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447部分

杂谈-第447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计划强调建立国家海军的必要性,要求****统一掌握海军军官的选拔与晋升。这种理想主义虽然令人钦佩,但它似乎忽视了福建海军派的继续存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型军舰的管带都是福建人,指挥机构的多数部门也由闽籍军官把持。 
该计划虽然普遍列出了海军部各部门的详细职责,但却没有提到舰队级组织。所以,海军部仅是纸上的现代化组织,而舰队编制仍然同传统的帝制紧密相联。 
权力机构 
在统辖各省水师的问题上,该计划没有作出让步。它承认为了维持江河河口与上游地区的治安有必要成立水上警卫部队,但是这些任务将由海军全部承担。该计划规定海军部领导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全国海军行政事宜,统辖海军军人、军属及各省水师,并暂时兼办海军司令部事宜……”换句话说,各省海军总督今后不能再直接与朝廷打交道处理海运或海军事务了。 
纠正弊端 
该计划确实打算纠正海军中存在的严重弊端。例如,它要求海军教育部门重视对军官的考核、选拔和培训工作。计划承认对指挥军官和参谋军官的需要,并要求彻底改革海军的教育制度。重要的是,它还要求继续聘请外国顾问,选派学生出国学习,提高官兵军饷,惩罚贪污腐化行为。 
机关职能 
该计划包含许多有关训练中各种技术问题处理的具体规定。其中大部分规定即使以现今的标准衡量也是很先进的。比如,它要求定期报告各次枪炮操演、机动操演和救火操演的结果。它还建议成立谋略科,承办制定战时秘密电码口令、舰上标准指挥程序、灯光信号和旗语等事宜。还要建立一个主计处,负责对舰上活动和岸上管理的各项事宜实行统计报告。遗憾的是这些先进的机构不可能实现,它们只能成为中国人理想中的目标。 
装备统一化 
该计划承认长期存在着的舰艇和装备不统一的问题。计划规定成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购买和建造军舰,并敦促实行维修、机器标准化以及船体检验制度等。 
海军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满清政府与伯利恒公司签订合同并最后批准成立海军部计划时,辛亥革命爆发了,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就在伯利恒协定签订十几天后和皇帝正式批准成立海军部的谕旨下达之前的三个星期中,革命军攻占了长江重镇武汉。当时的革命军政府都督是黎元洪,他毕业于水师学堂,是萨镇冰的学生。革命爆发时,革命军将他从床底下拖出来,逼迫他出任革命军的都督,否则处死,他同意担任都督,但是一直想找个人接替他。 
当武汉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正在上海的萨镇冰奉命统领南北洋联合舰队沿江而上去平息起义。当时萨镇冰部下除了少数满族军官外,绝大多数官兵都公开同情革命政府。10月25日,萨镇冰抵达武汉立即收到黎元洪的来信,恳请他出面接任革命军的都督。黎元洪在信中说:“谁非黄帝子孙,岂肯甘作满洲奴隶,而残害同胞耶?洪有鉴于此……乃誓师宣言,失志恢复汉土”。 
据一位当代中国海军史学家说,黎元洪对萨镇冰民族主义的启发不起作用,萨镇冰是色目人,其祖先一贯效忠朝廷,是满族的爱卿。所以,任何规劝都不能使萨镇冰背叛清廷。 
10月27日,萨镇冰命令舰队驶向武汉,炮击革命军。他的舰艇缓缓向城区接近,驶入了革命军的岸炮射程。奇怪的是,革命军没有开火,让这些军舰驶入射击阵他。9时30分,萨镇冰命令舰炮开始射击,炮火产生了巨人的威力。炮弹非常准确,革命军匆匆撤退。清军士气大振,很快占了上风。 
舰上官兵群情激愤,私下扬言要举起兵变。萨镇冰得知后.命令舰队撤离该地,留下岸上的清兵独自作战。但是,清廷不许他这样做,命其返回。次日继续炮击。萨镇冰以岸上有外国人为借口拒绝再次开火。 
革命军可能受此鼓舞,对岸上清军发起反攻。正当战斗激烈进行时,黎元洪又一次致信萨镇冰,劝其出来领导革命。关于萨镇冰对此信的反应,历史没有记载,但是黎元洪的信中内容确实对舰队产生了重要影响。1911年11月12日,舰队的官兵哗变,驱逐了舰上少数满族官员和保皇分子,萨镇冰的旗舰降下了龙旗,升起了白旗。同时,萨镇冰离开军舰,只身返回上海,躲进英国领事馆避难。 
从某一方面来看,海军的背叛是预料之中的事,因为起义军主要由南方人组成。那些以闽籍人为主的舰队官兵不需要多少说服工作便投入了决心满清王朝的广东首领的麾下。
第391章1912至1937年
           辛亥革命后,各地争权夺利,军阀混战。当时中国各种机构赖以存在的帝制政府虽有许多弱点,但在形式上仍保持着稳定、统一的体制。海军也不例外,它深深卷入了这场社会政治变革之中。当时中国参与权力斗争的主要有三派:一派是以生在夏威夷的中国南方人孙逸仙先生领导的激进的革命党人;一派是主张维新改良的君主立宪派;另一派是主张用武力统治中国的最独裁的军阀势力。 
某些史学家将这段时期恰当地称为混战时期。满清王朝后,各地都高谈维新与共和,但是都缺少明确的革命目标。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河道灌渠无人治理而被荒废,导致洪水泛滥,饿殍遍野。由于缺少沿海运输船队,漕运不能正常进行。 
同时,知识分子纷纷从政府中隐退去从事学术研究,从而使得军人和官僚食客们充斥政府各机构。乡绅们纷纷把农村的钱财转移到较安全的沿海城镇,而农民缺衣少食却无人问津。 
内战很快使国家四分五裂,形成多方割据局面。在北方,军阀们结成松散的联盟,维持着一届届走马灯似的北京代议制政府——从1921年到1928年期间,内阁先后更换了45次。在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孙逸仙领导的革命者不断举行起义反对北洋政府。他们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企图建立军政府,组织北伐军去驱逐北洋军阀政府。 
海军很快陷入这场政治和军事的权力斗争之中。海军在努力求生存时把海岸防御和反海盗问题统统置于脑后。官兵们参与各种不法活动,谁愿出钱,他们就带舰投靠谁。 
民国海军的组织 
虽然各地海军各侍其主,但是民国初年海军在表面上仍然保持着统一的秩序和纪律。在此非常时期,海军的晋升制度仍然起作用,即使有的军官投靠了另一方,但在海军名册上一般不被除名。这样,一个舰队的海军将领或上校背叛时仍能要求并保持原来的军衔和工资待遇不变,以后再归顺回来也很少受到处罚。 
也许正因为如此,海军一直是重职务而轻军衔。上校军衔的巡洋舰舰长,其职权与薪金却比许多在参谋部工作的将军高。所以,毫不奇怪,当时舰艇指挥官的职位比参谋军官的职位更受人敬重。 
海军部 
1912年,孙逸仙根据海军的要求批准改组海军,并重新任命一批军官担任关键职务。被选任海军部长的是一位政治家、孙逸仙的的拥护者黄钟瑛,出任其他要职的人大部分是原满清的海军军官。这种连续性很快就在海军部的组建中趋于明朗化。新组建的海军部带有浓厚的西方特点,是按照萨镇冰1909年至1910年制定的方针组建起来的。 
舰队组织 
革命给舰队的组织形式带来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按地理位置划分舰队的作法被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按作用和任务来划分舰队。至少从理论上讲,这种变化使海军,成为全国性的海军而不是地方性的海军。海军分为3个舰队:第一舰队,是近海、远洋作战兵力,由原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的军舰组成。第二舰队,长期驻守长江,负责内河防御。训练舰队,顾名思义,负责训练舰艇部队的官兵。 
舰艇 
在1911年至1912年辛亥革命中转向民国海军的舰艇数量虽不多,但还不算太陈旧。第一舰队有4艘巡洋舰“海圻”号、“海筹”号、“海容”号和“海琛”号,各舰都处于良好状态。第二舰队主要是内河炮艇,破旧而无用。训练舰队拥有最新的舰艇,1912年中国接收了3艘巡洋舰,那都是由满清政府出钱向外国订购的。 
训练规队的第一艘巡洋舰为“肇和”号,由埃尔斯威克船厂建造,全长320英尺,排水量为2600吨,主炮为2门6英寸(152毫米)饱和4门4英寸(102毫米)炮。第二艘舰为“应瑞”号,由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外形类似“肇和”号。第三艘舰为“飞鹰”号,由纽约船厂建造,外形与前两艘英国造的巡洋舰相同。1912年,中国还收到满清时期向德国订购的3艘驱逐舰,即“豫章”号,“同安”号和“建康”号。各舰的排水量均为390吨,装有2门3英寸(76毫米)炮,2座鱼雷发射管,新舰的最高航速为32节。 
1912年至1913年,中国又向奥匈帝国的里雅斯汀船厂订购了4艘巡洋舰,其中3艘为1800吨级,装有10门102毫米炮和鱼雷发射管,航速32节。另一艘为5000吨级,航速28节,装有4门200毫米炮,12门120毫米炮,10门47毫米炮,2座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但这4艘军舰始终没有交货,因为1915年5月意属奥地利对匈牙利宣战,该船厂被占领长达两年。这几艘军舰刚建造一半就被炮火击毁。 
海军直至三十年代才添置新的大型军舰。1931年和1935年先后接收了两艘2500吨级的巡洋舰“宁海”号和“平诲”号,“宁海”号是由日本神户船厂建造,“平海”号则是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 
海校与造船厂 
在1912年至1937年间,中国先后一共保持有6所海校,2个造船厂。 
福州 
办得最有成效的是福州海军学校,从1912年到1937年从未间断过。根据现代中国海军历史学家包遵彭所说,该校于1913年由海军交予地方绅士办理和资助。所设课程大致与辛亥革命前相同,只是1917年后增设了飞潜学校,讲授飞机、潜艇这些新式武器系统的理论。1927年,由于资金不足该校又关闭了。不过在飞潜学校开办的最后一年,学生们的确曾制造出4架能够飞行的水上飞机。 
福州造船厂也一直存在,从1921年起船厂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造船工程师马德骥所经营(注:1921年时负责福建船政局的应为陈兆锵,马德骥则是于1926年接任)。该船厂在马德建的领导厂,尽
管缺少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但从1921年到1937年仍坚持开办。因为船厂与海校一样是由地方绅士开办的单位,马德骥以向附近城镇和农村征税筹集资金。此外,马德骥还有另一个独特的筹集资金的办法,当时造船厂代管一所半官半商的银元局。试局设在旧的造船统楼内,每天能铸造1万枚中国铜钱(本站注:马尾海军铸币厂成立于1925年,专门铸造辅币,以充军饷,最初每天能铸造双角银币10万枚,后增至30万枚)。 
其他地区 
旧黄埔海军学校是一所条件简陋的学校(注:黄埔海军学校由刘坤一于光绪八年四月创建,詹天佑曾任该校教习,民国成立后,改名为广东海军学校,后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停办),该校在1922年停办以前,讲授航海、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水鱼雷等理论课程。1924年,蒋介石重新开办,改名为黄埔军校,早期还聘请过苏联顾问。创办不久该校就以人搞阴谋而出名。国共合作破裂后,蒋介石还继续办黄埔海校,直到1939年才关闭。 
1912年,南京开设了一所海军无线电学校,该校虽然只存在了5年时间,但却培养了153名无线电专业人员。(注:南京海军无线电学校创建于1927年,1928年停办,共毕业学生两届,69名) 
烟台还开办了一所海军学校(注:烟台海军学校由萨镇冰于1903年创建,著名作家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曾负责该校堂务,冰心的童年时光即在此度过。抗战期间壮烈殉国的“中山”舰舰长萨师俊即是该校第8届毕业生),办这个学校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同福州海校相抗衡。烟台海校到1928年停办时止,共培养出238名军官。当时该校设备简陋,师资力量也较薄弱。据说,1926年该校校长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竞赛与聚会上。由于学校领导不力,学生中政治思想混乱。学校中的大部分学员同情,公开参加革命活动。有一位后来成为蒋介石信徒的学员在校组织社团,专门鼓动海军学员参加的活动。 
青岛海校是由留日海军军官沈鸿烈将军于1923年创办的(注:沈鸿烈于1923年1月在葫芦岛开设葫芦岛航警学校,主要为东北海军培养海军人才,九一八事变后,葫芦岛海军学校迁往刘公岛,1933年又迁至青岛,遂改名为青岛海军学校)。沈鸿烈虽然支持,但作为北方人,他对福建派统治海军很反感。他在青岛创办海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不受福建派影响的海军军官。办学经费系由沈鸿烈所投靠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提供。 
南京海军雷电学校由蒋介石于1933年创办,蒋介石亲自任校长。学校虽然仅办了5年,但培养出将近600名官兵。(注:海军雷电学校于1915年创建于南京,而蒋介石设立的应为海军电雷学校,于1932年设立于江苏镇江甘露寺和五省会馆,后迁至江阴长山,校长欧阳格) 
上海江南造船厂是中国最先进的造船厂。至少在1936年以前,该厂一直由苏格兰工程师罗伯特。莫辰掌管。(注:海军江南造船所于1930年有海军部长陈绍宽亲自兼所长,后由马德骥继任,马德骥任所长期间,动工建造了全国最大的一座船坞)二十年代该船厂又扩建了厂房。它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既能造军舰又能造商船的造船厂。 
财政 
海军的最大问题是财政问题。为了支付舰员工资,维持军舰航行,海军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某些地区,海军甚至动用征收的关税和沿海运输税(厘金)。海军部还曾试图与美国商人达成交易,联合创办中美渔业公司,所得利润由美国的公司和中国海军对半分。中国海军部部长认为如果渔业公司能由中国海军保护,并能有较好的收益的话,那么就可以用这个公司作抵押向美国贷款造舰。消息传到在北京有影响的日本人耳中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此项动议顿时销声。 
1919年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