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746部分

山河血-第746部分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天皇的力量,他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在来日本之前,在北平管长官曾经讲过一个笑话:给日本士兵发几片药,告诉他们日服3次,他们一有机会就把药扔掉。但如果在盒子上写明“天皇要求他们每天服用3次”,那么他们便会老老实实地按照指示服药。

这就是日本人,在日本人的诸多特性中,对天皇的极端崇拜以及军国主义的影响,是对未来中国对日本“占领”的最大阻力。就像现在日本人将他高胜仑视为新的“幕府将军”一般,日本式的思维仍然在左右着日本人

此时,在思考着关于日本的问题时,高胜仑的思想像一匹无缰的野马,由日本的宪法制定,又到未来的政府结构,同样也想到了即将设立的国际军事法庭。哪些国家参加?多几个国家参加好?还是少几个国家参加好?

进而又想到昨天晚上,实施的那场大规模逮捕,涉及人数多达十六万余人,在未来还有可能增加至少数十万人,特别军事法庭将会就他们在华期间的行为进行调查,一但发现其涉及到在华暴行,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一根绞绳,或者一发子弹!

这场逮捕会不会在日本激起什么强烈的反应?

在心底寻思着诸多问题,高胜仑沉沉地吐出一口烟雾,伸手抓起摆在办公桌上的电话机话筒,电话打给了他的参谋长范汉杰,范汉杰是黄埔一期,可以说是南京的嫡系,这恰恰也说明了现在驻日本占领军的一些问题,四十六万占领军中,四十一万为华军,而北平与南京各占一半,表面上范汉杰参谋长,实际上,他却又是二十万中央军的指挥官。

“是总参谋长吗?我是高胜仑。有一件事情我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请你的秘书下个通知,因为我的两个秘书都外出了。请马上通知住在英国的潘西凡将军和美国的巴克纳将军,于今晚七点三十分来最高总司令部开会。至于会议怎么开,等会儿你来我这里一下,我们好好研究研究。再见!”

挂上了电话,高胜仑又拿起了另一份报告,报告是关于日本目前的饥荒问题,先前裕仁求见时,亦曾恳求过援助,以缓解目前的饥荒,但是……谁会给他们援助呢?

美国人?美国人显然无意维持中国在日本统治的稳定,至于国内,向日本提供几亿元的援助,显然也不太现实,可如果日本人都在挨饿的话,那么……现在的统治又能维持多长时间?心思沉着,突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另一股力量。

“公司……”

第1217章公司的未来

“……大公司在默默地接管战后的世界,不用铁和血,只用金钱和物资。一切都是那么廉价,那么肥厚,那么有前途,凡是重要的矿产、工厂、金融集团,都象吸盘一样被国内的大财团、大公司吸进去,无可奈何,毫无办法。……别人流了血,大公司和大财团得了天下。作为战争的一个衍生物,上百万个新富阶层诞生了……”

——《进步报》民33年1月17日

这场战争最大的胜者是谁?

许多人都认为是国家,无疑是国家是胜者,通过这场战争中国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中国的尊严得到了悍卫,同时国家还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业国。国家似乎在这场战争中受益无穷。

在过去的三年间,总额超过一千亿元的军费拨款和打赢这场战争的旗号下,纳税人的税金、养老金以及银行存款都被迅速转到各家军火商的账号户头上。他们自然不会把钱锁在保险箱里,金钱的生命就在于它的流动。商人们立刻用它们购置机器,试验武器,更换陈旧的生产流水线,转产有利可图或利润丰厚的武器系统。但对一些大企业和商人来说,无疑是一场财富盛宴,在中国南北,数以万计的人成为百万富翁,数以十万计的人成为了富翁。

而在参与这场盛宴的宾客中,最为突出的代表,自然是北方公司,相比于其它企业,这家战前营业额既占中国gdp30%的大财团,更是在这场战争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通过对东北敌产以及中亚、西伯利亚敌产的收购,公司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国工业生产力的65%,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不可逆转的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公司的影响几乎扩散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在战争时期,军人们手持北方制造的武器,驾驶北方的汽车、飞机,搭乘北方的舰船,用北方的药物治疗,所有的一切都是带着“北方的印迹”。

在军队如此,在民间同样也是如此,人们在北方置业建设的社区中醒来,坐上北方汽车制造的公交车或者北方重工制造的机车,而开动汽车和机车的燃料同样是北方能源提供,前往北方企业中工作,在周末的时候,人们会在北方控股的“家乐福”购物,甚至在生病时,也会前往“北方医疗”接受治疗,用的药亦来自北方药业,他们吃的面粉、喝的牛奶、穿的衣服,其原料亦来自于“中国农合”。一个庞大的北方帝国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国人的生活根本离不开北方,以至于一些人甚至用中国人一生无法避免的三件事—死亡、税收和北方—来形容这个商业帝国的庞大与影响。

就帝国而言,北方帝国是成功的,而与国内许多大公司不同,北方更多的时候,是着眼于未来,就像在战争时期,北方帝国就制定一个不同于将军们的作战地图一样,随着战争的结束,在东北、在东南亚、在中亚以及西伯利亚,甚至还有刚刚投降的日本,帝国的事业被迅速铺开,一切都是那么的廉价,回报是那么的丰厚。而这一切,完全源自于公司的远见,也许,是商人的贪婪。

民33年2月1日,北婆罗洲首府山打根,在《上帝保佑吾王》的乐声中,米字旗被降下了,同时伴随着《国旗歌》的曲调,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被升起,记者们纷纷用相机、电影摄影机记录下这一幕。

这里是中国的殖民地?

当然不是,中国并没有殖民地,过去没有,现要同样也没有,但这里为什么会升起一面中国的国旗?

“……公司将致力于本地经济工业开发,促进本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为北方公司的总经理,孙郡在发表演讲时,他的神情看似肃穆,可是他的内心却在那里激荡着,从今天开始,北方帝国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经济体,而是一个真正的“帝国”,而这个帝国甚至还有属于自己的20万平方公里“国土”。

早在西历1943年10月下旬,北方公司驻伦敦分公司,便在伦敦同一家英国的北婆罗洲特许公司进行谈判,希望收购其对北婆罗洲的所有权以及管制权,尽管北婆罗洲是英国的保护国,其对外关系由英国控制,但其所有权与管制权却属公司,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公司领地”。

初时,谈判极为顺利,特许公司的董事们根本无意出售公司,更无意将公司售于中国企业,而这一切,在开普敦会议召开后,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得知丘吉尔在东南亚殖民地问题上作出让步后,公司董事会连夜召开了紧急会议,当夜即于北方公司签订合同,以113。万英镑的价格,将北婆罗洲的所有权转让于北方公司。

而受其影响,沙捞越王国国王布鲁克亦在两天后宣布放弃布鲁克王朝的名号,并将主权以317万英镑的高价售予北方公司,北方公司由此拥有了属于公司的“特许地”,在这块特许地上,公司拥有绝对主权。

而这恰恰正是作为北方公司总经理的孙郡,所梦寐以求的公司领地。

“……我们将在这里一同见证未来……”

机舱内的广播声突然停了下来,李直民的双眼盯视着面前的孙郡,在两个小时前,他乘座的专机降落在山打根机场,他之所以来到这里,只有一个原因——受先生的委托来到这里,一些问题需要孙郡的回答。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同样也是公司最大的股东,先生对于公司的这一决定,甚至一无所知,直到南京行政院讨论“公司特许权”时,先生才知道,北方拥有了一块“殖民地”,而那时,所有的事情已经无可逆转了,也许是因为公关的原因,行政院很快就通过了“特许权的授予”。

“未来?什么样的未来?”

盯视着孙郡,李直民反问道,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公司竟然悄无声息的获得了这片超过20万平方公司的“国土”。

“属于公司的未来!”

迎着李直民的视线,孙郡的语气显得非常平静。

“公司的未来?”

强自按下心头的不满,李直民看着孙郡的目光越发复杂起来,在过去的十年间,公司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以公司为核心的利益群体早已形成,以至于即便是作为公司的实际所有者的先生,都无法真正掌控公司的未来。

现在这个庞大的群体,已经开始着手为他们的未来作进一步打算了,他们还希望得到什么?

“是的,”

孙郡点点头,他的视线朝着机窗外看去,从现在开始,这里将会取代邯彰,成为公司新的中心。

“仲民,你也是公司出身,你知道的经过十二年的发展,现在北方,已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公司掌握着全国65%的工业产能,还有华北、东北的全部铁路,还有国内75%的采矿业,公司的职员、雇员以及临时雇员超过1600万人,可以说,公司的未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如果公司不稳,国家亦会不稳!”

这是危言耸听吗?

李直民的内心当然知道答案,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孙长安说的是事实,现在的公司,太过于庞大,早已成为一个尾大不掉的庞然大物。

“因此,为了公司的未来,我们必须要拥有一块属于公司的领地,在这个领地上,公司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公司才能稳定发展,继续充当中国工商业领袖的地位,否则……”

话声稍顿,孙郡看着李直民,他同样代表着先生,就像他自己代表着先生一样,他们都是先生的代理人,只不他和先生一样,现在甚至不知道,先生拥有多少财富,而这些财富又意味着什么。

“否则,公司的崩溃,将会导致国家的崩溃!”

眉头微微一皱,李直民并没有说什么,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但,这和这片公司领地又有什么关系呢?长安,你这么做,先生以后会非常被动!”

“现在被动,总好过将来被动!”

孙郡从烟盒中取出一根香烟,深吸了一口,在吐出烟雾后,看着那淡青色的烟雾说道。

“公司与普通的企业不同,我们最初的定位是国民企业,不仅承担企业责任,同样还承担国民责任,就现在来看,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公司做的非常不错,公司的成功一点点的推动着国家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另一个结果——公司越来越庞大,如此庞大的公司会对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声反问之后,孙郡无奈的叹了口气。

“未来先生是否能够出任总统,其实并不重要,或者说,对公司根本就没有多少影响,因为我们控制着这个国家真正的命脉,工商业、金融,这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而现在,通过多次重组,现在,公司已不再仅仅只是推动国家发展,而是掌握着国家的未来发展,甚至达到了“强可敌国”,影响力几乎可以与政府匹敌,仲民,你告诉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如何对待北方?”

第1218章“苦衷”

按在烟灰缸内的烟蒂仍在不停散发出烟雾,忽而分散忽而又缠结成一团。而高脚玻璃酒杯里的冰块依然方方正正,没有融化完。

此时,只有两个人的机舱内,却是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息,直到孙郡再次点燃一根香烟后,舱内才再次响起他的声音。

“现在,已经开始有一些左翼学者自嘲有一天,中国会变成“北方民国”,因为北方是一个万能的,谁也离不开的庞然大物,它既采油,又造车,既然垄断原料供应,又生产消费品,既然建百货公司,又开发商品住宅,经营酒店,造药又办医院,还卖保险,还开银行、同时还制造飞机大炮战车军舰,……”

孙郡的语气显得有些无奈,因为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甚至无法挽回的事实,

“当年,中国的工业经济太过落后,在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几乎是以一个公司的力量去推动国家的工业化,我们干的不错,北方之前,全中国没有一座钢铁厂,没有一座重型企业,可现在呢?一座座大型厂矿企业,是的,北方帝国是形成了,可这也没有办法,谁让中国是一片空白呢?”

很快地孙郡便吸完了一枝烟,烟蒂要烧着手指了,他才将其按灭于烟灰缸中。

“吸烟罢。”

孙郡伸手再次取了一枝烟时,忽然对李直民说道。李直民便也取了一枝,吸着,听他继续说着北方的“苦衷”。

“为了推动国内工业发展,我们建了机床厂,以向企业提供廉价机床,但生产机床需要钢铁,所以就建了钢厂,要把产品运出去,要把原料运进来,需要铁路和机车,所以我们修铁路、造机车,修铁路办工厂需要融资,我们又建了银行,我们想向工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开始投资房地产,他们需要消费,我们又建了百货公司,百货公司需要商品,所以,我们又生产消费品……”

随着孙郡的解释,李直民想到当年一座座工厂的建立,实际上并不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是基于一个个企业的“配套工程”,到后来,地方当局也乐意由北方主导地方的经济,这样打起交道来更简单的,更重要的一点是,相比于许多企业,北方无疑更具备“社会责任”,公司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超级康采恩企业,他同样投资学校、医院,捐赠图书馆,公司一直在尽自己所能的回报社会。

“当年,在华北,没有社会分工,所有的一切都要由我们去建立,去推动,公司越来越大,最后一步步发展成现在的这个庞然大物。可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情况,政府害怕了,南京害怕,即便是你们……”

望着李直民,孙郡的脸上露出苦笑。

“你们,你们虽说出身公司,可同样害怕,因为你们比南京更了解,更了解公司的力量有多大,甚至可以说,今天,先生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公司作为后盾才拥有的,没有公司提供的职员,华北不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