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187部分

杂谈-第187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开始时冯&;#183;里希特霍芬并不重视斯图卡,甚至还一度拒绝使用这种飞机,但斯图卡在战斗中获得初步的战果之后,他很快纠正了自己的偏见,开始致力于协调改善斯图卡飞行员在战斗中与陆军的通讯联系。是金子总要发光,斯图卡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得到了冯&;#183;里希特霍芬的注意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作战机会。而斯图卡的作战效果实际上增强了德国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这个事实让冯&;#183;里希特霍芬认识到这种飞机恰恰是执行他的“空地协同”战术理论的最恰当的机种,斯图卡和冯&;#183;里希特霍芬终于走到了一起。
到西班牙内战结束时,德国空军与陆军协同作战理论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实战的充分证明,尽管这一协同仅仅还只是停留在陆军的师级规模,但是德军已经从中获益匪浅。
然而有趣的是,此时海峡对岸的英国军事观察家们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英国陆军大臣提出近距空中支援战术的作战价值时,他的观点遭到皇家军队主要军官们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这种战术低效且不实用。官方备忘录的观点严重地打击了当时在英国刚刚开始萌芽的“空地协调作战”理论,以至于在1938年,皇家空军中每一支曾经操演过与陆军协同作战,使用机枪扫射地面目标的战斗机部队都遭到了来自于空军部的责难。
在未来的几年里,英国和法国的士兵和飞行员们将为他们领导的顽固和颟顸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而德国空军则充分消化吸收从西班牙课堂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下一个目标——波兰,在西方的静坐和观望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已经开始丝丝地冒烟了。
波兰试验场
1939年9月1日,在200多架容克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德国陆军跨过德国/波兰边境线,走上了战争的不归路。
从西班牙内战之后到入侵波兰之前,冯&;#183;里希特霍芬——现在他已经是将军了——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段时间进行了大量试验,以期将新技术装备应用到他的战术理论——可控的近距空中支援中。
冯&;#183;里希特霍芬将军组建了四支“空军特别小分队”,这四支小分队乘坐着装甲车侵入波兰,跟随冯&;#183;莱希瑙将军的第十军一起行动,以便与陆军相配合,随时呼叫空中支援。
在波兰战役中,除了按照陆军的要求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以外,斯图卡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德军的两翼,攻击战线附近的波兰目标,此外,它们还经常被用来轰炸桥梁、堡垒以及其他“难啃”的目标。但是实际上,斯图卡的战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的弱点就是在执行任务时经常单机出动而没有强力战斗机的护航,因而极易受到攻击,如果波兰人集中使用他们的空军力量的话,将对斯图卡和德国空军——甚至于整个德军——造成极大的打击,但是波兰人并没有这么做,斯图卡侥幸逃过一劫。
与普遍的报道相反,波兰空军并没有在战争第一天就被集中炸毁在地面,而是及时地分散到了各个战备疏散机场,然而这样一来,波兰人就无法集中使用这些飞机对斯图卡进行有效的拦截。
一般来说,德国入侵波兰被认为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闪电战”,与传统的作战方式相比,其作战特点是当遭遇到顽强抵抗的敌人据点时果断放弃,绕道继续进行深入攻击,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最大的突破纵深。在这种战术中,德国空军斯图卡的作用是保护德军的侧翼,迟缓甚至冻结波兰军队的战术动作,他们干得很不错,与陆军的协调很好,大大小小的波军部队在疲于应付斯图卡的俯冲轰炸时经常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落入了德军的包围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波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中,大批波兰士兵成了德国空军力量的牺牲品。9月9日,大约17万波军集中起来,在波兹南附近对疾行的德军发起攻击,开始时,形势似乎对波兰人有利,他们成功地切断了德国第10军的补给线。然而不幸的是,当时冯&;#183;里希特霍芬将军的“空军特别小分队”正跟随着第10军一起进攻,没过多长时间,波兰士兵们就惊恐地发现从天边飞来了大批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 Hs 123双翼攻击机(Hs 123双翼攻击机是二战初期德国空军的主力攻击机),斯图卡机翼上的警笛声和Hs 123的发动机如机枪扫射般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来自空中的巨大噪音惊了波军的运输马队,同时也吓坏了他们的士兵。以前从未受到过大规模空袭的波兰军队崩溃了,士兵们惊恐的双眼露出绝望的神情,自然而然地,他们的反攻势被德军完全地击溃了。
尽管德军在波兰战役中轻松获胜,然而冯&;#183;里希特霍芬将军的“空中支援战术”理论却还远远谈不上“完美”,还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在“空军特别小分队”的实战表现上存在颇多争议:许多的陆军军官相信麾下士兵的能力,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部队“随时随地”都需要空中支援,因此对“空军特别小分队”并不感冒。另外在实践中,为了呼叫空中支援,“空军特别小分队”所使用的“乱七八糟的无线电发射频率时时干扰陆军部队之间的正常通讯”,以及繁复的目标确认程序也让相当一部分保守派军官对新理论持保守意见。而且,对于德军来说,波兰战役主要是由一系列“包围…歼灭”作战组成的,大规模的装甲部队集中作战几乎没有发生,而后者才是运用“空中支援战术”理论最恰当的作战模式。所以冯&;#183;里希特霍芬将军的理论在波兰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机会。
在波兰的战斗于9月17日结束,对于德国空军来说,他们从这场战役中学到了很多,需要进行全面地总结。虽然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是他们的损失也不小,在三个星期的战斗中,德国空军的战损率超过了18%,损失了285架飞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只有38架是Ju 87斯图卡。相形之下,在波兰战役的前两周里,波兰空军就损失了全部飞机中的80%,以及全部飞行作战人员中的30%。不可避免地,无可争议的胜利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蒙住了德国空军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空中支援战术”理论存在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在实战中取得的大量经验又为这种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法国完胜
与波兰战役相比,1940年5月开始的法国战役更能体现出“闪电战”装甲快速攻击作战模式下的“空中支援战术”的特点。利用波兰战役之后的短暂休整期,德国人精炼了作战技能,发展了战术战略,在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他们开始向这个在军力和国力上和他们一样强大——也许更加强大——的邻国发起进攻。
当德国人占领挪威和丹麦之后,盟国一方就坚信德国将不可避免地入侵比利时、荷兰以及卢森堡。5月10日,意料之中地,德军出动空降部队,开始入侵低地国家。盟军部队预料到了这次入侵,于是迅速调动驻在法国东北部的部队进行抵抗,当然了,作为盟军战略的一部分,他们的侧翼是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以及茂密的阿登森林,因此无需保护。当盟军部队前进时,他们遭到了德国人的空袭,但是空袭的强度不大,盟军认为这是德国空军软弱的表现,这更增强了他们阻挡住德军攻势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当7个师、1800辆的德军坦克穿过“坦克无法穿行”的阿登森林,形成一个宽达50英里的正面时,盟军彻彻底底地吃了一惊。同时,德国空军开始发起大规模空袭,活跃的Ju 87斯图卡四面出击,大肆轰炸盟军的空军基地、通讯线路、后勤补给中心以及盟军战线后方腹地的其他重要战略目标。另外,斯图卡还保护着德军地面装甲部队通过阿登地区,向缪斯河一线挺进。
德军的这次突破是决定性的,现在,在法国北部的盟军不仅仅面临着被合围的危险,而且通过法国北部到英吉利海峡的道路已经向德国人打开。强悍的德国装甲部队一路高歌猛进,为他们提供空中支援的是超过300架Ju 87斯图卡以及超过40架Hs 123,这些“死神”在前面开路,先行攻击敌军目标,然后跟上的装甲部队再对敌军进行决定性的打击。同时,德国空军还兼顾对法国腹地的战略目标进行空袭,以最大限度地削弱盟军力量。
在两天内,德装甲部队就突破到了缪斯河岸边,色当城已遥遥在望。在色当有一个法军的坚固要塞,挡住了德军的去路。色当要塞的法军司令惊讶地发现在缪斯河对岸出现了大批德军,现在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德军的炮兵部队能迟些到达,以便利用要塞火力挡住德国人。他这么想是有根据的,因为传统上德军的重炮是由军马拖拽的,因此在行军速度上远远慢于装甲部队。然而,这位法国守军司令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不知道,德国空军如今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空中炮兵。
5月13日,当第一批德军开始渡河时,法国守军就发现他们处在了德国空军俯冲轰炸机炮火的沐浴下。每当法军的大炮开火炮击冲锋的德军时,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就会及时发现这些火力点并摧毁之。从这一战起,Ju 87斯图卡摆脱了在战斗中的从属性支援角色,开始担任攻击色当要塞的主战力量的角色。
德军的进展令世人震惊,同时也无情地粉碎了法国人“隔河相据”的防守理论。到了5月14日,突进的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渡过了缪斯河,开始向西北方向进军,现在,在法国北部的盟军部队已经陷入了包围圈中,南面是强力的德军装甲军团,北面是德军空降兵部队,盟军被压缩到一片开阔的平原上。由于德国空军的大显身手以及盟军空军的无能,德军的坦克部队并没有受到来自空中的威胁,因而得以横行无忌。
虽然德国人的攻势再一次大获成功,然而德军“空地协同”战术的执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地面装甲部队的神速推进往往出乎空军的预料,并将事先在地图上划定,供轰炸时区分敌我用的“前沿战线”远远地拉在后面,因此只能由前线的士兵临时为空军提供敌我识别信息。另外,由于进展神速,德军的补给线拉得越来越长,空军的飞行员不得不随时待命出击,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有的飞行员甚至一天要出动9次之多。再者,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地面与空中通讯联系的顺畅程度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造成协同方面的问题。
在此后的战斗中,向敌目标的周围发射彩色烟幕的做法变得非常重要。由于盟军部队的迅速溃败以及德军的神速进展,斯图卡飞行员在无法辨认下方的装甲车归属时一般都会要求进行“烟幕鉴别”,而当时处于斯图卡附近的德军装甲部队通常会很快地做出回应。“烟幕鉴别”所使用的烟幕的颜色每隔几天就要更换一次以防盟军识破并反利用这种战术。向空军提供敌人目标信息的其他手段还包括在地面上放置一面大旗并在上面画一个大箭头,指向敌军主要抵抗力量所在的方向,而在德军前进的方向上则放置一面德军军旗,另外在装甲车的车顶也有德军的旗帜以便飞行员能够从空中识别。从法国战役开始,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在军事专家的面前:如何在空袭中有效地分清地面的敌我目标。对于这个问题,德军在法国战役中的解决方法虽然简陋,但是50年后的今天,各国军队在现代战争中所使用的方法也不见得比二战时的德国人高明多少,其在本质上几乎完全相同。
当然了,德国人也不是完全没有损失。自从5月12日一位颇有人望的斯图卡飞行员被盟军的高射炮火击落之后,德国空军开始认识到他们的主战兵器——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一些弱点,那就是它们极易遭到敌战斗机的拦截。5月12日,一队法国飞行员驾驶寇蒂斯霍克…75战斗机拦截了12架正在返航且无护航的斯图卡,法国人将这12架斯图卡全部击落而自己无一损失。接着,他们又继续攻击另外一队斯图卡,击落了其中的几架,并迫使其余几架斯图卡提前扔下****然后逃之夭夭,而法国战斗机群仍旧是毫发无伤。从这一天的战斗中,德国空军得到了一个教训:如果没有有力的护航的话,斯图卡无法在敌战斗机活跃的空域内生存。然而随着法国战役的结束,德国空军很快把这个不愉快的教训丢到了脑后,因此在1940年夏,大不列颠的上空,他们将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受到打击。
另一方面,对德军地面部队进行空中打击的盟军攻击机也遭到了德军防空炮火的毁灭性打击。由于盟国对于空军的对地攻击作战不甚重视,他们派去轰炸德军的飞机是笨重而蹒跚的老旧轰炸机而不是专用的对地攻击机,因此遭受惨重损失是可以想见的。到5月12日为止,英国皇家空军已经损失了在这一地区全部135架轰炸机中的63架,每天的战斗损失率高达40%甚至60%。5月11日,皇家空军所有出击轰炸德军地面部队的轰炸机都没有返航;5月14日,72架前去轰炸德军地面部队的斗士和布伦海姆轰炸机中的40架被击落;5月17日,第82中队的12架轰炸机中只有一架生还。现在,至少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究竟是哪一方荒废了从波兰战役到法国战役之间的这一段宝贵的时间,而又是是哪一方在这段时间里坚持苦练对地攻击战术不辍?
既然迅速突进的德军已经切断了盟军与英吉利海峡之间的通道,盟军只能尝试对德军的侧翼发动一些小规模的攻击,比如5月17日在马尔和蒙特科麦地区;5月21日在阿拉斯地区;5月22日在凯姆布莱地区等等。然而这些攻击来得太晚了,而且力量也太微弱了,德国空军的强大对地攻击力给反击的盟军以猛烈打击,盟军部队往往还没接触到德军就已经被来自空军的打击所击溃,即便冲出了德国空军的火力范围,他们也会发现面前的德军地面部队实力强大,而己方部队则孤立无援……在这些小规模战斗中,德军地面部队将88毫米高射炮改为反坦克炮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更加注定了这些贸然发动反击的盟军部队的命运。
到了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