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 >

第12部分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第12部分

小说: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在朝廷没人当宫,家里也没有积财,我应当尽力干活赚钱,以此尽供
养之责。现在,我却常被督促着读书,致力于经史之学,你难道不知道我这
做儿子的,能够安心学习吗?”我教诲他说:“当儿子的固然应当把供养之
责放在心上,当父亲的却应当把子女的教育作为根本大事。如果让你放弃学
业去赚取钱财,使我丰衣足食,那么,我吃起饭来怎么会感到香甜,穿起衣
来怎么会感到温暖呢?如果你力致于先王之道,继承我们家祖辈相传的读书
传统,那么,即使吃粗茶淡饭,穿麻布衣衫,我也乐意。

【注释】

①邺平二句:指北周军队攻占北齐却城邺城,灭北齐,北齐君臣被押送
长安。
②笃:通“督”,察视。
③藜羹:用嫩藜煮成的羹,此粗劣的食物。
【评语】

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放弃教育,是父母严重的失职。
如今我国尚有许多失学儿童。试问家长们:身为父母;让儿女稚嫩的双肩挑
起家庭的重担,你们于心何忍?

八○、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盖须切磋相起①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
矣。《梁传》称公子友与莒相搏,左右呼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
刀名,亦见《广雅》。近在齐时,有姜仲岳谓:“‘孟劳’者,公子左右,
姓孟名劳,多力之人,为国所宝。”与吾苦诤。时清河郡守邢峙,当世硕儒,
助召证之,赧然而伏,又《三辅决录》云:“灵帝殿柱题曰:“堂堂乎张,
京兆田郎。’”盖引《论语》,偶以四言,目京兆人田凤也。有一才士,乃
言:“时张京兆及田郎二人皆堂堂耳。”闻吾此说,初大惊骇,其后寻愧悔
焉。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
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②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③,久后寻迹,
方知如此。元氏之民④,在洛京时,有一才学重臣,新得《史记音》,而颇
纰缪,误反“颛顼”字,顼当为许录反⑤,错作许缘反,遂谓朝士言:“从
来谬音‘专旭’,当音‘专’耳。”此人先有高名,翕然信行;期年之后,
更有硕儒,苦相究讨,方知误焉。《汉书·王莽赞》云:“紫色声,馀分闰
位。”谓以伪乱真耳。昔吾尝共人谈书,言乃王莽形状,有一俊士,自许⑥
史学,名价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又《礼乐志》
云:


“给太官挏马酒。”李奇注:“以马乳为酒也,揰挏乃成。”二字并从
手。捶挏,此谓撞捣挺之,今为酪洒亦然。向学士又以为种挏时,太官酿马
酒乃熟。其孤陋遂至于此。太山羊肃,亦称学问,读潘岳赋:“周文弱枝之
枣”,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历。”以历为碓磨这磨。

【译文】

《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则知识充足。”《礼经》上说:“独自学习
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孤陋寡闻。”看来,学习要共同切磋,互相启发,
这是很明白的了。我就见过不少闭门读书,自以为是,在大庭广众之口中出
谬言的人。《梁传》叙述公子友与莒两人相斗,公子友左右的人呼叫“孟劳”。
盂劳是鲁国宝刀的名称,这个解释也见于《广雅》。近时我在齐国,有位叫
姜仲岳的人说:“孟劳是公子友左右的人,姓孟,名劳,是位大力士,为鲁
国人所看重。”他和我苦苦争辩。当时清河郡守邢峙也在场,他是当今的大
学者,我证实了孟劳的真实涵义,姜仲岳才红着脸认输了。此外,《三辅决
录》上说,“汉灵帝在宫殿柱子上题字:‘堂堂乎张,京兆田郎。’”这是
引用《论语》中的话,而对以四言句式,用来品评京兆人田凤。有一位才士,
却解释成:“当时张京兆及田郎二人都是相貌堂堂的。”他听了我的上述解
释后,开始非常惊骇,后来又对此感到惭愧懊悔。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误
本《蜀都赋》的注解,“蹲鸱,芋也”,芋字惜作“羊”字。有人馈赠他羊
肉,他就回信说,“谢谢您赐我蹲鸱。”满朝官员都感到惊诧,不知他用的
是什么典故,经过很长时间查到出典,魏元氏在位的时候,有一位有博学而
身居要职的大臣,他新近得到一本《史记音》,而其中错误很多,给“颛顼”
错误地注音,顼字应当注音为许录反,却错注为许缘反,这位大臣就对朝中
官员们说:“过去一直把颛顼误读成‘专旭’,应该读成‘专羽’。”这位
大臣名气很大,他的意见大家当然相信并采用。直到一年后,又有大学者对
这个词的发音苦苦地研讨,才知道搞错了。《汉书·王莽赞》说:“紫色声,
馀分闰位。”是说王莽以假乱真。过去我曾经和别人谈书籍,其中谈到土莽
的长相,有一位聪明能干的人,自夸通晓史学,名声身价很高,却说:“王
莽不但长得鹰目虎嘴,而且有着紫色的皮肤,青蛙的嗓音。”此外,《礼乐
志》上说:“给太官挏马酒。”李奇的注解是:“以马乳为酒也,重同乃成。”
二字的偏旁都从手。所谓重同,这里是说把马奶上下捣击,现在做奶酒也是
用这种方法。刚才提到的那位聪明人又认为李奇注解的意思是:要等种桐树
之时,太官造的马酒才熟。他的学识竟到浅陋到如此地步。太山的羊肃,也
称得上有学问的人,他读潘岳赋中“周文弱枝之枣”一句,把“枝”字读作
杖策的杖字;他读《世本》中“容成造成历”一句,把“历”字认作碓磨的
磨字。

【注释】

①起:启发、开导。
②损惠:谢人馈送礼物的敬辞。意谓对方降抑身份而加惠于己。
③乃义,此指以故比喻事物的意义。
④元氏之世:指北魏。元氏为北魏皇帝之姓。
⑤反:即反切,是我国给汉字注音的一种传统方法。⑥自许:自我称许。
【评语】

学习是一种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相互启发,共同切磋可以启迫
思想,纠正谬误,闭门读书则会视野狭窄,自以为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


封闭式的学习更是不可取的。

八一、单信耳受施安失所

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闾里①间,士大夫或
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呼徵质②为周、郑,谓霍乱为博
陆,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言食则。。③口,道线则孔方④,问
移则楚丘,论婚则宴尔,及王则无不仲宣,语刘则无不公干。凡有一二百件,
传相祖述⑤,寻问莫知原由,施安⑥时复失所。庄生有乘时鹊起之说,故谢
朓诗曰:“鹊起登吴台。”吾有一亲表,作《七夕》诗云:“今夜吴台鹊,
亦共往填河⑦。”

《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故戴诗云:“长安树如荠。”又
邺下有一人《咏树》诗云:“遥望长安荠。”又尝见谓矜诞为夸毗⑧,呼高
年为富有春秋⑨,皆耳学之过也。

【译文】

谈话写文章,援引古代的事物,必须是自己的亲眼看到的,而不是耳朵
所听到的,江南乡里间,有些士大夫不肯学习,又羞于被视为没有学养,就
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装饰门面。比如:把徵质呼为周、郑,把霍乱叫
做博陆,上荆州一定要说成上陕西,下扬都说成是去海郡,把吃饭说胡口,
把钱称之为孔方,把迁徒之处讲成楚丘。把婚姻说成晏尔,讲到姓王的人无
不称为仲宣,谈起姓刘的人无不呼作公干。这类“典故”大约一二百个,士
大夫们前后相承,一个跟着一个学。如果向他们问起这些“典故”的缘由,
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用于言谈文章,常常是不伦不类。庄子有乘时鹊起的说
法,所以谢朓的诗中就说:“鹊起登吴台。”我有一位表亲,作的一首《七
夕》诗又说:“今夜吴台鹊,亦共往填河。”《罗浮山记》上说:“望平地
树如荠。”所以戴高的诗就说:“长安树如荠。”而邺下有一个人的《咏树》
诗又说:“遥望长安荠。”我还曾经见过有人把矜诞解释为夸毗,称年老为
富有春秋,这些都是“耳学”的过错。

【注释】

①闾里:乡里。
②质:典当,抵押。
③胡:寄食。
④孔方:钱的列称。
⑤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
⑥施安:疑为“施行“。
⑦填河:也称“填桥”。民间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
衔接为侨以渡银河。
⑧夸毗:以阿谀,卑屈取媚于人。
⑨春秋:指年数。富有春秋:指年纪小。
【评语】

学习应抱着科学的态度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马虎,汲取知识务必准确
无误,切忌一知半解,甚至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如若不然,轻者贻笑大方,
重则害人害己。


八二、说文解字学之根本

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读《五经》者,是徐邈而
非许慎;习赋诵者,信褚诠而忽吕忱;明《史记》者,专徐、邹而废篆籀①;
学《汉书》者,悦应、苏而略《苍》、《雅》。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②
乃其宗系。至见服虔、张揖音义则贵之,得《通俗》、《广雅》而不屑。一
手之中,向背如此,况异代各人乎?

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郡国③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
欲根寻,得其原本;至于文字,忽④不经怀,己身姓名,或多乘舛,纵得不
误,亦未知所由。近世有人为子制名:兄弟皆山傍立字,而有名峙者,兄弟
皆手傍立字,而有名者;兄弟皆水傍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硕学,此例甚
多。若有知吾⑤钟之调,一何可笑。

【译文】

文字是书籍的根本。世上求学的人,很多人都不通字义:通读《五经》
的人,肯定徐邈而非难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奉褚诠而忽略吕忱;崇尚《史
记》的人,只对徐野民、邹诞生的《史记音义》这类书感兴趣,却废弃了对
篆文字义的钻研;学习《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三
苍》、《尔雅》。他们不明白语音只是文字的枝叶,而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
以至有人见了服虔、张揖有关音义的书就十分重视,而得到同是这两人写的
《通俗文》、《广雅》却不屑一顾。对同出一人之手的著作,居然如此厚此
薄彼,何况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著作呢?

求学的人都以博闻为贵。他们对于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
皿制度,都希望刨根问底,找出它的源头来;但对于文字,却漫不经心,自
家的姓名,也往往出现谬误,即使不出错误的,也不知它的由来。近代有些
人给孩子起名:弟兄几个的名字都用山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为峙的;弟兄
几个的名字却用手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为的,兄弟几个的名字都用水作偏
旁,其中就有取名为凝的。在那些知名的大学者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他
们明白这与晋平公的乐工听不出钟的乐音不协调是一回事的话,就会感到这
是多么可笑。

【注释】

①篆籀:大篆。
②小学:汉代转文字学,随唐后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
③郡国:汉代这划分了郡与国。郡直辖于朝廷,国分封于诸王候。
④忽:轻视。经怀:留心。
⑤吾:应为晋。
【评语】

学习切忌好高骛远。知识好比高楼大厦,文字好比沙石砖瓦,没有一砖
一瓦,岂有高楼万丈?基础不牢,大厦岂能稳固?欲学业有成,请从基础抓
起。

八三、不知所由博求古今

吾尝从齐主幸①并州,自井陉关入上艾县,东数十里,有猎闾村,后百
官受马粮在晋阳东百余里亢仇城侧。并不识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


能晓。及检《字林》、《韵集》,乃知猎闾是旧馀聚,亢仇旧是亭,

悉属上艾。时太原王劭欲撰乡邑记注,因此二名闻之,大喜。

世中书翰②,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
耳。案:《说文》:“勿者,州里③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④之形,所以
趣⑤民事,故遽者称为勿勿。”

【译文】

我曾经跟从北齐文宣帝到并州去,从井陉关进入上艾县,从那里往东几
十里,有一个猎闾村。后来,百官又在晋阳以东百余里的亢仇城旁接受马粮。
人家都不知道上述两个地方原本是哪里,广泛查阅古今书籍,都没有弄明白。
直到我翻检《字林》、《韵集》这两本书,才知道猎闾就是过去的馀聚,亢

仇就是亭,都属于上艾县。当时太原的王邵想撰写乡邑记注,我把这

两个旧地名说给他听,他非常高兴。

世上的书信,内中多有“勿勿”这个词语,历来相承如此,不知道它的
根由,有人乱下结论说这就是“忽忽”的残缺。按:《说文》上说:“勿,
是乡里所树立的旗帜,这个字象旗杆和旗帜末端三条飘带的形状,是用来催
促民事的。所以就把勿忙急迫称为“勿勿”。

【注释】

①幸:帝王驾临。
②书翰:书信州里:泛指乡里。古代2500 家为州,25 家为里。
③:古代旆旗末端直畅,飘带之类下垂饰物。
④趣:催。
⑤:急逐,急速。
【评语】

学习遇到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不能人三亦云,以讹传讹,要耐心研究,
直到弄懂为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学习时应持有的态度。

八四、校定书籍不可偏信

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
得妄下雌黄①。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贝,不可偏
信一隅也。

【译文】

考核订正书籍,是很不容易的,从扬雄、刘向开始,才有人胜任这个工
作了。天下的书籍没有看遍,就不能任意改动书籍的文字,有时那个版本认
为是错误的,这个又认为是正确的;有时,开头是相同的,后来却出现分歧;
有时,两版本的同一处文字都不妥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