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49部分

大唐军魂-第49部分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十六章 火药
    傍晚,李业诩带着李成和李万出城,秘密地来到队员们的安置地。
    队员们设置的暗哨隐蔽的挺好,李业诩偷偷摸摸过来离的很近了才找到哨位,潜伏的哨兵却是早一步先发现他们三人。这时候正是隆冬日子,草木枯黄,且天气寒冷,队员们的暗哨能布置的如此隐蔽实属不错了。
    李业诩把暂停演练,到长安城里休整的消息告诉队员们。
    多天紧绷着神经的队员们一下子心情放松了,冷静的脸也都露出了欢欣的笑容。
    只是李业诩告诉他们,进了城后不能离开驻地,每天的训练不能少,且不可露出行踪,不可让人知道他们这一群人进驻,年节时也不准有任何异常的举动,不得主其他人知道他们的存在,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
    进城也是一次行动的演练,时间还是选择在夜半时分,陆续通过攀爬城墙进入城内,避开街上巡逻打更人员,在天亮前抵达休整驻防的园子。
    接下来日子,这所园子的大门没有开过。队员们在院内进行一般性的训练,而格斗等则在房内,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着。李业诩和苏定芳、郑仁泰三位主官则轮流在园内值班,只是李业诩还无家室,让苏定芳和郑仁泰两位有家室的人多回府陪陪家人。
    ---------
    这天,天气晴好,虽然气温还是比较低,但暖暖的太阳照着,还是让人感觉很是舒服。
    李业诩带着李成和李万,还有另外两名亲卫,往终南山而去。先到训练营,安排好队员们离开后的善后事项,一切妥当后,再往宗圣宫而去。
    说来也巧,孙思邈出门一段时间了,昨天才回来。
    孙老道亲自接待了李业诩。
    “李公子,年关将近,为何还往贫道这儿跑啊?”孙思邈看着李业诩带来的礼物,心里知道李业诩是为何而来,明知故问道,“公子应该知道贫道从不收礼的…”
    李业诩上次来时,就和孙思邈说,打算着把流云小道带走。
    孙思邈经过一番思虑后也同意了。
    “孙道长,翼这次是另有一事相求,”李业诩这次和孙思邈要求的却是另一件事,“这些只是一些关于医理方面的书籍,在下没有太多时间研习,想必放在道长这里,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公子客气了,即是医书,那贫道就收下了,”孙思邈也没道谢,“有何需要贫道相助的,请尽管说。”
    “待过了年后,在下想差几个人到道长这儿学习医术,不知道长可愿教授?”
    这训练过程及以后打仗时候,定是会有伤亡的情况发生,队里也需要有几个懂医术的人员,虽然李业诩略懂一些伤病的基本救治,也曾把这方面的知识教给队员们,但那只是外伤的一些处理和包扎,医术的一些皮毛而已。派几名队员到孙思邈这里学一下也是有必要的…若孙老道同意教授,过段时间后,或许另外的要求他也会答应。
    “这个…”孙思邈沉思了一会,“既是公子相求,当然可以,贫道记着公子说过的话,医术应教于人,使之发扬光大。”
    “那,翼就多谢道长了,”李业诩恭敬了行了一礼道。
    这时,小道童流云在殿外鬼鬼祟祟地探着头,脸上看去却很古怪。
    孙思邈也看到了自己的徒儿在外面探头探脑,当下站起了身说道,“李公子,贫道需去做功课了,你请自便吧,你的事,贫道不会再阻止,以后小徒就烦请公子多多关照了,”说完一施礼,转身走了,也不理会外面的流云。
    看到孙思邈走了,流云快步冲了进来,一脸兴奋地对李业诩说道,“李公子,去看看我试制出来的东西。”
    说罢,拉起李业诩的手就跑,李业诩这才看清,小道士的眉毛都没有了。
    流云把李业诩来到一处偏避的殿房内,打开一个挺大的木箱子。李业诩一看,好家伙,竟然是满满一箱的黑色粉块状药物,一股熟悉的火药味扑鼻而来。
    “李公子,这是小道按您说的改进配方研制出来的火药,还加了点蛋清和其他粘合的东西,我已经试验了几次,效果不错。”
    “你脸上是怎么回事?”李业诩指着流云看着异样的脸说道。
    “眉毛被火药烧掉的了,连头发也烧掉一些,小道没想到这东西这么厉害,还好头发没烧光,”流云有些尴尬地挠挠头。
    李业诩抓起一把火药,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除了火药味,还有一点淡淡的鸡蛋味道。
    “你把这么多火药放在这儿,还有谁知道?”
    “这是小道的卧房,没有其他人知道了,”流云有些洋洋得意。
    “你睡觉的地方?”李业诩惊讶地张着嘴,这小道士也真不知道危险,和这么一箱火药相伴而眠,万一不小心发生爆炸,整间屋子都要被炸飞,到时连尸体都找不到了,那一切都玩完了,“你得找另外一个地方隐藏起来,放这里太危险了…”
    “公子,我们先去试试效果如何吧,”流云不理李业诩的惊讶,一脸兴奋地怂恿道,“如果不好,我再改配方试试。”
    装了一大罐火药,流云锁好门,一行几人来到离道观比较远的一个山谷。
    流云抓了一把火药,放到一块石头的凹处,点着一支香,小心翼翼地凑上去,点着了马上跑开了,火药很快地烧起来,冒出很大的烟和火,一会就烧完了,没多少残渣留下。
    “还不错,改进的很成功,”李业诩看到现在的火药比上次试制出来的好多了,称赞了流云几句,“我们来试试威力如何!”
    “少爷,这是拿来变幻术用的?”李成指着流云手上拿着的那罐火药问道。
    李业诩白了一眼这个没有更深层次想法的忠仆,一脸神秘地说道,“一会少爷变个幻术给你们看看。”
    吩咐另外一名亲卫去边上山上找来一段手臂粗细的竹子,用刀子割成几段,取两端封闭的一段,在一端穿个孔。
    李业诩吩咐那名亲卫把火药装到竹筒里,用木棒轻轻地捣实,装满,最简单的炸药就制作成了。
    可这引信之类的可不太好制作,直接上去点太不现实,李业诩不知道这东西威力如何,说不能把一只手炸飞,他可不想出现这种惨剧。
    李业诩想了会,没法,只得用一个不太理想的方法。
    把装有火药的竹筒放在石头上,用火药堆成细细的一条长线状,从竹筒开口处往外延伸近两米。
    让所有人都躲到石头后面,吩咐李成过去点着末端的火药,点着后快速逃离,躲到安全地方。
    李成看到李业诩如临大敌般,心里有些嘀咕,也不知道这东西有何危险,但也依李业诩的吩咐躲了起来,火药“嗤嗤”地很快烧起来…
    “轰,”一声巨大的响声,竹片的碎屑四处乱飞,还有被炸碎的小块石头碎片,边上林子里的鸟儿都被吓的全飞走了。
    除了李业诩,其他人都吓的脸色发白,这声音比夏日里打雷的声音还要响很多。李成更是吓的发呆,若爆炸时还在边上,不知要被炸成什么样子。
    李业诩却是满脸掩饰不住的欣喜,“哈哈,终于成功了!”
    又装了一个更大的竹筒,压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这次换成李万上去点。
    李万有些胆战心惊地上去,点着了马上回跑,找个地方躲起来。
    “轰…”更大声音的一声巨响,石头被炸成多块碎片,一些则飞上半空…
    众人更是目瞪口呆,连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研制火药的流云小道,也不知道这玩意装在竹筒里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李业诩也稍稍地和众人讲了火药为何有如此威力,却没告诉能在军队中作为杀人利器使用,流云等人听了也似懂非懂。
    李业诩从流云房间内拿了一大罐火药,压实,密封好,叫李成小心地拿着,带回府里。
    原本是打算把流云也带走,孙思邈知道李业诩有这个意思,也没反对意见。但李业诩想,现在把流云带走,没有太好的安置地方,不如先让他呆在道观里,还有机会多试验几次。
    火药的事还没告知李世民和李靖,李业诩本是想待研制成功了,再告知他们为好。也知道依眼下大唐的生产力,还不是大举开发火器的时候。但如今有了成品的火药了,这事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得要把情况告诉李靖了,具体的事儿,让李靖来安排处理。
    待练兵的事儿有暂时的结果,自己有可以支配的时间后,再花精力来研究火药和炸药。
    但流云这个人,还有几位曾参与火药研制的小道们,必须得派人保护起来,也可以说监看起来,无论如何这火药的制作技术不能流传出去。
    吩咐流云找个另外隐蔽的地方放置火药,保管好。今天的事儿不要对旁人说,这火药的事也不能让不相干的人知道,更不能让人知道配方。
    也嘱流云继续研制火药,进一步加大硝石的用量,几种物质的配方争取做到最佳比例…   
第四十七章 两位大佬要做啥?
    队员们隐藏的园子整天大门紧闭,没有人知道里面还有这么多人儿呆着。
    园子里也没有其他的闲杂人员,日常的一切事儿都是队员们自己打理,各种物质上的供应都是非常充分。每天只有强度不太大的训练,没太多的事儿,队员们都有些不习惯,这日子过的太安逸了。
    平时也只有一位主官负责日常管理及训练。年关快到了,李业诩本想让苏定芳和郑仁泰多去陪陪家人,毕竟自己还无妻儿家室,且后世也是大多时间呆在军营里,早已经习惯了单调简单的生活。
    只是出乎李业诩的意料,进了城,这事儿还挺多,每天都忙碌着,竟是没有什么闲下来的时候,连郑燕都没空去找。
    李业诩只得和郑仁泰透露了李世民要他暂缓完婚的事。
    郑仁泰早已知道李业诩和郑燕已经订婚,并准备在年后完婚。
    如今听到这消息,郑仁泰心里也有些吃惊,第一感觉也是李府要悔婚,但又觉得李业诩不会是如此一个人。待李业诩讲了大概的事情经过,稍做思考,加上这段时间对李业诩的了解,也释然。趁回府时与父母及妹妹透露这个消息的。郑府家人颇感意外,但也没有办法。
    李靖听了李业诩关于火药情况的汇报后,马上派了几个人到宗圣宫,扮作道士陪伴在流云身边。
    稍后,李靖也和李业诩密议了一些事,要求李业诩把上次和李世民讨论开发南方及募兵制的事儿,再好好构思一下,并写份详细的东西出来。
    李业诩愕然中有些不明所以,李靖也没说明是何用处。
    -----------------------------
    三天后,李靖带着李业诩到房玄龄府上拜访。
    在房玄龄书房,两位当朝的尚书仆射客套了几句后,屏退所有下人,并关上所有门窗。
    “贤侄,当日你和皇上议论了一番大力开发南方,特别是开发江南的话题,还有关于人口的问题…后来皇上也和我们几位作了细谈,”房玄龄先开口问李业诩,直接就说到正题,“贤侄此番论调可是非常人能及,实出很多人意料之外,我等今日还想听你详讲。”
    李业诩一愣,又是这个话题!
    只觉得此事定不简单,眼前两位在朝堂上举足轻重的大佬都过问起此事来,又是为何?难道…李业诩心突突地跳了起来。
    “房伯父高看侄儿了,那翼也就说说心中不成熟的想法,也请祖父和房伯父指正,”当下也就把这几天以来深思熟虑的一些想法都说出来。
    “听闻祖父言,今年风调雨顺,全国粮食大丰收,各地粮仓都满了,百姓家里也都有充裕的存粮,斗米不过三四钱,此乃天大的好事。国之根本在于民,民犹以食为天,今天下富足,百姓安居乐业了,社会也就安定了。然而…”
    李业诩看着两位盯着自己看的朝堂大佬,有些不自在,吞了口唾沫继续说道,“若明年有天灾,或者战乱,能否再有今年的收成?这是个未知数。如果收成不足,各地粮仓还能否充盈?各种物价是否还会如此便宜?百姓家里是否还有存粮。,不得而知,饿死一个人,几天时间足矣,可是种庄稼却需要几个月或者半年、一年,才可有收成。若要保持粮食的稳定增产,必须改变目前靠天吃饭的现状,改善产量低下且不稳定的种植模式…”
    “要有效增加可耕种的面积,并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改进种植方式,引进高产物种…”
    李靖已经听过李业诩的这些话并没表现的很惊异,而房玄龄听着从李业诩这样一个少年人嘴里说出如此的话,已经是大为惊叹,如此少年人有这样的心思,难怪会得到皇帝的赏识。
    “关中地区有效耕地面积已经没有更多扩增的余地,且这些地方土地不够肥沃,相对于南方,气候寒冷些,作物可生长时间短,雨水也不充裕,引水灌溉不太方便,许多田地是靠天吃饭,种植成本高,但产量不高…”
    “而江南及比江南更南的南方,气候温暖,土地异常肥沃,且雨水充沛,河道密集,灌溉方便,非常适合大面积种植各种作物。翼听说大部分地方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因雨水多,适合种植产量更高的水稻。可以眼下南方种植的作物还是以粟、麦为主,生长周期长,产量低,必须推广种植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水稻,培育优良品种,并以稻麦复种。再把中原当前成熟的种植经验在南方推广,如此粮食产量定会稳定地增长,”李业诩娓娓而道,汗,隐约记得相似的内容和李世民都讲过了。
    接着李业诩把他所知道后世江南那繁盛的景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直把房玄龄和李靖都说的一愣一愣的。
    眼前的两位当朝仆射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而房玄龄还不时地动笔记着什么。
    “江南如今有一定程度的开发,更南的岭南很多地方还是蛮夷之地,交通不太方便,人口不多。若朝廷加大开发,经济必然会发展起来,人口也会快速增长,再把道路修筑起来,荒废的土地有人耕种了,自然就不是蛮夷之地,”李业诩知道南方也多山,逢山筑路倒是件难办的事儿,更细的事情就不是他去操心的,自有各部官员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