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为王 >

第83部分

锦衣为王-第83部分

小说: 锦衣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吉祥这里是这样了,别的功臣,也各自有赏。
    内阁首辅陈循没有什么功,但草诏那天也算配合,暂且留任,仍为首辅。至于其余几个大学士,王文被逮,幕中还在罗织罪名,人头落地也没几天了。
    还有几叮”御史也存准备弹劾,也跑不了。
    靖远伯王旗没有什么大封赏。皇帝赏给了一些布匹绸缎,还有几百银子,算是酬劳。老王头算计来算计去,到了一场空,估计,这几天脾气是好不了了。
    王直等重臣,没有封赏,同时还辞了景泰年间加的太子太保太傅等官职,用行动来表明,已经与旧朝一刀两断。
    徐有贞,入阁为大学士,没有封爵。张家哥俩,这一次沾光不他们事先动作很大,事后巴结的快,张觐封太平侯,其弟张朝封为文安伯,这哥俩真的是虎父犬子,原本这一生是没有封侯的机会,夺门政变,也没捞着什么实绩,这一次封侯居然也是有份,从洪武之后,明朝重视勋戚,果然也不是虚的。
    迎回朱祁镇的杨善,这一次也捞足了好处,当年就立功不这一次政变也参与其中,虽然那晚不曾参与大事,好歹也封了兴济伯,文官封伯,在明朝已经算是很少的特例了。
    除此之外,还有海宁伯董兴、怀宁伯孙铿、东宁伯焦礼、怀柔伯施聚、宣城伯卫颖,这些新晋的伯爷全是高级武官,都是十团营和三大营掌营的武将,夺门复辟,没有什么功劳,但朱祁镇封赏他们,自然也有自己的用意。
    大同守将郭登已经封侯,势必不能再封,而且虽有书信传来表示效忠,但弃用是肯定的事,前朝旧臣,用之不得。
    朱祁镇这会大封武臣,也是打造自己的武臣班底,用心很深,也是正常的帝王手腕。
    这一回,最倒霉的就算是武清侯石亨,没有什么封赏不说,原本的京营权柄还被分了不少出去,听说在家里摔盆砸碗的,闹的不轻。
    但他的爵个,没有大功,则没有升一级的可能。已经是侯爵,再上则是公爵,明朝公爵,岂又是那么容易得来的?
    至于他的侄子石彪,在原本的历史里也是要封伯的,但这一次,也是没份了。
    封赏名单一下来,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但正南坊和宣南坊的一些地方,最为关注的,当然还是张佳木的封赏。
    已经是锦衣卫指挥,掌印办事,这显然是不够的。再下一步该是如何,自然也是所有人的关注重点。
    对于张佳木本人来说,目前的地位对他来说却是正合适的。袁彬和哈铭对皇帝的情谊可是比他深的多了,也就是封了指挥金事,他才十七,就算和皇家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再又立下大功,但如果现在就封到武臣一品,加侯加伯。反而有点让人忌惮。
    想来想去,还是退守再待时更好。
    在封赏下来之前,他已经进宫几次,极力推辞厚赏。
    朱祁镇勉从其意,君臣两人已经把他的封赏定了下来。
    官加都督同知,阶为荣禄大夫,勋位柱国,赐城外庄园一座,由张佳木自己挑选,城内则赐甲弟一所,面子,里子,都很到位。
    诏旨下时,山呼万岁,沉静如张佳木。亦是有一种心满意足之感了!
    推荐好友大雪崩的玄幻新书《掌控天下》,好书来的,这厮和一群大神同居,人品下降的很快,但文笔长进的飞快,我看了的,可以保证质量。
第一百四十四章 文武之争
    官拜都督同知,从一品武官小官阶光禄大夫,勋个柱国,已经是国朝武官重臣。这会儿还不是后来,武官的地位虽在下降,也还没有到都督一品的武官要到兵部正堂。拜接印的地步,就算是你堂堂总兵,见了本兵要称小的,跑着跪下接印,文官老爷还要板起脸刮你几句,上了任,还要拜巡抚为军门大人,一样的辕门束甲,背着弓箭给巡抚行礼。这也还罢了。一品总兵遇着兵备道,巡按御史,都得给人行礼保家卫国的高品大将就跟文官的奴才一样,位份如戚帅和李成梁算是武官到顶了,但写信给张居正时,一样要称门下沐恩,或是门下小的某人”武官当到那种份上,就是没味道的很了。
    现在这会儿,正是文官争权的关键时刻,中官内臣也插一扛子,三方势力斗的如火如荼,正是热闹的当口。
    最为关键要紧的,就是巡抚的设置。
    在永乐和仁宣年间,大明地方的政治体制是三堂并立。
    何谓三堂?便是布政使司,守备总兵这一文一武,再一个,便是由京城派驻地方的镇守中官。
    文武并济,文理政,武官镇守地方。遇到战事,请示都督府并兵部。由皇帝决定是否出兵,如果是小的骚乱耍弹压,就由总兵官和镇守中官一起先行做主,事后禀报便是了。
    中官之设,就是为了调和文武,压着地方上不要内斗。
    但太监中有才有德的少,无才无德的多,一到地方,多行骚扰,自己不正,怎么能正人?所以到了仁宣之末,中官的名声已经是极臭,迫不得已,开始派文官中的都御史任职巡抚,专理地方军政。
    巡抚原本就是监察官,有监督百官的权力,同时还加兵部侍郎。这样所有的武职官员也就是巡抚的下属,总督和巡抚照例称军门,武职一品,也只能是巡抚的部属。
    这么一来,巡抚虽然只是四品文官,职权却是极高,开始还只是流官。到了正统和景泰年间已经成为常设的地方官,而且制度越来越缜密详细,眼看就要成为文官压倒武臣的常设官,并且时间久了,就成祖制。再想改,就是绝无可能了。
    由正统再到景泰,再到天顺,改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议撤巡抚之事。
    打头炮的。当然是天不怕地不怕。并且一身横致的武清侯石亨。
    也不知道石亨请了谁做枪手。一篇文章写的骈四嘲六,漂亮的很。道理说的也是很恳切,把地方上文官压制武将的情弊说的很真切。
    巡抚势成布政使司的上司,这一点绝无疑问,但武官总兵也成下属。石亨的奏章里,则坚不认同,认为不成体制,武官被压制过当,有失官体,也寒了武官的心。
    同时,文官中懂军事的少,纸上谈兵的多,虽然于谦当兵部尚书时。用人很得当,边境上用的巡抚和总兵都很尽职,也能够和衷共济,但文官毕竟不懂军事,看了几本兵书就以为自己是姜太公和魏武再世。指手划脚,石亨的意思,这样做法,和在军队里派内臣当监军一样。都成掣肘之势,不利军机。现在已经有这种苗头,粮食补给也落在尖官手中,武官一切仰人鼻息的话,战场上千变万化,何谈事权一统?如果遇到一通也不通的文官。偏又喜欢多事指挥,试问,战场失机之职,究竟有谁来负责?
    总之,这一篇文章做的很漂亮。又正是武官势力猛涨,文官势力退缩自保的当口,想想看,大学士中有几个要被流放,甚至是杀头,于谦等文官中能说上话的重臣要么退职。要么被逮捕问罪,武官从龙夺门的很多,正在受宠之中。所以,此奏一上。朝野瞩目,看着只是一种地方官制的设制,其实关系极大,就是文武两大集团,还有中官集团三方势力在军权政事上的大争端的汇总。
    这是一篇大文章,谁赢了,一叶落而知秋至,那些旁观的人,怎么下注,捧哪一边的臭脚,到时候可就难说的很了。
    “哎,不成功!”
    靖远伯王旗已经奔走一天,老头儿须发皆白,神情惨淡,对着自家后园楼阁上的众人摊手苦笑道:“曹吉祥这会正是得意的时候,哪会有空理会我这个老头子?和他谈了半天。不得耍领。再找刘永诚,干肺,见也不要见了。唉。不成功,不成功!”
    文武相争,王老头儿是个热心人。说是武臣,其实是正经的武官,到这会儿,立场就和正经的武官不同了。石亨的奏折一止,正经的武官无不区门。但女官则矛不反对朝野!此争的非常厉※
    此事的关键,还在于谁能影响到皇帝。要是景泰年间。提也不必提。于谦那一关就过不去,也不会有武官自己找不自在,提这种明显被驳回的事。但现在不同了,要帝刚刚复位,身边最得用的,当然还是从龙复辟的那几个功臣。最得势的。当然是现在提督京营的曹吉祥,其次,便是掌握四卫营的御马监太监刘永诚。只要是这两个太监有一个站在文官们一边,大家的胆气也壮了,总会有人敢出来说话,舆论起来。石亨等人也未必就能一手遮天。
    这也是到靖远伯府的一众文官的公议,公推王老头儿去试试口气。
    结果老头儿回来,就是这副气急败坏的模样,看来,这一次碰的钉子也真是不
    天顺复辟,靖远伯并不得意。景秦年间,老头儿也是重臣,说话也是算数的。景泰原本叫他在南京当兵部尚书。手握东南兵权,后来回京师后又把看守南宫的重任给了他,说起来也是元老重臣,现在这会到是好了,复辟功劳不如人,说话也不响,儿子王祥参加复辟时表现也不争气,两次落马,沦为笑柄。这功,老伯爷也不打算争了,总之,改元之后,靖远伯府的气象反而不如复辟之前。
    但王老头儿是一心为国的人。这一点遭际也是无所谓的事。
    反正国朝现在统绪是没有问题了。国泰民安也不成问题,为重臣者。操劳国事到这种地步,原本也可以歇肩了事了。
    但巡抚之设,关系到未来文武谁柄国政的大事,说起来只是地方政治,但从巡抚开始,一层层的上来,到底要把武官和勋臣的威风权势打下去,大明才能长治久安。
    这一点认识,是所有文官的一体认识,就算文官集团品流复杂,按同年,地域,品格,官位,爱好等等分为无数的党派,但是在和勋臣武臣争权这一方面却是团结无比。想法也很简单,只有让文官秉持国政。大明才会顺顺当当的传承下去。不然的话,恐惧唐朝的藩镇之祸,尽管大家对宋朝的孱弱都不喜欢,但宋朝的以文制武这一层,却是所有的文官都极为赞同的基本国政。
    “老伯爷”侍立在一边的李贤是在场文官中的后辈,所以干脆站着说话,他想了半天,皱着眉头道:“锦衣都督张某人,听说是老伯爷门下,何妨请来谈谈?”
    “咦!”王旗拍了拍自己的额头,道:“把他给忘了。”
    “伯爷怕是太操劳了一些李贤笑道:“但此人也是新贵,听说皇上对他非常欣赏,宠信不在曹太监之下,他虽然是武臣,但听说也是幼读诗书的,前著藩镇之祸,未必也是一点不知道。为了常保禄位。守大明平安,未必就是不可以谈谈看
    “嗯,嗯!”王旗连连点头,向着坐在一边的吏部尚书王直道:“行俭,你看如何?”
    “行王直一直闭目养神。到了这会儿才睁了睁眼,道:“可以试试!”
    一票大佬都用赞赏的眼光看向李贤。大家坐在这里,一筹莫展。主张都是李贤所出。现在不慌不乱。多弃设法,这种沉稳气度,就很不坏。
    李贤的大用,也是有征兆出来。
    朝局虽然武官大用,但国事不能尽用武臣,还是要有得力的文官。大学士首辅陈循已经年迈不堪用,退职是早晚的事。其余几个大学士退职的退职,流放的流放,王文命在旦夕,景泰年间的内阁,几乎是要换光了。
    新的大学士人选,徐有贞入阁也是必然之势。此人能力出众,在夺门复辟之前就已经对当时的太上皇表示了效忠之意,复辟当天,草诏复位也是徐有贞的事,再加上在景泰年间并不得志,种种迹象已经足以证明,徐有贞入阁是必然之势。
    除了徐有贞外,则有李贤这样的后起之秀,人品才干都是没得说,几次入见奏对都很称旨,朝中大佬对他也很推许,所以,李贤入阁办事,也就是最近的事了。
    有这样的正臣能臣在朝,大家的心思也总算放下一些。老实说,从永乐年间入仕途,历经数朝。到现在巍然不侄的这些重臣们,一个咋。都是七老八十,精力衰迈,也是到时候推出后进来接手的时候了。
    李贤,是一个很不错的人选。
    “好”王骤总结道:“我这就派人,去请他过来谈谈看”。,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肌章节更多,支持作
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座
    限“说起请此人,王骤话音犹未落,有人接口凿!“今火地引锦衣卫大堂接事,召见锦衣卫品官。恐怕要忙的很。”
    “不然”李贤笑道:“最近几玉,他忙的可不是这件事。”
    “是的。”在场的刑部尚书轩朝接话,他道:“最近他操心的,应该是王文与于谦等人的诏狱。”
    他是永乐二十二年的进士,大明有名的廉吏,原本在地方为官,改元之前,太上皇刚刚复位就急诏他入京,入朝之后,奏对时,朱祁镇上来就道:“听说有个官员在淅江为官很清廉,调职时,就带走一只竹筐。这个人,就是你吧?”
    有这么一句话,轩乾当然要大用。复辟之后,先就有大刑狱,一批极为煊赫的大官被抓,虽然关是关在锦衣卫那里,但刑部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杀人也要讲刑律,出红差也是刑部的事,最近几天,轩觐这个刑部尚书可没少和张佳木打交道了。
    “怎么说?”王骤很关切的问道:“定罪了没有,有哪几个人大辟?”
    轩朝摇头道:“还没有。王文,萧滋、萧惟贞三人,还有四个内臣,大辟总是跑不掉了。现在就是在争
    他还没说完,李贤便紧跟着道:“是在争于延益的生死吧?”
    “是的。”轩朝皱眉道:“有人一定要于节庵死。张某人却坚持不可,现在这会儿,就是僵在这里了。要不然的话,这两天就能定论。这一件大事办完,涮新政治。就有改元的新气象出来了。”
    在座的人,都是重臣和文官新锐,提起此事,无不皱眉。
    这一次,除了一些内官之外小就是文臣大倒其霉,要杀的这些人,全是文臣中得高位者。想想也是可怜,十年寒窗苦读,供职唯谨,就是在废立大事上没有站稳脚跟,意图投机。结果现在就是身陷图图,还要身首分家才算完,想一想,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唉,唉!”便是王摸,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