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226部分

杂谈-第226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挪威西南濒大西洋,西北临北冰洋,海岸非常曲折,多峡湾和岛屿。特殊的国情促使挪威人在海防建设上投入巨大的精力,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康斯伯格公司在西方多数国家几乎停止发展反舰导弹之际,全力致力于开发企鹅(penguin)反舰导弹,使之成为了西方国家第一种反舰导弹。在反舰导弹大行其道的今天,历史充分的验证了康斯伯格公司的慧眼独具。
康斯伯格公司涉足军事产品领域已超过200年,进入20世纪以来,康斯伯格公司一直与挪威陆海空三军合作,研制各种武器装备和通信系统。康斯伯格公司开发企鹅系列反舰导弹可追朔到20世纪60年代初,挪威康斯伯格公司于1962年开始发展企鹅家族第一个反舰导弹型号——企鹅…I舰舰型导弹,该型导弹于1972年进入挪威海军舰队服役。1970年,康斯伯格公司开始在企鹅…I的基础上发展企鹅…II舰舰/岸舰型导弹,随后与瑞典联合发展企鹅…II的改进型,代号为RB…12,仍为舰舰/岸舰型导弹,1980年前后进入现役,并向希腊、瑞典和土耳其出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企鹅…IIMOD7和企鹅…III两种空射型反舰导弹。目前,技术更先进的企鹅…IV反舰导弹已经进入项目发展阶段,企鹅导弹已经形成了包括舰对舰、岸对舰、空对舰多种类型的多用途反舰导弹家族。 
★ 结构特点
企鹅系列反舰导弹采用相同的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相似的弹体结构,4片箭羽式控制舵面和稳定弹翼分别位于弹体前部和后部,前舵和弹翼均呈X形配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圆柱形弹体头部呈卵形,尾部呈半球形,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从前到后分为3个舱段:导引头舱、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
导引头为视场可变的热成像被动红外导引头,有宽、窄两种视场,宽视场在远距搜索目标阶段使用,当导弹接近目标时转入跟踪锁定目标阶段,此时将导引头的宽视场转换为窄视场。该导引头采用了凝视焦平面阵列技术,不是跟踪目标热点,而是由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产生的制导信号跟踪目标,可以引导导弹飞向对比度变化最为明显的舰舷吃水线附近攻击。由此带来最大的破坏杀伤效果。该导引头作用距离较近,但中段惯导系统的精度允许其在更为接近目标处开机工作,这有利于导引头抗干扰和提高制导精度。企鹅系列反舰导弹的动力装置均为1台罗佛斯和大西洋研究中心设计的无烟固体火箭发动机。战斗部均采用半穿甲型,总重120公斤。
★ 舰对舰型
企鹅家族中最早设计的两型反舰导弹均为海上平台设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舰对舰导弹系统。企鹅…I型舰舰导弹系统包括导弹和舰载设备两部分。企鹅…I型反舰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整个导弹分为头部、战斗部和动力装置三个舱段。弹体为圆柱形,头部为卵形。4片燕尾形鸭式控制舵和4片燕尾形弹翼均呈X型配置。动力装置包括固体火箭助推器和火箭发动机,速度为亚音速,最大射程20公里。制导设备包括惯导系统、自动驾驶仪、红外导引头和激光高度表。惯导系统用于导弹飞行中段的控制,飞行25公里的导引精度为200米;激光高度表用来控制导弹飞行的高度;红外导引头用于导弹飞行末段的制导。战斗部采用了美国小斗犬导弹的MK…19型半穿甲型,重120公斤,装药50公斤,有一个延时触发引信,保证导弹在穿破目标外壳后,进入其内部爆炸,取得最大的杀伤后效。 
舰载设备包括目标探测(探测雷达)、火控系统(火控雷达和火控计算机)和发射装置。作战时,由舰载雷达或被动探测设备探测目标,根据探测到的目标数据和搭载舰艇的运动参数,火控系统的处理机进行数据处理。操纵员选定目标、飞行弹道和导引头工作方式,操纵舰艇进入发射阵位,对导弹进行发射前检查并组织发射。由于导弹发射后为自主控制,所以舰艇发射导弹后即可退出。导弹在爬升到巡航高度(40…60米)后助推器脱落,主发动机启动。导弹根据预编程序先转向目标飞行,接着在惯导系统和高度表控制下巡航飞行。当飞至预定的导引头开机点时开机,对目标搜索、捕获和跟踪。最后,根据发射前选定的末段弹道,对着目标或迂回到目标后面攻击。 
在企鹅…I型导弹服役后,挪威康斯伯格公司又在企鹅…I的基础上发展出企鹅…II多用途反舰导弹。企鹅…II型舰舰导弹导弹的气动布局和内部结构配置与企鹅…I完全相同,不过动力装置采用了高能推进剂,射程增加到30公里,企鹅…IIMOD7型达34公里。制导设备更加先进和精确,中途制导采用了可编程惯导系统,导弹发射后能按程序左转或右转、直线或迂回飞行。红外导引头是一种视场可变的热成像导引头,以宽视场搜索、捕获目标后转入窄视场跟踪,由目标与周围背景的对比度来产生制导指令,引导导弹攻击目标。现在说的舰对舰、岸对舰两用型企鹅…II是老企鹅…II的改进型,有多种型号。
企鹅…I在挪威共装备了30艘舰艇。企鹅…II装备的舰艇包括挪威14艘、土耳其8艘、瑞典16艘、希腊6艘。
★ 空对舰型
在连续开发了两型舰舰导弹后,挪威康伯格公司把视线投向了固定翼战斗机和海军舰载直升机。显然,飞机在执行反舰任务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良好的视野、相对宽大的探测范围、更好的平台机动性。因此,从1979年开始,挪威康斯伯格公司连续研制出两型空对舰的企鹅导弹——主要装备固定翼战斗机的企鹅…III型和装备海军舰载直升机的企鹅…IIMOD7型。 
企鹅…III空对舰导弹主要用于抗两栖登陆,特别用于封锁海域和攻击舰艇目标,也可作为空对地和地对地导弹使用。企鹅…III的弹体气动布局、内部结构和整体设计理念与企鹅…II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在尺寸上有所变化——导弹弹体加长了200毫米,翼展则缩短了400毫米。由于导弹装备的平台是高速飞行的固定翼战斗机,平台本身即可赋予它所需要的高度和速度,因此企鹅…III型取消了固体火箭助推器,腾出空间装载更多的火箭发动机推进剂,其结果是企鹅…III型的最大射程增大到55公里。达到了中程反舰导弹的标准。这就为搭载企鹅…III的空中平台的作战使用带来了巨大方便,企鹅…III可在敌方防空火力范围外发射,极大的保证了发射平台自身的安全。它的允许发射高度最低可到50米,载机发射导弹时飞行马赫数为0。5…0。96之间(这是战机在执行任务时最通常采用的亚音速模式)。发射后,导弹在惯导系统控制下左右转弯,进入初始航向,然后自动下滑到预定高度。到达海面上空时,导弹再次下降进入掠海攻击模式,在预定的航线分段点转入末段攻击航线,并在两种预定掠海飞行高度中选择一种。接近目标时,导弹爬升至两种掠海高度中的较高的那个高度上,红外导引头开始搜索;发现目标后,进行自动跟踪和锁定,将导弹导向目标,使导弹击中目标舰吃水线上方,将其击毁。 
企鹅…III每片弹翼后缘均增加副翼,仍为3个舱段,制导控制设备有所改进,采用高尔德导航公司生产的雷达高度表,它使导弹可选用不同的巡航和末段掠海高度,将液压伺服系统改为气压伺服系统。企鹅…III的另一个特点是适应性极强,它对载机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只要装有雷达、火控计算机上有对舰攻击模式电子的战斗机都可装备企鹅…III。F…16战斗机(可携带2枚或4枚)、P…3巡逻机等都可装备。以装备范围很广的F…16战斗为例,挂载企鹅…III型空舰导弹唯一需要的改进就是把1553数据总线延伸到第3和第7武器外挂点,并重编存储管理装置的程序,以便平台获取的关键的目标数据能在发射前传输给导弹。
企鹅…III空舰导弹基本上可以作到发射后不管,从而提高了载机的生存能力。导弹重量本身很轻,价格又便宜(大约相当于捕鲸叉导弹的1/4),在实战使用中,即使因为战斗部威力较小不能直接击沉吨位较大的舰只,也能起到很好的骚扰和辅助攻击的效果。而且由于企鹅导弹体积小,目标小,拦截相对比较困难,如果攻击方能同时在多个方向发射多枚企鹅…III导弹,达到饱和攻击的密度,就能对敌方舰队构成很大威胁。企鹅…III空舰导弹从1987年开始装备挪威皇家空军的F…16战斗机,1988年美国空军的F…16战斗机试射3枚企鹅…III导弹成功,由于美国自身并未研制类似体积的小型空舰导弹,擅长拿来主义的美国很快向挪威购买了160枚企鹅…III反舰导弹,美军正式军用编号为AGM…119A。
企鹅…IIMOD7是康斯伯格公司于1984年发展的直升机载型反舰导弹。它在企鹅…II舰舰型的基础上直接改进而来,与基本型的主要区别在于采用折叠式弹翼,这主要是为了达到在直升机机身两侧面积不大的短翼挂载四枚企鹅导弹。装备企鹅…IIMOD7型的直升机需要做一些适应性改装,比如安装雷达、数据处理、传输系统以及导弹发射控制设备。1985…1986年,企鹅…IIMOD7型空舰导弹进行了飞行试验,1993年开始装备美国海军的SH…60B海鹰舰载直升机,美海军正式编号为AGM…119B。此外,希腊海军的SH…70、澳大利亚海军的SH…2G、超级山猫和贝尔…412P也装备了企鹅…IIMOD7型
第240章骠骑之乡…t系列
           无与伦比的T系列是他们77年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的过去与现在
○ 开端
苏联刚刚成立时,根本没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当然谈不上坦克制造了,国内工业企业至多只能偶尔完成一些修理工作。但是,在外国干涉下风雨飘摇的红色政权又迫切装备战斗车辆来加强红军的战斗力。1924年5月6日,国防工业****管理局在莫斯科成立,这是苏联国家坦克制造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这个系统中,成立了一个分管坦克设计和制造的部门,它在1926…1929年间被称为Ordnance Arsenal Trust总设计局(GKB OAT)。这个设计局的任务就是研制履带战斗车辆并协助工厂建立生产线,使图纸成为实际的产品。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和设备,GKB OAT的早期工作几乎没有什么成效。尽管如此,GKB OAT仍与国内几家实力比较雄厚的机械制造厂合作(其中包括哈尔科夫机车厂——Kharkiv Lootive Plant),组织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建立坦克生产企业,为国产坦克的诞生做着准备。哈尔科夫机车厂在1923年设计并制造了(Kommunar)履带拖拉机,该厂拥有生产履带车辆的生产设备和一定的经验,这为建立坦克生产线奠定了良好基础。
苏联关于正式研制和生产坦克的官方文件最早出自1927年12月1日动员委员会的决议,当时国防工业****管理局在1928年1月7日发布了第1159/128号文件,文件规定“……应当立即考虑在哈尔科夫地区建立坦克和拖拉机生产线……”(哈尔科夫地区档案馆,93号档案文件、第5页)。根据这些决议,1927年12月,当时的哈尔科夫机车厂挑选了几位拖拉机设计师组成了坦克设计小组(Tank Design Team),由一位年轻的机械工程师伊万&;#183;N&;#183;亚历克先科领导。这个设计小组最初的任务是与GKB OAT密切合作设计一种坦克,项目代号1…12…32,同时向工厂提供设计图纸并参与建立坦克生产线的筹备工作。随着设计工作范围的扩大,1928年初,哈尔科夫机车厂获准扩大设计小组的规模,再招入8名设计师。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的雏形就此建立起来。
○ 快速坦克时代
1928年秋天,哈尔科夫机车厂赢得了制造一辆快速坦克的原型车(1…12…32项目)。这辆快速坦克原型车就是T…12坦克。T…12坦克是一种双炮塔坦克——主炮塔上方有1个小型的机枪塔,可独立旋转。主炮塔装有1门45毫米火炮,火炮两侧的球状机枪座上各安装1挺7。62毫米机枪。坦克安装了一台苏联研制的M…6发动机。参加设计工作的包括GKB OAT的自行车辆部主管——V&;#183;I&;#183;扎斯拉夫斯基教授——他后来成为苏联红军机械和摩托化军官学校(Military Academy of Mechanisation and Motorisation of RKKA,今天的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的坦克部主任。航空发动机设计师,后来的苏联科学院院士A&;#183;A&;#183;米库林则设计了坦克的动力系统。
哈尔科夫机车厂在制造T…12坦克之前只制造过拖拉机,所有生产坦克必需的特种制造设备他们都没有,工人们也没有制造坦克的经验,但尽管条件艰苦且缺乏经验,T…12原型车的制造工作仍然进展很快。1929年底,T…12坦克原型车下线,1930年1月开始工厂测试,2月,官方测试正式开始。
由于T…12坦克原型车的车重超出了方案设计时的要求(实际车重20吨,超标4吨),并且在结构和机械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坦克设计小组不得不在紧迫的时间下参考测试结果进行重新设计。这个推倒重来的方案实质上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设计——坦克重量和单位压力被降低;而发动机输出功率和坦克速度都得到了提高;坦克前部驾驶舱左侧安装了第4挺机枪,并设置了机枪手座位(由此,坦克的火力分成了三层,这是坦克发展史上的创新)。新的坦克设计方案被命名为T…24坦克。
T…24坦克是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Kharkiv Komintern Lootive Plant,前哈尔科夫机车厂)坦克设计小组独立研制的第一型战斗车辆。T…24坦克在1931年开始生产,同年,25辆T…24坦克开下生产线。这也宣告除了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的坦克生产线外,另一个坦克生产中心在苏联南部现出雏形——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那时,工厂已经专门建里了一个特别T2车间,用以生产坦克,而1927年组建的坦克设计小组已经成为新成立的由伊万&;#183;N&;#183;亚历克先科领导的T2K坦克设计局的核心,参与设计、制造和测试T…12和T…24坦克的工程师们也加入进来。下面这些人是苏联坦克工业的先驱,我们有必要记住他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