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华异史 >

第195部分

中华异史-第195部分

小说: 中华异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氏疑惑的问道:“洋和尚?”
    张献忠说道:“就是刚入成都时抓住的那两个来川中传教的洋和尚,一个叫什么利累斯,另一个叫安文思,他们不是说在传播什么主的福音吗?我把他们带来给曌儿看看,也许外来的和尚真的会念经呢1
    片刻之后,两个身材修长、金发碧眼的洋人被领了进来,在亲兵们的呵斥下,二人立刻跪下给张献忠和陈氏行礼。
    陈氏疑惑的问道:“他们……他们能行吗?看起来他们长得奇形怪状的,莫要惊吓了曌儿。”
    张献忠回头看了眼仍旧昏迷不醒的儿子,随后叹道:“恐怕他们是吓不到曌儿的。”他看着跪在那里的两人,语气变的阴沉了许多,他说道:“你们给我听好了,要是你们医不好我的曌儿,你们就去给他陪葬!陪葬,你们知道吗?就是砍掉脑袋,跟曌儿埋在一个坟墓里1张献忠边说边用手在脖子上比划着,恐吓那两个洋人。
    跪在张献忠面前的这两个洋人并不是一般的商人,也不是冒险家,他们全都是从欧洲远道而来,到中国传教的传教士,一个名叫利累斯,另一个名叫安文思,他们都是耶稣会会士。他们在澳门停留了一年,在学会了汉字后,便北上北京,在北京呆了两年,学会了官话后,便又转道入川,随后就在四川停留下来,一边与官府中人结交,一边则利用与官员们的私交,在成都一带传教,直到张献忠入川之后,他们才停止传教,因为他们被张献忠的兵抓了起来,并被关入监狱,若非张献忠想见识一下洋和尚有什么法术的话,恐怕他们二人已死在了监狱里。
    相比之下,安文思的汉语说的要好得多,他马上就听明白了张献忠的意思,于是赶紧说道:“万能的主一定会保佑好人,皇帝陛下是好人,小皇子也必定是好人,请皇帝陛下放心,小皇子一定没有事的。”
    安文思与利累斯来到床前,他们盯着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的小孩,片刻之后他们就意识到,张献忠交给了他们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在他们看来,躺在床上的这个小孩根本就已经快要咽气了,目前已经没有任何可能复苏的迹象了。
    他们两人对望一眼,随后用拉丁语快速的交谈起来。
    利累斯最先开口,他问安文思:“看起来我们恐怕无法救活这个可怜的孩子了,上帝似乎已经准备召回他的羔羊。”
    安文思抓了抓脑袋,小声说道:“不行,绝对不能让皇帝知道我们救不活他,要是让他知道了,也许我们马上就会被砍掉脑袋,那样一来,我们就无法完成教廷交给我们的使命了!”
    利累斯问道:“那怎么办?”
    安文思说道:“看起来这个小孩似乎是发热,我们应该尽快给他散热才行。”
    利累斯问道:“你能行吗?”
    安文思点了点头,说道:“我在西班牙的时候跟一个医生交往过几天,知道一些医术。”
    张献忠见二人在床边嘀嘀咕咕了半天,有些不耐烦了,他说道:“你们在那里说什么?莫非在想办法逃跑?”
    安文思转头说道:“不,陛下,我们是在商议治疗方法。”
    “商议妥了吗?”张献忠问道。
    安文思道:“是的。我们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给小皇子殿下散热,因此必须将门和窗户全部打开,并用烈酒为小皇子擦身。”
    “万岁!万岁!”门外一个声音响了起来,将张献忠的注意力又引出门外。
    汪兆龄奔到门外,跪下奏道:“启禀万岁,南边的镇虏军又派人送来一封信,要咱们投降。”他双手托着一封信,呈到张献忠面前。
    张献忠斜眼瞧着那封信,鼻子中冷哼一声,说道:“岂有此理!如此狂妄之辈,老子还是第一次见到!”他看着汪兆龄,问道:“那送信的人呢?杀了吗?”
    “这个……”汪兆龄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他喃喃道:“那人是用硬弩将信射到我军营寨之中的,故而没能将其抓住。”
    “饭桶!”张献忠咆哮道,“欺我大西无人!”
    汪兆龄战战兢兢的问道:“那我军该如何回话,继续辱骂他们吗?”
    张献忠道:“去,传我的命令,全军集结,准备出击!今日老子要亲自上阵撕杀一番,揪下几颗敌军的人头来祭天,为曌儿祈福1
    张献忠回头对陈氏说道:“这两个人就交给你了,我的这几个亲兵也留在这里,你要监督他们把曌儿治好1说完,他便走出屋子,领着汪兆龄向院子外走去。
    汪兆龄跟在张献忠的身后,他几步赶上,小声问道:“皇上,臣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不当问?”
    张献忠道:“有什么话就说吧,别那么婆婆妈妈的,象个娘们儿!”
    汪兆龄问道:“臣不明白,如今我军缺乏粮草,兵士们已经无心作战,每日都有大批兵士逃亡,为何皇上对于镇虏军的提议不予答复呢?假如我军假意投降,然后跳出官军的圈子,顺流而下,进入湖广,那么我军就能逃得生天,皇上为何不这么做呢?”
    张献忠停下脚步,转身骂道:“你个蠢货!你以为那官军都是傻子?当年老子虽然在湖广投降了官军,可是那是迫不得已,后来老子恢复了实力,不又反了吗?况且今时不比往日,那朝廷知道我降了又叛,因而必然有所顾忌,他们现在来招降我,肯定没安好心,如果不是设下圈套让我钻,那么就是他们也撑不下去了,所以才希望我马上投降,他们也好就此了结战事。今日老子就要领军前去撕杀一番,试探一下他们的虚实,看看是不是真的撑不下去了,如果是真的,那么老子就一鼓做气冲过川江,经过贵州,然后直接打到云南去!”
    “云南?”汪兆龄摸不着头脑,“云南离此甚远,我军又人生地不熟的,恐怕还不如去湖广。”
    张献忠从袖子里取出封信,交给汪兆龄,说道:“你看看吧,这是从云南来的信,前天刚到。”
    汪兆龄接过信一看,有些惊奇,说道:“原来是皇上的义父龙在田大人写来的。”
    “屁的义父!”张献忠骂道,“那龙在田本是云南的土司,后来随着官军到谷城驻防,说是协助老子绥靖地方,可实际上却是被派去监视老子的。他见老子实力强大,便想巴结老子,老子当时心想,多个朋友总比多个仇人好,便拜了他为义父,可实际上,在老子的心里,他连个屁都不是!如今云南沙定洲造反,把沐天波全家杀了个大半,龙在田见势不妙,就投奔了沙定洲。他这个人老子知道,也是个心比天高的家伙,不甘久居人下,便想引诱老子率军去云南,好给他火中取栗,老子当然知道他想干什么,既然他这么巴结老子,老子也不能让他失望啊!等破了官军的川江防线,老子就去云南当云南王!”
    汪兆龄眨了眨眼睛,问道:“如今南边和东边被官军封得严严实实的,那龙在田竟然能将信送来?这可真不简单!”
    “屁!”张献忠显然不喜欢汪兆龄长他人志气,他说道:“那龙在田手下有个小将,名叫阿来婆,他本来是川西金川一个土司头人的奴隶娃子,后来逃到云南,就被龙在田收留。阿来婆这个家伙别的本事没有,就是熟悉川西的地形,而且善于走山路,他带着几个人走到南边,见官军将路全部封了,就绕道从川西的山中翻了过来,这才将信送来。”
    “原来如此!”汪兆龄恍然大悟,他追问道:“那皇上的意思是领军突围,向南进入贵州,然后入云南?”
    “对,就是这么回事儿!”张献忠说道,“只要试探出官军虚实,老子就领军急走,当年老子之所以能跳出杨嗣昌布下的套子,就是靠着这个‘急走’二字。”他看着汪兆龄,问道:“如今兵士们怎么样了,能走了吗?”
    汪兆龄道:“吃了马肉和那些战死的人的肉之后,兵士们已经恢复了些力气了,应该能够走了。”
    张献忠想了想,又问道:“可望他率军攻打秦良玉,如今回来了吗?”
    汪兆龄摇头道:“还没回来,不过孙将军领了五万人去攻打两座小小的土寨,应该没什么困难,况且兵士们都知道,那两座土寨里囤积着从我军那里抢去的数万石粮食,自然是人人奋不顾身的往前冲,歼灭秦良玉实乃轻而易举。”
    张献忠说道:“你派人快马追上他们,告诉他们,如果三天之内还攻不下来,就立刻回师成都,不得耽搁!”
第二十三节 巾帼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描绘的正是四川道路的艰难,不过,这句诗放在四川的边缘地带是合适的,但如果将这诗放到四川内部就不大正确了。
    四川是一个内陆盆地,其四周是崇山峻岭,与外界的交通十分不便,因而其地理位置相对来说就比较孤立,但其内部却是较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一些山地丘陵,交通条件比较便利。在川中地区,由于长江及其支流所组成的水运系统较为发达,内水涪江,外水岷江,中水沱江交汇于长江之中,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沟通着成都与重庆之间的交通,因而成都与重庆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整个水运系统的枢纽,而且凭借地理条件的优越,成为了整个四川的经济、政治中心。
    四川的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四川的防御特点,要想防守住四川,不能把军队放在川中,而应将主力放在那些山岭峡谷之外,只有依托这些外围防线,四川才能有效的抵御外来的军事力量。一旦外来的军事力量突破了四川的外围防线,那么四川就无险可守了,而那从川外进入川中的军队一旦到达平原丘陵地区,就立刻摆脱了“地利”上的被动,能够很顺利的拿下整个四川。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张献忠才会在川北布置众多军队,这一方面可以有效防御北边的军事威胁,而另一方面则可以为自己北出陕西奠定基础。不过,由于张献忠在川东与川南连吃败仗,使得他的兵力捉襟见肘,所以他不得不将北边的军队撤回成都一带,全力防守成都。这样一来,整个川北就成为力量真空地带,为镇虏军的南下四川创造了必要条件。
    此刻,镇虏军的沈猛将军正领着一万五千名镇虏军顺着一条大河向南急进,准备按照林清华在信中的吩咐,由北面夹击成都。虽然镇虏军的人数仅仅只有一万五千人,可是他们的身后还跟着近两万名民夫,他们运载着大量的军械与粮食,与军队一同南下。
    沈猛从几名川北向导那里知道,自己现在已经进入了四川的腹地,而且离成都已经不远了,据向导估计,最多再走三天,就能赶到成都东北面。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将沈猛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他抬头望去,却见两名探马正催马快速奔向这里。
    那两名镇虏军探马在沈猛跟前停下马,其中一人说道:“报告将军,前方三十余里处发现两座土寨,而那土寨正被一支军队围攻,他们打的是大西的旗号。”
    “哦?”沈猛闻言一惊,因为这一路南下,并没有看见张献忠的人马,此时在前方忽然出现了大西军,那么就是说,已经快要与张献忠接触了。
    他马上命令身边的一名师长:“你快去传令,部队立即做好战斗准备,一万人为前锋,五千人护送辎重跟在后边,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随意下达开火命令!”他向那两名探马说道:“你们再去探来!一旦侦知敌方虚实,就立刻返回报我!”
    两名探马不敢怠慢,当即拨转马头,催马向西南方奔去。
    沈猛知道此时已经不容他犹豫,他立刻领着一个师跟在那探马后面,向着西南方急速行去,走了十多里时,终于能够听见炮声了,不过,那炮声显然稀疏的很,最多不过三四门炮而已,一个时辰能够响二三十声就不错了。
    两名探马很快奔回,他们说那些土寨之上挑得是大明帅旗,而那攻打土寨的大西军的帅旗则是“孙”字旗,看起来应该是张献忠四义子之一的孙可望。
    沈猛心中盘算片刻,随即下达命令:“全军立刻加快速度,猛攻围寨大西军!”
    一万镇虏军急速向前推进,一路之上遇到几股大西军的游骑,双方并未发生战斗,因为那大西军的游骑知道对方厉害,他们一看见镇虏军的军旗,当即策马奔走,不敢有片刻的停留。
    等沈猛领着镇虏军奔到土寨之前时,却惊奇的发现,那些包围土寨的大西军已经向南退却,空荡荡的土寨外,只剩下了数千具尸体,还有那满地的兵器旗帜。
    沈猛命令部下打扫战场,而他自己则领着数十骑前往土寨问话。
    来到土寨前,沈猛却见土寨寨门仍旧紧闭,土寨的寨墙之上则站满了手持长矛的兵丁,在寨门楼上,还可以看见几门大炮。
    那守卫寨墙的兵丁见沈猛走近,便大声问道:“咄!来者是何人之军?”
    沈猛骑着马向着寨墙上抱拳道:“我乃大明楚国公镇虏军部下沈猛,此次奉令由陕西南下四川,准备剿灭张献忠流寇,方才见有人围寨,又见寨上悬挂大明战旗,便率军前来相助,却不料那张献忠贼军胆小如鼠,一见我军便逃之夭夭,倒免了我一番工夫。”他顿了一顿,又道:“我见贵军似乎应该是这川中主军,熟悉地形,而我军则是从外地远来的客军,人生地不熟,故而希望能与贵军联手向南进击,一同剿灭张献忠!还望这位兄弟快去禀报你家将军,就说沈猛想拜见他!”
    那兵丁见来人确实打着大明军旗,虽然他们的军服有些古怪,但刚才张献忠军队调头逃跑那可是他亲眼所见,因而他立刻转身跑下寨墙,去向寨中将军通禀。
    沈猛等了好一阵,那兵丁方才奔回,他大声喊道:“请将军命贵军向后退出百丈,我家将军方可出来与将军见面!”
    沈猛回头向亲兵吩咐几句,亲兵便奔向军队,片刻之后,大军后退百多丈,沈猛则只留下五十名亲兵,在寨门外十余丈处等候守寨的将军。
    半盏茶的时间过去,那紧闭的寨门终于打开,一队百多人的兵丁手持长矛奔了出来,将沈猛等人围住,紧接着,一名骑着黑马的将军在一群兵丁的簇拥下走出土寨。
    那将军向着沈猛一抱拳,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