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

第14部分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第14部分

小说: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83 年除夕,法拉第为了证实“磁能产生电”,在大厅里对着许多宾客
表演。只见他转动摇柄,铜盘在两磁极间不停地旋转,电流表指针渐渐偏离
零位,客人们赞不绝口,只有一位贵妇人不以为然,取笑法拉第说:

“先生,这玩艺儿有什么用呢?”
“夫人,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法拉第把手放在胸前,欠身回答。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喝彩声。
法拉第这里使用的就是展示未来诡辩术。他不是针对电的现状来论辩,

而是把它引申向未来。它就像婴儿一样,现在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但它的未
来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的预言已完全被科学所证实。

未来之所以可以预测,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在一定条件
下,事物有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只要对事物各方面的矛盾因素作出
准确的分析,就可以对未来进行推测。以此为根据进行论辩,就具有了强大
的说服力。

春秋末年,晋国赵简子乘车上山游猎。车子艰难地爬行在崎岖的羊肠小
道上,众臣都使劲地推车,个个汗流浃背,独有一个叫虎舍的大臣,不但不
推车,还边走路边哼着歌。赵简子坐在车上很不高兴:

“我上羊肠山道,群臣都来推车,唯独你边走边唱不出力,这是你作臣

子的欺侮君主啊!臣欺君,该当何罪?”
“臣欺君,罪该死而又死。”虎舍说。
“什么叫‘死而又死’?”赵简子问。
“自己身死,妻子又死,这叫死而又死。”虎舍说到这里,把话锋一转,

紧接着对赵简子说:“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为人臣欺主的应得之罪,那么,你

是不是也想知道做君主的轻慢臣下的应得之罪呢?”
“君主轻慢臣下,又该怎么样呢?”
“做君主的欺侮轻慢他的臣下,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有

智谋的不肯出谋划策,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国家自然就会灭亡。能言善辩
的不肯做使臣,咫尺天涯,难通有无,就不能与邻国通好;能征善战的不肯
破阵杀敌,将颓兵衰,弱肉强食,边界就会遭到侵犯。君主轻慢了群臣,内
政、外交、国防都无人出力,败亡的局面就会随之到来,那时便会国将不国
了。”

虎舍的话,惊得赵简子通身汗湿。他如梦初醒般说:“好,好,说得好!”
急忙下令不再叫群臣推车上山了,然后摆酒设宴,与群臣会饮。
虎舍高瞻远瞩,对未来的必然发展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辞富理性,说得
赵简子浑身汗湿,翻然悔悟,充分显示了展示未来诡辩术的强大威力。


53。同一概念不同含义
——限制正名术

限制正名诡辩术,就是诡辩者故意增加某个概念的内涵,使它由外延较
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新的概念的诡辩技巧。
1938 年10 月,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写了以讽刺和揭露希特勒为
主题的电影剧本《独裁者》。
第二年春天影片开拍时,派拉蒙公司说:理查德·哈定·戴维斯曾用“独
裁者”写过一出闹剧,所以这名字是他们的“专利”。
卓别林派人跟他们谈判无结果,又亲自找上门去商谈解决的办法。派拉
蒙公司坚持说:
“如果你一定要‘借用’‘独裁者’这个名字,必须付出2。5 万美元的
转让费,否则就要诉诸法律!”
卓别林灵机一动,当即在片名前加了个“大”字,变为“大独裁者”,
并且风趣地说:
“你们写的是一般的独裁者,而我写的是大独裁者,这两者之间风马牛

不相及。”
说完扬长而去,派拉蒙公司的老板们个个被气得干瞪眼,无言以对。
卓别林通过对“独裁者”这一外延较大的概念进行限制,增加了“大”

这一内涵,使它过渡到了外延较小的“大独裁者”这一新的概念,便获得这

场论辩的全胜。
事后,卓别林另对朋友风趣地说:
“我多了一个‘大’字,省下了2。5 万美元,可谓一字值万金!”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一场论辩也是如此。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征做谏议大夫。
魏征由于为人正直,主持公道,得罪了一些人,遭到了非议。
李世民派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因此去见唐太宗说:
“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李世民听了很吃惊,赶紧问:“良臣和忠臣不是一样吗?”
魏征答道:“不一样,像古之稷、咎陶,就是良臣;像龙逢、比士,就

是忠臣。良臣以国事为重,公而忘私,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很好的声誉,
子子孙孙传下去,国运无穷。忠臣则不然,唯唯诺诺,只有个人打算,君主
会因他落得个昏庸的恶名,甚至国亡家灭。这便是忠臣与良臣的区别。”

魏征这里使用了限制正名诡辩术,分别指出良臣和忠臣这两个概念的不
同含义,间接委婉地批评了皇帝只喜欢唯唯诺诺之流,并暗示了这样做的恶
劣后果。魏征的论辩深刻有力,令李世民大为感动。

抗日战争时期,五台山的和尚不愿参军,当八路军某部指战员“深入发
动”他们参军时,和尚们以“出家人四大皆空”为由拒绝参军。
八路军指战员说:“你们出了家,但你们没有出国,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
简明的概念正名辨析,竟把“看破红尘”的和尚动员起来,使他们义无
反顾地踏上了征尘,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和尚参军”的新鲜事儿。
在一般意义上,正名诡辩术是指明确或重新确定论辩中核心概念的内涵
与外延。使用这种技法,可以使论辩者有很强的灵活性与主动性,易于出奇


制胜。
乾隆为太子时,他的老师是巴山才子,翰林李钟峨。
有一次,乾隆贪玩背不出书,李翰林叫他跪着读,正巧雍正皇帝巡视东

宫,见心爱的儿子被罚跪,过去拉起就走,还怒气冲冲地说:“读也是君,

不读也是君,何必在此受辱!”
李翰林也不客气地说:“读者是尧舜之君,不读者是桀纣之君。这里有

先辱后荣和先荣后辱之分也。”
雍正一听,觉得有道理,便老老实实地将乾隆拉去继续跪读,还说:
“卿之言是也,后当严格要求,刚才乃朕之过,吾当痛改之。”
“君”有“明君”和“暴君”之分,“荣辱”也有“先辱后荣”和“先

荣后辱”之别,李翰林这一番话,运用正名诡辩术,使笼统的概念明确具体,

从而辩明了事理。
庄子曰:“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祉。”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义要限于与实际相符,义理要确定得适宜,这样

就能条理通达,获得幸福了。”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看出,论辩中只有辩明事物的名实关系,做到名

实相符,才能使论辩事理通达,深刻有力,打动人心。
总之,正名诡辩术是一种最常见又很实用的诡辩技巧。


54。语言行为暗示诱导
——暗示诡辩术

人们大多有一种深埋在心底里的深层心理,这种深层心理是可以用一种
语言和行为方式暗示诱导出来的。
优秀的营业员一般都善于用这种巧妙的暗示方式将顾客心底里的深层心
理诱发出来,从而促成一笔成功的买卖。
有个人出差到了杭州,在一家小文物商店,他看到柜台里摆放着各式各
样的折扇。年轻的女营业员一眼看出他是个外地人,就走上前主动地问:

“同志,您要哪一种扇子?杭州的檀香木折扇是本地的特产,尤其是带
有缀子的女式折扇,制作相当精致,小巧玲玫,很漂亮呢?外地人到杭州来,
大都要买上一把带回去赠送给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有人还买了好几把!这种
小折扇扇起来还会散发出阵阵沁人肺腑的檀香味呢!”

“您要哪一把?”女营业员边说边拿出好几把任他挑选。
原先经过女营业员的一番语言暗示,他里就有点痒痒了,此时,他更觉

得非买一把不可了。
女营业员又说:“这些折扇价格很便宜,都在两元上下。”
他拿起一把折扇,打开扇了扇,果然有阵阵的檀香味扑鼻而来。虽然此

时他刚大学毕业离校,还没有女友,一个人独自在外地工作,但在女营业员

的热情和诱导下,便买了一把女式小折扇。
男性容易受到女性的语言暗示,女性容易受到男性的语言暗示。
有位心理学博士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给一对孪生姊妹同样的一种美容护肤霜,单独对姐姐说:“这种护肤

霜是巴黎的名贵产品,用它搽上一个星期之后,你的面孔将会变得非常美丽。
请你每天用过之后,照照镜子,并且把你的感觉记录下来。”

而后,他又单独对妹妹说:“这种护肤霜多少含有点碱性,搽了以后,
皮肤有可能变得粗糙起来。请你搽上一个星期看看,并且把你的皮肤变粗糙
的情况记录下来。当然,请你务必放心,皮肤粗糙了,我们会负责使你重新
恢复原来的漂亮的。”

结果,一个星期以后,姐姐漂亮得判若两人,而妹妹竟不到一个星期就
丑了下来。这时候,这位博士又给妹妹同样的护肤霜,再对她说:“现在,
你再搽搽这种护肤霜吧,搽了以后,皮肤就会恢复细嫩。。”

果然,几天后,妹妹那粗糙的皮肤完全消失,恢复了原来的漂亮的面孔。
由此可见,女性更容易受到这种心理暗示。
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一股“气功热”。某些气功师也很会运用这种语言暗示

的技巧。
在一个气功训练班里,一位气功大师在给学员做诱发试验:
“请大家将手伸开,两手指比齐,然后各伸出一只手,男左女右,给伸

出的那只手加上一个意念,想着让它长、长、长。”
几分钟过去了。气功大师说:“现在,请大家将两只手掌合并,掌底比

齐,看看加过意念的那只手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实,这完全是气功利师用人们对气功的迷信而通过语言暗示得逞的。
由此可见,语言暗示的魔力之大足以使人瞠目结舌,你怎么估计它也不

会过高,至于那种宗教的、权威人士的语言暗示,如形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势


力,其后果更是超出人们的想象之外,人们切不可小看。


55。寓意于物借此服人
——见物附意术

见物附意源于文学创作中“指物造形,穷情写物,因物喻志”的一种“比”、
“兴”手法。
《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谓为此?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
也。”
见物附意诡辩术就是将所见之物赋予一种人为的意义,以取悦于人或劝
解对方、制服对方。
晋武帝初登帝位时,测字时摸出个“一”字,按当时的迷遗,帝王在位

的时间,要看得数的多少。
晋武帝当时很不高兴,满朝文武也大惊失色。
侍中裴楷进言说:
“臣听说天得‘一’就碧清如洗,地得到‘一’就安宁和平,侯王君王

得到‘一’便会成为天下的正统。”
古时,“一”既可作数词讲,也可以作“统一,齐同”讲。
晋武帝听了十分高兴,群臣也对裴楷的善言由衷地叹服。
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钓鱼,垂钓半天没有任何收获。
文帝很觉扫兴。王景公说:
“这实在是因为钓鱼人太清廉了,所以钓不着贪图诱饵的鱼。”
见物附意诡辩术运用得好,在规劝说辩当中尤有说服力。
冯梦龙《智囊》载:
通海节度使段恩平,被杨姓忌恨,逃离了通海。
后来他借得援兵,准备进攻杨姓。到黄河边准备渡河时,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别人把他的脑袋砍下来了,又梦见玉瓶瓶耳打破了,还梦见镜子

碎了,心里有些恐惧,于是不敢进军。
军师董伽罗是主张立即进军的,就对他说:
“这三个梦都是吉祥之兆啊。你是大夫,‘夫’字去掉上面的头,就是

‘天’字,这是您要做天子的吉兆:玉瓶少了耳朵,剩下的就是‘王’字;
镜中有人影,好像是另一个人与您相对峙,镜子破碎了,人影也没有了,这
等于说您的对手不存在了。”

段思平听了这番话,立即决定进军。

运用见物附意诡辩术,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意”虽是诡辩者人为附
上去的,但要附得自然、恰当,符合公理名言或有根有据,切不可过分牵强
附会,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硬扯在一起,否则,便没有说服力。

三国时,吴国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格,能言善辩。
一天,一只白头翁停歇殿前。孙权问:
“这是什么鸟?”
恪答:“白头翁。”
张昭最老,认为恪拿鸟取笑他,便挑拨说:“恪欺陛下,没听说过有鸟


叫白头翁的,你能找出白头母吗?”
恪答:“有鸟叫鹦母,你能找出鹦父吗?”
张昭无言以对,引得众人大笑。


56。亮明疑点追根问底
——探求诡辩术

探求诡辩术,这是一种在论辩中最大量使用的发问方式,多运用于学术
讨论、学习求教、调查研究、记者采访及会议谈判等场合。

探求诡辩术,是以求知和解疑为目的的。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对方的
信息仓库。

运用探求诡辩术,应注意掌握以下技巧:

·坦率亮疑。
提出问题时要亮明疑点,提问要简明扼要。问题要一目了然,不要吞吞
吐吐,含糊不清。
光明日报社一位记者采访比利时抽象画大师德拉奥时,是这样提出问题
的。
问:“恕我冒昧,在画布上简单地画几根线条,几个图形,何需劳画家
大驾?不是谁都可以胜任吗?”
答:“不错。画花草、动物、以至人,谁都可以胜任。孩子们不也都在
画吗?但个人的艺术索养不同、水平不同,画出的画就有了高低粗细之分。
在某种程度上,抽象画比形象画更难,因为没有任何实物可作依据,完全要
靠虚构。”

问:“感谢你回答了我的问题,但坦率地说,我对抽象画还是昏昏然不
知所以。”
答:“为什么要知其所以?重要的不是懂不懂一幅画,而是喜欢不喜欢
一幅画。”

·善激“兴奋点”。
实践证明,提问的话头,如能抓住对方的“兴奋点”,就能激起其谈兴,
打开话匣子。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