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117部分

山河血-第117部分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切都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人们对张学良自然也就失望至极,认为他先失东北,又指挥失误坐失热河,是置国难家仇于不顾,真乃孺子不可教也。

“……中国出席国联会议的代表颜惠庆、顾维钧两位外交官发电外交部,他们认为热河丢失太过于丢脸,使得他们无法在列强面前抬起头来,已向外交部递交了辞职报告……

“……监察院的邵鸿基、高一涵等7名委员随即联名弹劾张学良和汤玉麟……”

在办公室内,一身军装虽人显痩削、面色苍白天,但却依然显得好不英俊的张学良,神情呆滞的坐在那,听着下属的报告,而每一次报告都让张学良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恐惧,他以为……

可现在,甚至就连同东北军也离心离德了,去年锦州之失,导致他同汪精卫彻底决裂,当时身为行政院长的汪精卫表示自己作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也无法左右张学良,愿意立即引咎辞职,以说明指责张学良并非是二人的权力斗争。此举一出,全国舆论哗然,一致指责张学良的军阀行为。

张学良此时倒是玩了个高明的政治手段,他一方面在北平声泪倶下的表示愿意和汪精卫一起辞职。另外又让东北军将领向中央通电表示全力支持他,不让他下野。中央鉴于张学良身份特殊,拥有实际军权,不便于随意撤换,所以华北的军政权力还是由他控制。

如此总算是安然度过此关,可这一次却不一样,上一次,东北军内还团结非常,而且又有中央未拨款物的前因,但这一次,东北军中不仅是少壮派就连同许多老将,亦对自己心怀不满,认为他根本就没有带领大家打回老家的意思。

而就在昨天,试探着给蒋介石发去一份索要物资的电报后,直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几个小时,蒋竟然还未复电,那只是试探,试探南京的态度,而现在,那位的态度显然再明确不过了,他在等着,等着自己的电报。

“主任,无论如何,这次,怕不有所表示,都很难过关了!”

王以哲看着神情萎靡的主任,在心下暗叹着,若是当初主任不是把兵力集中于平津,而是如南京的那位建议一样,在去年便以抗日为名,调动数旅赶赴承德逮捕汤老虎,东北军精锐再尽赴热河,又岂有今日之危局。

有所表示!

眉头蹙成一团,张学良自然知道,这个有所表示是什么,是自请辞职,在南京的斥责到来之前,便自请辞职,如果方能堵天下悠悠众口,待风头稍过,再行定计。

“可,若是我自动请辞,那位又借口整编咱们的队伍怎么办?”

辞职不是不行,对于东北军,张学良极有信心,这支队伍毕竟是他爹一手创办的,老将们也都是看着他长大的,即便是少壮派当年也是和他一同地讲武堂出来,而且,自己在,现要无根无萍的东北军,还能向中央索要物资,自己不在,中央谁还会理会他们?

这年月,没有什么比队伍更重要的,地盘没有了,手中有队伍,就还能打出地盘,可若是没了队伍,那可就什么都不是了,这一点,他懂,同样,在坐的这些人都懂。而且这请辞,也不过只是一个推辞,现在华北局势如何,他姓蒋的又岂敢临阵换将。

“那就让他们整编!”

王以哲的话让张学良一惊,原本看似萎靡不振的他睁大眼睛,几乎不可置信的看着王以哲。

“就是让姓蒋的整编,编余的,遣散也就遣散了,兄弟们的怒气、怨气,那也是朝南京身上撒,整编的时候他们要什么,咱们给什么,反正想塞人,想都别想,他姓蒋的想塞人,先问问二十万弟兄再说,那些南方佬,想拉走咱们东北军,可没那么容易!”

又是一人的话声传了过来,虽说只是建议,甚至还带着怒意,可张学良也知道,那是在长时的思索后,张学良点点头说道。

“拟电……热河之变,来逾旬日,失地千里,固有种种原因,酿成恶果,要皆学良一人诚信未孚,指挥不当,以致上负政府督责之殷,下无以对国民付托之重,戾愆丛集,百喙奚辞……应恳迅赐明令,准免本兼各职,以示愆儆。”

“主任,南京急电!”

电报发出后一个小时,机要员拿着文件夹走了进来,一听是南京急电,张学良连忙站起身,看着机要员手中的文件夹,不由紧张起来,是训斥,还是……

“汉卿弟鉴:……”

无论如何,张学良都没有想到,蒋介石竟然不带卫队,便直接飞到了保定,并约他于保定见面,这个消息来的是如此忽然,忽然到他几乎没有任何选择,只能急匆匆召开一个紧急会议后便赶往火车站,乘坐专列前往保定。

“蒋介石在打什么主意?”

在列车向南奔驰的时候,张学良的眉头蹙成一团,在蒋的那份电报中,提到他刚刚抵达保定,请他过去相商反攻事宜。

反攻?

如何反攻?靠他派来的那几个师?冷嘲着,张学良又是一副沉思状,沉思着到保定后如何应对。

“……学良实在是下愧对国民之信任、上愧对国家之重托,更无颜面对东北三千万丧于敌人铁蹄的父老乡亲……”在设于保定军校临时行营的办公室内,张学良几乎是声泪倶下的自斥着自己,而蒋介石只是偶尔出言宽慰,在飞往保定的路上,他即已经拿定主意要动眼前的这位义弟和他的东北军,华北局势不容有失!

“……自撤了同东北后,当前全军上下械弹奇缺,防空武器更无,若中央能被械弹,并拨防空高射炮,职定率领东北军的精锐部队誓死反攻,收复热河、保卫华北……”

“汉卿,你的难道我知道,我知道!也是了解的,”

点点头,出奇的蒋介石没有流露作何怒意,而是语气缓和的说道。

“此次热河之失,固然你的责任,我蒋中正亦难免其责!”

出言安慰张学良时,蒋介石同样也提到自己的责任,事实上也是如此。

“现在,热河沦陷,虽日军暂缓脚步,可更大规模进攻近在眼前,而如今国民愤怒难当,舆论更是鼎沸至极,行政院、监察院更是斥声不断……”

与先前的宽慰不同,蒋介石倒起了苦水,他的眉头紧锁,神情更是忧郁难道,而在言语中,又对张学良将军婉言相劝,极力安慰。随后双把话锋一转,立即对张学良的辞职电表示赞赏。

“……汉卿,你这么做,即缓解了民众的怨气,又有益于此时政府团结,能体谅为兄的苦处,体谅中央的不易,实是让为兄汗颜……”

不需要再猜了,张学良知道,自己的这位义兄已经做好了饭,就看自己吃不吃了,现在中央军三个师的部队,已经进入平津一带,而阎锡山的部队主力亦已到达平津地区,这饭即便是黄连饭,自己也只能吞下去。

见张学良的脸色变得难堪,蒋介石怕他思想不通,又十分为难的样子说:

“汉卿,你的诚意和处境我是同情的,从我个人的愿望来说,是不想让你辞职的,可现在举国反日,对你、对我都有不少舆论。当然,中央有领导无方之责,北平有指挥不当之失,可为平全国怒潮,我们两人之中得有一个人辞职。这个道理是明摆着的,就象你我同舟共命,但一条独木小船容不了两人过河,如二人倶乘,一定会同遭灭顶;若是先有一人下水,让另一个人先渡过去,然后再设法渡那个人,则二人皆可得救矣!”

说罢,蒋介石的目光直逼张学良。这谈话和咄咄逼人的架势,如同是一道突如其来的最后通牒。

面对这如同最后通牒般的话语,张学良只是低着头,以沉默应对,而蒋介石见张学良这样的表情,便再次出言安慰道:

“这时候你下野,有百利而无一害。过一阵日,你便飞到上海,出洋考察避开风头,不日全国视线必将为长城抗敌所吸引,待你出洋考察后,舆论自然也就没有了指责的对象,汉卿,辞职只是暂时的,出洋考察也是暂时的,回来后,你继续做统率你的东北军。出洋的手续我已安排人替你准备好了,你出洋几个月再返回来,到时恢复你的原职,你觉得怎么样?”

心知没有任何退路的张学良知其用意,愤然说道:

“如此,我就听从大哥的安排吧!”

见张学良同意下野,蒋介石的心下总算是长舒了一口气,朝着站在一旁的宋子文说道。

“我就说汉卿是能顾全大局的!”

宋子文对蒋介石的“好意”,心领神会,赞叹不已,在旁帮腔说道:

“好,好,难得汉卿顾全大局。”

(未完待续。如果

第一百九十三章胜利的欢呼

第193章胜利的欢呼

怒火!

满腔的怒火聚集在胡适的胸腔内,从三天前开始,尽管坏消息不断传来,但他依然还是选择不去相信,对于一向支持张学良的时候他来说,他绝不会相信外界的那些小道消息,不过有时候小道消息并非全都是坏消息,比如两天前,有小道消息说,日军大部队在承德一带遭受重创,当然,这个消息,同样也不足为信。唯一被证实的是,在承德城外,一队日本先头骑兵,被小股部队伏击,日军骑兵几被全歼,估计,大部队遭受重创的小道消息,正是由这个消息引申出来的。

什么东北军不战而逃、什么前线大战、王府歌舞,在胡适看来,这些不过是谣言,甚至是居心叵测之人的散布的谣言,甚至于当一位在军分会、公署内任职的朋友,告诉他,热河军队全线崩溃,张学良本应该亲自赶到前线力挽狂澜,但是那位花花公子听说日本特务机关已经派出杀手在热河等他,于是犹豫再三,不敢擅自到热河时,他还痛斥那位友人,称其“散布谣言、祸国殃民”。

可现在,那些可怕的、甚至荒谬到让人无法相信的谣言被证实了,曾被他寄于厚望的东北军,刚一开战,除少数部队坚决御敌外,大部军队则一溃千里,一路撤至长城以南,甚至山海关处,更是一路撤至迁安一带,若非阎锡山的部队及时赶到,怕这会日军已经打到了天津城外。

想及自己对其的信任,那无边的怒火最终化为一篇文字

“……自己以取咎取怨之身,明知不能负此大任而偏要恋栈,贻误国家,其罪一;庇护汤玉麟,纵容他祸害人民,断送土地,其罪二;有充分时间而对热河、山海关不作充分的准备,其罪三……”

提笔写及此处时,胡适胸腔的怒火更盛,所有优势皆因其不做充分准备而丧尽,大好局面就此丧失,以至使华北出现随时沦丧之局。

“时机已急,而不亲赴前线督师,又至今还不引咎自谴,其罪四;性情多疑,不能信任人,故手下无一敢负责做事的人才,亦无一能负责自为战的军队;事必恭亲,而精力又不允许;部下之不统一,指挥之不统一,都由于无一个人肯替他负责任,其罪五……”

写完这一篇文稿,待墨干之后,胡适便装文稿装入信中,准备亲自送往报社发表时,隐约的一阵激荡的“号外”声便隔着院墙传了过来。

这几日,号外时出,但号外中却几无任何好消息,有的只是国土沦丧之闻,可无论消息好坏,依如往日一般,胡适还是急忙步出院子,以买一张号外。

“号外,红石岚大捷!”

红石岚大捷?红石岚是在什么地方?

诧异时,已经走出了院子的胡适诧异的看到,在并不算宽敞的巷街中,人们围着一个报童,大家都在争抢着那号外

“快看,快看!红石岚大捷!抗日义勇军第五十八路军,全歼日军搜索第八联队近四千余人……”

什么!

邻居们的激动的喊声,让胡适也不顾风度的试图参加到号外的争抢之中,而这时一个邻居却拿着一份号外激动的朝他跑到他了过来。

“胡博士、胡博士,你看这号外上写的,全歼日军近四千余人,还缴获明治亲授联队军旗一面!这明治是谁?”

再次的惊讶令胡适急忙拿过那张两巴掌大小号外,在看着那号外上的新闻,胡适却只觉得一阵目眩,这目眩却尽因不可思议。

这怎么可能?

这个消息是真的吗?

“先生,先生,吴先生打电话找你!”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胡适家中的电话老是响个不停,有朋友报告消息的,也有朋友打听消息的,报告的消息有的从地方政府里得来的,有的则是从东交民巷外交界得来的,都和“号外”里说的差不多——抗日义勇军第五十八路军红石见大捷,全歼日军第八师团搜索第八联队。

“……适之,消息已经证实了,两天前中午,义勇军第五十八路军在红石岚伏击了第八师团的搜索第八联队,搜索联队为日军各甲等师团所特设与本师团番同番的精锐部队…

电话里,蒋梦麟兴奋的向胡适说着他刚刚从各地的朋友那里打听来的消息,甚至还特意解释着什么是搜索联队。

“消息可靠吗?”

此时经受了那么多坏消息之后,胡适生怕自己白高兴一场。

“绝对可靠,是南京本部的学生特意打电话告知,英国公使馆里的朋友也认为是真的,不过他觉得的全歼四千余人有些水份,搜索联队与普通步兵联队不同,包括后勤辎重人员在内满员尚不及三千,估计其应该在两千三百人左右,但最重要的缴获到他们的联队旗,搜索第八联队的联队旗,是日本明治天皇在第八师团组建时亲授的,要知道……”

接下来,完全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的胡适之,几乎听不清楚的蒋梦麟在说什么,因为整个北平城,到处都是鞭炮声,似乎在这一刻,所有人都想通过这鞭炮,为第五十八路军祝捷,用鞭炮声驱离这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阴云一般。

“五十八路军万岁!”

在胡适再次走出家门时,在街上,早就汇集了欢呼胜利的民众,成千上万名兴奋的民众们欢呼着,雀跃着,这是第一次,自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之后,中国人第一次品尝到胜利的滋味,尽管这次胜利中掺杂着太多的苦涩,掺杂着太多辛酸,太多的血泪,或许,亦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如此的兴奋,如此的欢呼,发自肺腑欢呼、呐喊似乎并不能表达他们的情感,人们在欢呼的时候,不知多少人喊着喊着,流出了泪水

那哭泣是情感的宣泄,是胜利的喜悦,更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时人们流下的激动、苦涩的泪水,在人群中,胡适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