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心态的能量 >

第7部分

心态的能量-第7部分

小说: 心态的能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那么区分像什么呢?就好像是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通过洞察输入电脑的资料,都要经过它的处理才能输出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也是一样,通过洞察掌握了很多信息,但是还需要区分出一些信念上的盲点和混淆的部分。
    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态,就必须懂得区分。
    就像音乐家了解音乐,是因为他能够区分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音符、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五线谱。
    化学家研究物质,是建立在对分子式、元素、化学反应等方面的区分上的。
    厨师掌握烹饪的精髓,是因为他能够对色、香、味,及原料、调料、菜式的微小差异做出区分。
    幼儿园的老师能够理解孩子,是因为她能够区分出孩子们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动作有什么样的含义。
    生物学家总是能从声音就分辨出来,哪个是蟋蟀、哪个是蝉,或是别的什么。
    那么,在心态修炼中,我们为什么要区分呢?
    通过立体式洞察,我们只是重温了以往的行为和表现,并没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也有时候,我们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心态是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的,即处于“两难”的境地。
    还有的时候,当外在环境已经发生改变,我们却惘然不知,仍然在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未来的新问题,出现思维的盲点。
    那么,我们自己的心态到底是怎样的?到底是哪些心态主导了我们?这些心态中哪些是积极正面的?哪些又是给我们造成负面影响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通过区分才能得到。
    人的心态复杂多变,只有从360度的方向,多侧面、多角度灵活地区分,才能最终认清。如果区分不出阻碍我们行动的负面心态,那么拓宽自己的信念就无从谈起。
 第34节:混淆的信念是你最大的路障(1)
    混淆的信念是你最大的路障
    心态修炼中的360度区分,到底是要区分什么呢?
    首先,要全面分析自己的心态真相,然后区分出那些阻碍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负面信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心态上的执著而迷失自己的方向。心理学中称之为“斯格托玛”效应,希腊文直译为黑暗、失去了部分视野,或称为盲点。这里用来说明,一个人超出自己习惯的范围就会看不到、听不进,只能看到有限的可能性,排斥了对更多信息的感知。
    只要我们受到了以前的思想影响,先入为主了,我们就会固执于自己已有的信念,对其他认识问题的角度产生“斯格托玛”效应。这时候人是看不清自己的盲点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
    区分就如拨云见日,透过层层迷雾,直到让我们如实地看到真相。
    一位在大学里工作的女教授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原来校长想提拔她做教务处长。但是她认为做教务处长会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自己最想做的是照顾好家人,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所以没有答应出任教务处长一职。
    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校长对自己的态度渐渐冷淡了。她感到很苦恼,于是就跟我聊了聊。
    我:校长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你冷淡了?
    女教授:从我拒绝他做教务处长这个职位开始。
    我: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女教授:一是他忙,二是对我很失望吧!
    我:失望什么?
    女教授:觉得我不上进,认为我有能力又不为他分担。

()免费TXT小说下载
    我:哦!如果你是校长的话会有怎样的感受?
    女教授:也会很不开心啦!
    我:你拒绝了校长提拔你做教务处长,是不是你自己的选择?
    女教授: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你达到自己的目的感受怎么样?
    女教授:做我自己选择的,当然开心了!
    我:第一你实现了你的目标,做了你想要的选择,所以你开心;第二校长没实现他的目标,他不开心!所以他对你疏远了,你觉得他做得怎么样?
    女教授:要说也是,毕竟这让他很为难。但我为此很烦恼,感到很委屈,因为我这样做也没什么错啊。
    我:你没有错,你的领导也没有错。只是你没有区分到人与事。在你拒绝领导的任命时,你知道他会为这件事不满意的,但并不代表他对你人不满意,否则他也不会提拔你;从另一个角度说,你只为你的家庭这个目标负责任了,没有为第二个目标——和他有个很好的关系负责任。所以,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为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再做些什么。
    女教授:噢!我明白了!
    这位女教授之所以会感觉到苦恼,就是因为她没有对许多混淆的信念做好区分,而且始终生活在自己的逻辑当中——“认为自己没错!校长不该这么对我!”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恰恰是这些信念的混淆,让我们处于两难的境地,阻碍我们做得更加卓越。
 第35节:混淆的信念是你最大的路障(2)
    其实,在这位女教授身上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区分,比如做了处长就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了吗?或者她对付出这么计较,那就一定能照顾好家人吗?因此,我建议这位女教授一定要正视这些区分,因为这能帮助她进一步理清自己混淆的信念,打开信念的盲区。
    区分让我们更加清晰地面对自己心态的真相,排除那些似是而非、阻碍我们正确判断的信念,进而有助于我们改善自己的行为。
    其次,区分让我们发现自己心态上的“阳光地带”。
    什么样的心态能让我们获得成功?是积极的心态!
    是什么让我们发现对自己有利的积极心态?是区分!
    有一个农民,他家的屋子总是很暗。农民心想:“没办法,谁让我的屋子是朝西的呢。”
    有一天,农民爬到屋顶的阁楼去找东西,忽然发现屋顶有一个天窗,只不过上面盖满了灰尘。
    他很惊喜,连忙让妻子拿来笤帚。花了一个小时的功夫,天窗的灰尘被清理干净了。阳光从屋顶透了进来,农民的小屋一下子便亮了很多。
    有时候,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一无所有。我们每个人的心态都有“阳光”的一面,只是看你是不是能够通过区分来发现。
    假设说,你踏入职场,做的第一个案子就成功了。这时候,你觉得自己很幸运吗?
    如果你只是抱着侥幸的心态,那么很抱歉,下一次你就不一定能做成功了。因为,幸运就像买彩票一样,是个随机事件,你并不拥有支配“幸运”的钥匙,因为你不是上帝。
    在心态修炼的第一个环节,你应该已经学会怎样洞察。通过洞察,你在自己的记录中,做了很多的准备。
    在立体式洞察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你做好了与同事的配合,与客户的沟通,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并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尽管你跟老板的沟通有些不太同步。
    那么,在“区分”的环节,你要怎么让这些结论被进一步地消化,好让它们转化成你血液里天然流淌的成功因子呢?
    你要区分出来,正是认真、团队意识、沟通意识……这样一些正面的心态让你获得了成功。因此,你要借助区分总结出自己心态中“阳光”的那一面,并坚持下去,你离下一次成功就不远了!
    再次,区分让我们剥除心灵上的“盔甲”,发现被遮盖的潜能。
    按心理学理论的说法,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有自我防御系统,保护自己免受外来侵害。然而,防御系统过强或过度滥用,就会让人好像披上一层厚厚的“盔甲”,把潜能掩盖住而无法彰显出来!
 第36节:混淆的信念是你最大的路障(3)

()
    这些“盔甲”还有可能是我们在做事情不成功时,给自己找的理由、借口、证据。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自己的失败合理化,让自己心里可以更平衡,而我们往往还不自知。防御系统本身是对人有益的,但过多就变成了逃避现实,变成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障碍。
    你经常会听到有人说:
    “哎呀,现在市场环境太差了!”
    “我们的员工素质跟不上!”
    “我们的资源不足!”
    “我们的资金不够!”
    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做不好的原因归结为这些外部因素。但是,事实上,我们往往忘记了问题可能就出在自己身上!
    有一个小伙子,上班总是迟到。每次迟到的时候,他都喜欢跟上司说:“对不起!我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下一次保证准时。”但是事实上,他依然每天迟到。
    我就直接向他指出,他把自己经常迟到的表现归结为自己“时间观念不强”,这是一个负面的信念,对他以后的改正没有任何帮助。而且,他说“下一次保证准时”的时候,只是表明他会在行为层面上改变,但他的心态却依然没有变——因为“我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
    他如果想要进步,不再迟到,就要在自己的心态和信念上进行区分。我问他:“你如果只是时间观念不强,为什么不见你早到,反而总是看到你迟到呢?”
    这个小伙子沉默了。于是我又继续帮助他区分:“你是真的想做好呢?还是怕被批评、指责呢?”
    他沉默了一下,然后告诉我,事实上,他说这番话的目的只是希望“不被批评”而已。
    我帮他分析说:“我认为你为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你只是敷衍一下,但是它对你的进步没有任何帮助!”
    听了我的话,他才终于正视了自己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难以被别人了解,只是因为穿了太过厚重的盔甲。区分,让我们脱去所有的伪装,坦诚面对真实的自己,尤其是自己身上那些显而易见的伤痕。
    被遮掩的伤口不会自动愈合,被发现的伤口才有消失的可能。
 第37节:360度区分其实很简单(1)
    360度区分其实很简单
    人的技能和才华需要内在素质支持,才能发挥得更好。那么,区分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呢?
    古时候,庖丁替文慧君宰牛,他操作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和节奏,就像音乐一样美妙。
    文慧君惊叹道:“啊!真是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刚开始学宰牛时,看到的是一头整个的牛;三年后,我所能看到的就是牛的各个器官了;现在,我根据心神去用刀,不需要用眼睛看,行动跟精神合二为一。我宰牛按照牛身上的纹理脉络用刀,刀在骨头的缝隙间行走,宽宽绰绰,游刃有余。普通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好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而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了,依然锋利无比。”
    庖丁对牛骨骼和肉的区分达到如此高超的境界,所有才会游刃有余。而我们在对自己的心态进行区分的时候,同样需要“道”。要怎样才能达到庖丁的境界呢?
    下面的四点,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区分之“道”:
    一、区分事实、真相和演绎
    我们审视自己的心态的时候,常常不够客观,容易给自己找借口。这时候,要辨别出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借口,就要学会区分事实、演绎和真相。
    这当然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事实上,我们在讲全方位外部洞察的时候也说过,即便一个人努力地去做到中立、客观,也永远不要指望这个人能够100%的中立、客观,因为人的感受和所说的话永远都是主观的,带有感情Se彩的。这一点是我们首先必须认清的辩证法。
    如果我们想要很好地做出区分,就需要中立、中立、再中立!客观、客观、再客观!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真相?什么是演绎?我们先来看看大圣人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脏东西捞了起来,同时想把煮的粥倒掉。但这时候,他忽然想到,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但是这些粥已经脏了,也没办法给别人吃,他就拿起勺子自己把弄脏的粥吃了。

()免费电子书下载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吃,便教训了这位负责煮饭的同学。后来经过调查,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一定真实啊!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上面的故事里,学生吃粥是孔子看到的“事实”。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实,也更不等于真相。
    孔子觉得这个学生“偷吃”——是根据他所看见的“事实”做出的演绎。
    但是这是真相吗?真相背后,我们看到这位学生真实的心态又是什么呢?
    真相是,这个学生不是在偷吃,而是在吃已经弄脏的粮食。而支撑他做出这样行为的心态是,他觉得“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应该珍惜粮食。
 第38节:360度区分其实很简单(2)
    即便是孔子也难免被演绎所干扰,不能马上看到真相。但是,圣人的可贵之处是他们懂得迁善心态(注:迁善,来源于《易经》中的“君子见善则迁”,表示人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善于调整自我的标准。因为他们心中长期以来养成的客观、中立的品德如明镜高悬般清澈无比,所以他们的区分总是更加准确的。
    通常我们讲,我们要尽力地弄清事实和真相,不要去演绎。但是我们哪怕是基于自己的行为所作出的判断,都很有可能是根据演绎得出的。
    例如,很多人迟到之后,都会为自己辩解说:“今天是因为塞车”“今天不小心多睡了一会儿”……这些说法看上去好像是事实,但其实这只是为了自我安慰而“演绎”出来的借口。
    真相是什么呢?或者说,你的真实心态是什么呢?你的真实心态是,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所以总是拿各种外部的原因当做借口。
    连圣人都难免犯错,我们想要通过360度区分认清自己的心态,就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客观、中立。我们只能相信客观的事实才是真相,我们要主动地杜绝主观“演绎”给我们带来的干扰,因为这是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区分事实、认清心态的唯一出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