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15部分

杂谈-第15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⒑跗湮ⅰ!〖词乖谧不餮惭蠼⒆钍⑿械陌碌乩弧∷孀牌淙惹榈墓拇嫡逽terneck伯爵在1897年12月5日去世; 撞击巡洋舰也趋于没落。 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 美国海军曾将上一年退役的撞击巡洋舰”Kadahtin”重新恢复现役; 跟随舰队执行作战行动。 但始终没有发挥很大作用; 更不用说获得实施撞击的机会。 中国购买了”超勇”和”扬威”后; 听到风声的日本也千方百计从智利买了一艘同型舰筑紫; 通过使用大家都同样发现; 该型军舰综合火力; 防护和航速各方面; 存在作战能力不强的弱点; 难以抵御敌方中等口径以上火炮的打击。 ”超勇”和”扬威”在黄海海战中很快便起火焚烧失去战斗力; 日本则将筑紫从主队调出; 编入后备部队; 没有参加海战。 
第二种是防护巡洋舰; 北洋水师称为穹甲快船。 是在舰身内铺设一层弧形的装甲甲板; 装甲甲板的两侧与船舷相接; 将锅炉和轮机舱等主要舱室盖住; 对船身起保护作用。 “若敌炮击在甲边之上,则穹甲可护各舱;如击在甲边之下,则借横水阻力,可免穿透”,减缓其破坏。 所以又称装甲甲板巡洋舰。 德国制造的”济远”就是这种军舰。 但最初建造的那些防护巡洋舰; 为了减少重量, 装甲甲板只覆盖舰身中段的主要部份; 并未延伸到舰艏舰艉。 另在装甲甲板的首尾部分设置垂直的装甲隔壁; 以便与装甲甲板形成封闭的防护结构。 这样做可以节省重量和费用。 但也使舰艏舰艉缺乏保护。 1884年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建造的防护巡洋舰” Esmeralda”上; 设计师乔治。 伦道尔首次将装甲甲板延伸至全舰长度。 按此推断; 成船在” Esmeralda”之前的”济远”; 其装甲甲板应是未延伸到舰艏舰艉。 存世的文献中提到; 后来验收时; 德方提交的”济远”图纸中; 有一幅就是隔壁位置的剖视图; 这也许也证明了这一点。
德国人当时对建造这种军舰还处于摸索阶段; 使”济远”存在一些缺点。 “于重黎论新购镇远、济远两兵舰利病书”中提到; “盖济水线无护,遇小弹即穿,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无几,隔堵水久,奇支侧难免,斯时炮炮势成上重,驾驶为难,危险特甚”; ”其失如机舱逼窄,绝无空隙,只身侧行,尚虑误触(前日试机已有触手成废者),暑月炎燠,临战仓皇”和 ”水管纡折,远达汽锅,历次损修,甚为不便”就是写照。 其中的装甲甲板位置太低; 顶部的弧度又不大; 使下方的机舱空间狭小; 机器布局不周等; 估计与德国当时的人机协调工程经验不足有关。 德国人后来也诚恳积极地对”济远”做了一些修改。 另外; 还有煤舱太小的缺点; 造成军舰续航力不足。 回国的路上; “济远柜装(煤)百吨; 余装百五十吨。 亚(亚丁)至科(科伦坡)二千一百里; 须慢行。 又另装船面方敷用。”
中法战争后; 回首船政局轮船队覆没; 南北洋水师却无力援助的惨痛教训(是时; 北洋派出撞击巡洋舰两艘; 南洋派出无防护巡洋舰三艘;和炮舰两艘援闽。 舰队汇集上海后; 因朝鲜生变; 北洋军舰旋赴韩弹压。 而南洋军舰在继续南下途中被法国舰队拦截; 三艘巡洋舰航速快; 急驶避入镇海。 两艘炮舰航速不济; 被困石浦后自沉); 中国决定大规模加强海防力量。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二十四日; 清廷发布旨意; “著照前购钢面铁甲快船; 定购四只; 备台澎用; 即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 此时适逢“济远”到华; 国内关于“济远”的争论也日趋激烈; 如何避免”济远”的缺点成为朝中首要的议题。九月初九日清廷指示驻英德使节; “闻济远快船不甚合式; 应暂缓照式定造; 著于著名各大厂详加考察,何式最善,电奏候旨遵行”。 而英国和德国的船厂为了争夺军火生意; 彼此基于维护自己的设计思想; 也爆发了激烈的论战。 连德国首相俾斯麦都对德国船厂作了指示: “卓越地和准时地完成此次定货任务对我们至关重要。” 从当时分别负责在英国订购军舰的驻英大使曾纪泽和在德国订购军舰的驻德大使许景澄的来往书信中; 可以了解到当时英德关于巡洋舰设计的论战的内容。
李鸿章对新巡洋舰的要求是: 炮不可小于八九寸口径; 甲不可薄于十二寸; 如用钢面甲不可薄于十寸。 速率不可少于十五海里; 吃水不可深于十八尺。 当然还要避免”济远”初期的失误。 这只是基于当时中国海军可以预见的作战要求和现有港口船坞后勤设施的条件而提出来的初步设想。
英国人坚持采用防护巡洋舰的舰型。 他们认为巡洋舰加厚装甲影响速度; “铁甲、快船截然二物,断不能制一船而兼擅其胜”。 并且对德国提出的全面增强防护的”济远”改进型巡洋舰方案颇不以为然。 但他们针对”济远”存在的问题; 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 军舰关键部位如出入舱口加强防护也可以考虑; 但象”济远”那样采用小幅的装甲板连接在一起; 一旦被炮弹命中后, 即使不被击穿,也容易被炮弹的冲击力将大面积的装甲挤破溃散形成大破口; 而不象一整块的大装甲板被击中最多只穿个洞; 在舰体堵漏时前者明显比后者困难。 但大幅装甲板的整体轧制和热处理成本较高; 引起船价上升。 所以倒不如不另添装甲。 省下重量提高军舰的速度。 其次; 德国设计的封闭式炮罩存在万一被炮弹击穿后; 弹片在炮罩内飞溅; 会对炮手造成二次杀伤效应的可能; 不如采用后部开放的半封闭式的炮盾; 使炮弹击穿即飞过。 这一点后来在丰岛海战证明是正确的 (不过; 封闭式炮罩的思路长远来说应该是对的; 但要把厚度加大而不是仅厚一; 二英寸)。  另外; 将装甲甲板的位置升高; 使炮塔的旋转机构安装在装甲甲板下; 就省去了装甲防护围壁。 为了弥补装甲防护的不足; 英国人的办法是在舷侧和装甲甲板上方布置隔栅式的煤舱; 借助煤层以减缓炮弹的破坏力。 他们估计; 一定厚度的煤层; 具有相当于6英寸装甲的防护力(海战中证明这一点是不正确的; 多艘军舰上的煤层被轻易穿透; 但4英寸以上的装甲板却少有被击毁); 可以****防护需要。 从同时代的英国防护巡洋舰”Mersey”级和“Melphomene”级等的结构图看; 煤舱的横向宽度很大。 两侧煤舱的宽度加起来几乎占舰体宽度的一半。 
曾纪泽在英国人的影响下; 倾向于接受英方的方案。 为免将来被误会而惹麻烦; 他事先向国内作了解释; “纪泽思此二船之式,英虽通用,然除穹甲之外无甲,恐将来不明此理者讥此二船无甲,遂于十七日复详电译署,申明快船加厚甲则钝,加薄甲则反不如无甲,乞代奏请旨”。 对李鸿章关于“穹甲以护机舱; 高出水面则两旁水线上下易被炮穿伤机; 拟添水线甲十寸、八寸”的建议; 以及对“虑水线下一尺; 炮子能穿; 而询穿甲斜至水线下尺许否?”和“隔堵盛煤御炮; 煤尽则无蔽; 且虑炮子入则煤易焚”的担心; 曾纪泽辩解道; “然新船系以穹甲之斜坡滑力拒敌; 甲边斜处正当水线上下; 斜甲四寸之钢坚于竖甲十寸; 且穹甲斜处上有分间舱盛煤砖; 坚亦如六寸甲; 可护机舱; 不至受伤”; “查新船穹甲边低于水线四尺; 船头高处穹甲边犹低于水线三尺;非仅尺许而已。 边舱之煤; 非行程极远不至动用。 炮子入煤; 其焚甚缓; 易于用水浇熄; 而战船上以水泼子; 以楔塞孔; 又属寻常练习之役。 此数层似皆可以无虑”;  坚持“加甲价即过昂,且恐吃水加深,速率亦减”的主张。 后来设计师William。 White(19世纪后二十年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基本上都是他设计的)设计的致靖二舰就是遵循这样的思路; 与日本巡洋舰”浪速”和”高千穗”一样; 以智利防护巡洋舰”Esmeralda”为设计母型。 她们的防护方式与”济远”相雷同; 只有装甲甲板; 无水线装甲; 但舰桥周围也适当覆盖了3英寸的装甲。 舰体与大多数英国巡洋舰一样; 采用艏艉楼船型; 特点是干舷高; 有利于提高航海性能; 而且舰内空间较大; 居住舒适性较好。 因为有” Esmeralda”的先例; 估计装甲甲板是覆盖全船。 参考同时代的英国防护巡洋舰的结构; 推断致靖二舰的结构也与之相仿; 装甲甲板下的舰体内布局大致是这样: 夹在两侧煤舱中间的狭长空间里; 从前到后依次是前弹药库; 锅炉舱; 轮机舱; 后弹药库; 最后是舵机舱。 装甲少带来重量轻; 好处是航速比较高。 致靖二舰的航速可达18节。 在当时算是跑得快的。 日本购自英国的各快速巡洋舰也同样是这种类型。 
出于日后维护和弹药供应的统一; “致远”级巡洋舰仍然选择安装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的火炮。 在军舰的建造中也十分注意德国火炮和英国制造的俯仰旋转机械的配合问题。 
既然航速快是”致远”级巡洋舰的卖点; 甚至以此牺牲了装甲防护; 中方对此方面的质量情况也就十分注意。 两舰到华后; 1888年5月的12日与14日; 李鸿章等人在大连湾和威海卫一连两次勘验”致远”和”靖远”的航速; 证实她们都达到了18节的设计要求。 
但没有舷侧装甲; 使军舰在海战中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舰桥周围3英寸的装甲也不足以保护里面的人员; “致远”无装甲的船舷在海战中被击穿后引爆储存在舷侧鱼雷发射管中的鱼雷; 随之发生大爆炸而沉没。 据说“济远”在丰岛海战中也因为没有舷侧装甲; 炮弹击穿船舷后顺着烟囱的烟道(装甲甲板在烟道通过处留有开口)落入锅炉舱击毙两名司炉。 舰桥围壁也被击穿; 造成多名高级军官阵亡。 ”吉野”在海战中多次被洞穿船体; 中国军舰发射的150毫米; 210毫米口径炮弹就已经足以击穿其装甲甲板和其他舱室; 一直落到轮机舱里去。 日本其余各快速巡洋舰也受创累累。 只因中国军舰的火炮射速不高; 才免于沉没。 后来“吉野”在日俄战争中于旅顺口外的浓雾海面上游弋时被己方的装甲巡洋舰”春日”一撞即沉; 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参战的北洋水师洋员马吉芬在战后的回忆录中提到装甲防护方面的经验; 防护装甲至少要4英寸厚; 否则等于没有装甲。 从这一点看; 主要是针对防护巡洋舰而言的。
而德国建造的经来二舰; 是在吸取”济远”等防护巡洋舰的经验上; 改为旁有水线甲堡之船; 即装甲巡洋舰。 价格也随之较 “济远”上扬47万马克(第二帝国马克)。 这种防护形式最先在俄国巡洋舰上出现; 逐渐被推广到各国。 同时经来二舰底部具有双层船底; 两层船底相距一米。 在轮机舱和锅炉舱外的舷侧部位以及上层建筑周围铺设相当厚度的装甲; “穹甲之中段,傅之于外以为水线带甲”。 且穹甲较”济远”升高5寸; 加长8尺; 加宽1尺; 改善了轮机舱和锅炉舱的工作环境; 并扩大煤舱的容量; 是兼有舷侧装甲和甲板装甲的船型; 水平防护和垂直防护兼顾; “初拟如定镇堡式”; 与定镇二舰(即战列舰)思路相仿; 只不过是厚度稍薄。 防护能力也是很强的。 按李鸿章的说法; 是可以”冒充铁甲船”了。 同时; 也注意吸取了英国的经验; 将封闭炮塔改为半封闭式的炮盾避免二次杀伤。 当时参与验收的余思诒在所作叙述验收过程的”楼船日记”中; 提到舰内设有8英寸厚度的前后横壁; 是出于减轻重量的考虑; 装甲甲板仍采用未延伸到舰艏舰艉的形式 (从穹甲较”济远”加长8尺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舰艉没有安装火炮; 始终是个不足。 在经来二舰未完工时; 中方曾提出这个问题; 但许景澄回电称: “伏(伏尔铿船厂)谓底板已铸,不能加大炮”。 回国服役后; 李鸿章也多次提议为其增加尾炮; 碍于费用难筹; 一直未能完成。 在黄海海战前五天;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到达旅顺; 安排为经来二舰各增加3门新式速射炮。 可惜舰队后来要为运送赴朝铭军的船队护航; 这件事情被耽搁了下来。 
两艘德国制装甲巡洋舰在海战中都表现出较强的生存力。 “经远”独力与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艘军舰苦战多时; 被”环攻不已”方慢慢倾斜告沉没; 而“来远”舱面甲板尽毁; 钢梁暴露; “中弹百余处,自后鱼雷舱至前烟筒座被焚殆尽”。 舰身水线以上部分虽烈焰熊熊; 但机舱内机器仍运转如常; 坚持战至最后并驶回战场与其余军舰组成编队; 不需拖带自航返回旅顺。 “来远”是返港军舰中受伤最重的; 到后来旅顺失守前仍未完全修复。 相比之下; 北洋水师购自英国的巡洋舰防护能力就逊色了。    
值得一提的是; 致靖经来四艘巡洋舰都采用了一项新的火炮控制技术; “可用电线同时发各大炮”。 这有利于增强火力密集度和提高命中概率。 
总的来说; 德国和英国都有建造防护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 而英国明显地较多建造防护巡洋舰。 从1885年到1907年; 英国建造了42艘装甲巡洋舰; 但是同时建造的防护巡洋舰却多达101艘。 1907年后; 英国不再建造装甲巡洋舰; 转而建造更能凸现快速重炮轻装甲的新舰种…………战列巡洋舰。 
而且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巡洋舰; 德国巡洋舰侧重防护; 兼重火力; 但航速稍慢; 英国巡洋舰优先考虑火力和航速; 为此减轻防护。 “经远”和”来远”的舷侧装甲是9。5英寸; 在水线以下逐渐减薄到5英寸。 炮塔和舰桥装甲分别为8英寸和6英寸; 炮塔底座围壁厚度9。5英寸; 装甲甲板厚3英寸; 航速15节。 同时期英国的”奥兰多”级装甲巡洋舰除舷侧和舰桥装甲有10英寸外; 装甲甲板厚是2至3英寸; 炮塔和炮塔底座围壁的厚度是5至6英寸左右。 但航速17节; 短时间内甚至可以保持18节。 另一种英国装甲巡洋舰””级情况与”奥兰多”级相仿。 这种设计思路上的差异取决于两国海军不同的情况。 
英国拥有广大遥远的殖民地; 且拥有强大的战列舰为主力的舰队。 巡洋舰分配的任务是保护殖民地和海上商业航线; 或是舰队决战时在战列舰编队羽翼下于前方侦察敌情与驱散敌方鱼雷艇。 而装甲巡洋舰担当得最多的角色是担任驻守海外各处殖民地的分舰队的旗舰 (而组成分舰队的; 清一色是轻快的防护巡洋舰)。 这几种任务都不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