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375部分

杂谈-第375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切尔随即率领编队西进,20日整个夜间和21日上午,都沿着飞机返航的航线航行,以搜寻落水的飞行员。斯普鲁恩斯原想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并计划在21日白天再次出动飞机或使用战列舰为主的水面战舰,彻底消灭小泽的残部。但21日上午,美军的侦察机发现日军舰队在360海里外正以20节航速向西北撤退,而美军为了救援落水飞行员,航速仅16节,双方的距离正越来越大,眼看无法追上,斯普鲁恩斯只好下令停止追击,向塞班岛靠拢,以配合登陆编队完成登陆任务。
小泽于20日晚八时四十六分接到丰田的撤退命令,便率领机动舰队本队向中城湾撤退,而掩护本队撤退的断后编队,因敌情不明夜战无望,小泽命其停止东进,也向西北撤退。此时,日军舰队的舰载机仅剩35架,战列舰和巡洋舰上的舰载水上飞机也仅剩12架,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21日小泽命令断后编队驶往吉马拉斯岛,本队则驶向中城湾,撤退途中,由丙队的11架飞机实施空中警戒,其余两个战队的飞机则做好随时起飞准备,一旦发现美军飞机前来,全部起飞做最后的决死战斗。
22日小泽率本队驶入中城湾,断后编队则因航行途中海况恶劣也转至中城湾,休整一天后,返回濑户内海,受伤的军舰开往船厂修理,其他军舰返回柱岛锚地。机动舰队的补给船只23日进入吉马拉斯岛,装上婆罗洲的原油后驶往濑户内海。
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航母间海战,至此结束。日军将此次海战称为“马里亚纳海战”,美军则称为“菲律宾海海战”,海战中,美军仅2艘航母、2艘战列舰和1艘巡洋舰受轻伤,无一艘军舰沉没,舰载机损失117架。日军被击沉航母3艘、油船2艘,被击伤航母3艘、战列舰、巡洋舰和油船各1艘,舰载机损失404架,占全部舰载机的92%;岸基飞机损失247架,几乎全军覆没;此外日军出动的36艘潜艇也被击沉20艘。
(四)
这场海战,日军投入了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舰只和大部分岸基航空兵,原想一举扭转战局,不料又以惨败而告终,特别是舰载航空兵损失高达92%,这对于日军而言是致命的,没有半年十月的时间,根本无法恢复成一支现代化的舰队,尤其是飞行员的损失更是难以弥补,在短时期里,日军的航母部队就不能称其为有战斗力的部队,从而使中太平洋上的制空权、制海权彻底落入美军之手,美军继而取得了战略进攻更有利的条件。
日军失利的原因主要有:
一, 对美军的战略进攻方向没有作出正确判断。日军大本营一直都以为美军的战略主攻方向是新几内亚——棉兰老岛,因此将机动舰队置于塔威塔威,就是因为该地距离预计战场较近,当5月27日麦克阿瑟指挥的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在比阿岛登陆后,日军更是认为美军太平洋舰队将到达新几内亚以北海域,立即迅速向该方向调集兵力,并准备在帛琉海域与敌决战,同时将潜艇部队配置于加罗林群岛以南,以尽早发现美军舰队,甚至美军6月11日开始对马里亚纳群岛实施炮火准备,日军仍然认为是美军牵制性行动,不以为然。直到6月15日美军的大批登陆舰艇到达塞班岛海域,并开始换乘,这才意识到美军的主攻方向是在马里亚纳,为时已晚。
二, 日军决战没有作好应有的准备。现代海空战的决定性力量是航母及其舰载机,由于日军1943年底至1944年初将大批舰载机调往拉包尔一线,以抗击美军的攻势,结果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联合舰队虽然在事实面前进行了改组,将战列舰为核心改为以航母为核心的第一机动舰队,并为航母配置了基本满额的舰载机,但日军战争初期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几乎都已在战争中消耗殆尽,现在的飞行员缺乏必要的训练,只完成了基本的陆上科目训练,前出至塔威塔威原打算边进行海上合练边备战,却由于美军潜艇在附近海域活动频繁而无法出海训 
练,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中断了训练,小泽率领舰队前往吉马拉斯岛就是为舰载机飞行员提供一个适宜训练的场所,结果在航行途中就接到了出征的命令,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决战的前途也可想而知。
三, 日军的“超距攻击”战术超出了飞行员的技术水平。日军飞机不像美机有装甲防护,重量比美机轻,因此作战半径比美机大160公里,小泽出于扬长避短的考虑,决定在美军作战半径之外发动攻击,然后在马里亚纳群岛机场上降落加油挂弹,再从陆地机场起飞攻击美军,形成“穿梭攻击”之势,从纸面上看好象很不错,既可有效打击美军,又能避免美军的攻击。但日军忽视了其飞行员的战术技术水平有限这一重要因素,实施“超距攻击”必须在极限航程起飞,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要尽量节约燃料,要考虑气象条件的影响,要随时警惕周围敌情……连技术熟练的飞行员都不容易,何况日军飞行员大都是训练不久的“菜鸟”,如此漫长的航程还没投入战斗就已经精疲力竭了,哪里还有足够的精力应付美机的拦截?因此途中遇到美机拦截,自然损失大半,即使突破了美机的拦截,对美舰攻击效果也很不理想。由此可见,日军这一战术,根本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倒事与愿违。
四, 日军岸基航空兵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美军航母编队共拥有舰载机近900架,日军航母舰载机仅439架,数量上处于明显劣势,而且性能和飞行员素质都大大不如美军,日军企图借助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的500余架岸基飞机,来弥补这一差距,与舰载航空兵协同对美军实施两面夹击。联合舰队甚至要求在航母舰载机出击前,岸基航空兵先对美军组织攻击,消灭美军三分之一的航空力量。但由于日军对美军战略进攻方向判断失误,将马里亚纳群岛的岸基航空兵大部调往新几内亚,待判明美军攻击方向后再往回调,已经来不及了。而美军也早预料到了日军的这一企图,在战役发起之初,就先对马里亚纳群岛岸基航空兵进行了猛烈攻击,一举肃清日军在该地区的航空力量,并对机场跑道和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此后又多次对岸基航空兵进行了压制性的袭击,使日军新调来的航空兵也遭受了很大损失,协同舰载航空兵作战的企图完全落空,而日军在马里亚纳群岛防空设施非常薄弱,甚至连飞机洞库都没有建成,在遭受了美机轰炸后,机场完全失去了作用,连日军舰载机降落时也遭到很大损失,根本无法再次起飞,“穿梭攻击”的计划也因此落空。
因此战役结束后,小泽曾请求引咎辞职,未获海军军令部长和联合舰队司令批准,平心而论,小泽的指挥并无失当,战役的结局,已经不是他和联合舰队司令所能左右的。
美军虽然取得了海战的胜利,但对斯普鲁恩斯的指挥,颇有些争议,米切尔和一些航母大队的司令,对他拒绝了6月18日西进接敌的请求,意见很大,觉得日军主力舰队近一年来首次出现应战,以美军优势兵力竟然未能将其消灭,让其逃脱。诚然,塞班岛登陆的美军得到了有效的掩护,但以第五十八特混编队这样一支具有极强攻击威力的航母编队,仅仅充当守护者的角色,实在是极大的浪费。但作为战役总指挥的斯普鲁恩斯在当时只知道日军有两支舰队正在向塞班岛逼近,具体位置并不清楚,因此他命令米切尔先东撤,首先消除岸基航空兵的威胁,待天亮后再回头攻击日军舰队,从谨慎持重这一点而言,无可厚非。当然如果18日晚按照米切尔的请求西进接敌,战果会较大,但斯普鲁恩斯根据当时并不完备准确的敌情资料,作出先东撤的决定,虽然保守一些,却不能过于苛求。
战后,斯普鲁恩斯对战役的指挥作了反思,对于因掩护登陆滩头行动而过于拘谨,感到有些遗憾,这是他本人对自己要求较高,并不能看作是他的失误。
另外,有些人认为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敌方舰队,像第五十八特混编队这样的航母编队更是不应为登陆滩头所束缚,应寻找敌军航母舰队决战,提出这一看法的人,事实上本身还没有摆脱陈旧传统的“海上总决战”思想,斯普鲁恩斯则是将确保登陆战役的胜利作为战役首要任务,而不是消灭敌方舰队,这体现了他彻底否定“海上总决战”的战术思想,取得了在大规模两栖登陆战役中使用海军主力舰队的成功经验,由此得到了海军总司令金上将和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的充分肯定,那些因此指责斯普鲁恩斯的人应该说是并不确切,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也就是说谨慎持重是战术思想的原则,先立于不败之地,再求胜利之道,在决定战争进程的决战战役中,是绝对必要的。
美军作战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侦察不够得力,无论无线电测向,还是飞机侦察,都未能及时发现日军舰队,一直到19日下午才发现日军舰队,而且位置还有些出入,导致了出击的飞机航程过远,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美军此战中,最成功的当数潜艇部队,从13日起就多次发现了日军舰队的活动,并及时报告,使美军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部署调整和必要的临战准备,而且在日军利用舰载机航程远的优势发动攻击时,一举击沉了日军两艘三万吨级的大型航母,要知道当时日军三万吨级的大型航母总共才不过三艘,特别是击沉了小泽的旗舰“大凤”号航母,使日军的指挥一度出现了混乱,为美军的反击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通过这次海战,美军虽未全歼日军舰队,但击沉了日军的三艘航母,彻底消除了日军舰队的威胁,完全夺取了战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孤立了马里亚纳守军,确保了马里亚纳登陆战役的顺利实施。日军在战役中损失的大型航母和舰载机及其飞行员,短时期里无法补充,进而加剧了日军在中太平洋的劣势,对美军以后的战略进攻更为有利。
(五)
塞班岛是马里亚纳群岛的第二大岛,长约21公里,宽4公里至8公里不等,面积约184平方公里,地势****高四周低,岛上多山峰、丘陵、沟壑、岩洞,制高点是岛****海拔450米的塔波乔峰,岛西海岸有一条覆盖整个海滩的珊瑚礁,加拉潘角将其一分为二,北面形成天然良港——塔那潘港,该港也是塞班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的经济、文化中心,南面为平坦的马基奇思海滩,是理想的登陆滩头。日军在塞班岛上建有三个机场,南面的阿斯利洛机场始建于三十年代,经过扩建,现可起降任何机型的飞机,是岛上的主要机场。附近的恰兰卡诺阿机场是简易机场,只能起降小型飞机。北面的马皮机场,跑道较短,作为战斗机紧急着陆的备降机场。
塞班岛不仅是日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中心岛屿,还是中太平洋地区的防御核心,其陆军第三十一军军部和海军中太平洋舰队司令部都设在该岛,自1944年春起,日军就开始向塞班岛增派部队,加强防御力量,但美军封锁严密,途中遭到了很大损失,截至美军登陆前夕,日军在塞班岛上兵力是陆军步兵第四十三师团、步兵独立混成第四十七旅团、工兵独立第七联队、坦克第九联队、山炮独立第三联队和高炮第二十五联队等部,共2。8万人,火炮211门,坦克39辆,海军有第五水警区的第五十五警备队和横须贺第一海军陆战队等部,共1。5万人,火炮49门,坦克10辆,合计总兵力4。3万,火炮260门,坦克49辆。海军中太平洋舰队司令南云基本不过问地面作战指挥,登陆作战打响时陆军第三十一军军长小畑去关岛视察不在岛上,所以防务实际上由第四十三师团长斋藤义次中将负责。
美军进攻塞班岛的部队是由霍兰&;#183;史密斯中将任军长的海军陆战队第五军,所辖基本部队为陆战二师和陆战四师,共7。1万人。担负运输和直接支援的舰船有7艘战列舰、7艘护航航母、11艘巡洋舰、41艘驱逐舰、30余艘扫雷和反潜舰艇、110余艘登陆舰艇、30余艘运输舰,共240余艘舰船。陆战第五军和这些舰艇合编为北部登陆编队,由特纳中将指挥。
5月29日和30日,北部登陆编队分两批从夏威夷先后出发,6月7日和8日到达埃尼威托克补充燃料和淡水,然后继续向塞班岛航行。
6月15日凌晨,北部登陆编队到达塞班岛海域,开始换乘。八个营编成的第一登陆波分乘600辆履带登陆车和两栖坦克开始突击上陆,登陆滩头是在西南部的查兰卡诺正面宽度约64公里海滩,虽然受到潮汐影响,比预定登陆时间晚了十多分钟,美军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秩序,担负舰炮火力支援的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在距岸边仅1000米处抛锚,对日军阵地进行猛烈炮击;护航航母起飞的70余架飞机对日军防御工事实施航空火力压制;编在登陆艇队中的炮艇以40毫米火炮实施伴随火力支援;两栖坦克则在履带登陆车队的两翼和中间,扫清日军障碍,掩护履带登陆车上岸。在这些火力掩护下八时四十四分第一批部队抵岸,但日军炮火非常凶猛,履带登陆车难以开上指定地点,只得在水线附近卸下所载人员,尽管如此在二十分钟里,就有8000人上陆。由于美军登陆前的炮火准备不够充分,很多日军的火力点没被消灭,现在正猛烈轰击滩头上的美军,虽然美军顺利登上了岸,但滩头上拥挤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又处在日军炮火威胁下,美军的进展非常迟缓,更严重的是在陆战二师和陆战四师之间出现了宽达900米的空隙,这是因为陆战二师在突击上陆时遇到了强烈的潮汐,航向出现了偏差所致。按照计划,美军在登陆当天,应该占领滩头后方约两公里的丘陵地带,但在日军激烈抵抗下,推进最远的陆战四师二十三团到达了菲纳苏苏山,却被山上日军猛烈炮火压制,只得又后退了百余米,至天黑时,美军虽然上陆部队已有两万余,伤亡2000余,夺取的登陆场却只有计划的一半,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御态势。
当晚,日军趁美军登陆场狭小,立足未稳之机,发动了夜袭,企图将美军一举赶下海。日军以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