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墨香风韵 >

第178部分

墨香风韵-第178部分

小说: 墨香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肉丝等长的芹菜配料。
    炒锅上旺火,放底油,油温到五六成熟时,将肉丝均匀入锅煸炒,边炒边搅边颠锅,凌云志的动作轻柔,手腕翻动,炒勺轻颠,颇有几分神疱的韵味,这是那些庖子们的评价。待肉丝脱生变色时,放入适量盐粉、葱丝、芹菜、花椒粉等,翻炒成熟后,麻利地出锅装盘。
    由于受调料限制,凌云志并没有制作一些工序繁复的菜肴,随后是爆炒牛肉、鸡蛋炒韭菜、爆炒鸡丁、红烧肉、盐煮大虾、清蒸螃蟹,红烧鲤鱼、最后做了一个虾仁芙蓉汤。
    每一道菜做完,负责传膳的太监就将其装入保温的木笼中,提往用膳房,诸女被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馋得早已跑去用膳房了。
    好久没炒菜了,只把凌云志忙活出了一身的汗,顾不得擦洗汗水,他撒丫子就向用膳房跑去,边跑边心里祷告,‘千万每样都给我留点,我也好几年没吃上美味了!’
    跑进用膳房,他就傻了眼了,只见桌上一片狼藉,盘盘见底,诸女眉开眼笑地正对那大碗的虾仁芙蓉汤发起进攻呢。
    看见凌云志进来,诸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不好意思地瞄向满桌的空盘子,忽然一起娇声哄笑起来,并且边笑边异口同声地赞道:“夫君,简直太好吃了,此菜只应天上有,人间何曾品一回!”
    诸女曾经听夫君吟过这种叫诗的文体,耳闻目染,自然也能溜上几句。
    凌云志根本就没管诸女的赞美,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还有多半碗的虾仁芙蓉汤,身影一闪,诸女只觉得眼前一花,再看见夫君时,只见他正在美美地品尝着虾仁芙蓉汤呢。诸女一愣,接着爆发出更大的笑声。
    凌云志品着熟悉的口味,只觉得浑身舒坦,心里那个美啊,闭目回味了一下,这才看向诸女,见她们笑得花枝乱颤、蝶喧燕舞的美态,顿时感觉即使没有吃到那些佳肴也值了。
    不过,诸女笑盈盈的眼里闪过的一丝狡黠,却又让他很是不解。
    郁心怡待诸女笑罢,得意地轻轻拍了一下手,只见传膳太监们,鱼贯而入,每人手里拎了一个木笼。
    凌云志数了数正好八个,心中疑惑,不解地望向诸女。
    诸女各个轻瞥他一眼,用手捂嘴,轻笑不已。
    传膳太监们挨个大开木笼,一一摆在桌上,正是自己刚刚烹炒出的菜肴,凌云志不解地望望桌上的空盘,又看看热气仍在的佳肴。
    郁心怡轻声笑道:“不用奇怪了,我们姐妹刚才只是每样菜拨出一些先尝尝鲜,呵呵,果然让人馋涎欲滴。大家快一起吃吧,否则馋虫都出来了。”
    凌云志这才明白过来,看看诸女盯着佳肴的馋样,朗声笑道:“诸位爱妻能希望,那时为夫的荣幸啊!干嘛要等我,呵呵,快吃吧。”
    一顿饭直吃的酣畅淋漓,笑声、赞美声不断,凌云志是香在嘴里,甜在心里。
    凌云志发明的烹炒技术,很快通过后宫大厨房的袍子们传到民间,很快引起了一场饮食大变革,连带着影响到了文化、种养殖诸领域,影响之深远,连凌云志也始料所不及。
    夜风习习,皓月当空,中秋桂月,月圆情浓。
    圆圆的明亮的月亮高挂空中,月光下的一切嫣然生香活色。
    夜色如花,幽香袭人,在凌云殿前的空地上,放着一张圆圆的桌子,桌上摆着圆圆的盘子,盘子里盛满各种圆圆的时令水果,圆桌的四周的太师椅上圆圆地围坐着十二位绝色俏佳人和一位潇洒不凡的英俊男子。
    凌云志正娓娓讲述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天帝也被嫦娥和后羿这种为乡亲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后来便封后羿为天将,于中秋桂月使二人重逢团圆,从此嫦娥和后羿在天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天帝还规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圆,以祝愿花好月圆夜,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诸女都被凌云志讲述的这段忘我的爱情传说所迷醉,纷纷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陶小萼惊喜地说道:“你们看,那天上好像真有桂树嗳!”
    凌云志好笑地说道:“这只是神话传说而已,大家大可不必认真,倒是那花好月圆夜,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颇是契合我们现在的情形啊!呵呵。”
    诸女纷纷望向自鸣得意的夫君,白眼里带着甜蜜。
    凌云志挨个望着诸位爱妻,笑道:“夫君把你们好有一比。”顿时引起了十二位美女的关注,想知道夫君到底把自己比成什么。
    凌云志悠闲道:“心怡好比兰花,为高品;芳华好比牡丹,为荣品;嫣儿好比水仙,为名品;灵儿好比芙蓉,为尤品;珊儿好比菊花,为逸品;月儿好比琼花,为奇品;吟儿好比茶花,为香品;云婉好比荷花,为静品;小萼好比梅花,为仙品;婷儿好比海棠,为佳品;蔷儿好比桂花,为灵品;喧儿好比桃花,为华品。十二朵偶落人间的仙界奇花环绕身边,在下何其幸也!花好月圆,神仙眷属,连老天都要嫉妒了,哈哈!”
    诸女见夫君弄出这么多的花样来夸赞她们,心里欢喜,笑靥如花,再联想到各自宫殿的名字,恍然而悟,原来在夫君的心里早有此一比了,可见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她们,温馨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真应了那句中秋桂月,月圆情浓。
    第二卷 塞外风云 第四集 汉国初建 第十一章 思想准备(1)
     更新时间:2008…6…4 20:59:56 本章字数:2379
    荀况的礼制之学终于成篇,凌云志欣然约了老师淳于髠和大师南宫吟,一同前往荀府一阅。
    荀府外观形制与他府相同,豪宅高墙,巍然屹立,豪华高大,宏伟壮观。而内里则布置的非常趋于自然,朴素淡雅,空灵秀美。院内翠竹杨柳、繁花似锦,小径回廊,优美幽静。
    轩北书房十分宽敞,干净明洁,几组本色书架,排满北墙,书架前则是一宽大书案,书案上笔墨三俩,东西两边四五个太师椅,书架上摆满纸简帛书籍,书香淡雅,南窗外一树芭蕉,数枝翠竹,依窗而栽,绿意宜人。
    荀况正捧书细读,闻声抬头,见书童引着凌云志、淳于髠、南宫吟而入,放下手中书卷,闲逸而起,迎上几步,轻瞥书童一眼,一双睿智而悠远的眼眸望着三人,优雅一礼,淡雅笑道:“凌公和两位大师前来,学生应当户相迎的,失礼了。”
    凌云志、淳于髠、南宫吟淡淡一笑,还了一礼,凌云志道:“是在下不让书童通知先生的,幸亏如此,才可得见先生阅书之雅状。”
    四人随意而坐,淳于髠一捋长须,笑道:“先生雅静,何必在意,此皆云志童心未泯之故。”
    南宫吟、荀况轻笑,凌云志倒是让师傅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淳于髠望见徒弟的些微窘态也不由笑了起来。
    凌云志洒脱一笑,开门见山说道:“得闻先生的礼制之学已经成篇,在下迫不及待地邀请了老师和南宫大师前来一览圣卷。”
    荀况谦虚地笑道:“何敢称为圣卷,浅陋之见而已。”起身,来到书案前,拿起案上刚才他正阅的书卷,回身递给凌云志,笑道:“还请凌公、两位大师斧正。”潇洒坐在凌云志身侧。
    凌云志仔细拜读了一遍,递给师傅,然后静默沉思书中所言,荀况也不打扰,悠闲地望着淳于髠阅读的神态。
    凌云志曾仔细研究过《荀子》三十二篇,对他的思想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为了及早促成荀况礼制思想体系的建立,为一统天下所用,凌云志甚至用《荀子》三十二篇的思想去影响他自己。现在阅读了他这篇礼制之学,明显感觉到受自己和领地的一些实际情况所影响的痕迹,不过更趋于完善,更富有弹性,免于后世执于一端的弊病。
    凌云志、淳于髠、南宫吟沉湎于荀况的礼制之中,时间飞逝,转眼间,一天过去了。
    接连两日,凌云志、淳于髠、南宫吟各自将自己关在书房中,仔细琢磨礼制之学的深刻内涵和其实用性。
    第四日,三人不约而同地聚到荀府,轩北书房与荀况探讨其所作的礼制之学。
    凌云志俊脸洋溢着喜悦的光晕,目光深远地望着荀况,笑道:“大师所设计的这套礼制思想,立足于儒家,博采众家之长,博大宏深,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对新的社会秩序进行了构思,合理而可行,为未来社会新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幅宏伟蓝图,对未来社会各项制度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大一统之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响深远之极啊!”
    荀况淡然一笑,道:“凌公太过赞誉了。”
    南宫吟一捋长须,眼中深邃而悠远,淡雅道:“先生所论博大深宏,在下试言一论,有不到之处,还请指正。”
    荀况儒雅一笑,道:“大师过誉,还请不吝赐教,学生洗耳恭听。”
    南宫吟也不客气,侃侃而谈道:“先生开篇即言,‘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贱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欲、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这段性恶论和欲望论二位一体假说,既有其独特性,又有其合理性,后文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可谓淋漓尽致,确如所言,人生不能无欲,而欲望之满足却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物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人类生存所面临及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不使满足欲望的追求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既适当满足人的欲望,又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就必须建立一种行为规范和一系列习俗,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
    ……
    随后南宫吟、凌云志和淳于髠又分别从文化的意蕴、制度的规范和社会的规范三个层面分别对荀况提出的礼制之学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补充见解。
    四人时而争的面红而赤,时而拍手相欢,时而高声以争,时而娓娓而谈,这一番讨论足足讨论了三天,足未出户,最后达成一致,凌云志、淳于髠、南宫吟欢欣而去。
    西元前312年,己酉,桂月二十九。
    《荀子礼制》印刷版终于面世,凌云志亲自作序,阐述礼制思想对现实和未来的深远意义,并劝勉后人,不可机械地曲解《荀子礼制》的内涵,免于执于一端的弊病,使礼制思想保有其弹性和先进性。
    淳于髠、南宫吟、郁林、公输梨、席季、施英、尹文等诸家大师,分别在序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留言。
    此书一出,天下轰动,诸子各家有褒有贬,儒家内部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各国王廷则对此书默然,不屑一顾。
    凌云志不管各国学者的反应,在整个领地、燕地进行了普及教育,并召开朝会部署各府各司参考礼制的思想研究制定未来国家的各项律令制度。
    在凌云志的大力推行下,礼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未来国家治理的两大法宝之一,为政通人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使汉国率先步入修文演武的文明、高速发展轨道。
    第二卷 塞外风云 第四集 汉国初建 第十一章 思想准备(2)
     更新时间:2008…6…4 20:59:58 本章字数:2360
    西元前312年,己酉,季秋初六。
    继《荀子礼制》一书激起千层浪以后,荀况接着又抛出了另一颗巨雷,《华夏族》一书正式面世。
    书中引经论典,旁征博引,探古寻源,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中原各国,还是边塞各族,都是三皇五帝的后人,大家都是一个民族,华夏族出身。华夷之分只是人为原因所造成,并激烈地抨击了以文化强行分割华夏族大家庭的言行,鼓励华夏族大家庭内应该文化交流,互通有无,共同繁荣。
    斯时,华夷之辩也就是华夷之别正盛,华夏一族的言论一出,立刻引来学者们的激烈争论,不过,面对《华夏族》一书中详实的论证资料,反对者也难以找出反驳的依据,只好从文化习俗上来进行反驳,一时间风起云涌。
    各国朝廷见凌云志不断弄出一些学问上的问题整风弄雨,反而对他彻底放心了,此人不研究军事,反而专门研究一些旁门左道的事情,可看出胸无大志,无意图谋他国之志,逐渐对他失去了戒心。
    凌云志更干脆,不但将《华夏族》一书,作为了各级学校的必读知识,而且更是组织起了一大批学者担任传播文化的使者,深入边塞各国,传授文字,教授知识,宣传礼制思想、华夏一族的理念。
    各国皆以其为疯子,凌云志顿时在辽东奇人、辽东圣人的外号外,又增加了一个辽东疯子的外号,传遍天下。
    凌云志毕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传播文化,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进程,对形成大一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识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都是后话。
    荀况待《华夏族》面世以后,悠然离开蓟城,继续各地游学的历程。
    随即凌云志又开始了对行府、军府、监察御史府各机构大刀阔斧的改革,为顺利建国开始铺路。
    改行府为枢政院,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设宰相,左、右相。
    设立八部,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农部、教部、商部,为主要的政务部门。
    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升降、调动、备案等事,设尚书,左、右侍郎,下统吏司、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分设郎中、员外郎二人。四司官员分掌如下:吏司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假使,员外郎其中有一人专掌选补流外官;司封郎中,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司勋郎中,掌官吏勋级;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
    规定官员的选授制度是:郡守、侍郎以上者由国王亲自选授,郎中、郡府各机构的官员、县令以上者由宰相,副宰相合议后,枢政院提名呈报国王御批,吏部听制授官,以下者由吏部根据其身材、资历、才能、功劳、德行、言辞、书判诸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