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381部分

山河血-第381部分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打断了,两股迎头而撞的浪潮在片刻的撞击之后,似乎都恢复了平静,但任何人都明白,这平静不过只是暂时的,日军仍然会南下,而邯彰军一定仍会北上。

几乎是在战场上的硝烟依还弥漫着的时候,从太行山直至黄河畔,三百余公里的战线上,数百万民众和十数万军队一同,修建了一条绵延380公里的战线,这道纵深约100公里的战线,或许并不是最坚固的,但没有谁会怀疑,任何进攻者,在试图攻克这道战线时,都会付出血的代价。

而与此同时,日军同样也在石家庄一带修建了他们的防线,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一条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对中日双方都是前进地幅的“交织地带”,在这里,充斥着大量的迟滞障碍,铁路被破坏了,桥梁被炸断了,甚至日军还征发了数十万百姓,耗时数月,修建了多条战车防御壕,这处交织地带的地形,甚至因此而发生了改变。

“对于日军而言,我们的战车,是他们最大的威胁!”

置身于前置观察点之中,从潜望镜中观察着数公里外的那道战车防御壕,王庚的语气显得很是平淡。

对于日军而言,邯彰军的战车是最大的威胁,但是对于邯彰军而言呢?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参谋部一直在进行着反思,在整个战役中,表现最差的正是战车部队。

如果战车部队能够与步兵部队的配合更完美一些,如果能够再大胆一些,甚至,如果能再多出十几个师,也许现在邯彰军至少已经兵临平津城下。但是战车部队的表现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连参谋部都没有意识到战车部队上场会碰到那么多的问题,从道路到桥梁,再到运用,一个个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就连同曾经抱以重望的,准备“履踏石家庄”重型战车营,亦因为桥梁的问题,被迫撤出战场,最后在围歼第五师团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而反观原本最担心的预备师,表现却极为出色,准确的来说是营团级部队表现非常出色,师级运用上有所不足,倒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高层军官的经验不足,虽说白崇禧等人尽了最大的能力,但是却无法改变问题的根本——从士兵到军官都是初上战场的“菜鸟”。

“日军的师团防御纵深不超过30公里,我们的突破纵深上次战役是50公里,而实际上,却可以达到200…300公里,如果部队配合默契的话,高层军官的主动性再强一点,上次,我们完全能打日军一个措施不力!”

“不过,我们的兵力依然不足,我们的兵力与日军表面上是1比1,但实际上,却是1比2,如果我们兵逼平津的话,就必须要考虑到关东军的绥察兵团,以及关东军的问题,如果日军将关东军投入战场,到时候,我们只怕连守都成了问题,更不要提攻了!”

依在潜望镜边,望着战防壕后方高达数米的土坝,于秋扬颇有赞赏的说道。

“这一点,白长官,看的比咱们清楚!”

战役目标是根据自身实力制定的,而最终的事实证明,白崇禧对作战计划的修建,无疑是符合邯彰军实力的。

“总得来说,现在,我们的兵力,实在是太过有限了!”

在掩体内站直身体,于秋扬又继续说道。

“我和联勤处的人聊过,现在,咱们的仓库中库存的邯七九40万支、二四式冲锋枪有10万支之多,而且新武器还源源不断的制造出来,咱们的库存武器,足够武装60个师,当然是轻步兵师,可,咱们现在有这么多的装备,但是却没有足够的人力!”

在第一次了解到邯彰军庞大的武器库存时,于秋扬几乎不敢相自己的耳朵,即便是当年最阔绰的东北军仓库里也不见得能闲置那么多的武器,其它人的部队是有人无枪,而在邯彰,却正好翻了过来,有枪无人。

“武器是很多,可总归都是改膛武器了,如果不是因为考虑到将来扩军的问题,而且还有支援敌后武装的问题,那些武器早就转卖给中央了!”

站直身子,王庚清楚的知道,那些被称为“邯七九”的改制步枪,不过是有几个月前,才获得正式的编号“二六式步枪”,那种用美制莫辛纳干改膛的武器,不过只是当年为满足民团使用低价购进的武器,但是,数量庞大的“邯七九”却制约了步枪的生产,因“邯七九”可堪使用,因此出于节约经费的原因,司令部一直无意制造新步枪。

现在,数量庞大的“邯七九”已经成了鸡肋,而在另一边,兵工署甚至在几个月前,向金刚石公司索要“邯七九”的改造文件,以用于改造苏援俄式步枪,而“二六式步枪”正是兵工署给予的编号。

“说到底,还是人!”

终于把话题扯到了“正题”上的于秋扬的神情随之严肃起来。

“就像我这吧,六个师防御宽度超过400公里,我的防御纵深是50公里,参谋长,你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吗?”

“战线漫长,兵力有限,顾此失彼,兵力单薄,无法集中一点,易被突破。”

“没错。”

“我用六个师守这么长的战线,还要留两个师的预备队,差不多等于一个师守一百公里,防御纵深又有差不多50公里……”

摇着头,于秋扬指着日军的战车防御壕说道,

“日军不进攻还好,如果他进攻的话,我顶多只能撑一个月!”

于秋扬说的对,相比于漫长的战线,防御的部队确实少了许多,如果按照邯彰军的作战条令计算,如此漫长的战线至少需要20个师,但现在,整个邯彰军也没有二十个师。更何况现在各部队还在进行作战总结,同时进一步加强训练,能在前线布置6个师,已经是目前邯彰军的极限了。

“一个月也就足够了。”

虽说明知道前线的防御薄弱,但王庚却也没有任何办法。

“其实,你只需要守三天,三天内,部队主力就能到达前线,咱们的防御纵深有限,从南到北,乘汽车的天,再远也不超过一天的功夫,而且,现在还在修建新的公路,总得来说,还是那句话,以高速机动弥补兵力上的不足。”

机动性,这或许是邯彰军最大的骄傲了,邯彰军即便是包括各县**团,亦不过只有四十万兵力,但是却装备有两万辆卡车以及数千辆吉普车,摩托化行军可保证在需要时,可以在讯速将部队调至各个需要的战线。

“哦,但愿吧,不过能不能给我这边增援一个师——”

“暂时还不行。”

“什么?”

“司令决定向山东派出一个师,所以,现在参谋部还抽不出太多的兵力补充过来,不过参谋部决定在收复县设立**团。你知道,现在中央已经拒绝了扩编16集团军的申请,甚至还拒绝了扩编预备军的申请,这意味着,在编制上,咱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

提及中央的拒绝,王庚无奈的皱了下眉头,在邯彰保卫战结束之后,中央似乎对邯彰军便有了些其它的看法。

“而且,即便是给咱们几个师的编制,想扩充也不太容易,新收复的几十个县,基层组织正在建设,暂时他们的人力资源还使用不上,现在已经不能再从邯彰征召了,再征召,就会影响到工农业生产,所以,现在,咱们要扩军,只能从战区内除邯彰外,其它几十个县里想办法——”

“想动员他们参军,只怕……”

“只怕不容易啊,咱们邯彰军70%以上都是志愿服役,其它人也都是接到征召后就立即报道了,而其它各县志愿从军的能有10万人,就老天保佑了……”

此时的防御掩体内变得寂静起来,突然变得空洞洞的,王庚和于秋扬两个人都不再说话了,他们清楚的知道,其它各县的百姓,是不可能像邯彰百姓一样,志愿从军、志愿服役的,尽管这些县的人口超过一千万,可动员兵力超过50万人。相比于强令征召的壮丁,司令部更喜欢志愿从军的,志愿从军者清楚的知道他们为什么当兵。

不是为了军饷、不是为了吃粮,而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这个国家。只有明白自己为何而战的士兵,在战场上才更具主动性,同时也更加坚韧。

“不过,幸亏,咱们的军饷不低,总是还能吸引一些人。”

微笑着,王庚凝视着前方,然后默默的说道。

“无论,他们抱着什么样的想法来到这里,军队就是一个大熔炉,最终,会把他熔炼成一个整体,在战场上为战友、为国家舍生忘死!”

第一百九十二章实业团

初春时的天空是一片淡蓝色,如洗的碧空总让人心情舒畅。四月里,华北的大地已全是一派春色,明媚的春光若是在往年,定会吸引许多人前往公园或是太行山踏青,但是今年,也许是战争的影响,使得踏青的人数极为有限,甚至就连各个学校亦将踏青改为行军拉练,此时的邯郸正像整个第六战区一样,在战争状态下,许多习惯都已经发生了改变。

“战争改变了一切!”

在专员公署会客室内,面对造访的宋则久、李烛尘、穆藕初等一行人,管明棠笑着道出了这么一句话,在他的笑容中透着浓浓的自信,此时,会客室内的56名实业家或者他们的代表,大都是来自天津、上海等沦陷区的实业家代表,他们所组织的“实业界战地参观团……”表面上是实业界对前线战地进行慰问,实际上却是来考察于邯彰进行投资,更准确的来说,是将工厂迁至邯彰。

在“7。75变”后,北方公司便开始动员天津等地工厂南迁,那些从天津迁出的工厂将未完全迁入邯彰,有许多工厂和上海的工厂一样,迁至了武汉,与历史上的仓促不同,在上海各民营厂内迁时,汉阳钢铁公司调用了运矿船协助撤离,北方公司航运部所属的江轮公司亦调数十艘千吨江轮协助撤离,在他们的全力配合下,从中央的“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成立到上海沦陷为止,共计从上海迁出民族工业企业ll48家,工人22500多人,机械设备等物资l4。46万吨,较历史上高出十余倍。

而现在,这些工厂大都按照资源委员会的计划撤入武汉、江西、湖南等大后方,当然绝大多数迁至武汉,现在的武汉周围已经变成了一座座工地,一座座简易厂房拔地而起,而在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内迁工厂至今仍未重新投入生产,他们仍然在观望。

“现在,我可以对大家说出实话了。”

面对着这些实业界的代表,管明棠语气轻松的笑说着。

“从表面上看来,在过去的两年间,邯彰依然风光无限,可实际上,从民二十五年的五月份开始,邯彰政府向企业贴补了超过六千万元现金,同时,邯彰政府作保由北方贸易公司、农业合作社向邯彰的7865家企业提供了超过7万万元的信用担保,以用于工厂购进生产物资!可以说,直到去年十月,专员公署以及北方公司都处于破产的边缘!”

什么!

宋则久、李烛尘、穆藕初等人听到管明棠这么说,无不是惊讶的瞪大眼镜,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过去的几年间,在中国一直流行着“实业看邯郸”的话语,这里拥有中国最多的规模上企业,他们拥有先进的管理机制以及先进的工厂,他们的企业生产成本,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国,使得其商品极具竞争力,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管长官,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商界的知名的纺织大王,对于邯彰穆藕初的心态可谓是极为复杂,一方面,他的企业需要北方公司的技改以及新型设备,但在另一方面“邯纺”却不断占据着中国的纺织市场。

在穆藕初提出这个问题,所有人都把视线投向了管明棠,怎么在他嘴里,邯彰的生意会比他们还要难做,在许多人看来,邯彰之所以能有今天,除去得益于北方公司的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眼前这位的贸易保护和支持,这里的生意会比其它地方还难做?

“一直以来,为了促进本地的实业发展,专员公署都是全力支持实业工厂的扩建以及生产的加大,政府为其提供担保,银行向其提供贷款、公司向其低价售出机器,这才有了邯彰的工厂……”

在管明棠讲述着邯彰工厂的建设时,穆藕初等人的神情中流露出些许向往之色,在上海或者武汉,需要一百万办的工厂,在邯彰只需要二十万,政府垫付地款、厂房款,公司售出分期付款机器,在工厂建设时,银行又向其提供贷款,同时北方贸易或农业合作社又向其提供廉价的生产原料,如此才有了邯彰的工厂林立,以及短时间的快速发展。

“在邯彰五十人以上的规模企业超过一万家,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同,在中国,我们没有贸易保护,大量的进口产品冲击着我们的市场,可以说,每一个中国实业工厂,都是刚一出生就被扔到市场浪涛中的婴儿,他们的存活是极为不易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一方面,我们鼓励办厂,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提供必要的保护,而且工厂的工人要生活,就要开工,而开工意味着商品的生产,而且工厂的利润亦是从生产中获得,如何能让这些企业渡过最初的难关呢?”

深吸一口气,管明棠的神情显得有些复杂。

“所以,我们鼓励他们进行生产,通过政府担保,他们可以以计帐的方式获得生产原料、生产设备,如果其积压产品过多,政府直接提共工薪成本补贴,截止至去年8月,接受政府资助的7865家企业一共积压了超过l5万万元的商品!而同时,专员公署已经不可能再进一步提供支持,”

脸上露出些笑容,管明棠心情却更加的复杂起来,最后长叹了一声。

“所以,战争改变了一切!”

是的,战争改变了一切,在战争爆发后,来自中央的“军需订货”首先消耗了上万万元的商品,而随后,随着上海爆发战争,导致进口锐减,同时上海商品生产亦受到影响,一时间“邯彰造”的销路顿时激增,价值十数亿元的积压物资,更是在短短半年内销售一空,而积压商品的销售一空,直接导致了现在邯彰的工厂扩张。

尽管内部有着邯彰企业的快速扩张,但管明棠却依然希望,这些天津、上海等地的实业家来到邯彰,因为相比于邯彰的“暴发户”他们更了解市场,他们更适合市场,更能适应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