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126部分

杂谈-第126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相继触雷,于是,德军统帅部被迫停止扫雷作业。8月2日夜间恢复扫雷,掩护兵力则在厄塞尔岛和戈茨卡桑登岛海域,和斯文卡…许加尔纳群岛与达格罗特半岛之间展开。8月3日晨,德国扫雷舰开始清扫伊尔别海峡南水道。截至8月5日傍晚,德军利用晴好天气,完成了直至里加湾的扫雷作业。俄舰曾多次试图阻止德军扫雷,但未成功,最后不得不全部撤回蒙海峡。8月6日晨,德国突破兵力突入里加湾,但由于面临愈来愈大的水雷威胁和俄英潜艇积极作战,被迫中止了伊尔别海峡战役,并于8月8日撤出里加湾。战役任务一项也没有完成。德国舰队损失惨重:2艘驱逐舰和3艘扫雷舰触雷沉没;1艘战列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和1艘扫雷舰被击伤。俄国舰队损失2艘炮舰。伊尔别海峡战役失利表明,防御一方若大量使用水雷和潜艇,进攻一方则需以大批兵力(首先是扫雷舰艇和反潜舰艇和反潜潜舰艇)来保障战列舰作战。□ 本刊特约撰述 宋 涛
甘古特级舰基本性能数据:(括号中为现代化改装后)
标准排水量:23400吨(25464吨)
满载排水量:25850吨(26700吨)
舰长:181。2米(184。86米)
舰宽:26米(27。3米)
吃水:8。4米
动力设备:4轴,25座(12座)亚罗式锅炉,4座帕森斯式蒸汽机,42000轴马力(设计),
50000轴马力(实际)(61000轴马力);
燃料:1000…3000吨煤(1170吨油料)
最大航速:23节(设计)/24。6节(实际)
续航力:5000海里/10节 4000海里/16节 900海里/23节
装甲防护:主装甲带170…227毫米 舰首127毫米 舰尾102毫米
内装甲带 首炮塔与尾炮塔之间76…102毫米 舷内装甲279毫米
甲板76毫米(36毫米附加装甲)
炮塔254…305毫米 炮廓127毫米
指挥塔254毫米
武备:主炮 四座三联装305毫米/52 炮
副炮 16门120毫米/50炮廓炮
高射武器 2门76毫米高炮 
4门47毫米高炮(6门45毫米高炮)
8挺高射机枪 (二战期间在跑塔顶部加装了6门76毫米高炮)
鱼雷 4座457毫米(18英寸)鱼雷发射管(水下)
甘古特级战列舰舰名变更
甘古特(1911年)——十月革命(1925年5月27日)——甘古特(1943年)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1911年)——马拉(1921年5月31日)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1943年)——沃尔霍夫(1950年)
塞瓦斯托波尔(1911年)——巴黎公社(1921年3月3日)——塞瓦斯托波尔(1943年)
波尔塔瓦(1911年)——米哈伊尔&;#183;伏龙芝(1926年1月7日)
第132章东方传奇:骑兵
           萧萧骏马鸣———战马:上天对勇士的恩赐 
马几乎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佳的战斗礼物。它力气大、速度快而且温顺忠主,长背天生适合坐骑。当马匹开始和战士结合,历史上强悍的战争机器———骑兵诞生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道出了马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位置。 
英雄在马背上书写着历史,历史也刻下了名马留下的足迹。今天的青海河曲马、内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向前追溯,它们的前辈在历史上可都是战功赫赫,即光照史册的“汗血宝马”、蒙古马和“天马”。 
汗血马体格健壮,姿态优美,走山路如履平地,过大河犹如蛟龙。汉朝时,朝廷当局为改良中原地区的马种,曾派使者用一尊纯金造的马去换西域的优良马种大宛马,结果未成,后来还是用武力抢来了该马马种,放牧于青海一带。这种马血管外张,奔跑流汗时看似流血,故称汗血马。这些马为汉朝征讨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 
蒙古马是世界名马之一,在世界各地享有较高的声誉。蒙古马个头不算高大,但耐力却是全世界最好的。当年成吉思汗的大军骑跨蒙古马,所向披靡,横扫欧亚大陆。在成吉思汗的铁流中,每位骑兵拥有数匹蒙古马轮换骑乘,不要一切辎重,席地而卧,刺血而饮,翻越高加索山,神速攻入伏尔加河流域,大败俄罗斯大公的联军,直抵匈牙利边境。 
“天马”就是今天的伊犁马。西汉时期,西域乌孙就出产良马。乌孙国常常向汉朝的皇帝进贡良马。汉武帝非常欣赏乌孙马的优良品质,并亲笔赐名“天马”。此后,乌孙马便有了“天马”的美誉。从清朝收复新疆到19世纪90年代的100多年中,清政府在伊犁各地建立多处马场,培育该马的良种,以供军需。清军乘骑伊犁马之后军威大振,声震八方。 
露重宝刀湿———马刀:划出了多少江山 
雪亮的军刀,矫健的骏马,威武的骑士,马队在古阴山脚下纵横驰奔,卷起滚滚黄尘。骑兵最经典的斩劈技术表演开始了。在开阔地上,150米的距离内竖着高低不同7个人体目标。一位骑手策马而来,在疾速奔驰中,从刀鞘中抽出马刀举过头顶,挥刀砍下。瞬间,模拟的人头滚落尘埃……这是电视剧《最后的骑兵》中的精彩一幕。 
马刀是骑兵的主要兵器,很多马上得天下的王朝都是用马刀划出了江山。汉高祖刘邦白登被围后,为了增强骑兵战斗力,汉朝发明了利于砍剁、单面开刃的马刀。对匈奴以骑射为主的骑兵来说,一旦近身格斗,也只有挨宰的份。汉朝休养生息后,汉匈大战终于爆发。当时卫青任大将军,统数十万众,长驱数千里,直扑大漠。匈奴兵不愿放弃传统的优势骑射与汉军拔刀对砍,采取“退中打机会”的战术,不与汉军近战。卫青则出精骑直扑敌主营,攻其所必救,尔后以大军掩杀。精骑是从住在边境的汉人中选出精骑术、善格杀的壮丁组成,每战必先出动咬住敌军主将。匈奴兵只好与汉军硬扛,汉军则发挥近战优势痛歼敌军。正是有了配备马刀的优秀骑兵的支持,后来才有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始有强汉,后有盛唐。当时强大的唐骑兵高举着马刀,身体同马背成45度夹角,一路砍杀,中亚。对唐帝国的势力范围而言,马刀就是开路先锋。再后来,马刀一直都是骑兵的必备武器,直到后来的人民解放军。解放后我军唯一的制式骑兵军刀叫作65式骑兵军刀。它是1965年由南京某军工厂生产并列装的。该刀的前身为抗日名将彭雪枫所设计。1941年新四军第4师组建骑兵团,战术、技术师法苏联红军骑兵,称为“红色哥萨克”。但自幼习武、精通刀术的师长彭雪枫却没有采用苏军的高加索式马刀,而是博采众长亲自设计了一种马刀,刀身颀长,刀背轻薄,锋利异常。骑兵战士们爱不释手,称之为“雪枫刀”。在1942年洪泽湖地区沙山集一战中,骑兵团仅用9分钟即将300余名日军砍倒大半,80余名日军因恐惧而投降。 
快走踏清秋———马镫:骑战升华的阶梯 
马镫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骑乘用马具的完备,因而在军事装备发展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还未出现高桥马鞍与马镫。没有这两件物品,骑兵无法与坐骑紧密结合,全靠双腿夹住马肚。骑兵一旦受力,很容易从马上滑落。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因此当时的骑兵都是依靠机动力进行侧面骚扰的轻骑兵,战场上真正的主力是战车和步兵。直到汉代出现高桥马鞍和马镫,骑兵才能使用刀和枪,才真正成为战场主力。最初的马镫只有单独的一个,用于帮助骑手上马。骑手上马之后,马镫就没有实际用途了。后来在原始马镫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制作出真正的马镫,就是现在大家很熟悉的双马镫。 
马蹬的发明几乎可以和轮子的发明相提并论。在军事上,它使骑兵上下马迅速,人骑在马上不易坠地,控制战马更加自如,骑马的姿势也更加潇洒自如。马镫解放了骑兵的双手,增加了战斗力。有了它,骑兵可以更轻松地在马上做各种动作,人类战争史才真正迎来了骑兵无敌的年代。另外,马镫的发明才使得重骑兵的出现成为可能。穿上了厚重盔甲的骑手必须踏住马镫才能稳住身体,保持平衡。骑手们借助于马镫还可以把速度转化为强大的前向力,用长枪长矛轻松地把步兵身上的重铠甲像捅纸一样刺透。 
百战穿金甲———重甲:破灭了的无敌神话 
当重铠甲与骑兵结合,重骑兵便在历史舞台上闪亮登场了。大规模的带甲骑兵轰轰烈烈地向对方阵营践踏而去,就像一个浮动的城堡,给步兵带来的不仅是伤害,还有心灵深深的恐惧。 
在我国,最早投入实战的重骑兵是在西汉,规模甚小。当时汉与匈奴皆有,但因其不适合大漠作战,很快消亡。东晋时期,鲜卑人组建了数万人的连环甲骑,即便是当时东晋第一名将桓温的百战精兵在面对这种全副铁甲武装的骑兵时也束手无策。晋军大败。从此重骑兵一战成名,各国(除东晋外)皆组建自己的重骑兵部队。这时的重骑兵对战争的作用还是很大的。重骑兵的作用不是杀伤多少敌人,其主要作战目标就是冲阵,毕竟它的防护力在当时是第一流的。先由重骑兵冲乱敌阵,等己方后继的轻骑和步兵将敌军分割,然后予以歼灭。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支非常著名的重骑兵是金兀术有“常胜军”之称的“铁浮图”。“铁浮图”是金兀术侍卫亲军,由3000余名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组成。以3个骑兵编成一队,居中冲锋。左右两翼配备轻骑兵1。5万名,常在战斗最激烈时突然出击,称“拐子马”。郾城大战中,岳飞指挥经过专门训练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专砍马腿,使敌人仰马翻不得前进。双方从午后直战至天黑。金军大败。此战是金军的巨大失败,也是重骑兵的重大失败。金军将士被岳家军打怕了,胆战心惊地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此后,重骑兵一蹶不振。到了元代随着强弓的出现,重骑兵逐渐淡出了历史。 
弯弓射大雕———:穿越时空的掠影 
是骑兵最早使用的兵器之一,也是骑兵使用时间最长的兵器之一。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几乎都是骑马射箭的高手。从匈奴、突厥到后来的蒙古、女真等,多少马背英雄“俯身散马蹄”、“弯弓射大雕”,留下了无数故事和传说。 
纵观冷兵器时代,蒙古骑兵不论在个人生存能力还是集团作战优势方面都堪称史上最强骑兵,这与他们擅长使用有着巨大的关系。一个普通蒙古轻骑兵的主要装备有一张强弓、一个强弩和两个装满箭支(60~80枝箭)的箭囊,外加马刀。强弓是利用角质和木材外缠绕牛筋所制,满开的话需要至少80公斤的力量。射出的箭能轻易地穿透一头壮牛。这种强弓配上破甲锥后可在近距离有效射穿重骑兵的正面护甲。 
蒙古骑兵西征时,使用了一种灵活的运用的战术。此战术堪称游牧战术的一种完美形式。遇到欧洲骑兵集团冲锋,他们先是在远距离用强弓射杀,以尽可能多地杀伤敌人和破坏对手的阵形。虽然对手是重甲骑兵,百步内蒙古骑兵也能做到一箭致命;等距离靠近再用飞行速度更快的弩箭,然后依靠自己快速的行动再次拉开和对方的距离,接着又是新一轮的箭雨……如此往复,最后等蒙古骑兵挥动马刀开始冲锋的时候,欧洲的骑士已经疲惫不堪所剩无几了。当时的蒙古骑兵经常利用自己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很少的部队歼灭敌人大量的部队。
第136章幻影4000战机始末
           ▲ 博物馆里的幽灵
1992年10月23日,法国勒布尔歇航空博物馆迎来了一位新居民。这位新居民有着非常著名的气动外形,让人一看到它就能立即联想到常盛不衰的幻影家族。博物馆幽暗的光线给这架外形优美的飞机的发展项目打上了一个并不优美的句号,它就像高山上的雨滴,像掠过草原的微风,消失在法国航空史的长卷里。它的消失代表了高卢人独立研制重型制空战斗机梦想的终结,它就是达索公司的幻影4000战斗机。 
▲ 达索的梦想和法国空军的希望
法国空军研制和装备双发喷气战斗机的数量很少、类别也不多。最初是英国格洛斯特公司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流星,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都是单发的幻影系列,只有空军战略威慑部队的“幻影IV”轰炸机采用双发布局。其间,国营南方航空公司研制了双发的SO…4050秃鹰(Vulture)喷气轰炸机,并在此基础上改进研制了SO…4060超级秃鹰参加法国空军战略轰炸机的选型,但由于SO…4060超级秃鹰的研制周期超过了法军方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随后,法国空军与英国合作进行了一些项目的开发,其中就包括AFVG(英法联合研制变后掠翼飞机 Anglo…French Variable Geometry),当时正值可变后掠翼大行其道,英法显然也想研制自己的变后掠翼战机,但合作研制项目在1967年6月被取消,英国转而与德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狂风战斗轰炸机。而法国则埋头于幻影F1战斗机的研制。其实,法国空军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新型超音速双用途战机的性能指标,其中要求高空最大速度2。5马赫,持续最大速度2。2马赫。达索公司根据法国空军的要求在“幻影III”的基础上先后准备了4个备选方案,分别是幻影IIIT(幻影III换装新发动机)、幻影IIIV(垂直起降型)、幻影IIIG/G8(可变后掠翼型)和幻影IIIF(固定后掠翼型)。其中幻影IIIG/G8有几架原型机被制造出来,装有2台阿塔9K…50发动机。在1971年5月8日完成首飞。它的测试报告充满了“优异的性能、变后掠翼的成功表现”等等溢美之词。而幻影IIIG8在1973年7月13日创下的2。35马赫的飞行极速仍然保持着欧洲国家(除俄罗斯外)军用飞机的速度记录。但是它没有能够开上生产线,原因显而易见,虽然可变后掠翼在机动性和任务弹性上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可变后掠翼所需的液压系统太复杂,飞机为此付出的重量代价也太大了,而且制造成本高昂。最终,进入法国空军服役的是单发的固定后掠翼战斗机——幻影F1。
尽管如此,法国空军寻求双发战斗机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