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

第30部分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第30部分

小说: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景公心爱的马突然暴病而死,齐景公于是下令当场肢解马夫,并大声

说:
“谁敢为他辩护就杀死谁!”
晏子对于齐景公这种无端杀人的行为,十分不满。为了解救马夫,劝谏

景公,他急中生智,走上前去一把揪住马夫的头,右手举起刀,仰面问齐景
公道:
“大王,有个问题不太清楚,要向你请教。古代尧舜这些贤明的君主肢
解人时,不知是从哪个部位开始下刀的?”
好大一会儿,齐景公才明白,晏子原来是在讽刺自己,他于是挥挥手说

道:
“相国,别说了,我不肢解他就是了。”
晏子明明知道,古代尧舜这些贤君是不会肢解人的,但他明知故问,这

样便暗示齐景公,肢解人是古代贤君所不为的,要做贤君就不能肢解人。
明知故问诡辩术是使诡辩者处于主动地位的进攻策略之一。
1848 年,大英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阿尔伯特公爵结了婚。他

们婚后相亲相爱,如胶似漆。但阿尔伯特公爵却喜欢闭门读书,不爱社交,

对政治也不太关心。
有一次,阿尔伯特对女王的冷落极不开心。后来,女王敲门找他。
听到敲门声,阿尔伯特问:“谁?”
“英国女王。”女王回答说。
门没有开,里面没有一点动静。女王又敲了好几次后,她突然意识到什

么,又敲了几下,用温柔甜蜜的语气说:“我是你的妻子,阿尔伯特。”
这时,门开了。
明知故问诡辩术的关键是要明明知道却又装着不知道,而且要装得像,

不知者不为罪,这样有些十分难说的话或难说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变得易如
反掌。
唐高祖武德四年,国家还未统一,李世民带领将士正在前方浴血奋战,
而唐高祖李渊却盖起了极为豪华的披香殿。
唐谏议大夫苏世长在庆善宫披香殿陪唐高祖进餐,喝得正酣畅,苏世长

却突然向唐高祖问道:
“这座披香殿是隋炀帝修建的吗?”
唐高祖说:“你的劝谏好像很直率,但实际上很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

座殿是我修的,却故意说是隋炀帝修的?”
苏世长回答说:
“我实在不知道是陛下修的,我只看见披香殿奢侈得像殷纣王的倾宫和

鹿台一样,就断定不是兴天下的君王所修的,所以误认为是隋炀帝干的。假
若真是陛下修的,那实在是不妥了。我以前在武功旧宅侍奉陛下的那会儿,
看见的住宅仅能遮风挡雨,那时陛下已很满足了。如今续用隋宫留下的宫室,
已经够奢侈,可又建披香殿,陛下怎么能避免重犯隋炀帝的过失呢?”


唐高祖李渊听后,面露愧色,连连称赞苏世长说得对。
唐高祖修披香殿,苏世长当然知道,但他明知故问,劝谏得恰到好处。


130。接过话头乘势发挥
——借题发挥术

在论辩中,一个诡辩家必须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或接过别人的话头,或
借助论辩环境中的各种场景事物,或根据新出现的情况等,加以联想,找到
它们与自己所要阐述的话题之间的相关性、相似性,乘势发挥出来,借以达
到征服对方,论辩取胜的目的,这就是借题发挥诡辩术。

借题发挥诡辩术能够帮助我们在论辩中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以讥讽对讥讽。
二是,揭露论敌的无知。
三是,变被动为主动,反守为攻。
一个美国记者到周总理那里采访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

以讥讽的口吻问道:
“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总理淡淡一笑,答道:
“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

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谢。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
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派克钢笔。”
借题发挥诡辩术,一般是借用论敌的话题,作合乎逻辑的发挥,促使论

辩局势的转换,以保持原有的论战优势或实现既定的论辩意图。
运用借题发挥诡辩术时应注意:
一是,要正确分析对方的“题”,这是“发挥”的基础。
二是,要处理好借来的“题”与“发挥”的关系,它们之间要有必然的

联系。
三是,“发挥”是对借来的“题”充分展开联想,既要从横向上发展,
又要从纵向上发展。
俄国著名生物学教授费·奥·格瓦列夫在一次讲课时,突然间,有个家

伙故意捣乱,学起了公鸡的啼叫声,顿时,引起课堂里哄堂大笑。
当时,这位教授却不动声色地看一看自己的怀表,接着说:
“我的这只表误时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不过,同学们请相信我的

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
课堂里顿时也响起一阵喝彩声。
四是,运用借题发挥诡辩术,要求头脑机敏,反应灵活,善于联想,善

于寻找契机,善于选择表达的言辞。

在宴会上,当朋友们盛赞主人的热情和美酒的醇香时,你可不失时机地
说:“愿我们的友谊像这美酒一样醇真浓厚。”大家一定会称赞你的机智和
干练。

据《孔子家语》载:
一天,孔子立于江边,久久不忍离去,子贡问:
“先生,为什么每当发大水您总是喜欢前往观看呢?”
孔子答道:
“你看,那水滋润万物,万物得以生长,可它却丝毫不是为了自己,这


多像德;它总是循着一定的河道,流往低处,甘居下位,这多像义;它浩浩
荡荡,永无止境,这多像道;即使前面是万丈深渊,它却奔腾向前,义无反


顾,这多像勇;它在盆中,总是一平如镜,这多像法;即使是细小的孔隙它
也可以渗入,这多像察;江水浩荡东流,永不止息,奔向东海,这多像志;
万物出入水中,就变得洁净,这多像教化。水有如此崇高的品德,怎能使我
不前往观看呢?”

孔子借助于眼前所见流水,借题发挥,巧于联想,见别人所未见,想他
人所未想,表现了他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


131。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次其一点术

攻其一点诡辩术就是诡辩者从事物的整体中任意地抽出细枝本节的一点
作理由来为整体作辩护,或借以反对整体。

任何事物都有其“面”,也有其“点”。这里的“面”是指事物的整体
及发展的全过程;“点”则是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发展过程的某
一阶段。

“占”和“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面”不能离开“点”
而存在,“点”也可以制约着“面”。某些有关键意义的“点”的受化也往
往影响到“面”的变化。

因而,在论辩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针对论敌的某些关键的“点”发起攻
击,以达到驳倒论敌的目的。

攻其一点诡辩术要能一举取胜,关键是要选准“点”,要善于洞察为一
般所忽视的却能置论敌于死地的蛛丝马迹,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一点,给论
敌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同时必须注意,选准的“点”与我们的推断必须有必然联系。

战国时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便是这方面的典型。

一天,大夫登徒子对楚王说:“宋玉这个人一表人才,但油嘴滑舌,又
是好色之徒,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和妃子们接近。”

于是,楚王立即召来宋玉问话。宋玉说:“我长得仪表堂堂,那是受惠
于天;能言善辩,那是由于老师的教导;至于好色,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楚王“你不好色,有根据吗?有根据,可以继续留在王宫;拿不出根据,
就请你马上离开!”

宋玉说:“天下之佳人没有比得上楚国的,楚国的美女没有比得上我家
乡的,我家乡的美女没有比得上我东邻的那位姑娘。

“我东邻的那个姑娘身材苗条适中,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她的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足以使得阳城、下蔡的花花公子见后神魂颠倒。

“她这么美丽的一位姑娘常常攀上墙头来偷看我,这已经整整三年了,
可我至今没理会她。而大夫登徒子就不是这样,他的妻子头发蓬乱,耳朵倾
斜,嘴唇裂开,牙齿外露,走路一瘸一拐地,还长了一身疥疮,像这么一个
丑陋无比的女子,登徒子却很喜欢,同她生了五个孩子。请大王明察,谁才
算是好色者呢?”

宋玉在这里不管登徒子历来的道德品质如何,也不管对方有没有不正当
的男女关系,仅仅根据他同面貌异常丑陋的妻子感情好,生下五个孩子为理
由,断言登徒子是好色之徒,这是典型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诡辩。

攻其一点诡辩术在运用时必须人为地把事物之间多重关系加以割裂和缩
减,然后把割裂和缩减后的关系在事物中的作用加以夸大,并依此为论据,
推出不具逻辑必然性的结论,这是一种颇具迷惑力的机智诡辩术。


132。穷追猛打不容喘气
——据词紧逼术

据词紧逼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以使对方陷入一种总想摆脱又
摆脱不掉的难堪境地,以达到取胜目的的诡辩技巧。

这种诡辩术的具体表现是,抓住话题的某一点作引子,设置类推提问,
使对方陷入一种很难维护自己观点的境地(即如果回答稍为不慎就会陷入自
我否定或自相矛盾之中)。

有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衣着不整,光着脚板来到市场上。

突然,他拉住一个从他旁边走过的人,说:“劳驾!我有一个问题弄不
明白,向你请教。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呢?”

那人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
行为。”

苏格拉底问:“你说道德就是不能骗人。但是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
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敌人。你能说这
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答:“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
德的了。”

苏格拉底问:“在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
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
奋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这个将领欺骗自己的士兵也是
不道德的吗?”

那人答:“那是在战争中无可奈何时才这样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
不能骗人了。”

苏格拉底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父亲的非常
溺爱儿子,可是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哄
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你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只好承认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
什么是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那么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你告
诉我吧!”

那人给弄得无法,只好回答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
道德就是道德。”

苏格拉底听了十分高兴,对那人说:“你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你告
诉我说道德就是关于道德本身的知识,使我弄清了一个长期搞不清的问题,
我对你表示诚挚的感谢。”

事实上,苏格拉底是运用据词紧逼诡辩术,通过向外人请教的方法,来
传播自己的思想。

他声称“自知无知”,只有把问题提出来请教,但是当别人作出回答时,
他又对其它种种答案进行反驳、“讥讽”,最后,终于引导对方把苏格拉底
所主张的观点说出来。

由上可见,据词紧逼诡辩术是在一连串的提问中使对方陷入了答非所问
的境地。其实,这种诡辩术是混淆个别与一般关系的提问式手法,故此,人
们很容易陷入这种混乱之中,可见它并非笨拙。在论辩中,这也是使对方陷


入困境的一种诡辩技巧。


133。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从牙还牙术

以牙还牙诡辩术,是指在论辩时,诡辩者并不直接指出对方论辩的错误,
而是运用对方的错误攻击对方。
有个小孩在一家面包店买了一块两便士的面包。他觉得这块面包比往常

买的小得多,便对老板说:“你不认为这块面包比往常的要小些吗?”
“哦,没关系。”老板回答道:“小一些,你拿起来就轻便些。”
“我懂了。”
男孩说着,就把一个便士放在柜台上。正当他要走出店门时,老板叫住

他:“喂,你还没付足面包钱!”
“哦,没关系。”小孩有礼貌地说:“少一些,你数起来就容易些。”
这位小孩使用的正是以牙还牙诡辩术。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摆脱窘境,化害为利的重要方法。娴熟

地运用这一战术,就能在论辩中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境界。
运用以牙还牙诡辩术,先要找出对方论点中最主要的“牙”是什么,然
后设计同样的“牙”来对付他。也就是说,要先找出对方谬论的实质。
一次,一个当朝权贵蓄意当众讥笑状元解缙,就出了一句上289 联要他

对下联。
这上联是:“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这句隐含着讥讽解缙是野居深山没见过世面的小猴子,怎会上大台面对

对子,想给解缙以难堪。
哪曾想解缙不假思索,当即“以牙还牙”:“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
怎能出蹄(题)。”
这句下联也隐含着“你是陷足污泥的老畜生”,自身性命都难保,还能

出什么蹄(题)。
解缙的下联对得含蓄,回击有力。
以牙还牙就是针锋相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此要突出其矛盾

性,不能模棱两可。
施用以牙还牙诡辩术,还要求诡辩者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能够根据具

体客观条件,模仿对方的进攻方式,将论敌射来的箭再射回去。
有一次,肖伯纳派人送两张戏票给丘吉尔,并附上短笺说:
“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来观看拙

作《卖花女》的首场演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