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江山艳史 >

第14部分

江山艳史-第14部分

小说: 江山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一的淮南道便是那个时候定下的。

车辘麟麟,马蹄咝咝,当赵景乘坐八贤王府上那辆豪华的马车来到望江楼时,已是夜星初显,华灯初上的时刻了。

赵景这一路上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想方设法呆在龙舟之上,决绝进入运河沿岸的州县,导致这一路上运河沿线州郡的官员只闻贤王其名,不见贤王其人。然而对于扬州府,赵景却是另外一种态度。

扬州乃是大周朝廷在南线的最后一道关口和重大城市,紧邻着与之一江带水的南朝国都金陵,在经济政治上占据着极大的影响力。

若论经济能力,扬州是中原粮、草、盐、钱、铁的运销中心和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得中扬运河相助,扬州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更是六国之中屈指可数的国际性大都市,其繁体程度犹胜于周都中州,仅次于南朝国都金陵,时有“金一扬二”之称。

若论政治影响力,扬州是淮南道的首府,也是淮南王府、淮南道台、淮南都督府的治所所在,武宗皇帝在岳鹏举安定淮南道后的宣和九年曾经驾临扬州,见扬州景色优美,暗蕴灵气,兴奋之下武宗皇帝定扬州为大周的南京,其王气直压与之毗邻的南朝国都金陵城。

赵景镇藩江淮,威压一方,不日更是将要出使南朝,扬州乃是赵景在大周的王府所在地,于公于私淮南道的官员都是要出面为赵景接风。

对于这种接风宴,赵景并没有打算让其他人参加,而白香云和秦仙柔显然也没有兴趣参加,赵景便让她们呆在王府好好休息,在交待一番之后他让自己的贴身侍卫韩武负责看住她们的安全。而他自己,则悠闲的坐在马车上等待宴会的开始。

为了给大周贤王接风,望江楼早已被淮南一众官员给包了下来,沿街百米站满了警戒的官军。一路南下的禁军加上扬州的驻军,这样严密的防卫相信即便是一只苍蝇也休想要飞进去。

楼里楼外,官兵林立,楼上楼下,官员满座。

“参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淮南一众官员见到赵景到来,哪里敢殆慢,纷纷跪地行礼道。对他们而言,赵景这个新进封的八贤王完全就是一个陌生的存在,甚至于刚刚坐上龙椅的天昌皇帝在他们心中也没有一个稳妥地形象,毕竟,这对兄弟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尚短,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威望和形象。

赵景笑道:“免礼,平身,诸位大人都起来吧,本王不喜欢这些虚礼,以后见了本王也不用这般的,能免则免吧。”

邓稼轩道:“多谢王爷,但君臣之礼不可废,王爷请入座。”

既然他们喜欢下跪,赵景也不便免强,毕竟各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且随他们好了。他遂微笑入座,却不知在场的众人要是知道他们的推托之词在赵景心中会变成这般邪恶的想法的话会不会气地吐血。

大周礼制,总督正三品,大都督正三品,巡府从三品,知州正五品。为迎接赵景到来,顺便为他接风,淮南道大大小小近百余位官员全部到齐。能与赵景同桌的,无一不是淮南的实权人物,放在外边那可都是脚跺一跺淮南就要翻上翻的。赵景仔细观察了一下,文武对半,看来这酒桌之上到是公平。

这时一位三十余岁的男子举杯道:“王爷风尘仆仆,舟车劳顿,一路辛苦了,听说头天晚上王爷还遇刺了,下官在这里敬王爷一杯,为王爷乏陈解劳,恭祝王爷洪福齐天,顺利南下。”

赵景疑惑的转向邓稼轩,“不知这位大人是……”赵景并未言语,只是以眼神询问于他;在这些官员之中赵景暂时只认识淮南道的总督邓稼轩,所以有任何事情赵景毫不客气的请教邓稼轩。

邓稼轩浸淫官场数十年,察言观色之术早已混然天成,一见赵景使眼色,立即会意,介绍道:“王爷,这位便是我们扬州府的青天李成庆李大人。”

“原来是李大人,请。”赵景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霎时间一阵甘泉入口,赵景还在疑惑这酒为什么这么甘甜时,突然嗓子眼间一阵火辣辣的疼痛。该死的酒劲上来了!没有想到这酒竟然这般的浓烈。

“好,王爷好酒量,末将敬王爷一杯。”赵景正被这一杯酒弄的口干舌燥时,又一个雷鸣般的声音响起。

靠!谁这么不长眼,没看见本王正难受吗?赵景暗骂一声,抬头看去,却见一个二十余余岁的青年男子正举杯相对,浓眉大眼,虎背龙腰,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血腥杀气。

非久经沙场之人断然没有这种骇人的杀气。如赵景所料不差的话,这,应该是一个真正的铁血军人。

果然,邓稼轩的话证实了他的猜测,他看了一眼青年男子,恭敬的介绍道:“王爷,这位是淮南大都督陈岩陈大人。”

陈岩,果然。竟然会是他!

赵景心中一跳,试探的问道:“可是那位‘御酒将军’?”

陈岩略微脸红,貌似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正是末将,些许薄名,皆是少年猖狂所得,倒让王爷见笑了。”他嘴上虽然说有一些不好意思,可是脸上哪里有一丝难为情的样子,观他模样,分明还甚为得意。

不过他也确实担当得起如此美誉。

说起陈岩,那可是大大的有名,在大周,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天下闻名的少数几个将军之一。

陈岩,字本中,大周西昌道潞州人,出身于大周军旅世家,祖上为大周开国元勋之一的右柱国大将军、定国公陈海隆陈公。祖父陈孝祥为大周兵部尚书,父亲陈霸先为大周西昌大都督,可谓门庭显赫。

但是陈岩能够在及冠之年就成为一方诸侯,年近二十五岁便执掌一方军事大权,所靠的不仅仅是家族的势力,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努力,依靠军功积累而至。

自武帝之后,大周的国策就是守土而非拓边,元、明两朝更是如此,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岩愣是硬生生的为大周拓土三州,可谓功高盖世。

明宗太和元年九月,后秦和北汉趁大周新君登基,朝政不稳时期联合发兵五十万大举犯边,当时十五岁的陈岩随父西征。前方大战正酣,陈岩负责押运粮草,不料遭遇敌军截粮,陈岩英勇善战,率领兵马以少胜多,竟然反而打败秦军,其后更是大胆之极,率军千里追击,深入敌境。

却不曾想,后秦主力大军在前方和大周交战,而后方竟然空虚,谁也没有想到大周竟然会有人率军深入秦军腹地。陈岩丝毫不客气地连下后秦天水郡,平凉郡,归德郡三州之地,秦人大恐。

大周遂以此打败后秦,后秦败退,北汉亦无功回返,秦、汉威胁暂解,消息传出,陈岩声名大震,先帝龙颜大悦,因为听闻陈岩善饮,先帝特赐御酒一桶。陈岩也因此被人戏称为‘御酒将军’。

赵景大笑道:“陈将军,久仰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干。”

“王爷请。”陈岩身为军人自然是十分豪爽,兴奋的敬酒道。

几杯酒下肚后,赵景与众人的话语也渐渐的多了起来,说话也渐渐随便。酒桌之上,最容易增进感情,在赵景有意无意的引导之下,话题也渐渐的往南朝方面发展,赵景开始着手询问南朝的状况,增加自己对晋朝的客观了解。

赵景这一次出藩淮南,时间上天昌皇帝并没有规定,也就是说赵景有可能只要在淮南呆上一段时间,等到西北战争结束,或者出使江南结束之后就可以回京。

也有可能赵景需要在淮南呆上三五年或者一辈子,永远的像一个藩王一般镇守江淮,像大周其他的八大镇边王爷一般,世世代代镇守一方,没有皇帝的召见,一生一世都不能够随意的离开自己的封地。

赵景心有所图,自然是不甘心老死江淮的,即便是江淮之间的景色再美,赵景也要找到机会回到中州,去争逐那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在淮南呆上两三年还是必需的,积蓄实力的需要嘛。

'九更之第三更,求收藏啊,都收藏收藏'





第一卷【镇藩江淮】 第19章【政局】

气氛在赵景的刻意运作下渐渐的浓烈起来,伴随着和八贤王的慢慢熟悉,淮南道几个主要的大臣开始慢慢的放开自己的胸怀,和八贤王攀谈起来,酒桌就是这点好,酒桌之上能够迅速的增强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而且酒桌之上可以随意说话,只要不是大逆不道的话语,基本上这个时候言论自由,没有谁会去真正的计较你在酒桌之上的胡话,平日里有什么不方便问的,不方便说的话题在这个时候都可以大胆的说出来。

如果你说的问题不犯忌,那么大家就会随着你攀谈,如果这个话题是禁忌,那么一句你喝醉了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揭过不谈,便是因为这个缘故,历朝历代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豪门富户都喜欢在酒桌之上商讨和解决事情,即便是贪污受贿和陷害无辜。

淮南总督邓稼轩很善于把握气氛,他看见环境差不多了,这才举杯笑道:“八贤王,杜大人,林大人,几位大人这一路上辛苦了,从中州到扬州至少也有上千里水路,可是几位大人仅用了四天就全部走完,为了国事几位操劳若斯,下官深感佩服,来,各位同僚,让我们一起敬几位大人一杯,算是给几位大人接风了。”

“干。”在场的所有大臣全部站起身来,举杯和赵景等人共饮,气氛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所有的大臣心中都十分的兴奋,第一次见面能够在八贤王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是十分重要的,这克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前程。

林天奇是大周禁军都督,杜白是大周水师提督,赵景是大周八贤王,这些人都是京师执掌一方事务的权臣,现在离开中央,来到地方,那更是这些地方官员极力讨好的对象了。

任谁都知道京官和地方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便是地方官员的品级高于京官,面对着京官他们也不敢太过放肆,上京诉职的地方总督到了京城那也得乖乖的夹紧尾巴,在京城,哪怕是一个看守城门的,说不定都能和朝中某个大员扯上关系,这样龙虎云集的地方自然不是地方官员能够任意妄为的。

现在林天奇,杜白这几个天子脚下的高级官员降临地方,自然是这些淮南道台百余名官员争相吹捧讨好的对象,只不过因为八贤王在场,所有的人都不敢把事情做的太过,毕竟,人家是皇室宗亲,代表的直接就是皇帝。

赵景对此倒是不甚在意,在他眼中,这些不过是政治家正常的社交需求而已,只要不是贪污受贿,只要不危害大周生存的根本,赵景对这些阿谀奉承之徒一向是睁只眼闭只眼,不会真的去计较。

赵景轻笑道:“邓大人,陈大人,李大人,皇上登基,普天同庆,南朝富裕,粮仓遍地,我皇欲与南朝交好,派遣本王出使南朝,几位大人以为本王此番南下能否成功?”

扬州知府李成庆笑道:“王爷亲自出马,自然没有丝毫的问题,下官相信无需三天王爷必能与南朝签署和平共处的协议,到时候周、晋不必再动刀戈,王爷平和之功必定能够名垂青史,为后世所传颂。”

赵景心下一笑,这个李成庆根本就是个马屁精,别的本领没有见他使过,但是这拍马屁的功夫赵景倒是见到了,按照道理刚才最先向自己敬酒的应该是淮南道品弈最高的邓稼轩才对,可是这个家伙竟然抢在了邓稼轩的前面敬酒。

在上级面前抢功劳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只要智商稍微正常点就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情,但是李成庆却偏偏作了,看他的样子,这种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作了,而淮南总督邓稼轩也没有任何一丝生气的迹象,这真让人奇怪。

赵景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对李成庆的话不置可否,他看了若有所思的邓稼轩一眼,道:“不知道邓大人怎么看?”

邓稼轩在明宗皇帝之时曾经担任过礼部尚书,后来因为支持太子赵康而遭到福王赵鑫的加害,明宗皇帝后来将邓稼轩下放到淮南道作总督,也算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邓稼轩到达扬州之后迅速的稳定淮南的局势,平稳的接手了当时暗潮汹涌的淮南道,在发展淮南经济的同时他也时刻研究南朝局势,希望能够从南朝局势中得到一些有利于大周的情报和情况,为大周谋利。

邓稼轩皱起自己的眉头,道:“王爷,请恕下官直言,朝廷若是纯粹的欲与南朝交好,依下官之见这不是什么问题,如果王爷还有着其他的打算的话,那么恐怕现在的南朝不是这么容易说动的。”

赵景的眉头终于微微的皱起,邓稼轩为官数十年,他的眼光和谋略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现在他甚至连客套话都没有说边直接说明实情,虽然没有点明赵景南下的真正目的,但是却也让赵景吓了一大跳。

这个老家伙的嗅觉竟然这么灵敏,那么邓稼轩都能够感觉得到的话,秦、汉两国的君主谋臣不可能想不到,可是这一路上除了秦仙柔那一次不成熟的刺杀之外确确实实再也受到他们的阻拦,那么,难道说他们将所有的力量全部集中到南朝去了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赵景在南朝的活动就有些麻烦了,赵景皱眉道:“邓大人,现在南朝局势如何?”

邓稼轩道:“王爷,眼下的晋朝,就是一座等待喷发的火山,南朝各方面的势力现在都已经集中在了金陵,而秦、汉、燕、蜀等国的密探使节这个时候恐怕都已经遍布在了金陵的各个角落,现在的南朝,就是动荡之前最后的平静啊。”

晋朝的局势不稳,这件事情赵景早就通过锦衣卫知道了,但是扬州的这些高级官员毕竟紧邻着金陵,他们对南朝会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因此赵景才愿意和他们一起探讨,顺便也让其他不知道南朝目前局面的大臣了解一下自己邻国的近况。

李成之插言道:“邓大人,本官出京前曾经翻阅过南朝的资料,眼下南朝正观皇帝应该在准备它他的七十大寿才对,南朝上下应该都在忙碌此事才对,动荡之说从何而来?”

在场的几个大臣对于南朝的了解远远不及淮南总督邓稼轩清楚,这个时候也都竖起了耳朵倾听,想听听邓稼轩会有什么样的新鲜看法。喧闹的酒席在这一刻竟然顿时寂静下来,真是奇事。

邓稼轩轻咳了两声,道:“晋国的正观皇帝现年已经六十九岁,明年便是他的七十大寿,因此从去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