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231部分

杂谈-第231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更得以色列人的欢心。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以色列空军与布兰兹维克防务集团达成协议,由布兰兹维克防务集团在M…300诱饵弹的基础上改进研制一种空射反雷达诱饵。这种改进型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以空军服役,以色列人用《圣经》中的大力士的名字为其命名,军方正式编号为“参孙”空射反雷达诱饵。“参孙”反雷达诱饵参加了1982年的“加利利的和平”行动,在举世闻名的贝卡谷地大空战中与其他诱饵装置一起发挥了重大作用,叙利亚军队的不少萨姆导弹击落的就是这种外形酷似无人机的反雷达诱饵。它们的“牺牲”成全了攻击部队的成功突防,以色列空军在贝卡谷地的胜利有“参孙”不可磨灭的功劳。
“参孙”在以色列空军的优异表现也对美国有所触动,加上美国海军舰载机在1983年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中也吃了叙利亚防空系统的不少苦头,因此他们决定效仿以色列。1985年,美国海军与布兰兹维克防务集团签定了一份大合同,由后者为海军生产1000枚战术空射诱饵弹(Tactical Air Launched Decoys,缩写为TALD),军方正式编号为ADM…141A。TALD从技术上讲是“参孙”的改进型,因此它仍然是一种空射滑翔式反雷达诱饵,装备有宽频被动雷达(wide band radar passive)和主动转发器(active repeaters)。TALD将瞄准敌方的防空武器发射阵地,欺骗或饱和干扰其雷达屏幕。TALD全重在180…204公斤之间,重量差异取决于它的不同的载荷方案。TALD可以用标准挂架携带,也可以使用一种三联装的特殊挂架,使用后者时每个翼下挂载点可携带多达6枚TALD。TALD也可由各国绝大多数现役战斗机发射,而无须对载机的电子设备做任何更动。它的基本作战样式为滑翔,机内预编了多种飞行路线和模式,可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发射高度几乎没有限制,可高可低,甚至在紧急时刻可像****那样进行抛甩投掷。它的滑翔比超过10:1,高空发射时可获得超过100公里的射程。TALD对后勤维护的依赖也很少,在飞行前只需要很短时间的调试。它在平时也可作为地空和空空导弹的训练目标使用。它们在美国空军被用作雷达干扰台、金属铂条撒布器和电子情报收集平台。它在平时也可作为地空和空空导弹的训练目标使用。
布兰兹维克防务集团在为美国海军生产了最初1000枚TALD后,又接到了美国海军采购两种TALD改进型的合同。两种衍生型分别是RF…TALD(使用了雷达信号增强器,可模拟不同型号的战机和战斧巡航导弹的雷达信号以实施欺骗);Chaff…TALD(可携带36公斤金属干扰箔条)。这些衍生型由布兰兹维克防务集团和以色列IMI公司合作承包。1987年,麦道公司成为新的二级承包商。截止20世纪90年代初,总共生产了超过4000枚TALD及其衍生型,其中大部分TALD都在IMI公司以许可证形式生产。到1993年,一共有超过4000枚无动力TALD交付美国海军。这些诱饵弹非常成功的被用于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中,当时美国海军舰载机共发射了超过100枚TALD以扰乱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在随后的波斯尼亚冲突期间,TALD也跟随美国空军战斗机参战,它使南联盟的防空能力受到了很大削弱,保证了联军的空中优势和飞行安全,给各国留下了深刻印象。
TALD除了装备美国海军外还装备了以色列空军,成为继“参孙”后的以色列空军第二代空射反雷达诱饵。
&;#164;ITALD——防区外战术空射涡轮动力诱饵弹 
以色列IMI公司在与布兰兹维克防务集团合作生产TALD的过程中受益非浅,不仅获得了特许生产权,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海湾战争结束后,IMI公司就开始研制更先进的战术空射诱饵。1995年IMI公司在TALD基础上改进研制的空射诱饵首飞成功,1996年全部技术测试工作完成。由于当时布兰兹维克防务集团已经退出了防务领域,因此,新型空射诱饵的研制和生产完全由IMI公司独立完成,IMI公司将其命名为ITALD(这个名字充分表明了它与TALD在技术上的继承,而前面加上一个I同时也表明该型诱饵是以色列研制的,类似的命名方法还出现在以色列以谢尔曼坦克为基础改进的M…51坦克上,该型坦克被命名为Isherman)。
ITALD是一种空射、预编航线、有动力的主动雷达干扰弹,用于在空中突击期间干扰对方的防空系统。它从技术上讲就是TALD的动力型,安装动力系统是为了使空射诱饵获得更大的射程、更好的机动性和更加扩展的飞行包线。ITALD在尺寸和重量上都与TALD相同,只是其尾部下方安装了一台泰莱达因公司的CAE…312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提供80公斤的最大静推力。该发动机原来是给“寂静彩虹”(又称“缄默彩虹”,本刊2003 年第7期有专文介绍——编者注)反辐射巡航导弹研制的,但1991年“寂静彩虹”反辐射巡航导弹项目因为预算问题下马,泰莱达因的发动机也因此“另谋高就”。为了安装发动机,ITALD的外部形态做了改动——下腹部开有进气口。ITALD其他改进包括安装了更先进的航电设备,使其具备了地形跟踪能力;安装有新的雷达高度计以保证诱饵弹在特定的低高度飞行。ITALD内部装有一台计算机,可预先编制飞行路线,而且在发射前其内存里还会输入一系列的机动动作,用于在发射后控制诱饵弹的飞行。其飞行速度可在0。45…0。8马赫内设定,发射高度由150米(500英尺)直到9150米(30000英尺),最大飞行速度为0。8马赫,高空射程达280公里(它也可以用火箭助飞器在地面发射)。可发射后不管并有多重携载方案。ITALD与布兰兹维克防务集团研制的早期“长衫”系列诱饵弹一样都可以使用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制式A/A37B…6E多重挂架、A/A37B…5E三联挂架或者BRU…42改进型三联挂架发射。 
ITALD除了有主被动雷达干扰型外,还有金属箔条干扰型,所有型号在尺寸上都没有什么差异,基本都是长2。337米,宽和高均为0。25米左右。其中金属箔条干扰型全重约172公斤,主被动雷达型全重181公斤。
2003年1月26日,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MI)获得了美国海军的一份追加订购140枚改进型战术空射诱饵(在ITALD基础上加装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的合同,这份新的追加合同价值2200万美元。IMI公司目前已成为美国海军空射反雷达诱饵的唯一供应商。IMI公司****米兹腊希说:“我们很高兴能得到这份新合同,ITALD是我们空军使用的TALD的改进型,它已经在测试和实战中多次证明了它在扰乱对方雷达体系和转移对方防空火力方面的能力。在海湾战争期间,TALD为美国和联军飞机打开了一条安全的空中走廊。升级的ITALD将会具有更高的作战效能。” 这位****的话并没有夸大,在美国海军航空兵服役的ITALD参加了2003年4月的第二次海湾战争。实战证明,ITALD在模拟现役战斗机信号方面比包括TALD在内的各型诱饵弹做的更好。
尽管目前没有资料显示以色列空军已经采购ITALD,但考虑到ITALD在技术上的优越性以及经过实战考验的性能,我们几乎可以断言,它将肯定取代TALD在以色列空军中的作用,成为以色列第三代空射反雷达诱饵。
&;#164;蓝六角星旗下飞翔的百舌鸟
1973年赎罪日战争结束后,以色列空军痛感缺乏有效的防空压制武器。因此,除了向美国采购空射战术诱饵外,以色列空军也希望能获得具备硬杀伤能力的反辐射导弹。当时,美国第一代反辐射导弹——“百舌鸟”和“标准”服役已近十年,其作战效能在越战期间得到了检验。以色列没费多少力气就从美国得到了这两种型号的反辐射导弹,从而初步完善了自己的防空压制系统。
“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是美国海/空军装备的第一代空射反辐射导弹,主要用于摧毁地空导弹阵地、高炮指挥雷达和其他雷达设施。美国为了对付苏联设在古巴的防空体系,分别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开始研制“乌鸦星座”和“百舌鸟”机载反辐射导弹,1961年发生古巴危机撤销了前项计划,而集中力量研制“百舌鸟”导弹。该导弹由美海军武器中心在AIM…7“麻雀…III”空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由德克萨斯仪器公司为主承包商于1962年研制,同年6月试射成功,1963年投产,1964年1月完成基本型AGM…45A的研制,同年10月开始服役,1965年投入越南战场使用。到1981年停产为止,制造样弹156枚,批生产总数高达17470枚。平均单价约26500美元。除装备了美国空军和海军外还出口到许多国家,并曾先后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美军1986年空袭利比亚的“黄金峡谷”等作战行动中实战使用。
“百舌鸟”反辐射导弹采用与“麻雀…III”空空导弹相似的气动外形,弹体内部结构布局从前到后为:天线罩、制导舱(高频部分、低频部分和引信电子线路)、战斗部舱、控制舱和动力装置舱。控制舱前端上方有1根与载机相连的发射电缆,发射时弹体运动将固定该电缆的螺钉剪断使其与弹体分离。发动机右下方有1个安全栓,可从弹体外部对其调节使发动机处于“点火状态”或“安全状态”。制导舱(低频部分)两侧各有1个无线电引信天线。动力装置采用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其型号多达10种:洛克达因公司生产的Mk…39 Mod0/3/4/5/6/7型;航空喷气通用公司生产的EX…53和Mk…53 Mod0/2/3型。
该弹采用被动直检式比辐单脉冲导引头,由天线罩、控制信号形成部分、增益控制电路、目标选择电路、状态转换电路和电源等组成。早期型号的天线罩采用玻璃纤维制成,后来的型号改用氧化铝陶瓷材料。等角4臂平面螺旋天线嵌在深度为λ/4的腔体内,固定到弹体上,以波束形成网络,在空间形成上、下、左、右4个波束,彼此部分重叠,各波束中心轴线之间有20&;#176;…30&;#176;的分离角,4个波束相互正交,并与导弹的舵面成45&;#176;角,接收的目标信号经隔离器、检波器,输出视频负脉冲信号。
当目标偏离导弹轴线不同方向时,相应波束的电路各自输出大小不同的视频负脉冲,送至低频部分,经和差处理,形成直流误差信号,将此信号送至载机,引导载机瞄准目标并发射导弹,同时送至控制信号放大变换电路,形成舵机控制信号,再送至舵机,控制相应的针阀,使舵机控制舵面运动。目标选择电路包括时间选择电路、角度选择电路和幅度选择电路,分别用来抑制反射的目标信号,控制导引头视场在跟踪状态时保持8&;#176;,在搜索状态时处于8&;#176;…70&;#176;内,抑制跟踪状态时暂时进入导引头的其它雷达的强信号。增益控制电路用来保持和信号幅度不变(接近0。8V),并使差信号强度只与目标偏差角有关,而不受目标信号强弱的影响。状态转换电路完成搜索和跟踪状态的转换。
“百舌鸟”导弹各型号的主要差别在于导引头,早期型号各有1个特定频段、1个高频系统,总计有18个,覆盖D…J各个频段,只有等角4臂平面螺旋天线是通用的。后期型号则能覆盖多个频段。控制系统采用燃气发生器和针阀式燃气舵机和继电式工作方式。
战斗部为破片杀伤战斗部,长0。747米,直径203毫米,重66。7公斤,装药23…25公斤,内装10000多块小钢片,每块钢片的体积为4。8&;#215;4。8&;#215;4。8立方毫米,用环氧树脂胶粘成圆环,破片总数20000块,每块重0。85克,破片飞散速度为7947米/秒,飞散角42&;#176;。对无装甲目标的有效破坏半径5…15米,对人员的有效杀伤半径50…60米。战斗部前端有1个紫铜锥形药罩,锥形母线为抛物线,战斗部爆炸时沿弹轴向前方产生金属聚能喷流,以穿透破坏导引头,以防其落入对方而泄密。还有1种内装白磷或赤磷的烟雾战斗部,爆炸时产生高达15米的白色或红色烟雾,持续24小时,以便为后续攻击指示目标。战斗部采用触发和非触发引信,后者为被动比相无线电引信,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但若地面雷达关机则失效。
作为第一代反辐射导弹,“百舌鸟”有以下明显缺点:
导引头覆盖频段太窄:导引头覆盖频段太窄,为了对付工作在不同频段的雷达不得不研制许多导引头,并在出击前根据已知情报选用。“百舌鸟”早期型号依靠多达18种导引头才覆盖了D…J波段(1…20吉赫兹),后期型在这方面改进也不显著,这是导致它的型号特别多的原因。
制导方式单一:“百舌鸟”系列只能沿着雷达发出的电磁波飞向目标,一旦对方雷达采用关机等措施,导弹将失去制导信息来源而无法命中目标。在越南战争中,北越军队曾多次采用关机、多部雷达交替开机、大角度甩摆雷达天线等措施,加上针对导引头缺陷采用的频率捷变等措施,使“百舌鸟”的命中率在1970年下降到3%…6%。
导引精度低、战斗部威力不足:即使对方没有采用对抗措施,实战中的“百舌鸟”多数的落点离目标的距离也超过20米,而它的战斗部对无装甲防护的软目标破坏半径只有5…15米。这说明“百舌鸟”需要提高导引头测向精度和战斗部威力。
尽管“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在20世纪70年代其技术就已显得落伍,但以色列空军装备的“百舌鸟”导弹仍然表现出色,1982年的贝卡谷地大空战中,正是“百舌鸟”出色地完成了开路先锋的任务。首先,由携有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还包罗AG…78“标准”式)的F…4“鬼怪”式战斗机突击各个萨姆导弹连阵地,摧毁“萨姆”导弹连的控制雷达后,其他攻击机便使用集束****和普通航弹轰炸导弹阵地。空袭行动结束时,叙军部署在贝卡谷地的19个萨姆导弹连中有17个被摧毁,其余2个遭重创,而以军全身而退,一架飞机也没有损失。
&;#164;达利拉的故事 
随着“百舌鸟”和“标准”反辐射导弹的日渐落伍,以色列空军迫切需要新的反辐射导弹以保持对地面防空系统的硬杀伤能力。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