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372部分

杂谈-第372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顿狂轰滥炸,美军机群全部卸光了身上的包袱,日特攻舰队也大部分给大和号当了殉葬品。 
这场恶战,米彻尔将军先后派出436架舰载飞机,只损失了不到10架飞机,而大和号的沉没则标志着日本联合舰队的最后崩溃和毁灭。此后,在德国无条件投降这一消息的鼓舞下,美国人一鼓作品拿下了冲绳全岛。至7月2日,冲绳战役正式结束。 
历时96天的冲绳之战,日本人破釜沉舟,拼死决战,使双方都遭到了重大损失。据美军公布:日军伤亡11万余人,损失飞机7830架(包括在地面被摧毁的约3000余架),舰艇20艘;美军则伤亡75000余人,损失飞机763架,驱逐舰以下舰艇400余艘沉没,大多数是被神风自杀机击沉的。尽管美军在冲绳之战中损失惨重,但战役的胜利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占领冲绳,一下子将日本南部海上门户彻底砸开,使日本本土完全敞开在美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同时,占领冲绳还切断了日本本土与台湾及以南地区的海上联系,从海上窒息了日本,为下一步向日本本土直接发起登陆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334章马里亚纳群岛战役
           (一)
进入1943年下半年,美军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战,终于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不利局面,从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浩瀚的太平洋,纵横万里,对日本的进攻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北太平洋,二是中太平洋,三是西南太平洋,哪里作为主攻方向是美军发动战略进攻最重要的问题,北太平洋天气严寒,海面上风大浪急,不利于实施大部队作战,而且对日本 
维持其战争的生命线——与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起不了多大作用,无法迅速解决战争,因此美军自1943年5月收复阿留申群岛后,就未在这个方向采取进一步攻势。
中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作为主攻方向的争论,在美军上层产生了尖锐的分歧,以麦克阿瑟陆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主张在占领或封锁拉包尔之后沿新几内亚——菲律宾轴线的西南太平洋发动进攻,他们认为这条进攻路线可以充分利用美军在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业已建立的一系列海空基地,始终能够得到岸基航空兵有力支援,对于进攻目标有着较大的选择余地,能够绕过日军重兵守备的地区,攻击日军防御薄弱之处。而以尼米兹海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这条进攻路线上的主要岛屿面积都比较大,日军部署的兵力也相应较多,所以遭到的抵抗一定较激烈,付出的伤亡也会大一些。而且这条进攻路线的侧翼和后方都暴露在中太平洋地区日军面前,进攻态势并不理想,只能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逐步推进,其攻击速度可想而知。相反,从中太平洋发动攻势,可将日军在太平洋上的部署拦腰截断,切断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这对于日本而言是致命的,而且中太平洋上所要夺取的,大多是相距遥远的一些面积较小的珊瑚礁和岛屿,即便日军在这些岛屿上的防御比较坚固,也会由于面积小而力量单薄,彼此距离远而难以得到增援与补充,容易为美军各个击破,加之这条路线与美军后方基地路程较近,能节省部队与运输船只,从而迅速结束战争。
表面上看是进攻路线之争,实际上却反映出美国陆海军之间的深刻矛盾,因为如果从西南太平洋发起攻击,主要依靠陆军实施地面进攻,海军只不过担任保护海上运输、以海空火力支援地面作战,并掩护陆军近海侧翼的次要任务。而从中太平洋展开进攻,关键是掌握制空权与制海权,海军的航母编队将是绝对的主力,由于所需占领的岛屿面积较小,地面战斗只需要小规模陆军部队,海军才是主角。因此这场争论,双方都分别得到了陆海军头面人物——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上将和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的鼎力支持。
由于这个问题事关重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了极其慎重和细致的研究,最后决定采取以中太平洋为主,西南太平洋为辅的双管齐下战略,这样既可避免单线进攻易遭日军集中全力的抗击和暴露侧后的危险,又能迷惑日军,使其难以判断美军的主攻方向,分散日军兵力和注意力,为战略进攻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之所以选择中太平洋为主攻方向,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美国军事工业全面转入战时生产,大批航空母舰和登陆舰艇的建成服役,使中太平洋的海军部队拥有了一支以航母为核心具有极高机动力和极强突击力的舰队,能够确实保证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
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美军先后组织了新乔治亚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马绍尔群岛战役,随后的进攻矛头直指马里亚纳群岛。
(二)
马里亚纳群岛,是个南北走向,绵延长达425海里的火山群岛,由大小近百个岛屿组成,较大的火山岛有十六个,自北向南主要有第二大岛塞班岛、第三大岛提尼安岛、罗塔岛和最大岛屿关岛,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于1521年发现该群岛,以当地土著人使用的船只命名为“三角帆之岛”,1565年起成为西班牙的属地,为纪念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马里亚纳王后,才称为马里亚纳群岛。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占领了关岛,此时的西班牙国力已经衰弱,便决定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马里亚纳群岛的其余岛屿、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美国认为这些岛屿值不了400万美元,没有买,结果被德国买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委任统治地”的名义将这些岛屿尽数据为己有。并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即1941年12月10日占领关岛。
马里亚纳群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位于琉球、台湾和菲律宾以东,硫黄列岛以南,加罗林群岛以北,正扼中太平洋航道的咽喉,亚洲与美洲的海上交通要冲,是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和远东的必经之路。如果马里亚纳群岛被美军占领,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就将被切断,台湾和菲律宾也将处在美军直接打击范围下,更严重的是从马里亚纳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可以将日本本土纳入其轰炸半径,正因为马里亚纳群岛如此至关重要,就被日军誉为“太平洋的防波堤”,而美军所实施的马里亚纳登陆战役也就被称作“破堤之战”!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1944年1月开始的马绍尔群岛战役中,不但没能出海迎战,反而退至帛琉群岛,直接导致了马绍尔群岛于4月失守,这引起了日本内阁和陆军对海军的强烈不信任,甚至有些人提出放弃马里亚纳群岛。但日本大本营非常清楚马里亚纳的重要性,决定沿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新几内亚群岛西部建立必须绝对予以确保的防线——“绝对国防圈”,马里亚纳则是该防线的核心。因此,日军自1944年2月起,开始着手加强该地区的防御,由于以前马里亚纳群岛是海军负责防御,岛上的陆军部队很有限,大本营计划将中国战场上的第三和第十三师团调往中太平洋,以加强该地区的地面部队,但这两个师团在中国战场上一时无法脱身,大本营只好于2月10日将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第二十九师团调到马里亚纳,陆军部还将新组建的八个支队也调到该地区。2月25日,日军大本营将中太平洋地区所有陆军部队整编为第三十一军,由小畑英良中将任军长,规定该军服从于联合舰队司令的调遣。从3月起,日军进一步动员大批船只向该地区调集部队,至5月下旬,三十一军已拥有五个师团又八个旅团,分别防守马里亚纳、特鲁克、小笠原和帛琉等岛屿。其中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是两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约六万余人。防御工事计划要到11月方能完成,此时才完成工程量的一半,火炮掩体几乎没有,地雷和铁丝网也没铺设,总体防御根本谈不上坚固。
日本海军则于3月4日将原在马里亚纳群岛的第四舰队和新组建的第十四航空舰队合并为中太平洋舰队,由中途岛海战的败将南云忠一海军中将任司令,第四舰队主要是由鱼雷艇、猎潜艇、扫雷艇和巡逻艇等轻型舰艇组成,第十四航空舰队编制上虽有八个岸基航空队,478架飞机,但陆续被调往其他地区,剩下的飞机寥寥无几,因此这支舰队实力非常薄弱,只能充当牵制美军登陆部队的偏师,为主力舰队集结赢得时间。日本海军计划用于马里亚纳群岛决战的主力舰队是1944年2月由第二、第三舰队合并组成的第一机动舰队,几乎包括了联合舰队所有主要水面舰艇,共有航母9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31艘,舰载机439架,由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任司令。日军大本营深知这支舰队与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航母编队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决定以第一航空舰队改编的第五岸基航空队,与之配合作战,以求充分发挥舰载航空兵与岸基航空兵的协同威力。需要说明的是这支第一航空舰队并不是那支战争初期偷袭珍珠港,纵横太平洋的航母舰队第一航空舰队,而是1943年7月刚刚成立的岸基航空兵部队,由角田觉治海军中将指挥,成立伊始就受到日军大本营的特别重视,从其他部队抽调一些有战斗经验的老飞行员作为骨干,并尽可能为其配备最新式的装备,一直作为大本营的直属部队在国内训练,原计划训练一年,1944年2月马绍尔群岛失守后,不得不调到中太平洋地区,其中技术熟练的调到马里亚纳,技术尚不熟练的则调到菲律宾一边训练一边备战,原第五岸基航空队共有飞机1092架,后又将其他一些具有战斗经验的航空兵部队调入,使其飞机增至1600架,但因战斗不断,至1944年5月,仅余530架。
日军的决战计划原是联合舰队司令古贺峰一海军大将主持制定的,企图在第一航空舰队和第一机动舰队实力有所恢复后,寻找战机与美军决战,争取扭转战局,代号为“阿号作战”。古贺于3月31日在前往菲律宾途中座机遭遇暴风,机毁人亡。丰田副武海军大将接任联合舰队司令的次日,即5月3日,就接到了大本营发起“阿号作战”的指令,随即向所属各部下达了作战指令。但日军大本营错误地判断加罗林群岛是美军即将开始的进攻地点,因此马里亚纳群岛的防御准备被严重忽视了。
根据“阿号作战”计划,第五岸基航空队和第一机动舰队的舰载航空兵将对来犯之敌实施两面夹击,以抵消美军航母编队舰载机在数量上的优势。第五岸基航空队分为三部分,分别部署在帛琉、马里亚纳和雅浦三地,每一处的航空队都拥有战斗机、轰炸机、攻击机和侦察机,一旦判明美军的攻击方向,该地的航空队立即转移,以避其锋芒,然后再集中全力组织攻击。
起初计划中规定如美军进攻马里亚纳,将不动用小泽的第一机动舰队,而只出动岸基航空兵迎敌,后来由于分配给小泽的油船数量有所增加,才改为小泽的舰队也加入马里亚纳的作战。小泽的机动舰队最初大部停泊在林加锚地,小部停泊在濑户内海,都在抓紧进行战前训练,根据联合舰队下达的“阿号作战”指令,于5月11日和12日分别起航,5月14日和15日先后到达菲律宾南部的塔威塔威,之所以选择塔威塔威作为集结地,是因为该地距离计划中的决战海域较近,便于及时出击;而且靠近婆罗洲的油田,婆罗洲出产的石油质量很高,不经过冶炼就可直接供军舰使用,这样就不必依靠屡遭美军潜艇破袭的交通线来补充燃料。不料到达塔威塔威后,原准备刚完成基本飞行科目的舰载航空兵再进行海上合练,却因为美军潜艇在该海域活动非常频繁,几乎无法出海训练,而塔威塔威岛上又没有合适的飞行训练基地,第一机动舰队那些飞行技术本来就不高的飞行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中断训练,战斗力就可想而知,而他们的对手美军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在500小时以上,大都具有战斗经验,还配有换班机组人员,以供轮番出战,双方相差可谓悬殊。
早在1943年11月,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就向美军太平洋舰队和中太平洋战区下达进攻马里亚纳的指令,为B—29轰炸机取得出发基地,并为进攻日本本土扫清障碍。
根据这一指令,中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于1944年1月13日制定出最初的进攻方案,计划分三阶段,先攻占塞班和提尼安,再夺取关岛,最后肃清其余岛屿上的日军。
3月1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马里亚纳作战命令。
3月21日,尼米兹将参战的将领召到珍珠港,讨论有关作战方案。
3月28日,尼米兹下达兵力编成和任务区分的命令,登陆部队及其护航 
输送船队称为联合远征军,由雷蒙德&;#183;特纳海军中将任司令,下辖三部分:第五十二特混编队,也称为北部登陆编队,由特纳兼任司令,运送由霍兰&;#183;史密斯中将任军长的海军陆战队第五军,以海军陆战队第二师和第四师为基本登陆兵力,从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出发,负责夺取塞班和提尼安。
第五十三特混编队,也称为南部登陆编队,里查德&;#183;康诺利海军少将为司令,运送罗伊&;#183;盖格少将任军长的海军陆战队第三军,以海军陆战队第三师和陆战暂编第一旅为基本登陆兵力,从瓜达尔卡纳尔岛出发,负责攻占关岛。
第五十一特混编队第一大队,也称留船预备队,布兰迪海军少将为司令,运送R&;#183;史密斯陆军少将为师长的陆军第二十七加强师,在登陆场附近海域待命,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上述地面部队共计12。7万人,担负运送和护航任务的舰船535艘。此外,陆军第七十七师为战役总预备队,在夏威夷待命,准备于7月投入战斗。
为这支登陆编队提供海空掩护的有两支部队,一支是米切尔中将指挥的第五十八特混编队,下辖四个特混大队,共有航母15艘、战列舰7艘、重巡洋舰8艘、轻巡洋舰13艘、驱逐舰67艘、舰载机约900架。另一支是胡佛海军中将指挥的岸基航空兵620架各型飞机。
第五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担任海上总指挥,尼米兹则坐镇珍珠港实施全局指挥,并组织潜艇和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