些基本元素——品行、胸怀、智慧、觉悟境界等。

    佛陀绝不认为自己是宇宙的创造者,也不承认任何宇宙创造神的存在。佛陀与众生佛性完全平等,如果说佛陀能够创造世界,那么人也就能够创造世界了。根据佛教的宇宙观释义,宇宙就是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不生不灭,谁也不能创造宇宙,谁也无法消灭宇宙。

    佛陀既非神灵,也非宇宙的创造者,与包括人的一切众生平等,因此他既不能让人生与死,也并不承担福祸赐予的功能与义务。他只将道路展示于人,把存在的一切生命现象梳理为一种“道”,按照佛性使之变得序列化、佛性化,让所有众生均有平等受教的机缘(佛教也提供一定的佛缘、佛机、佛性理解与培训),至于众生是否愿意受教,则自便了。在佛教看来,人的生死祸福完全决定人自己——即由一个人往世的善与恶加上今生的善与恶来决定,任何旁人(包括佛陀与菩萨)都无能为力。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

    佛教的宗旨在于探求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只有探明了真谛,才能破迷开悟,超凡入圣,达到超越生死、跟宇宙同在的境地。佛教认为,佛性是每个人以至一切众生所本具的,只因习染太深,执迷不悟,把本具的佛性埋没了,所以生生死死,轮回不止;只要破迷开悟,明心见性(佛性),就能超脱生死,达于圣境。

    佛教的教诲,就是将达于圣境的途径告诉众生。

    经书万卷,形成佛学的浩翰。几千年的承继,使整个佛学思想分成三大部分,如同三大宝藏,所以又称“三藏”(律藏、经藏与论藏)。律藏讲佛戒及其道理,基本以“五戒十善”为轴心,最多的达三百七十多戒,均随境界层次升级。经藏则包括各种经文,比较著名的是《阿弥陀经》、《金刚经》、《华严经》、《阿含经》、《金光明经》、《楞严经》、《地藏经》、《妙法莲花经》,等等。论藏是关于各种论述经学思想的总汇,是专门论述各种佛教道理的经文或佐证文献。《西游记》里的唐僧,人称“唐三藏”,其实是一种尊称,说明他对佛学三大宝藏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属一种特殊的佛学荣誉称号。

    如此多的佛学典藉,怎样达到教化的目的?佛经虽多,然而讲法则不尽相同,但破学开悟、超凡入圣的宗旨却是一致的。所谓“万法归宗”便是其理。依据历史上佛陀的修行方式,学佛的关键其实可以简单总结为三个字:信、愿、行。即诚信不疑,心愿不移,躬行不辍。历史上不乏一本经书一佛陀,甚至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能开悟的故事。心诚、信坚、力行,可谓行为实践与众生佛性的最好联接链。

    这个修行的过程,证明了佛教并非消极厌世和不劳而食的寄生性宗教,关于修行的指征,它的争论其实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个大类。按照佛教的说法:执迷不悟的人生犹如“苦海”,只有渡过“苦海”(破迷开悟)才能到达彼岸的“佛土”。所谓“乘”,本意为车,借喻为船,“小乘”犹如小船,只能自己一人乘坐,一人得度;“大乘”则如大船,不仅要度自己,而且要普度众生,同时也只有当众生得度,自己才能一同得度。这两大类中,只有小乘佛教才能叫做“空门”。他们只承认“三空”之中的“我空”和“法空”,不承认“空空”,因而有陷入“偏空”(也有佛教徒称之为“顽空”),这的确透出了一点消极厌世的意思。而大乘佛教一空到底,反而能够达到“空而不空”。由于希望普度众生,因此从修行方式上,必须要求努力行善,不能逃避现实等,所以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和推广性。

    在这两个大类下面又分为禅宗、密宗、净土宗、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等宗派。这种分派如果无门派之见和宗派之争,则对愿求修行者提供了更多的修行选择。它们是对佛教历史的一个自然见证。本篇小文旨在讨论佛教的基本思想,因此,请容许笔者暂时绕过关于佛教教派的历史演进。

    佛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法认为,一切事物的生灭,只不过是因与缘的聚散而已——因缘聚会便生,因缘离散则灭。这里面至少包含这样一个生命存在现象:尽管事物的生灭只是因缘的聚散,但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存在的。即凡因必有果,凡果皆有因,只不过机缘的成熟存在种种差异而已。一个真正领悟了宇宙和人生真谛的人,总是一心一意地在“因”上努力,而不在“果”中计较与徘徊。“只顾耕耘,不问收获”。收获的必然性正蕴含于耕耘之中,何必过问?何需萦怀?

    应该说,佛教是一切宗教中最开明的。不但不排斥外教,而且佛教从来不贪功,绝不认为佛与菩萨可以赐福于谁或惩罚于谁。人们在佛像前烧香跪拜,只要诚心诚意,往往相当灵验。对此,佛教不认为是佛与菩萨的赐福,而认为是人们自我的赐福。因为,既然一个人能够诚心诚意地行善积备,他就是在进行创造“善业”与“善因”,也就自然应得到“善报”与“善果”。

    根据笔者的理解,佛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永不僵化。佛学的构造、佛理的机理和佛学的传播方式等,都说明佛陀并不认为只有他所说的才是佛法,他接纳一切合乎佛法原理的言行。这个特点说明了佛法已经兼收并蓄了其它教派的一些合理思想,如儒学和道学。

    有一点颇为有趣的是,众多的佛教典籍中,都明确了佛教崇尚大地的理由,这点同老子的精神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经文中,大地是一种精神与思想的统一:大地孕育万物而不取,承载万物而无怨,容纳万物而不弃。在老子的思想中,崇尚水之“至柔”、“不争”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无为”。这两个思想的巧合,从精神境界上,将中国人的思想境界升级到整个人类的存在大系上,这无疑是世界性的贡献。

    “度他正所以自度,利众正所以自利。佛法妙用,正在于此。一切佛理,皆应如是领会。……盖多数人能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者可以转凡入圣,中者亦成大仁大智,下者亦是善人君子矣。则书籍所称三皇五帝之盛,不是过也,乃不信者,皆以为厌世,是皆未明佛理之过也。故发大心欲弘扬佛法者,首宜将此义尽力宣说,彻底阐明。俾大众渐得明了,多入佛门,则化全世界为大同国,化尽法界为极乐邦,亦不难也。”(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江居士这段话,从佛理出发,无疑提供了一种佛机,同时也阐明了佛理的综合利用以及佛理对于人生存在的积极意义。

    宇宙宏阔,机缘如肌;人生至性,因果为心。佛学深博,非一人之造;佛法普渡,非一人之力。

    当作如是观。

    2005/6/25于深圳退笔堂
第一篇:《退笔堂简椟》之文化篇
    第一篇:《退笔堂简椟》之文化篇

    《退笔堂简椟》之文化篇

    ◎烽烟

    ====================================================================

    诚恳而缄默,一面栅栏

    让我长期蜗居于世界的边缘

    我是你们遗忘的喟叹

    无法用另一种虚无替换

    我渴望你们想起我

    冻云和猎鹰之间

    我就是你们狂嚣之外的

    深渊——

    烽烟自选诗《深渊》

    ====================================================================

    引子

    “文化”是指一种“人类追求自身完美的过程”(阿纳尔德语),这种完美不是指艺术的简单包装,也不是指纯抽象的意识形态表现。它应该首先是一种人类共有的精神指向和达成这种指向的思想经验沉淀和价值终端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共同的愿望将成为文化效力的对象。

    文化的这种可塑性决定了它与人类存在状态休戚相关的特殊性和与社会形态的纠葛性。由于文化总是通过艺术的繁衍来实现,因而艺术成为文化显影的载体。

    (一)

    架上的化妆品是美的,是眩目的,是生活化的,是文化终端的产物。

    文化让生活产生信仰与依靠,而不是让生活自治。

    (二)

    在全球经济转型和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包括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都已全面西化,但中国文化中悲壮的传统感悟将成为抵抗西学思辨的最后一道防线。

    比如,王国维和昆明湖。

    (三)

    我离敦煌有多远,我就离文化有多远;

    我离文化有多远,我就离自己有多远。

    (四)

    政治是资深导演,但比导演更具体,更丰满,更无道德感。

    文化的变革,使文化的世俗性不再成为政治的附属品,政治反而成为文化的赘肉。

    (五)

    世俗文化更多情况下属一种投机行为,投向商圈,投向口袋,投向媚眼,投向床第。

    它是我们起床后不想叠被子的坏习惯。

    (六)

    在精神践行与文化硝烟的历程中,中国文化更多地受到来自本土的政治剥削和思想内耗。

    历史学家为秦始皇辨护,文化学者为政治家辩护。

    (七)

    我们早上把罗素和萨特的头发梳理了一遍,然后站在长城上不停地为自己的土地辨解,有时甚至象一个泼妇一般声讨西学思想居然同东方艺术有共性。

    这种表达我们的唯一个性。而晚上,夜幕会忽略我们的长城情结,我们的文化或许就会因这种土地的强烈归属感,遭到土地的拖累而死。

    (八)

    教育是一种“术”,但显然不是魔术。

    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化通过教化进入新的历史境界,但随着教化的重复性再现与患漫的光临,孩子嘴里叼的不是文化的烟斗,而是一种散漫社会现象。

    (九)

    著名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并非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只有那些在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内在素质获得“质的飞跃”的人,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

    所以,知识分子必须是跳高运动员而不是游泳健将。

    (十)

    唯有知识分子不隶属于任何阶级而葆有自由思想的权力,才能在“暗暗黑夜中担当守更人的角色。”

    比较遗憾,知识分子仍然不过是缺少福利的看门人的角色。

    (十一)

    “人类文化”其实是文明发展中不断升华生成的“文化人类”,只有跨入人类的生活、生命、精神中的文化深层,文字和文化才会不断地传承和再体验下去。

    这个过程就是《物种起源》到《假如明天来临》的过程。

    (十二)

    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今世界中是无力的,这种无力感不仅表现在面对跨国资本运作中的诸多问题的无所适从,还表现在对当代世界性文化问题丧失了基本价值判断地基,甚至还表现在对权力欲望过分期待和对自身处身性期望值过高。

    文化的跨国资本运作是指:从深圳的深南大道到滨海大道,不需要经过任何天桥,只需要中间站着一群懂摄影的政治家。

    (十三)

    “红色写作”是文化历史左臂的袖套;“白色写作”是文化历史额头的丝帛。这就是所谓的写作的全面发展。

    当然,也可以把套着睡衣而不是斑马服的无病呻吟看作写作的另一种习惯。

    (十四)

    放弃自身命运呼唤,取而代之的将是国的存在思辨。

    这是一个从历史衣架上取下卸寒风衣的动作转变,而不是拎着大砍刀的文化的历史转身。

    (十五)

    所谓主流文化现象就是:左牵苏东坡,右牵郭沫若。

    忽略了中间“顶天立地”站着一个:王朔。

    2004/9/28于深圳
第一篇:《退笔堂简椟》之思想篇
    第一篇:《退笔堂简椟》之思想篇

    《退笔堂简椟》之思想篇

    ◎烽烟

    ===================================================

    退笔耕山云作伴;

    沾花惹草竹通禅——

    烽烟自撰联

    ===================================================

    (一)

    思想是最顽固的石头。它将“意义空洞”转化为“意义空间”,并懂得让私欲趁虚而入,为世界的虚无“填空。”

    (二)

    “人之初,性本善”。从文字意义上讲,人类的“善”将面临思想本能的位移的考验。向独白化、自恋化、欲望化、比矮化、自贬化、消费化的位移,这说明思想处在欲望中间。

    (三)

    思想是文化的狩猎区。文化完成的却是一种伐树的行为。

    而且是乱砍乱伐。

    (四)

    “打倒孔家店”、“不读中国书”、“拼命往西走”。这不是思想,是导致儒家文化颓败的口号。

    所以,很多时候,形式比思想可怕。

    (五)

    陶潜站在“东篱下”而不是“西篱下”制造了一种精神倾向。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