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婚纱照的陷阱 >

第6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6部分

小说: 婚纱照的陷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颖一交往已经有多年了,1993年读到他的《企业理论》后就在想方设法与他联系,后来有一些通信,而第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颖一来香港大学,张五常请他到梁求踞楼饮茶,我在旁边作陪。那天下午,大家面对着维多利亚港的海景,加上张教授性情所致,大家海阔天空聊得甚欢。颖一那次去香港,是希望转战香港,以自己的才学更好地来报效国家,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谈成,从而也就失去了一个更好地向他请教的机会。    
    收到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笔者早就阅读过,重新温习之,更加感到颖一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颖一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十分娴熟,无论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马斯金的现代激励理论、科斯的制度经济学等,这些理论在他手上信手拈来,就能够用很浅显的语言道出现代经济学许多深奥的道理。    
    比如《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一篇短短的文字,就把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现代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文献及读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阅读此文,无论是最初入门经济学的人,还是教经济学的教授,一定会被现代经济学的魅力所吸引,一定会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对现代经济学的认识,重新找到自己对现代经济学的关注点。笔者涉猎经济学多年,当读到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该文所显现出的理论上的震撼同样深深地打动我。笔者也就如初入经济学门道的学生一样虔诚地反复阅读,并以此为基点来看自己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来看自己对现代经济学问题与文献的把握。而且,笔者还要求我的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反复阅读该文,以加深个人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刚上大学的时候,买到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一买到手,翻之一阅读,就无法放下,直到花了一天一夜把此书读一遍。读该书时学理上的震撼、心灵上的快感及文字上优美的感受,让笔者20多年后仍然难以忘怀。因为,一本好的书,一篇好的文章,它像人们喝了一杯上乘的清茶,永远地沁人肺腑,融入人的心田。《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也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永远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芳香。冯友兰先生的书之所以如此为读者厚爱,就在于他对现代哲学精湛的理解,在于他对中国文化深厚的哲学渊源,否则,冯友兰先生要写出这样深入浅出震撼读者心灵的书是不可能的。正如冯友兰先生一样,颖一的文章写得那样备受读者所青睐,也在于他对现代经济学理解的透彻,在于他能够游刃有余于理论与现实之间。    
    正因为颖一能够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所以,无论是对现实的经济现象的分析,还是对经济理论的理解,都能够入木三分,显示出独到的慧识与洞见。比如,对市场经济,当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人们往往会把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价格机制,理解为一种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机制。因此,在一般人来看,凡以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就是市场经济,而凡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方式就理解为计划经济。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其实,这样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没有什么错,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以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同样可以无效率、有些市场经济国家同样不能得到好的发展?而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这只是我们看问题仅看到事情的表象,而没有把握问题之实质。在颖一看来,由于各个国家的制度安排、法律规则等方面的约束条件不同,这就使得市场运作机制在不同的国家其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之分,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的。而法治就在于约束政府,在于约束经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这样法治就造就了一个有限与有效的政府。政府就成了整个市场“守夜人”。由此,好的市场经济自然涌现。否则在一个“以法治国”的市场经济中,法律成了政府管制民众、牟取私利的工具,坏的市场经济也就此产生。当人们把该问题道明之时,看上去十分浅显的事情,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同时,也把法治、市场、政府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展现出来。    
    可以说,整本《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无论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银行体制的分析及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的建言,都是通过这样一些十分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深刻的问题,处处都有思想,处处都有智慧。本书对市场、政府、企业、法治等等的分析就是这样出神入化,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    
    (2004年1月11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7节 实体经济的繁荣好于统计数字

    2003年中国GDP增长达到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6%以上,特别是2003年前三季度的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声音呼之而来。因此,2004年中国经济是否能实现软着陆也就成了国内外十分关注的大问题。可以说,对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尽管近来学界与媒体争论纷纭,论说也众多,而且以公布的数据来比照,也确实让人有中国经济过热的感觉。在早些时候,笔者也对国内经济过热深信不疑。因为,看看已公布的一些统计数据,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有过热之嫌。不过,春节到杭州一游,发现浙江经济的实际情况可能比统计数据要好。看到浙江经济如此繁荣,以此来参照,国内经济争论是否过热,其实早就不重要了。    
    春节到浙江的余姚,无论是从退休的老人口中,还是企业老板及政府官员的言语中,茶余饭后,听得最多的是,2003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民众、企业、政府的所见所闻,经济增长随手可触。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满街而跑的出租车、街上商场涌动的人流、市场与超市中排着长队的购物人群,你就能够从中感觉到该地经济发展之繁荣态势。    
    据了解,余姚这个人口仅有85万左右的县级市,2003年GDP达到260亿元,人均产值3万多元;2003年财政收入超26亿元。而且据了解,附近的萧山、慈溪、绍兴、宁波等地的经济形势比余姚还要好。笔者乘车行驶在杭甬高速公路上,看到萧山、慈溪、绍兴等处所建的一栋栋西式的洋楼,尽管洋中带土,但该地区西式洋楼之多、之豪华国内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与之比拟(这些洋楼多是四五层,外观十分豪华,面积大都在400~500平方米以上)。可以说,这些洋楼正是当地经济飞速发展与繁荣的象征。    
    在余姚,你可以看到江南这个小小县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不仅出租车遍地都是,而且各种名牌小汽车也汇集于此。你行走在街道上,一辆辆奔驰宝马车时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据一位亲戚告诉笔者,在余姚下面一个叫朗霞镇的地方,就有奔驰车几十辆。而且对于一般的小老板来说,开上一辆奥迪车早已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了。而且如果你开车行驶在街道上,北京那种塞车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这不仅映射出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讲排场的文化,也映射出当地民众的富足程度。    
    笔者曾与当地一位超市老板一起吃饭。在席间,他告诉笔者,2003年是他们企业发展最快的一年,而且这一年发展应用“飞速”来形容,其营业额增长1倍以上。其中有一部分是价格上涨的因素(如与粮油产品相关的商品价格在12月份上涨了30%),但更重要的是民众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比如,在春节前的几天,超市里购物就如抢购一样,人山人海的购物者、收款台长长的队、购物者一车又一车地把东西买走。看情景,如果不是各种物品十分丰富,超市里的商品一天就会抢购得精光。这种现象不仅折射出当地生产与市场之繁荣,而且也表明民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支配收入增加及消费需求迅速扩张。    
    笔者也曾经与几个企业小老板交谈过,他们谈及自己企业成长过程、现在情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家生产电瓷煲的企业,2003年的产值达2亿多元,其主要产品出口美国,而且他们对自己未来发展充满着信心,目前正在向多行业扩张。另一家生产同步传动带的企业,只是在4年前借亲戚35万元起家,第一年产值就达到近100万,第二年达到200多万,第三年达到400多万,2003年产值过600多万,他预计2004年产值将达到800万~1000万元。可以说,浙江的不少地方,这样的企业星罗棋布。    
    就这样一种生产一个小小部件、产值又不高、企业规模又不大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最为重要的是浙江这些企业适应了刚出现的新型分工格局。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由部门间分工转变为部门内产品分工,再转变为同一产品产业链分工,由此形成了新型分工格局。这种新型的分工格局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化,即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如余姚临山镇生产的电话按钮其产量占全国市场的8%,陆埠镇水暖配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绍兴纺织产品企业就有4057家。目前浙江省上下已经看到这种产业集群的优势,在未来几年中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也正是这种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成了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动力。    
    浙江经济的繁荣还表现在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上。这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余姚的房地产热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整个春节,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在谈论房地产这个话题。问问买了房子没有?买的房子升值了多少?据了解,近两年来,该地商品房的价格上升了1倍以上。曾有人告诉笔者,1999年上半年购买的一套二手房,花了6万元,到目前如果出手可以卖到18万元了。有一位朋友2002年购买一套期房,购买时的价格每平方米不到2000元,去年下半年交房并装修,目前该房子的价格已经上升到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在目前余姚,不少人正在炒作房子,除了期房,已经无房可购了。这里面既有房地产炒作之嫌,更重要的是说明了房地产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当然,该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改革的滞后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哪一个地方政府改革走在前面,哪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加快。有朋友告诉笔者,为什么余姚的经济发展不如萧山等地,最重要的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理解程度不如那些地方好。而且政府触角伸到地方,其资源运作的低效率就可能出现。比如,在土地的批租问题上,目前成了社会反映最为突出的方面。    
    总之,这次春节到杭州一游,从当地经济的繁荣状况来看,实体经济的发展比政府统计数字要好,而且这种发展态势会越来越好。对于这种发展态势,笔者想不是要如何让其经济软着陆,而是要破除政府改革滞后之障碍,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微观环境,以增加企业发展的活力。    
    (2004年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8节 一票难求:短缺的是什么

    “排队!”“排队!”北京西客站延绵几百米的排队。为什么排队?车票短缺。有人形容,在一年一度的春运高峰的到来,在国内各大城市火车站的一个共同现象是:一票难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品的过剩早已成为各国无法解决的难题,扩大内需也成了各国经济得以发展的主题。对中国来说,从1998年开始扩大内需也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最大国策,无论是理论界的讨论,还是党的红头文件,扩大内需哪一方面不成为人们的共识呢?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火车票严重短缺?为什么会出现商品房的价格炒上了天?等等。    
    很简单,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凡是可贸易的产品(即该产品可以进出口的,如电视机)都供应充足、竞争激烈、产品普遍过剩;而不可贸易产品(如车票、房子)则出现短缺,为什么价格居高不下。何也?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制度短缺也。    
    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可贸易产品来说,它要在市场中获胜,就得在全世界市场中寻找最有效率的资源,就得无时无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得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寻找自己产品市场的生长点,否则一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而对不可贸易产品来说,它的市场永远只能限制在国内的环境下,而国内市场环境与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就决定这些产品的质量与价格。例如,笔者从自己多次往返香港的经历中,发现一张由香港来北京的往返机票,如果从香港购买,1800港元甚至有时比这还低,但是笔者从北京购买,从来就没有低于3700元,何也?因为,在香港,机票的价格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但在北京则不然,价格的高低由主管部门来指导,根本与市场、企业运作成本无关。    
    现在回到火车票的购买问题上,为什么火车票购买会一票难求呢?而汽车票随到随走呢?问题就在于政府对某些产品的完全垄断上,汽车运输一放开,其公路交通难点立即化解。而铁路的垄断,一是政府不可能完全预测整个市场需求的情况,即使政府预测到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调整,这就导致了目前国内铁路运能的严重短缺;二是铁路运输既然是政府垄断,那么国内铁路的投资及运作成本就可以让整个社会来承担,而由于收益单位化,铁路部门一旦获得了社会的资源,就会千方百计地利用这些让其单位收益最大化,如一有机会就会提高票价,但不会也不愿提供好的服务,加上个别工作人员的内外勾结,购票难的问题更是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