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霜冷长河 >

第28部分

霜冷长河-第28部分

小说: 霜冷长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霁云,读了你的信,我先是好笑,然后心情沉重。我一直在猜想,究竟是什么途径,把阴暗的政治权谋思维灌进了你如此幼小的心灵,使你如此敏感和恐惧。我真希望哪位老师能在初中学生中作一些调查,分析一下他们形成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原因。看了哪几本普及政治权术的书?或是看了哪几部反映宫廷斗争的电视剧?我早就听几位中学教师告诉我,报刊间那些转弯抹角攻击人、挖苦人的小杂文,因篇幅短小、行文有趣,对初中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从你信中看,影响之大已超过那些哗众取宠的小杂文所能发挥的能力了。

也许你在旁听长辈言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些观念的?那真是长辈们的不幸,他们在无意之中把自己曾经身受的灾难遗传给了下一代。

现在的任务,是清除这些观念性的毒害。你初中的同学其实都不邪恶,你初中的班级也不是一个钩心斗角的官场。生活中有阴影,但更有阳光,阴影只是阳光的附属品。你的年轻的生命,理应与阳光连在一起,理应与快乐、友情、欢笑连在一起。老谋深算式的冷眼,不仅不应属于你的年龄,也不应属于一个健康社会的一切年龄。

你说:“我从未爱过这个集体,一丝一毫”,这太不好了。生命能量的传递是互相的,你连一丝一毫的爱也不给这个集体,其实也就是在否定和拒绝别人给你的爱,哪怕一丝一毫。你认为你的冷漠是有原因的,但我要告诉你,正是你的冷漠,构成了你感到自己遭受冷漠的原因,此外没有别的原因了。即使周围真有冰霜,你只要愿意释放出生命的热量,也能溶化它们;倘若不能融化,你的口鼻间也会冒出一团团洁白的热气,把远远近近的伙伴们招引。

余秋雨



来信

余教授:

期中考试前,我的一位好友把我拉到一个无人的角落,十分认真地对我说:“考试时,照顾一下,好吗?我只求你这一次!真的,初中时我是绝不会想到进了中专会这么惨的……”她平时待人很好,与我特别知心,就像个老大姐,而且学习也挺努力的。可就是成绩差极了,上学期的所有课程都是补考才勉强通过的。所以,我答应了,她连声道谢。

考试时,我全力以赴,也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可做完题后时间已所剩无几,加上老师监考很紧,坐在后面的她也没有出过声,所以除了数学考试外我都没有“帮上忙”。

分数出来后,我的成绩不错,而她除了数学外其它全不及格,想起她临考前对我说的话,我心中全无半点喜悦之情,我辜负了她!我甚至恨自己为什么要考得那么好,我无颜再面对她。我怎么才能修复与她的友情呢?

蔡霞

回信

蔡霞:

友情是可贵的,但以不做坏事为前提。作弊是一种坏事,因为它制造了一种虚假,既欺骗了老师,也欺骗了你们自己。而友情一旦与虚假与欺骗相组合,就立即变成为一种令人厌恶的东西。也许你会认为我说重了,但我确实要郑重地劝告你:在你今后的一生中,什么时候人情关系如果盖过了基本的是非关系,那么,迟早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友情也会受到严重损害。

更麻烦的是,作弊与其它坏事还不同,你与她两人谁也不愿说破,但她会担心你是否有某种暗示,如果没有这种担心了,又会觉得欠了你的情,这就进入了友情关系中最忌讳的部位——超敏感度的隐性观察。许多大人联手做坏事,最后都闹得尔虞我诈,都是这种逻辑关系的延伸。因此,说来说去,是朋友,就不能联手做坏事。

你这次没有时间作弊,太好了。如果她因此而恨你,你可以向她解释一下,但千万不要解释成没有时间,而应该着重向她说明,一两个虚假的成绩什么用处也没有,等于是欠债,一定要加倍偿还,何苦呢?你还可以答应她,今后在课余时间帮她温课。如果你这样说了,她还不能原谅你,那你们的友情就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

更大的可能是,她没有记恨你,你也帮她温了课,但她的成绩仍然不好。这也不要紧,友情不是以成绩好坏来划分的,她今后不能继续深造,做一个普通劳动者,也能继续成为好朋友。我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朋友,都与学业无关。

余秋雨



来信

余教授:

我高中毕业后,只因几分之差,没有考上大学,现在在家复习,准备明年再考。问题是,我的女友考上了,而且是一所重点大学。请你告诉我,我是继续保持与她的关系,还是主动切断这种关系,让她在大学里获得自由?如果继续保持与她的关系,请问,我明年是不是必须报考她所在的那所大学?

秦西岳

回信

西岳:

真正的爱情与是否考上大学关系不大。但是,我建议你与女友的关系要冷一冷。这不是很矛盾吗?不。我的理由是,如果爱情真正到了一定的火候,就不会再存在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的问题了,但你却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向我提出,可见你们的爱情火候未到。火候未到的爱情要经历校门内外、年级上下等等分离性因素,确实有点累,不如冷一冷,过一段时间再看。

至于你明年是否一定要去报考她所在的那所大学,我也认为不必如此强求。你说她考上的是一所重点大学,从语气判断,你今年报考的并不是重点大学,却也未能如愿;如果只经过短短一年时间的复习,你又强迫自己大幅度提升报考等级,其中又有爱情的因素加添在里边,你的压力太重了。万一考不上她那所学校呢?你与她的关系中一定会出现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因素。你对这种尴尬因素不会没有预感,因此压力更重。

我的建议是双重减压:先减爱情的压,再减考大学的压。你只承认,一个关系很好的女同学考上了大学,今后彼此的关系如何发展,顺其自然;明年你会再考一次大学,考自己喜欢而又比较有把握的专业,不求重点,也不求一定要和什么人在一起。这样,你就可以松下一口气来,复习功课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我不认识你,却对你的私事说这么多斩钉截铁的话,其实是十分冒险的,你完全可以不加理会。但我希望你记住一个原则:要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作出选择时,首先要给自己减压,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在沉重的压力下,连空气都是扭曲的,最容易作出错误的决断。

余秋雨



来信

余教授:

我在二十三岁时就担任了车间主任,由于年龄优势,还差一点被选作了副厂长。但我明白自己的长处在技术方面而不在管理方面,因此几经申请,终于辞职,专心去做技术工作了。

让我伤心的是,刚刚辞职,平日与我亲密无间的三个好朋友拍着我的肩说:“可惜!可惜!你太让我们失望了!”我以为他们是开玩笑,谁知他们以后确实开始对我冷淡,有时简直是冷若冰霜。

到这时我才懂得,他们当初与我交朋友,其实是更看重我的仕途。仕途一断,友情贬值。但回想起来,我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确实很愉快,我现在再也找不到这种愉快了。有时我也会一个人暗想,为了不使朋友们失望,我还是去做车间主任或副厂长,巴?但又觉得不是味道。想请你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王礼明

回信

礼明:

不要害怕朋友们的失望,也不要害怕朋友们因失望而远去。我们不可能让一切朋友都满足,故意扭曲了自己而使朋友们满意,这就是虚假,而虚假又怎么能培植友情?

请允许我讲一段自己的往事。

好些年前,在南方,一位与我交往了很多次的朋友,突然放低了声音对我说:“请代我向老人家问好!”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用如此恭敬的态度来问候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名不见经传,这位朋友也从来没有见过。但又想大概是人家特别讲究这方面的礼节吧,于是就对他深表感谢,同时也问候了他的父母。没想到接下去他又说:“从报纸上看,他最近在北方几个油田视察吧?”

我突然傻住,又蓦然惊觉。他上了一种谣传的当,把一位与我的名字很接近的中央领导人,当作了我的父辈。

我连忙说明真相,而且急不择言地告诉他,在我们家乡,上下两辈人的名字,中问那个字不可能一样。他尴尬地笑着,频频点头,眼神间露出一种被欺骗的忿然,而且好像是我欺骗了他。

当然,这份友情也就在他的深深失望中结束了。

在功利社会中,多数朋友间是各有期待的,但大家都不把这种期待点明,成天在嘻嘻哈哈中互相偷窥,真是劳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朋友突然点破,明白表示失望,然后离去,这是一种结束虚假的可喜举动,会使双方都感到轻松。

不计功利的朋友也会有,但不多,需要长期寻找。我们不能用这么高的标准,来要求一般性的交往。

你的那几个朋友既然已经明确表示出他们与你交往的目的,而这个目的你已经无法满足,那就中断那份友谊吧。一般性的友好交往还可以保持,没有必要反目成仇。千万不要为了不使朋友失望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因为这是为虚假增添虚假,变成了两重虚假,比以前的单层虚假更要不得了。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我们周围很多人,实在是被越积越厚的人际关系脂肪层堵塞住、窒息住了。大家都能听到他们既满足又疲惫的喘息声,你们年轻,不要走这条路。

余秋雨



来信

余教授:

我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外资企业里上班,按社会上的一般标准,一切还算不错。但是,时间一长,我感受到了一种难言的平庸。按照我的工作表现,如果没有太特殊的情况,我会长久平稳地一年年被聘,成天与各种资料和数据打交道,多少年后我也可能升一级,做个小小的部门主管,继续一天天上班,做着自己完全不能左右的事情。

难道,这就是我们在大学里经常谈论、时时企盼的“成功”?

在战争的年代,指挥一场胜仗是成功;在饥寒的岁月,保证一家人或更多的人的温饱是成功;在现代,作为一个管理者,领导一个地区度过危机是成功;作为一个企业家,创造令人瞩目的财富是成功……而像我这样,什么都不挨边,什么都作不了主,什么成绩也算不到我一个人头上,我也不可能在自己的单位里争权夺利而取得胜利,那么,成功的概念何从建立?我觉得你在各方面都相当成功。你是怎么寻找成功的机会,积累成功的果实,抵拒平庸的消耗的?给我一点启发吧,哪怕片言只语。

焦一泉

回信

一泉:

我不知道你们在大学里是如何谈论和企盼成功的,在我接触的年轻人中,对成功这个概念往往有两度夸张——

第一度夸张,把成功看得很大,几乎看成了足以留诸史册的惊人功业,这有几个人担当得起呢?至少在我,连想也不敢想;

第二度夸张,把成功看得很险,几乎与失败处于千钧一发之间,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不成功就是一个窝囊废。

把这两度夸张加在一起,结果非常可怕:既然成功的要求如此之高,成功者的数量也就很少;既然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世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成了失败者;但谁又愿意成为失败者呢?因此为了争取成功必定需要经过残酷的争斗,争斗到最后仍然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如果成功必然导致如此可怕的图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它呢?

我们不妨让成功这个概念低调一点,软化一点,泛化一点。几位医生开刀前都点名要这位护士消毒器具,这位护士是成功的。年迈的丈夫临终前紧握着妻子的手,这位妻子是成功的。这种成功,并不与失败近距离对峙,而是完全能够与其他成功和睦相处。

从这样的观念出发,你每天平平常常地上班,不能说是不成功。例如,如果你们企业里某个业务关节只有你才能快速地处理妥帖,如果同事们想到你时都轻松愉快,如果亲戚朋友遇到麻烦问题时总是喜欢与你商量,如果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学回来时总是首先与你打电话,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者,而且是多方面的成功,令人羡慕。

至于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体会,说出来你也许会不相信,那就是尽量少考虑这个问题。老是考虑成功,就会害怕失败,那就反而很难做成事情。例如我在出版了不少学术著作、早已成了教授之后,才开始学写第一篇散文,与低年级学生一起起步,成为一名“散文新秀”,如果太多地考虑成败,那就肯定不敢这样做。

尽量少考虑成败,那么,多考虑什么呢?我主张多考虑世间的是非和善恶,以便拨乱反正、止恶扬善。可惜现在从中学生开始,整天都在追求成功,研究抵达成功的途径和方法,却很少花精力辨是非、分善恶,这实在让人焦虑。不少年轻人为了成功,不惜与罪恶联手,便是深刻的教训。

为此,我觉得你也不妨降低对成功和失败的过度敏感,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弘扬高贵的互助互爱精神,使大家的内心多一些善良,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仁慈。在这方面,每天都有大量的事情可做,除了上班之外,忙都忙不过来。如果忘记了善良和仁慈,只知一味地与别人争夺成功,那才叫真正的平庸。成不成属于术,善不善属于道,我们岂能求术而舍道?

你知道,这已涉及到终极关怀的问题,涉及到人文领域的中心部位,即人之何以为人的那个部位了。

余秋雨



来信

余教授:

我气量不算太小,但遇到了一件实在恼火的事情。

大学毕业时,我与另外两位女同学一起被招聘到这个单位。开始三人很亲热,谁知一年后我因工作上的成绩接连两次加薪,引起了她们两位的嫉恨,麻烦事就频频发生了。

先是到处传言,说我工作上的成绩有虚假成分。我开始听到这个传言时完全不知道是她们散布的,还向她们倾诉。她们说,也听到了,但每次都予以反驳,还劝我今后谨慎,注意“盛极必衰”。然而渐渐,越来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