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隋书 >

第36部分

隋书-第36部分

小说: 隋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

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其后牛弘请存《鞞》、

《铎》、《巾》、《拂》等四舞,与新伎并陈。因称:“四舞,按汉、魏以来,

并施于宴飨。《鞞舞》,汉巴、渝舞也。至章帝造《鞞舞辞》云‘关东有贤女’,

魏明代汉曲云‘明明魏皇帝’。《铎舞》,傅玄代魏辞云‘振铎鸣金’,成公绥

赋云‘《鞞铎》舞庭,八音并陈’是也。《拂舞》者,沈约《宋志》云:‘吴舞,

吴人思晋化。’其辞本云‘白符鸠’是也。《巾舞》者,《公莫舞》也。伏滔云:

‘项庄因舞,欲剑高祖,项伯纡长袖以扞其锋,魏、晋传为舞焉。’检此虽非正

乐,亦前代旧声。故梁武报沈约云:‘《鞞》、《铎》、《巾》、《拂》,古之

遗风。’杨泓云:‘此舞本二八人,桓玄即真,为八佾。后因而不改。’齐人王

僧虔已论其事。平陈所得者,犹充八佾,于悬内继二舞后作之,为失斯大。检四

舞由来,其实已久。请并在宴会,与杂伎同设,于西凉前奏之。”帝曰:“其声

音节奏及舞,悉宜依旧。惟舞人不须捉鞞拂等。”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

《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

《礼毕》,以为《九部》。乐器工衣创造既成,大备于兹矣。

《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

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属晋朝迁播,夷羯窃据,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张

氏,始于凉州得之。宋武平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于内地。及平陈后获之。高

祖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昔因永嘉,流于江外,我受天明命,

今复会同。虽赏逐时迁,而古致犹在。可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

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其歌曲有《阳伴》,舞曲有《明君》、《并契》。

其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

埙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五人。

《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

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

《国伎》。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杨泽新声》、

《神白马》之类,生于胡戎。胡戎歌非汉魏遗曲,故其乐器声调,悉与书史不同。

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其乐器有钟、

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

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拔、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

《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

复获之。其声后多变易。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

凡三部。开皇中,其器大盛于闾干。时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

进贵等,皆妙绝弦管,新声奇变,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衒公王之间,举时争

相慕尚。高祖病之,谓群臣曰:“闻公等皆好新变,所奏无复正声,此不祥之大

也。自家形国,化成人风,勿谓天下方然,公家家自有风俗矣。存亡善恶,莫不

系之。乐感人深,事资和雅,公等对亲宾宴饮,宜奏正声;声不正,何可使儿女

闻也!”帝虽有此敕,而竟不能救焉。炀帝不解音律,略不关怀。后大制艳篇,

辞极淫绮。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

《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续命》、

《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及《十二时》

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断绝。帝悦之无已,谓幸臣曰:“多弹曲者,如人多读书。

读书多则能撰书,弹曲多即能造曲。此理之然也。”因语明达云:“齐氏偏隅,

曹妙达犹自封王。我今天下大同,欲贵汝,宜自修谨。”六年,高昌献《圣明乐》

曲,帝令知音者于馆所听之,归而肄习。及客方献,先于前奏之,胡夷皆惊焉。

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

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

腰鼓、羯鼓、鸡娄鼓、铜拔、贝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人。

《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其乐焉。

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

毛员鼓、都昙鼓、铜拔、贝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

《康国》,起自周武帝娉北狄为后,得其所获西戎伎,因其声。歌曲有《戢

殿农和正》,舞曲有《贺兰钵鼻始》、《末奚波地》、《农惠钵鼻始》、《前拔

地惠地》等四曲。乐器有笛、正鼓、加鼓、铜拔等四种,为一部。工七人。

《疏勒》、《安国》、《高丽》,并起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

后渐繁会其声,以别于太乐。

《疏勒》,歌曲有《亢利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乐

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十种,

为一部,工十二人。

《安国》,歌曲有《附萨单时》,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祗》。乐

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双筚篥、正鼓、和鼓、铜拔等十种,为

一部。工十二人。

《高丽》,歌曲有《芝栖》,舞曲有《歌芝栖》。乐器有弹筝、卧箜篌、竖

箜篌、琵琶、五弦、笛、笙、箫、小筚篥、桃皮筚篥、腰鼓、齐鼓、担鼓、贝等

十四种,为一部。工十八人。

《礼毕》者,本出自晋太尉庾亮家。亮卒,其伎追思亮,因假为其面,执翳

以舞,象其容,取其谥以号之,谓之为《文康乐》。每奏九部乐终则陈之,故以

礼毕为名。其行曲有《单交路》,舞曲有《散花》。乐器有笛、笙、箫、篪、铃

槃、鞞、腰鼓等七种,三悬为一部。工二十二人。

始齐武平中,有鱼龙烂漫、俳优、朱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

剥驴等,奇怪异端,百有余物,名为百戏。周时,郑译有宠于宣帝,奏征齐散乐

人,并会京师为之。盖秦角抵之流者也。开皇初,并放遣之。及大业二年,突厥

染干来朝,炀帝欲夸之,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初于芳华苑积翠池侧,帝帷

宫女观之。有舍利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鼋鼍龟鳌,水人虫鱼,

遍覆于地。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曰

《黄龙变》。又以绳系两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对舞绳上,相逢切肩而过,歌

舞不辍。又为夏育扛鼎,取车轮石臼大瓮器等,各于掌上而跳弄之。并二人戴竿,

其上有舞,忽然腾透而换易之。又有神鳌负山,幻人吐火,千变万化,旷古莫俦。

染干大骇之。自是皆于太常教习。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

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

罢。伎人皆衣锦绣缯彩。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毦者,殆三万

人。初课京兆、河南制此衣服,而两京缯锦,为之中虚。三年,驾幸榆林,突厥

启民朝于行宫,帝又设以示之。六年,诸夷大献方物。突厥启民以下,皆国主亲

来朝贺。乃于天津街盛陈百戏,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崇侈器玩,盛饰衣

服,皆用珠翠金银,锦罽絺绣。其营费钜亿万。关西以安德王雄总之,东都以齐

王暕总之,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擫管以上,一万八千人。大列炬

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

故事,天子有事于太庙,备法驾,陈羽葆,以入于次。礼毕升车,而鼓吹并

作。开皇十七年诏曰:“昔五帝异乐,三王殊礼,皆随事而有损益,因情而立节

文。仰惟祭享宗庙,瞻敬如在,罔极之感,情深兹日。而礼毕升路,鼓吹发音,

还入宫门,金石振响。斯则哀乐同日,心事相违,情所不安,理实未允。宜改兹

往式,用弘礼教。自今以后,享庙日不须设鼓吹,殿庭勿设乐悬。在庙内及诸祭,

并依旧。其王公已下,祭私庙日,不得作音乐。”

至大业中,炀帝制宴飨设鼓吹,依梁为十二案。案别有錞于、钲、铎、军

乐鼓吹等一部。案下皆熊罢貙豹,腾倚承之,以象百兽之舞。其大驾鼓吹,并朱

漆画。大驾鼓吹、小鼓加金镯、羽葆鼓、铙鼓、节鼓,皆五采重盖,其羽葆鼓,

仍饰以羽葆。长鸣、中鸣、大小横吹,五采衣幡,绯掌,画交龙,五采脚。大角

幡亦如之。大鼓、长鸣、大横吹、节鼓及横吹后笛、箫、筚篥、笳、桃皮筚篥等

工人服,皆绯地苣文为袍袴及帽。金钲、㭎鼓,其钲鼓皆加八角紫伞。小鼓、

中鸣、小横吹及横吹后笛、箫、筚篥、笳、桃皮筚篥等工人服,并青地苣文袍袴

及帽。羽葆鼓、铙及歌、箫、笳工人服,并武弁,朱褠衣,革带。大角工人,

平巾帻,绯衫,白布大口袴。其鼓吹督帅服,与大角同。以下准督帅服,亦如之。

㭎鼓一曲,十二变,(与金钲同)。夜警用一曲俱尽。次奏大鼓。大鼓,

一十五曲供大驾,一十二曲供皇太子,一十曲供王公等。小鼓,九曲供大驾,三

曲供皇太子及王公等。

长鸣色角,一百二十具供大驾,三十六具供皇太子,十八具供王公等。

次鸣色角,一百二十具供大驾,十二具供皇太子,一十具供王公等。

大角,第一曲起捉马,第二曲被马,第三曲骑马,第四曲行,第五曲入阵,

第六曲收军,第七曲下营。皆以三通为一曲。其辞并本之鲜卑。

铙鼓,十二曲供大驾,六曲供皇太子,三曲供王公等。其乐器有鼓,并歌箫、

笳。

大横吹,二十九曲供大驾,九曲供皇太子,七曲供王公。其乐器有角、节鼓、

笛、箫、筚篥、笳、桃皮筚篥。

小横吹,十二曲供大驾,夜警则十二曲俱用。其乐器有角、笛、箫、筚篥、

笳、桃皮筚篥。

 卷十六 志第十一

◎律历上

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树司牧以君临,悬政教而成务,莫不拟乾坤之大

象,禀中和以建极,揆影响之幽赜,成律吕之精微。是用范围百度,财成万品。

昔者淳古苇籥,创睹人籁之源,女娲笙簧,仍昭凤律之首。后圣广业,稽古弥崇,

伶伦含少,乃擅比竹之工,虞舜昭华,方传刻玉之美。是以《书》称:“叶时月

正日,同律度量衡。”又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七始咏,以出纳五言。”

此皆候金常而列管,凭璇玑以运钧,统三极之元,纪七衡之响,可以作乐崇德,

殷荐上帝。故能动天地,感鬼神,和人心,移风俗,考得失,徵成败者也。粤在

夏、商,无闻改作。其于《周礼》,曲同则“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

阳之声,以为乐器。”景王铸钟,问律于泠州鸠,对曰:“夫律者,所以立钧出

度。”钧有五,则权衡规矩准绳咸备。故《诗》曰:“尹氏太师,执国之钧,天

子是裨,俾众不迷”是也。太史公《律书》云:“王者制事立物,法度轨则,一

禀于六律,为万事之本。其于兵械,尤所重焉。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

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及秦氏灭学,其道浸微。汉室初兴,丞相张苍,首言音律,未能审备。孝武

帝创置协律之官,司马迁言律吕相生之次详矣。及王莽之际,考论音律,刘歆条

奏,班固因志之。蔡邕又记建武以后言律吕者,司马绍统采而续之。炎历将终,

而天下大乱,乐工散亡,器法湮灭。魏武始获杜夔,使定音律,夔依当时尺度,

权备典章。及晋武受命,遵而不革。至泰始十年,光禄大夫荀勖,奏造新度,更

铸律吕。元康中,勖子藩复嗣其事。未及成功,属永嘉之乱,中朝典章,咸没于

石勒。及帝南迁,皇度草昧,礼容乐器,扫地皆尽。虽稍加采掇,而多所沦胥,

终于恭、安,竟不能备。宋钱乐之衍京房六十律,更增为三百六十,梁博士沈重,

述其名数。后魏、周、齐,时有论者。今依班志,编录五代声律度量,以志于篇

云。

《汉志》言律,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衡权。自

魏、晋已降,代有沿革。今列其增损之要云。

○备数

五数者,一、十、百、千、万也。《传》曰:“物生而后有象,滋而后有数。”

是以言律者,云数起于建子,黄钟之律,始一,而每辰三之,历九辰至酉,得一

万九千六百八十三,而五数备成,以为律法。又参之,终亥,凡历十二辰,得十

有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辰数该矣,以为律积。以成法除该积,得九寸,即黄

钟宫律之长也。此则数因律起,律以数成,故可历管万事,综核气象。其算用竹,

广二分,长三寸,正策三廉,积二百一十六枚,成六觚,乾之策也。负策四廉,

积一百四十四枚,成方,坤之策也。觚方皆经十二,天地之大数也。是故探赜索

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一、十、百、千、万,所同由也。律、度、量、衡、

历、率,其别用也。故体有长短,检之以度,则不失毫厘;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