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

第6部分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第6部分

小说: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语意,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论敌的嘲讽,
挪揄,令其手足无措,不得不服输。


15。百般挑剔巧钻空子
——吹毛求疵术

吹毛求疵诡辩术,就是诡辩者钻对方语言的空子,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
吹毛求疵,作出似是而非的议论。
吹毛求疵总是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即可以忽略的地方)要求其精确。
换言之,就是钻空子。

但是,往往不必要精确的地方一般又蕴含着某种精确的部分,这部分是
完全可以利用的,尽管这种“利用”是叫钻空子,那也是一种合理的利用,
是不可指责的。

人们为了简练总是把不必要精确的地方省略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

精益求精哪怕是个幌子那也是无可非议的。
故此,吹毛求疵诡辩术只要运用恰当,也可作为常用的诡辩技巧之一。
吹毛求疵诡辩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介绍下列常见

的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况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有些话是可以而且应该省略的,否则

会流于烦琐冗赘,而诡辩者常常对略语吹毛求疵,
《韩非子·说林上》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客人贡献“不死之药”给楚王,他把药送到“谒者”那里,“谒

者”捧着药入宫,遇见”中射之士”。“中射之士”问:“可以吃吗?”“谒

者”说:“可以。”
“中射之士”便把药抢过来一口吃了。
楚王问罪,中射之士狡辩说:“‘谒者’告诉我可以吃,并没有说只有

大王可以吃,所以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谒者’没说清楚。”

第二种情况是,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习惯用语,还有成语、歇后语。这类
语词都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并且形成了固定的、人所公认的
意义,对其形式通常没有人也没有必要究其精确性,但是诡辩论者往往在这
个地方展开诡辩。

如成语“一目了然”,如果有人要挑“毛病”,则会反问:“那么两目

呢?”
又如习惯语“救火”,挑剔的人会说:”火不是越救越旺吗?”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生活中,吹毛求疵诡辩术的运用随处可见。其中有的是出于某种溺爱

的严厉(即老师对学生或家长对孩子的苛刻要求);也有出于某种情感上的
不满(即恋人对情人的挑剔);甚至还有出于某种报复的(即无理的责难)。

总之,吹毛求疵诡辩术不仅有善意的,而且也有恶意的。其具体表现大
都是在允许忽略的范围内刻意要求其精确。也就是说,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
刻意要求精确。

当然,我们不能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约定俗成的词语中吹毛求疵。
否则。我们就会以今度古闹笑话。这种吹毛求疵是咬文嚼字,望文生义的错
误。


16。貌似否定实为肯定
——异曲同工术

异曲同工诡辩术,是充分利用语言学中“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
的概念”这一原理,通过改变表达形式与利用语境中的隐含法来实现前后话
语意思一致性的诡辩技巧。

异曲同工诡辩术,其表面上是退让,而实质上是坚守阵地,既可以避免

不必要的麻烦,又可不改初衷。
牛津大学有个叫艾尔弗雷特的年轻人,因为有点诗才全校闻名。
一天晚上,他在同学面前朗诵自己新创作的一首诗。同学中有个叫查尔

斯的说:
“艾尔弗雷特的诗我非常感兴趣,他是从一本书中偷来的。”
这话传到艾尔弗雷特的耳朵里,他非常恼火,要求查尔斯当众向他道歉。
查尔斯想了想,答应了。他说:“我说的话很少收回。不过这一次,我

承认是我错了。我本来以为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但
我到房里翻开那本书一看,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
看起来,似乎查尔斯已经道歉了,但实际上他仍在坚持艾尔费雷特的诗
是抄袭别人的这一观点,妙就妙在他利用“偷”字的多义性做了文章。

“偷”有偷窃义,也可引申为“抄袭”。他虽承认了艾尔弗雷特的诗不
是偷来的,但由于后面有一句“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就足以证明艾尔
弗雷特确实是抄袭了别人的诗。

查尔斯运用异曲同工诡辩木,使艾尔弗雷特无地自容。
世界著名滑稽演员侯波有一次在电视台表演时说:
“我住的旅馆,房间又小又矮,连老鼠都是驼背的。”
这句话被旅馆老板听到了,他非常生气,认为侯波诋毁了旅馆的名誉,

打算控告他。
侯波知道消息后,心里挺不服气,决心坚持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避

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决定作些“让步”。
于是他在电视台上发表了一个声明,向对方表示道歉:
“上次我曾说,我住的旅馆房间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这句话说错了。

我现在郑重更正: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

侯波运用异曲同工诡辩术,他主要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通
过否定的形式来达到肯定的目的,即否定的是老鼠的驼背,而肯定的却是老
鼠的存在。

他表面上是道歉,其实是坚持先前的说法:我住的旅馆房间里有老鼠,
而且不只一只。这样,他不但巧妙地坚持了上次在电视台表演中所持的看法,
而且使其幽默讽刺的意味更为强烈。

某君偶染风寒,往一家医院就诊数次,不见好转,不禁愤然:“某医院

某些医生真是‘南郭先生’。”
此话传开,众医生皆怒形于色,令某君道歉。
某君答:”前几日所说不妥,特为更正:某医院某些医生不是‘南郭先

生’。”
某君的表达技巧也是异曲同工诡辩术。一字之异,妙不可言。
运用异曲同工诡辩术的诀窍是由部分肯定(另一部分否定)变为部分否


定(另一部分肯定),结果仍然下变。
在特殊情况下,异曲同工诡辩术不失为一种交际应变良策。


17。避讳禁忌巧度难关
——同义替换术

同义替换诡辩术就是根据论辩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取得论

辩胜利的诡辩技巧。
清朝乾隆年间,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叫诋毁的和尚。
此人聪明机灵,却心宜口快,喜欢议论天下大事,且要讲便讲,想骂便

骂。
乾隆皇帝对此人早有所闻,为了找借口惩治诋毁和尚,便化装成秀才来
到净慈寺。
乾隆随手在地上捡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指着青的一面问诋毁:“老师
父,这个叫什么呀?”
按照一般的说法,应叫“蔑青”。但诋毁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于是灵机
一动,答道:“这是竹皮。”
乾隆原以为诋毁和尚会答“蔑青”(与“灭清”同音),便可以对清政

府不满的罪名立即处罚他,料不到他巧妙地绕过去了。
“老师父,这个又是什么呢?”
“这个嘛,”诋毁心里明白了,若回答“篾黄”,则正中乾隆的计策,

因“蔑黄”和“灭皇”同音。
于是诋毁答道:“我们管它叫竹肉。”
乾隆这一招又失败了。
诋毁和尚机智地采用不常用的“竹皮”、“竹肉”等词语代替了常用的

“蔑青”、“蔑黄”等有犯忌触讳的词语,终于躲过了一场无妄之灾。

构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或语句的方式有许多,比如共同语与方言不
同,像“太阳”与“日头”;口语与书面语不同,像“蹓跶”与“漫步”;
古语词与现代语词不同,如“吾”与“我”;构成词或语句的方式不同,像
“演讲”与“讲演”;等等,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灵活运用。

乾隆皇帝有一次到镇江金山游览,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作向

导。
小和尚陪同乾隆上山时,说:
“万岁爷步步高升。”
乾隆有意试试他的口才,下山时故意问小和尚:
“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怎么样?”
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比前步更高。”
小和尚为了避免“步步下降”这种触忌犯讳的语句,改变了观察事物的

角度,从后步与前步相比来分析:后步既可指下山时在后面的脚步,又可指
皇上的未来前程。用这样暗含双关的语句代替步步下降,巧妙地渡过了一道
难关。

思维和语言并不是一对一的。有时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思维内
容,有时同一个内容又可用不同的语句形式表达,这时,它们表达的内容虽
然相同,但表达的效果又并不完全一样。

使用同义替换诡辩术可以满足我们论辩中回避忌讳的需要。另外,恰当
地使用同义替换诡辩术还可以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增强
语言的感染力。


18。巧接言词否定对方
——续接变意术

续接变意诡辩术,指接过对方的话语,巧妙地增加一些补充性、注释性
的言词改变对方的原意,从而否定对方的诡辩技巧。

这种方法针锋相对,巧用对方话语,通过增加巧接言词来改变语句意义,
所以既增加了双方话语的对接性,又能收到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令对方无
言以对的论辩效果。

甲:“昨天评议会上,我坦率地说出了对王主任的全部看法。”

乙:“都是优点。”

甲是个喜欢拍马奉承的人,但却装出一副敢陈述己见,直言谏上的面孔,
乙续接了一句,使原可以肯定的“坦率地说出了对王主任的全部看法”变成
了不可肯定的“坦率地说出了王主任的优点”,从而否定了对方,揭露了甲
的实质。

续接变意诡辩术的特征在于“续接”和“变意”。

“续接”即顺着对方的话语,利用自然语言的线性特征在对方话语之后
巧妙地增加一些补充性、注释性的言词。

“变意”即通过所增加的补充性、注释性的言词与对方语意相悖,形成
对抗,以否定对方,揭示出对方的实质。

当面对面直接论辩时,运用续接变意诡辩术反应须十分敏捷,思维要快,
语言组织也要快,否则难以“续接”。另外,还要注意续接的言词应能改变
对方的原意——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也就是能否定对方。

比如,有个人无论哪方面都未能显示出他未来的领袖才干,却对你说:
“我想,凭我的才能将来弄个总理当当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这时你不必一本正经地反驳他,说他这不行,那也不行,根本就不是当
总理的料。你可顺着他的话语用续接变意诡辩术来与他对接:“我想你是可
以的,不必等到将来,今天晚上就可以,当你进入梦乡的时候。”

这样否定对方的空想、梦想,而一点也不显得呆板、枯燥,倒是增添了
一点雅趣。

续接变意诡辩术在日常生活的语言对抗中经常可以发挥它的插科打诨作
用,增添语言交际的活泼感。如:

A:“我很想念她。”
B:“她的‘孔方兄’。”
不过,续接变意诡辩术一般带有极强的嘲讽意,因此若非面对恶意攻击
的论敌时,使用此技巧应力求语气平和,用诙谐、轻松的语词来冲淡“嘲讽”
感,使语言对抗变成愉悦身心的语言活动,创造一种含蓄的言语氛围,增加
生活的情趣。


19。不同语境不同含义
——词语别解术

一个词语可能具有多种含义,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意思。
词语别解诡辩术就是诡辩者根据词语多义性的特点,把别人话语中的某
个词语赋予另外一个含义,以达到论辩取胜的诡辩技巧。
古代一个贪官离位时,有个老百姓送给他一块德政匾,上面写着“五大

天地”四个字。
贪官看后还非常高兴。
好多他不太明白,问那人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那位老百姓解释说:“他一到位时,金天银地;在内署时,花天酒地;

坐大堂断案时,昏天黑地;百姓喊冤时,怨天怨地;如今离位了,谢天谢地。”

“五大天地”,初看起来是褒扬的意思,可经那老百姓一解释,马上变
成一个贬义词。他正是通过对“五大天地”含义的特殊解释,辛辣地讽刺了
离位的赃官。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
“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
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记者不死心,又问:
“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人都昂首挺胸走路,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

低头弯腰走路呢?”
周恩来风趣地回答:
“很简单嘛。你们美国正在走下坡路,只好昂着头走路。我们中国正在

走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路嘛。”
在另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突然站起来问:
“请问总理先生,中国是否有妓女?”
周总理出乎意料之外地回答说:“有!”
在场的人都大为吃惊。周总理接着说:“在中国的台湾省。”全场顿时

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位记者又问:“请问总理先生,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周总理:“有18 元8 角8 分。”
记者们为之愕然。周总理从容地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

10 元、5 元、2 元、1 元、5 角、2 角、1 角、5 分、2 分、1 分,合计是18
元8 角8 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全场再次激起了一阵掌
声。

在有些场合,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可以有意违反同一律,追求一种出其不
意而对方又能够接受的效果。这时,即便是对方也不会视为不严肃的诡辩,
而会视为机智,更不便加以逻辑学上的反驳,而会欣然地或无可奈何地接受。

在上述例中,记者问的是作为交通路线的“道路”,问的是人们在路上
行走时的姿势,周总理却故意别解为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运动中的
精神面貌。这种回答,当然比按照原问题回答要高明得多。

在第三问中,记者所问的“中国”显然指大陆中国,周总理回答的中国
却包括台湾在内,周总理巧妙地利用记者所提问题的模糊性宣传了一个中国
的主张,否定了两个中国的错误说法。


在后一问中,记者所问“资金”是指资金总额,而周总理为保守国家秘
密,别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