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485部分

杂谈-第485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测试小组在12月11日完成了第1架C…47的改装,15日完成第2架,但第3架C…47的改装被搁置,因为第1架C…47在行动中有2挺机枪出现故障。这些改装的C…47被空军赋予的正式编号为FC…47,FC代表战斗/运输机。但这个名称遭到了战斗机飞行员的强烈抵制,他们非常痛恨把C…47这样一种老掉牙的运输机称为战斗机,不管它上面装了什么武器。哈维上尉回忆到:“无论你在哪里提到FC…47,立刻就会听到100码外战斗机飞行员咬牙切齿的声音”。战斗机飞行员的咒骂和牢骚终有一天传到了空军高层某位高官耳朵里,于是FC…47被重新命名为AC…47。
泰里特别强调要对瞄准具做精心调试,因为炮艇机经常会向离友军很近的目标开火。测试中的第一步骤是将机枪下压10度,射程设定在2500英尺左右。飞行员应操纵飞机在2000英尺高度倾角20度围绕照明弹投掷海域做盘旋机动。在粗略瞄准后,飞行员将尽力保持飞机与照明弹烟柱平行,然后用1挺机枪瞄准照明弹烟柱顶端做一次三秒急促射,并与地面观察员一起观察子弹激起的水柱。随后飞行员将驾驶飞机做顺风和逆风通过以抵消风向的影响,最后调整瞄准具消除风偏。飞行员要根据这挺机枪的调试调节其他几挺机枪。总的来说,这些轴线校准测试带来的密位设定精度足以应付实战需要。
在2500英尺高度,观察员几乎无法看到子弹射入水面的弹着点,除非天气和海况都特别好。每架飞机上都在瞄准具旁边贴有距离方位换算表,但在实战压力下,大多数飞行员都不会记得它。为了简化作战模式同时又兼顾射击精度,只好确定了一个固定的开火高度。
泰里上尉通过这些水上飞行测试教会了C…47飞行员如何获取目标、如果进入攻击航路并开火。接近目标区域后,飞行员应当让目标一直在AC…47的左舷,当视野里的目标通过左舷发动机舱下方时,立即向左倾斜,并保持这个姿态以使瞄准具能抓住目标。此时飞机已自然进入“灯塔盘旋”状态,跟踪几秒后即可开火,通常是3…5秒的急促射。绝大多数开火高度都在3000英尺左右,斜距5000英尺,空速大约120节。盘旋过程中,副驾驶有义务观察仪表并随时警告飞行员。如果条件不****,飞机必须再做一次进入。训练课程进展试飞顺利,几次试飞后,飞行员们就已掌握了基本技术要领。
AC…47的机组乘员包括7名空军人员和1名南越观察员。机长负责飞行和射击,副驾驶辅助他,2名炮手负责为加特林机枪装弹并排除枪械故障,装填手负责投掷照明弹,南越观察员则负责对地联络。空中机械师和领航员的责任不言自明。
⊙ 炮艇扬名
12月15日这天对于炮艇机项目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这是AC…47的首次昼间战斗任务。泰里和他的机组与一位前线空中管制官密切合作,攻击了敌军的舢板、建筑、铁路等目标。8天后的12月21日,AC…47接到前线空中管制官的召唤,出击攻击一座建筑物,据报告有14名越共游击队员在里面。短促射击后,地面部队报告建筑物被打成了筛子,同样被打成筛子的还有21具尸体。
AC…47的首次夜间攻击任务在12月23日和24日夜间,接到战斗警报后,AC…47径直飞往(湄公河三角洲芹苴以西),在那里他们扔下了17枚照明弹,发射了4500发机枪弹,地面部队报告游击队进攻被打退。随后AC…47又前往春禄以西20英里的一处阵地救火,当时1架南越空军的C…47已经投下了70枚照明弹,AC…47用4500发机枪弹构成的瞬间弹幕再次击退了游击队的进攻。AC…47成功的证明了它在夜战中的非法价值。这一点对于美国和南越政府意义非凡,因为当时南越空军不具备夜间作战能力,越共游击队总是在夜幕掩护下对南越政府宣称的“绝对安全区”内的村庄或哨所展开进攻。游击队在夜战中的成功将南越政府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并使其民心士气都大受挫折。南越政府曾指望刚刚到达的美国空军突击队提供帮助,但南越空军很快就发现后者也不具备夜间攻击能力。空中突击队能做什么?他们只是一小群C…47(后来换成C…123)战术运输机。但空中突击队还是做过一些努力,尽管它们无法有效保卫遭到夜间进攻的地区,他们至少在村落上空盘旋,投下照明弹,将越共游击队的进攻队形暴露给防御部队。起到一点辅助防御作用。他们开始使用50000烛光的照明弹,后来改用300万烛光的照明弹。这些“照明飞机”在实战运用中获得成果远远超过了预期。它的出现对于防守者来说是一个帮助和安慰,对于越共游击队来说却是最不受欢迎的人,照明弹对夜间进攻的破坏作用让越共游击队头疼,以至于有多次,越共游击队仅仅因为听到“照明飞机”的引擎声就中止了预定的夜间作战行动。1963年11月,C…47和C…123运输机共投下了超过7000枚照明弹以帮助防御作战。按照《新闻周刊》(Newsweek magazine)当时发表的一篇文章的说法,这些照明弹至少阻止了越共70%的攻击行动。但实际情况是,越共游击队对于这种照明战术已经研究出适当的应对之策,他们会在照明飞机到来时停止行动,安静的等待飞机用完燃料离去,然后再投入战斗,毕竟,“照明飞机”数量有限,不可能无休止的在空中盘旋。而炮艇机的作用就不同了,AC…47可以在3秒内用普通实心弹和曳光燃烧弹覆盖足球场大小的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平方码的地面。而且,只要24000发的弹药贮备量没有用完,那它就可以长时间在目标区域上空盘旋,反复进行攻击。这对于当时缺乏重武器和有效防空的越共游击队来说其影响是灾难性的。
截止1964年12月26日,AC…47炮艇机执行了7次训练飞行和16次战斗出击,消耗了179710发机枪弹,经历了33次故障。
1968年12月28日,美国驻越南联合研究和测试局局长约翰&;#183;K&;#183;波里斯准将作为观察员亲自参加了炮艇机出击。泰里驾驶AC…47飞往距离边和基地37英里的NGAI GIAO。那里正遭到越共游击队攻击。炮艇机到达时是夜里20:30,他们发现这个三角形哨所的外围到处火光冲天。AC…47立即投下MK…6照明弹,并用机枪扫射。为延长支援时间,泰里上尉每次只操纵1挺机枪开火。在超过1小时20分钟时间里,AC…47共投下80枚照明弹,发射了7000发机枪弹,游击队的轻武器也没有伤到它。波里斯准将在备忘录中记下:“在即将返航前,地面部队报告由于空中支援,游击队的进攻已被打退,他们对这样的支援非常感激。”深夜22:30,飞机在西贡完成了弹药装填,随后被召唤去支援另一处遭攻击的阵地。但在他们赶到之前,游击队就已经收兵了。午夜,任务结束,炮艇机再次向空军高层展示了它在夜战中的价值。
另一次更加戏剧性的夜战表演发生1965年12月8日,炮艇机被派往BONG SON地区支援守卫一个高地的南越军队。从下午18:50到午夜23:10分,加特林机枪就几乎没有停止过射击,总共20500发子弹雨点般浇在游击队头上,大约300名游击队员阵亡。
炮艇机的战斗技巧除了使用照明弹外,夜间和昼间行动本质上是一样的。夜间行动中飞行员常常在“灯塔盘旋”攻击后改出在最短时间内回到最佳照明弹投掷位置。但是夜间行动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波里斯准将特别提到落到地面的照明弹往往容易将木材、稻草堆和房屋引燃,这样的火堆很容易与照明弹光线混淆,他提到在NGAI GIAO的支援行动中就有6…8堆这样的火焰。这会使炮艇机乘员为目标定位变得困难甚至完全无法定位。波里斯准将建议,使用空中照明系统(安装在飞机上的探照灯)代替照明弹。作为对波里斯将军建议的回应,空军在C…47的货舱门上安装了大功率探照灯并进行了测试。在3000英尺的常规开火高度,探照灯的光线太弱,无法帮助飞行员识别地面目标。而在模拟测试中显示,如果把探照灯与瞄准具并排安装,会影响瞄准效果。看起来,最好的办法是将改良的探照灯安装在另一架飞机上,伴随炮艇机出动。
与此同时,空军也在寻求更有效的照明弹,此前,空军普遍使用的照明弹为MK…24 MOD3型,亮度为200万烛光。但是MK…24的投弹高度如果低于2500英尺就无法在空中达到最大亮度。因此绝大多数飞行员都选择在3000英尺以上投弹,这个间隔使照明弹有时间点燃,也使飞行员在进入“灯塔盘旋”的攻击航路前可以俯瞰目标区域,确认攻击目标。这样,飞机压下左翼,开火,恢复水平,再次压下左翼,再开火,再次水平改出。2…4次开火(2。5…3分钟)后,飞机回到最初的投放照明弹的位置。然后扔下更多的照明弹,保持对目标区域的持续照明。
⊙ 幽灵与喷火魔龙
由于加特林机枪在弹链中装入了曳光弹(每5发子弹里有1发曳光弹或每20发子弹里有2发),以观察弹着点。当机枪快速射击时,就好象黑色夜空中喷出的火龙,伴随着骇人的声响。这种壮观的景象可以鼓舞己方士气。没有多长时间,就为AC…47挣得了“喷火魔龙”(Puff the Magic Dragon)、“龙炮艇”(Dragonship)的绰号。哈维上尉回忆了这个绰号的由来。一天晚上,哈维驾驶他的AC…47出动,支援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受到攻击的小村落。在那里正好有一位《星条旗报》的战地记者。在目击了AC…47在夜空中向越共游击队泼洒死亡弹幕后,他详细报导了曳光弹的视觉冲击:曳光弹在夜空中划出的轨迹仿佛是龙在喷气,从远处看,加特林机枪射出的红火的曳光弹像一条奔流不止,永无尽头的小河。画面极其壮观,只不过播洒的是死亡。两位飞行员把“Puff”字样漆在了飞机机鼻上并将其作为飞机的无线电呼号。新闻界很快发现了这个,随后就开始把所有的AC…47都称为“喷火魔龙”了(Puff,The Magic Dragon!是一首美国孩子非常熟悉的儿歌,由彼得、保罗和玛丽三重唱演唱)。歌词经常被AC…47的飞行员们即兴改编了歌词,把它用到了AC…47身上——“喷火魔龙/一只在白昼沉睡的鸟/总在夜空中飞来/飞翔在一片名叫越南的土地上”。
幽灵是AC…47炮艇机的无线电呼号。这个呼号的诞生也充满了美式幽默。1965年中的时候,当时驻越南的美国空军只有一架AC…47,第一个AC…47中队——第4特别行动中队还没组建起来,许多队应有的架构、规章全都没有。一天下午,第4空中突击中队的指挥室接到第7航空队司令部(7th Air Force Headquarters)的电话,询问AC…47飞机的无线电呼号。2位第4中队的军官(都是前战斗机飞行员,对AC…47仍然抱有偏见)面面相恤,惊讶的叫到:“什么?!还要给那个该死的像幽灵一样难看的老信天翁一个战术呼号?”电话线那头传来回答“好,就叫幽灵”。无法考证这个典故的真实性,但至少它一直在空军的军官俱乐部里流传。
在1964年末、1965年初只有1架AC…47在执行任务,地面形势和关于这架飞机的神奇传说的不断流传,使得到处都是请求AC…47支援的申请。结果是,AC…47和它的机组头天夜里还在湄公河三角洲的热点地区附近飞行,第2天晚上可能又去了靠近芽庄的村庄,接下来的两个晚上又在岘港。这些飞行员和机枪能这样连轴转的执行任务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只有极端恶劣的气候才能让“老幽灵”呆在地面上。终于,在1965年春,另一套机枪武器包运到并被装在另一架C…47上。在此期间,迈阿密的国际航空公司(Air International)与空军签定合同,将一批C…47改装为AC…47。美国空军司令部要求战术空军司令部(TAC)组建一个FC…47中队。第8特别训练分遣队、第1空中突击队(驻扎在堪萨斯州福布斯空军基地)合并组成了第4空中突击中队。在Big Shoot行动期间,第4空中突击中队已经拥有20架AC…47(16架加上4架支援/备用)。但是第4空中突击队的所有飞行员在堪萨斯州福布斯空军基地开始训练时连架真正的AC…47都没有。 
⊙ 炮艇机部队扩军
加特林机枪是炮艇机测试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的性能在战斗中接受了严密评估。关于 
它的最后评估报告直到1965年2月仍然没有正式完成。但在1月底,太平洋空军总司令就告知空军总参谋部:他已经掌握了关于加特林机枪的足够资料,而未来的作战行动需要更多的这种武器。报告还说,测试已经显示,该型武器易于装填、维护、并能高速射击。故障率很低,且维护人员无须昂贵的专门训练。报告总结到:“它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精确而可靠的武器!在越南,无论昼间还是夜间任务都可胜任。”报告最后要求调拨126挺加特林机枪以装备50架炮艇机。空军参谋部对这个数字感到压力巨大,因为他们刚刚完成定货,交货期是1年。因此空军参谋部在对太平洋司令部的回复中称,订货工作已经展开,1965财年将拨款430万美元用于购置第一批82挺加特林机枪。空军测试小组的最后评估报告终于出来了,报告称:加特林机枪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武器,但并非全无缺陷,其回转轴上的闭锁片强度不足,仍需改进。同时机枪冷却系统也需要改进。报告最后建议在改进完成之前,加特林机枪吊舱还不适合大规模采购。
同时,成功的实战测试还是没有能够平息对炮艇机概念的批评,怀疑者仍然认为炮艇机生存能力太弱。而且他们也拿出了证据。在1965年在南越执行的支援任务中,AC…47也被地面轻武器(7。62毫米步枪居多)击中过,尽管次数不多。好在炮艇机的飞行高度使大多数轻武器子弹的弹道末端,能量衰减的很厉害。曾经有一次一发子弹穿透飞机外壳,击中了领航员的脚后跟但没有造成伤害。但这样的事例已经足以被反对派利用,空军测试小组最后的报告也得出结论:“炮艇机可以精确攻击地面目标,但同时它自身也易受地面火力的伤害。”
尽管仍有怀疑,但AC…47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性能已经深深打动了第2航空队司令摩尔将军,他要求立即得到1个AC…47中队,越快越好。1965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