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冰心作品集 >

第147部分

冰心作品集-第147部分

小说: 冰心作品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买是西印度最大最整齐的城市,是许多印度的爱国运动开始、和第一个印中友好协会

成立的地方,也是文艺作家荟萃的地方。文艺界的欢迎会中,有两次是在作家们的家里举行

的,空气格外地温暖亲切。我们听了诗人的朗诵,音乐家的演奏,看了电影演员和戏剧演员

的表演,听了作家们对于印度近代文艺的简短的报告。群众大会是元旦之夜在一个医科大学

的体育场内举行的,在演讲献礼之后,台上场内同时举行了唱歌、音乐、舞蹈、角力、体操

种种表演,灯光如昼,万众欢腾,充满了新年的热闹和兴奋。

孟买印中友协的主席卡朗吉亚先生,在他的欢迎词里说:

“……今天,在一九五四年,印中友好成了我们世界中最大的需要了……我们必须从毁

坏与灭种的可能中,保卫对于我们具有神圣价值的文化与文明。这是当前印度朝野一致的,

最大的公共目标。我们的真诚的友谊,是深深地建立在我们的文化和我们人民的心底的。这

是和平的友谊,与国际间签订建立军事基地和侵略战争条约的凶手集团间的所谓‘友谊’,

是迥然不同的。为着欢迎这吉利的一九五四年,我们用壮观的节日典礼,来庆祝光荣的印中

友谊。我们除了请从中国来的兄弟姊妹们,看一看他们周围欢腾的无边人海,来表达我们对

于他们和中国人民的亲情和热爱之外,我们不能再说什么了。”

这是多么恳挚动人的词句啊!

一月七日,我们又回到东印度的加尔各答。

这个东印度最大的,也是文艺中心的城市,我们已经来过两次了。第一次是我们进境的

飞机,在这里降落,停留了一夜。第二次是去年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的正式的访问。

我们已经受过加尔各答人民的盛情款待,我们参加过文艺界的欢迎会(会中先是文艺作家的

赠礼——大半是他们的作品,就用去两三个钟头),参观过印度近代绘画展览会,参加过加

尔各答大学的毕业典礼,也参加过几万人的群众大会……这次我们觉得在归途中,就悄悄地

经过,不要再惊动我们过分热情的印度朋友了。不料我们一下了火车,除了“盛况如前”的

欢迎的茶会、宴会和种种的文艺招待会之外,还在我们“固辞不获”之下,开了一次充满了

文艺气氛的、几万人的送别大会!在这会上,又是文艺作家的赠礼,诗人的朗诵,印度国内

最有名的歌唱家的歌唱,和音乐家的演奏。这五个星期的逗留,使得我们对于印度的音乐,

有了初步的欣赏程度。那天晚上,除了“悠然神往”之外,还兴起了一种低徊的惜别的情

绪。

在此我要特别提到的,就是在这五个星期里,百十来次的集会之中,我所深深体会到的

印度广大人民对于韵律节奏的爱好!印度古代的圣书、史迹以及其他的文学科学作品,大多

数是靠着口头传诵而保留下来的。这些作品的词句,为着便于记忆,便于“琅琅上口”,也

几乎全部是有韵律的。因此,印度的广大人民,对音乐和诗歌朗诵,有着悠久历史的欣赏训

练和极深的爱好。但看演奏者和朗诵者兴高采烈地演奏朗诵,台下听众眉飞色舞地欣赏听

受,深浓的精神感染,从台前像波纹一样荡漾开来,直到会场的尽头——这天晚上,孟加拉

诗人泰戈尔(一八六一——一九四一年)的诗歌的演唱,尤其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

在印度,尤其是用孟加拉语文的省分,我们时常感觉到这位印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

—泰戈尔,是怎样地受着广大人民的爱敬。他的大大小小的画像,在人家和公共场所的墙壁

上悬挂着,他的长长短短的诗歌,在男女老幼的口中传诵着。人民永远记得他怎样参加领导

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怎样排除了他周围的纷乱窒塞的、多少含有殖民地奴化的、从英国

传来的西方文化,而深入研究印度自己的悠久、优秀的文化。他进到乡村,从农夫、村妇、

瓦匠、石工那里,听取了神话、歌谣和民间故事,然后用孟加拉文字写出最素朴、最美丽的

文章。他创立音乐学院,开始纪录印度古代的乐谱,这些古印度文化遗产之整理与大众化,

对于印度日益蓬勃的民族运动,曾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他八十岁生辰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文明的危机》,他严厉地斥责了西方帝国主义国

家,尤其是英国的冒牌的文明,和他们对于东方殖民地人民的残酷的压迫和榨取。最后他满

怀信心地说:“也许从太阳升起的东方天边,黎明将要来到。”

泰戈尔对中国是极其关怀的,他到过中国,有许多中国朋友,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的时候,他曾发出严厉的质问。假如他今天还在,看到东方天边的中国,已被黎明的光辉所

普照的时候,不知他要如何地欢喜呢。

一月十二日的下午,我们在加尔各答的东海岸,向印度的人民,说了“再见!”

我们离开印度,已经三个半月了,而我的眼前还浮现着码头上挥手的群众,耳边还震荡

着道别的声音,从我脑中掠过的更是连续不完的、动人的印度的图画。我和家人朋友谈着印

度人民,以及他们的一切。我在图书馆或友人的案头架上,总留神寻找关于印度的书籍。我

每天看报的时候,总特别注意印度的消息,当我看到印度人民为保卫和平而不断地斗争的时

候,总使我有无限的骄傲与喜悦,因为我深信这个东方的伟大民族的很好的人民,会和我们

永远团结起来,为远东和全世界的持久和平,而奋斗到底的!一九五四年四月十八日于北

京。

期,6月16日第12期,后收入散文集《归来以后》。)我得了一条红领巾一条红领



(献给四中大队部第十三中队全体队员)系上了我的脖颈;我伸出感谢的双臂,

把廿四颗火热的心抱紧!你们把我的生命,使我变成十三岁的孩子,带着光荣的红领

巾,

走在你们的后面。我们二十五个人,从今天起永远一同努力,

永远一同爱护我们的红领巾!

十一,十五夜,一九五三。北京。

这首诗是为我生病中很可纪念的一件事而写的。

去年十一月间,有三个带着红领巾的男孩子来看我,他们说他们是北京第四中学少年先

锋队第十三中队的代表,来请我在这个星期六,去参加他们的“队日”。我素来喜欢小孩

子,对于少先队员尤有好感,就很高兴地答应了。

这一天的下午,他们就来接我到第四中学去,先把我让到会客室,介绍我给他们的校长

先生们,然后就带我到大楼上的一间布置得十分美观的教室里。二三十个带着红领巾的孩子

坐成一个长圆形的圈子,给我预备的是一张大沙发椅子,旁边蒙着美丽的台布的小桌子上,

还放着茶具。中队长宣布开会,介绍我给队员们,他们热烈的鼓着掌,我给他们谈了一点日

本儿童的情况,谈完了,主席又代表全队向我道谢,我们一起唱了“歌唱祖国”的歌,我以

为节目已经完了,不料中队长又宣布说队员们要给我送礼,于是有八九个孩子纷纷站起,带

着礼品走到台前,这礼品中有他们全队送的图画,还有他们自己画的领袖像和其他模范英雄

人物的像,和他们自己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所得的奖品,如书籍奖章等等,堆满了一桌子。

最后一个队员,走上前来,代表他们全队送给我一条鲜红的领巾,他亲手把这条红领巾系在

我的颈上,这时满屋子的孩子们一齐使劲地拍手,我喜欢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忍不住把给我

系领巾的孩子,抱在臂里,亲他的脸。

散了会,这一大群红领巾簇拥着送我到门口,拍着手和我道别,仍是那三个孩子送我回

家。

我回到家里,心里半天平静不下来,我开始给他们写一封感谢的信,写来写去,自己总

不满意,就又撕了,这种“词不达意”的凝涩的痛苦的经验,在我过去写文章的历史上还是

不常有的!

不料第二天我又接到一封他们寄来的感谢我的信,字迹非常工整,他们感谢我参加了他

们的集会,又希望我以后多写一些“像母亲的乳汁一样”的作品,来“哺育”他们,使他们

“生长,发育得更结实”,底下签署着他们二十四个人的名字。我把这封充满了热情和诗意

的信,读了又读,终于把我的感谢和决心,写进三节短短的诗里,给他们寄去。

此后我就参加中印友好协会的访问团,到印度去了两个多月。我回来不久,“我的中

队”就和我订了时间来看我,他们亲切地问到印度的一切,特别是印度的和平运动和印度儿

童一切的情形。我给他们讲了印度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热爱,和印度和平运动蓬勃的发展。

我给他们看了我们在印度所拍的许多照片,又把我和印度儿童照的相片,以及印度儿童送给

我的金属做的花环,送给他们。他们极其高兴地接受了,他们又送给我他们自制的小木船,

小飞机,也报告我他们上学期的优良的学习成绩。他们在我家吹口琴、唱歌、跳舞……

我们欢快的玩了三个钟头。

每逢星期六的下午,他们常常三五成群地来访问我。他们和我更加熟识起来,渐渐解除

了十二三岁男孩子的特有的腼腆。从许多谈话里,我知道他们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这

一中队是一九五二年九月一日成立的,里面包含两个小队,他们的两位辅导员就是本校高中

二年级的同学。他们热诚地响应着毛主席对于青年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

召。他们十分注重清洁卫生,尤其喜欢运动——今年春天的本校运动会,这一中队全体参加

了,还得了三项第一——在学习方面,他们不但自己努力钻研,还在各方面帮助本班学习不

好的同学,一般地提高了全班的学习成绩。他们访问科学家,劳动模范,听取他们的丰富的

科学知识和增产劳动经验。他们自己绘画和放映科学的幻灯片。他们在“美化校园”的口号

下,在图书馆前面挖石平土,种花浇水,因为成绩的突出,而受到了校方的表扬。在文娱方

面,他们组织各种的集会,如音乐唱片欣赏会,诗歌朗诵会,舞蹈会,音乐会,还有话剧,

从排练到演出都是他们自己办的。这些集会他们经常邀请队外的同学和校外的女同学们来参

加。他们常常利用假日去游览历史古迹,在暑假的时候,他们还在北京西山八大处过夏令营

的生活……

这些都是他们告诉我的他们的丰富的生活。我忽然想起在解放以前各中小学校的童子军

来了,我就问他们少先队和从前的童子军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他们耐心地告诉我,少先队和

童子军是绝不相同的,首先是少先队不受军队化的训练,也不带着绳子、军棍和哨子。他们

是儿童自己的组织,凡是九岁到十五岁的男女少年儿童,自愿参加少年先锋队,遵守会章,

参加活动,并经少先队部批准,就可成为队员,队员唯一的标志,就是颈上系的一条红领

巾。

他们极其郑重的告诉我,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红旗是胜利的旗,是我们千千万万革命

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染成的。系上这条红领巾,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先锋队员”,是

开辟道路的人,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地走在前面的人。说到这里,他们眼里就发出

骄傲严肃的光辉!

我常常听见父母和师长们说,家里有了队员,家务的料理和弟妹的教育都有了助手;校

里有了队员,学校的生活纪律,就更容易保持良好。因为少先队员对自己的要求,是要成为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健壮活泼,勇敢诚实的新的一代。他

们的努力和成就,在实际生活上处处表现了出来。他们是孩子群中的光和热,中国全国现在

有七百万个少先队员,他们在孩子中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不能不感到骄傲和幸福,因为他们把他们所最珍爱的红领巾送给了我!我知道这红领

巾的赠送在少先队中是个“大典”,必须由全体队员通过又经队部批准的。我也知道这是他

们对我的鼓励,要我做一个配带红领巾的儿童文学作家!四、三十、一九五四、北京。

(本篇最初发表于香港《大公报》1954年5月26日。)我参加了一次动人的会见

大众电影社组织电影小演员们和几个学校的少先队员们见面,同时放映了童话影片《小

白兔》,我很荣幸地参加了。

二十几个戴着红领巾的男女孩子,笑嘻嘻地站在门口,拍手迎接小演员们的到临,然后

大家携着手簇拥着进入放映室。

在几十张小椅子上,小演员们和小观众们错杂的坐了下来,我也坐在他们中间。

电灯灭了,银幕上出现了美丽的画面:深幽的森林,潺潺的流水,微风吹动着雪白的花

朵,鸟声婉转着,故事就在这里开始了……

我一路看下去,心里禁不住的惊喜,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童话电影,从布景、音乐以及演

员们的动作上,都充满着愉快明朗活泼的气氛。坐在我四围的小观众低声啧啧赞叹,他们的

情感完全跟着剧情的发展而起落:当两个小兔重新回到自己的老家,小雌兔捧起画着兔脸的

小葫芦,一面爱抚,一面高兴得流泪的时候,观众们都鸦雀无声,也许他们正在拭着同情之

泪!当小白兔因为有了猎枪就骄傲自满把别的兔子撵走的时候,他们就低声说:“他别这样

就好了!”当小黑兔和猎人逗耍,笑得前仰后合的时候,台下哄起了笑声。当小白兔被狐狸

的甜言蜜语所诱惑,掮着没有子弹的枪,信步走去,越走离开家门越远的时候,他们就着急

地说:“哎呀,别走了!”当狐狸和狼向小白兔的家急急地走来,而老黄兔带着几个小兔子

从另一个方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