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242部分

杂谈-第242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数据计算后,“鱼雷战准备”的命令由指挥所下达给鱼雷发射舱室。此时,装在小车上的重达1。6吨的鱼雷由人工开始激活引信和设定深度。通常依据目标不同而设定不同的深度,如目标是战列舰,一般定深在8米;如目标是驱逐舰则定深在2米。
鱼雷发射统一采用压缩空气的方式。所有的鱼雷发射管有前后筒盖,平时紧闭,防止海水倒灌入舱室。发射前,后盖先开,完成引信激活和调定深度的鱼雷自小车上滑入发射管。随后关闭后盖,打开前盖,海水进入发射管,直到充满。此时,位于鱼雷发射舱内的,通常毕业于横须贺水雷学校的,下士或特务士官军衔的掌水雷长通过传声管问询指挥所,“鱼雷发射准备完毕,是否发射?”如果位于指挥所内的通常军衔为中尉或大尉的水雷长下令“发射!”,则压缩空气泵启动,压缩空气将鱼雷送出发射管,然后鱼雷上的动力设备自行运转,鱼雷靠自身动力射向目标。发射完毕,前盖关闭,由泵将发射管内的海水排出,然后便可以进行下一轮发射工作。
此外,对目标鱼雷使用数量也有明确规定。由于该艇使用的是比一般鱼雷难于制造,价格更昂贵的九五式氧气鱼雷,因此资源贫乏的日本要求节约使用鱼雷也在情理之中了。一般对于商船和驱逐舰,只准使用单发攻击;而对于战列舰和航母这两种目标,允许使用6枚鱼雷攻击。并且在一般情况下,6枚鱼雷采取间隔2秒的发射方式,以取得最佳鱼雷攻击扇面。
◆ 乙改I型和乙改II型潜艇
1941年,日本海军追加建造乙型潜艇的计划,由于很快就进入战争状态,因此新的潜艇在建造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首先是耐压壳体改为产量较高的DS型钢材,安全下潜深度仍然维持100米不变。其次是柴油机改为更容易制造的舰本式1号甲10型,这种柴油机单机输出功率降低到5500马力,但是水面最大航速仍然达到23。5节。此外,为了加强水面防空能力,还在舰桥加装1座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新型潜艇称为乙改I型,并批准了6艘的建造计划。
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海军对能快速建造潜艇要求更高,于是在乙改I型的基础上,更换了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单机输出功率减少到2350马力,水面最大航速也大辐减至17。7节。同时更换水下主推进电机,单机推进功率降低至600马力,最大水下航速也减至6。5节。由于DS钢加工困难,耐压壳体又改用MS钢(软钢)制造,为了保持强度将壳体增厚10%,这样能保证下潜的安全深度仍是100米。由于动力设备的小型化使得燃料携带量扩大,因此续航距离增大了50%,达到了21000海里/16节。为了加强其侦察能力,新造的乙改II潜艇全部安装了22号雷达(具体参看电子设备的改进)。此外,也许是使用效果不如人意,乙改I型增装的机关炮被取消,鱼雷搭载量则增加到19枚。此型又被称为乙改II型,计划建造14艘,实际只完成3艘,有4艘在开工后取消,另7艘未开工即取消。
乙改I型和乙改II型保留了乙型的弹射器、机库,但是实际由于飞机、飞行员的供应问题,以及最后潜艇取消了航空侦察的任务,导致这些潜艇并未装备水侦,所有的航空设施成了鸡肋。
◆ 电子设备的改进
1943年,日本成功开发22号雷达。这是一种10厘米波长的小型对海搜索雷达。4月,这种雷达被安装在海大型潜艇伊158上做试验。试验的同时,日本海军恰好在基斯卡岛进行撤退作战,当时发生了2艘潜艇伊7和伊9在不明敌情的浓雾中上浮,被美军发现并击沉的事件。这次事件在日本海军中引起极大的震动,海军军务局长和舰政本部部长大发雷霆,要求海军技术人员尽快完成雷达上艇的测试工作。在上级的压力之下,技术人员匆匆完成了22号雷达上艇的任务。潜艇所使用的雷达信号发送和接受机、水冷装置、配电器、角度指示器等一系列设备都被装进一个高2。5米,长宽均为1。5米的狭小空间之内。全部设备重量约2140公斤,比水面舰只装备的同样设备要重820公斤,原因是潜艇上的设备需要良好的防水设施,避免在深潜时海水侵入。从1944年4月开始,这套装置以一个整体被设置于司令塔下的艇体左侧。但是在装备22号雷达之后,由于机械故障不断,实际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研制对海搜索雷达的同时,由于美军空中反潜力量的加强和电子战技术的完善,对空搜索雷达和雷达报警器(ECM)也成为了乙型潜艇重要的装备。1943年,三式雷达报警器(E27)生产成功,同年6月18日就匆匆装备了伊21号潜艇。该报警接收机为长9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物体,被安装在舰桥后部右舷侧。下方通过电线接到雷达室,在那里进行信号数据的处理。而1943年左右研制成功的,波长为200厘米的13号对空雷达,在进行小型化后于1944年开始装备潜艇。尽管全套设备只有110公斤,但是由于全部设备都放置于22号雷达所在的加装舱室,所以本就拥挤不堪的雷达室更加显得狭小。 ◆ 作战经历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总共有7艘乙型潜艇已经完工。这些潜艇刚服役就全部参加了珍珠港袭击作战。其中伊15、伊17、伊25配置在瓦胡岛东北,负责掩护南云机动舰队和截击敢于出海反击的美军舰队;伊19、伊21、伊23组成巡逻部队,航行于南云机动舰队前方,为其开道,提供警戒;伊26则单独航行至阿留申地区,进行侦察和警戒活 
动。后来7艘艇全部参加了对美国西海岸的破坏作战
随着战线和战局变化,1942年和1943年完工的乙型潜艇,主要投入了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和印度洋战线,进行交通破坏和侦察。这两年也是乙型潜艇活跃的高峰,先后击沉美军一艘航母、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击伤一艘航母、一艘战列舰。在破交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伊27号游猎印度洋,在1943年一年击沉13艘商船。但是截止1943年底,开战之初的7艘乙型除了伊26号之外,已经全部损失,1942年服役的乙型也损失一半(5艘),因此1943年开始服役的乙改I型潜艇挑起了大梁。这些潜艇除了首艇伊40号之外,其余都先后加入了第15潜水战队,投入到一线作战。但是,日军从1943年开始已经彻底转入战略防御,而且日本海军对潜艇使用没有提出合适的战术,所以发挥的作用有限。甚至如伊38号潜艇,终其一生主要任务就是运输物资。由于美军反潜力量的强大,到了1944年底,除了伊36、伊44和2艘完工不久的乙改II型潜艇,所有的乙型潜艇都损失了。最后终战时,仅存的伊36和伊58号潜艇被美军接收,沉海处理。
此外,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日本海军还曾经将一些潜艇改装为可携带特种攻击潜艇的母艇。乙型的伊27和伊28,改装后可搭载甲标特种潜艇;乙型的伊36、伊37以及乙改I型的伊44,改装后可搭载4艘回天攻击潜艇;乙改II型的伊58也大约在1944年12月进行了回天潜艇搭载的改装。经典战例(1)
1942年8月15日,伊19号潜艇开赴所罗门C海域负责战斗巡逻。9月15日上午,该潜艇正位于圣克里斯托巴尔岛附近海域时,九三式水中侦听设备捕获了比较清晰的水声信号,判断有大规模的舰队在附近。刚接任艇长才两个月的木梨鹰一少佐下令上浮到潜望镜深度,保持2节的航速,进行观察。12时50分,木梨少佐在潜望镜中发现了美军一支机动编队位于自己的左后方约15公里处(由于当时海水传音效果良好,因此美军水面搜索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反而低于水声侦听设备),包括1艘航母、2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以航母为中心排成轮型阵。木梨少佐当即下令转舵接近,全体人员进入战斗位置,准备鱼雷攻击。
伊19不断缩小与美军编队的距离,木梨锁定那艘航母为攻击目标。1500米。。。。。。1300米。。。。。。1000米,潜艇从外圈负责警戒的驱逐舰底穿越,直接进入了编队核心。13时44分,双方距离900米,此时航母正在迎风准备回收飞机,航速12节。木梨少佐下令6具鱼雷发射管全部装填发射,6枚威力强大的九五式氧气鱼雷以2秒的间隔,极其隐蔽地先后奔向目标。随后潜艇潜入深水,进行规避。在鱼雷发射计时后的第40秒,水听器听到第一声尖锐的金属声,接着又是先后四声,显示6枚鱼雷中有5枚击中了目标,艇上一片欢腾。但是很快他们就遭到美军驱逐舰的猛烈攻击,先后数到了85枚深水****,然而并没有遭受什么损伤。
事后证明,这是收获最丰的鱼雷攻击。当时木梨少佐遭遇的是美军“黄蜂”号(CV…7)航母编队,在该编队后方12公里处还有另一支“大黄蜂”号(CV…8)航母编队。伊19号发射的6枚鱼雷,除第1枚鱼雷脱靶,跑到了“大黄蜂”号编队附近因航程到了尽头而沉没外,另5枚均有中的。其中第2枚脱靶(相对“黄蜂”号而言,下同),航行11公里,到“大黄蜂”号编队内击中驱逐舰“奥布莱恩”号(DD415),使其丧失战斗力。该驱逐舰在次日的拖航中断裂沉没。第3、4、5枚鱼雷命中“黄蜂”号右舷,造成水线部分广泛破坏,航空汽油泄漏,最终于20时左右爆炸沉没。第6枚脱靶,航行12公里击中“大黄蜂”号编队中的战列舰“北卡罗莱纳”号(BB…55)左舷前部炮塔附近。一次鱼雷攻击共造成1艘航母和1艘驱逐舰沉没,1艘战列舰受伤。
经典战例(2)
1942年8月15日,伊26号潜艇开赴所罗门群岛水域,于24日进入巡逻阵位。当时采取白天潜航,夜晚水面航行补充电力的方式。30日半夜,正在瓜岛东南水域航行进行充电的伊26突然撞上了美军一支航母编队。当用15厘米大型望远镜观察海面的了望哨向艇长横田稔汇报后,他立即下令潜航。随后,水听器听到了美军驱逐舰逼近的声音。在80米深度待了近3个小时后,伊26重新浮起到潜望镜深度,进行观察,发现美军航母的身影,距离大约23000米,位置大约在圣克里斯托巴尔岛以东140海里处。伊26号计算了航路,开始靠近。本来1000米的距离是最佳攻击位置,但是由于美军护航船只轮型阵非常严密,因此横田艇长抓住机会,在那艘航母快要跑过狙击点时,从3500米的距离上发射鱼雷。31日早晨7时06分,发射命令下达。起初,横田艇长想6具发射管都进行发射,但是由于其中1个鱼雷发射管出现故障,所以实际只有5条鱼雷射向目标。鱼雷以2秒间隔发射完毕后,伊26下潜到100米的最大安全深度,不久听到了一声爆轰音。在后来的12个小时里,伊26遭到美军驱逐舰反复搜索和攻击,但是毫发未损。事后分析,遭到攻击的是“萨拉托加”号航母(CV…3)。虽然由于距离远,射击条件恶劣,发射的5条鱼雷中仅有1条击中目标,但是由于九五式鱼雷威力巨大,造成右舷中部严重破损,一个锅炉房进水,涡轮和电力传动系统遭到损害,失去动力,不得不由重巡“明尼阿波利斯”号(CA…36)拖带出危险海区,之后有三个月的时间无法参战。
经典战例(3)
1942年8月15日,伊25号自横须贺军港出发,经2周航行抵达俄勒冈州沿海。因为9月初天气不良,于是潜伏了一段时间。9月9日凌晨,伊25号潜艇在距离布兰科角南方灯台6海里处浮出水面,从机库里取出零式小水侦的零件,一一进行组装。此时,艇长田上明次中佐向驾驶员藤田信夫飞曹长和侦察员奥田兵曹传达了此行的任务——纵火。当飞机的尾翼最后组装上去之后,整备长进行了检查。组装过程大约用了7分钟,随后发动机被启动,藤田与奥田登机出发,直扑俄勒冈州以南靠近加里福尼亚州的森林。日本人选择这里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的森林在夏秋天经常因气候干燥而发生火灾。当时零式小水侦的两边机翼下各携带了1枚76公斤重的****。每枚****里有520个小型燃烧弹,****被投下起爆后这些小型燃烧弹会向四周飞散,然后燃烧,维持1500度的高温30秒。日本人期望这样的大火能给美国人制造恐慌,迫使其改变战略,同样也是为报杜立特轰炸东京的一箭之仇。藤田在布兰科角东南50海里的一片森林茂密的地方投下了一枚****,并亲眼看见火光四溅,开始燃烧。之后,他又飞行了几公里,在另一处投下另一枚****,然后返回母艇。9月29日深夜,伊25在布兰科角西方10海里处上浮,藤田再度出击,在布兰科角以东50海里处的森林又投下两枚****。但是这次返航不是很顺利,没能找到母艇,不得不迫降在水面。人员最后由潜艇救回。这两次纵火行动虽然还算顺利,但是实际并未达成什么效果,燃烧弹只引起了小火,并且很快就熄灭了,未能引发大规模的山林大火。
经典战例(4)
1944年10月底,伊56号潜艇开赴莱特岛以西,执行战斗巡逻任务。10月23日深夜,该艇在棉兰老岛东部发现了美军实施莱特岛登陆的两栖运输船团。伊56艇长森永正彦少佐下令首先上浮至雷达使用深度,以13号对空雷达搜索。由于未发现敌情,于是上浮水面,实施拦截。24日拂晓,森永下令以3具鱼雷管发射,随即下潜。但是3条鱼雷有1条击中LST695坦克登陆舰(1625吨),并且未能将其击沉。此外还重创了美国商船“阿什塔布拉”号。25日夜,伊56号在莱特岛以东170海里处再度发现美军舰队。森永和前一次一样,先用13号雷达确定空中无敌机后上浮,进行追踪判断。他判断美军是机动部队,并选定1艘航母作为目标。22时34分,发射5条鱼雷(1具鱼雷管故障还是节约鱼雷,不详),1条命中。实际上被击中的是“桑提”号护航航母(CVE…29),经过损管的抢救,并未沉没。
根据伊56使用经验,13号防空雷达发现美机的距离大约是16公里。在这个距离上,反潜飞机需要飞行4分钟才能抵达潜艇上空,而潜艇紧急下潜只需要1分钟,因此13号雷达确实可使潜艇免受空中反潜力量的打击。
经典战例(5)
1945年7月16日,桥本以行中佐指挥伊58号潜艇搭载回天特攻多闻队出发,开赴菲律宾海海域,准备伏击美军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