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

第34部分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第34部分

小说: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丰林气得脸色铁青、嘴唇发抖,暴跳道:“不准你胡说八道!”
左右法官狐假虎威地乱叫:“你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在军法会审的

法庭,哪有犯人反过来审问法官的道理。。”

反守为攻的转折点在于战机。战机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李大钊一经
察觉反动法官的讯词空洞无物,便及时运用主审法官何丰林铁证如山的罪
状,作为反攻的炮弹,改变被动地位,进行反审讯。

使用反守为攻诡辩术必须善于抓住论敌的矛盾,捕捉对方的弱点。这样


攻才有力度。


147。将欲夺之必将与之
——欲擒故纵术

《老子》中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将欲夺之,必将与之”。
欲擒故纵诡辩术,是在论辩中先放后收,一“纵”一“擒”,使论敌在

放松戒备当中上当,最终无可奈何地服输的诡辩技巧。
有一个人在一家英国饭馆里吃早餐,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口,对侍者说:
“侍者,这是茶还是咖啡?”
侍者回答说:“先生,你不能凭味道分辨出来吗?”
那人说:“不能。”
侍者说:“就是嘛,要是你分辨不出来,那么,它是茶还是咖啡又什么

关系?”
那个人本想诘难,可在侍者的反问中却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运用欲擒故纵诡辩术,要注意“擒”与“纵”的关系,一般说来,要先

“纵”后“擒”,以“纵”引“擒”,形“纵”实“擒”,“纵”中有“擒”。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珍爱的茶杯。
一天,一休无意中将茶杯打破了,他感到非常懊悔。
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
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老师此时才知上当,但回想自己的话,他并没有责怪一休。
一休巧妙地布下圈套,使老师说出“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从而

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足见其机智了。

运用欲擒放纵诡辩术时,“纵”要放得开,要达到麻痹论敌的目的。“纵”
要为“擒”创造条件,这是争取优势深谋远虑的方略。当然,“纵”只是手
段,“擒”才是目的,所以,“纵”不是放虎归山,而是布下天罗地网,令
其不得不俯首就擒。

1972 年5 月30 日,基辛格随尼克松总统访苏结束后,前往德黑兰作短

暂停留。
当晚,伊朗首相胡韦达邀请基辛格去看舞女帕莎表演。
帕莎的高超舞艺使基辛格看得出了神,末了,他还和帕莎交谈了一阵子。
第二天,在总统的座机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

基辛格打趣地说:“你喜欢她吗?”对如此唐突和不怀好意的戏言,一般人
准会窘态百出,而基辛格却不假思索,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她是个迷人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位记者会
意错了,追问道:“这是真的吗?”
“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我费了好些时间向
她解释怎样把SS—7 导弹改装成在V 级的潜艇上发射。。”

那记者听到此时,才感到上了当。基辛格所说的“向她解释”的那个问
题,正是这些记者们一直是追踪不放而基辛格却一直是守口如瓶的那个国家
机密问题。

记者以戏弄基辛格开始,却没想到反被基辛格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揶揄
了他们的无能——连一个伊朗的舞女都不如。


由此可见,诡辩如同拳击一样,只有先把拳头收回来,出拳才会更凶狠、
更有力。


148。攻其要害驳其论点
——擒贼擒王术

在论辩中,要驳倒对方,必须首先抓住对方的基本论点,证明其错误。
论点是对方的“眼”,击中其眼,自然对方就站不住脚了。俗话所说的:
“擒贼擒王”,“打蛇要打七寸”就是这个道理。
擒贼擒王诡辩术就是通过对论敌的观点直接进行反驳,借以驳倒论敌的

诡辩技巧。
抗战期间,厦门大学曾发生过一起维护民族尊严的舌战。
厦大从英国请来一位教授讲学。校长萨本栋对他以礼相待。
谁知这位教授在酒会上大放厥词,诬蔑厦大不如“英伦三岛之中小学

校”。
萨校长克制怒意,礼貌地解释:“抗战期间,因陋就简,但教学质量,
厦大一向从严。”

英教授得寸进尺:“欧美开风气之先导,执科学之牛耳。敝国有诗圣拜
伦、雪莱,剧圣莎士比亚,现代生物学之父达尔文,力学之父牛顿。可叹泱
泱中华,国运蹇促,岂可侈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邦乎?”

萨校长驳斥道:“教授先生,你别忘了,中国的李白、杜甫如彗星经天
之日,英伦还是中世纪蒙昧蛮荒之时;中国李时珍写下《本草纲目》之际、
达尔文之父乃其祖不知竟在何处!”

英教授咆哮起来:“校长阁下,请记住,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伍斯特工学
院和斯坦福大学造就了您的学识和才能!”
萨校长微微一笑:“博士先生,我提醒您,中华文明曾经震惊世界,没

有中国远古的四大发明也决不会有不列颠帝国的近代产业革命。”
英教授哑口无言了。
这场唇枪舌剑的论辩以萨校长的胜利而告终。在这里,他紧紧抓住对方

论点的失误给以有力的驳斥,维护了民族尊严,批驳了英教授的诬蔑之辞。

实施擒贼擒王诡辩术,我们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论敌的论点。因为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它也是检验某个论题是否真伪的标准,只要
将对方的论题用实践一检验,其虚假性就会立即暴露无遗。


149。稳住论敌脱离困境
——金蝉脱壳术

金蝉脱壳,原意是指蝉在蜕变时,身体会脱离皮壳而去,只留下一个空
壳挂在枝头。金蝉脱壳诡辩术,则指在论辩中,巧妙地转移论题,使自己得
以脱身,以免陷入被动局面的诡辩技巧。

运用金蝉脱壳诡辩术时,有时可以紧紧抓住对方提供的条件,达到摆脱

困境的目的。
林肯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
“林肯,这里有一道难题和两道容易的题目,由你任选其一。”
“我就考一道难题吧。”林肯答道。
“好吧,那么你回答,鸡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呗。”
“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又问。
鸡蛋是鸡生的,鸡又是鸡孵化的。。林肯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循环往

复,没有穷尽的。如果继续答下去,自己将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于是他赶紧

借助对方要求回答一个问题的条件,声明道:
“老师,这是你提的第二个问题了。”
林肯紧紧抓住对方提供的条件,巧妙地摆脱了困境。
论辩中,当对方的辩词“火力”较猛时,我们可以摆出继续论辩的架式,

但实际是要退出论辩,以免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因此趁对方还没有察觉及

时“脱壳”。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经常坐小汽车到各大学去讲授相对论。
有一次在去讲课途中,司机对他说:“先生,我听过你的课大概有三十

次了,我已经记得很清楚了。我敢说,这课我也能上哩!”

“那么,好吧,我给你个机会。”爱因斯坦说,“现在我们要去的学校,
那里的人都不认识我,到了学校,我就戴上你的帽子充当司机,你就可以自
称爱因斯坦去讲课了。”

司机准确无误地讲完了课,正当他准备离去时,一位听众请他解释一个
复杂的问题。司机灵机一动,说:
“这个问题实在太简单了。好吧,为了让您明白有多么容易,让我去叫
我的司机来为您解释吧!”司机在关键时刻找了个台阶摆脱了困境。
在运用金蝉脱壳诡辩术时,要有效地转移对方注意力,同时还要巧妙地

将“难”转嫁于别人,以便使自己逐惭恢复主动的地
位。
“脱壳”要“脱”得干净利索,最好是把对方的一些问题再反还给对方,

这样,你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准备下一步的论辩了。
在70 年代,埃及和美国就中东战争举行和平谈判后,萨达特和基辛格两

人会见了记者。一名记者问道:
“总统先生,美国是不是从现在起不再给以色列空运军用物资了?”
“你这个问题应当向基辛格博士提出。”萨达特回答道。虽然此时他已

十分清楚地知道空运即将结束,但他还是回避了问题。
基辛格立即说:“幸亏我没有听见这个记者问的是什么。”
在这里,萨达特和基辛格都从保密的需要出发,萨达特把问题引到基辛


格身上,自己却“溜之大吉”;而基辛格则更干脆,用了开玩笑的方法,声
明“幸亏没听见这记者问的是什么”而回避了正面回答问题。两人都是巧妙
地运用了金蝉脱壳诡辩术。

金蝉脱壳诡辩术是一种摆脱敌人,转移或撤退的分身之术。这里的“脱”
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存其形、去其实,稳住敌人,脱离险境。


150。寻找纰漏驳倒论据
——釜底抽薪术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有句话:“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其意思是说,要想“止沸”,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抽薪”;要想“剪草”,
最重要的是“除根”。
釜底抽薪诡辩术,指在论辩中,抓住对方论据的纰漏,然后将其论辩中
的支柱猛然击塌,使其猝不及防的诡辩技巧。

广东梅县知事夏某到任刚一个月,收到了一件拖欠债务的诉状。控告人
王福状告翁子明欠债不还,并在状纸后附上一张写明“宣统二年六月三十日,
借银子五百两整”的借据。

经核对笔迹,借据上的字迹与翁的字迹完全一样,翁只得表示如数偿还。
王福见官司即将打赢,不由得洋洋得意,知事正要结案判决时,忽然太
史杨某求见。杨某到了堂上,一看借据,便说:

“借据分明有假,怎能草草结案?大家看,这张借据的日期写提宣统二
年六月三十日,查这年六月并没有三十日,写债据时哪能这样粗心?可见是
追填的日期。即使这张借据真的是被告写的,而原告没有发现这一点,债据
也是无效的,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知事和满堂上下都很惊讶,把万年历拿来一查,果然和太史说的一样。
后经反复审问原告供出了实情。原来这张债据是原告王福用一百两银子的代
价贿赂讼棍魏凤章写的,魏风章善于冒充别人的笔迹。案件查清后,王福被
监禁了一年。

王福状告翁子明欠银500 两是以债据为依据的,杨太史指出了债据的虚

假,驳倒了对方的论据,对方的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运用釜底抽薪诡辩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找出对方观点或言辞中的继漏,这是在“釜底”下“抽薪”的突

破口。

二是,“薪”与“沸”实际是一个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有一种必然性的
联系。在论辩中,可以根据这种必然的联系,用原固证明或否定结果,也可
用结果证明或否定原因。

三是,“釜底”的“薪”可能很多,也就是说,支持对方观点的论据很
多,诡辩者要抓住其主要的、本质的下手,而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会失去威
力。

四是,有时可以直接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假,而当情况还不明朗时,则应
创造条件,戳穿对方虚假的论据。
秦宣太后在宫中守寡,十分宠爱大臣魏丑夫。两人不避耳目,明来暗往,

打得火热。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太后患了重病,卧床不起。
临死前,她总是惦念着魏丑夫,于是就下命令说,如果将来死了,要魏

丑夫殉葬。
魏丑夫吓得面如土色,但又不能违抗太后的命令,只得求庸芮说情。
庸芮见到太后便说:“人死以后还有知觉吗?”太后回答说:“当然没

有知觉。”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生前所喜爱的人,活活埋到坟墓里和死人葬


在一起呢?更何况,要是死人还有知觉的话,先王的积怒也一定是很久了。

太后到阴间请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空闲和魏丑夫相好呢!”
庸芮说得头头是道,合情合理。
太后听得无言以对,呆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那就算了吧!”
这位固执而荒唐的太后,之所以最后收回命令,是因为支持她的论点的

论据(薪)——“人死后还有知觉”被庸芮从正反两方面彻底摧毁,最后的
结论是,无论人死后有知觉还是无知觉都不应该要魏丑夫殉葬。庸芮取得了
最后的胜利。


151。虚晃一抢无言之辩
——虚张声势术

虚,是虚假。张,是铺张、夸大。

虚张,就是根本没有力量却硬说强大,或用于欺诈对手,虚晃一枪;或

用于为了达到目的,故意虚张声势,使对方按你的意愿上钩。
一个人骑马赶路,途中遇上了一场大雨。
他赶到一家小客店,浑身已湿透,但客店里挤满了人,他无法走到火炉

前。
于是他对老板说:“拿点鱼去喂喂我的马。”
老板奇怪地问:“马不吃鱼呀!”
这人说:“你去喂就行了。”
老板只得拿鱼去喂马,客店里的人也都跟着前去看稀罕。这人便坐到火

炉边烤开了火。
这个人故弄玄虚,虚张声势,没费半句口舌就达到了目的。
拍卖行门口停着一辆白色汽车,一男子走近拍卖人,要求他通知车主把

车开走,以免堵住门口。
拍卖人问了两遍这车是谁的车,但无人吭声。
于是,拍卖人压低嗓门问那男子:“你把那辆车撞坏到什么程度了?”
这时,只听一位太太尖叫起来:“那是我的车!”
这也是一个虚张声势达到目的的范例。
运用虚张声势诡辩术时,虚张和夸大要有限度,不能敲山震虎,而只是

一种必要的虚假,不能给人产生一种“吹牛”的感觉。
一天,林肯身体不适,不想接见那些来白宫唠唠叨叨要求一官半职的人。
但是,一个讨厌的家伙赖在林肯身边,准备坐下长谈。正好这时,总统

的医生走进房里。
林肯向医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