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666部分

杂谈-第666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蚓麓蠊洌毡疽丫鸩缴ㄇ辶顺霰惩庥朊拦献髡降姆烧习乱徊饺毡竞苡锌赡苎≡窈宋渥啊H绻毡窘泻宋渥埃泄艿降暮送灿锌赡鼙涑桑ˋ+J∶C)。 
台湾同样拥有研制少量核武器的技术能力,以及投掷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可见,冷战后中国受到的核威胁反而增加了。如果台湾选择核武装,那么中国的统一大业将面临极端复杂的局面。不但中国受到的核威胁有可能变成(A+J+T∶C),而且由于台湾问题的特殊性,核威慑的对策也与对其他潜在敌国有很大差异。 
由于美国奉行联盟战略,美国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北起南朝鲜、经日本本土、冲绳、台湾向南到新加坡。南韩和新加坡等国虽然是无核国家,但是他们积极追随美国军事战略,在他们的国土上却有美国军事基地,部署有美国陆、海、空军,未来战争中,南韩和新加坡都可能成为美国核武器的存储、转运和发射基地。因此,南韩与新加坡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普通的无核国家是不同的。 
除核武器外,生、化武器也可以造成大规模杀伤的后果。中国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曾经多次受到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化学武器及化学武器袭击。特别是抗日战争中,日本生物战、化学战的危害至今也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美国和日本掌握着先进的生物战技术,基因技术的发展,使生物战的破坏范围从原来的局部污染扩大到全国范围。在未来战争中,新的生、化战威胁有些情况下甚至超过核武器,特别是由于生物战具有的隐蔽性,使用的可能性高于核武器。 
随着常规精确制导武器和新技术的发展,仅使用精确制导的常规武器打击水利设施、核设施、石油化学工业设施等高价值目标同样可以造成大范围破坏,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破坏面积损有时甚至大于核武器。 
我国大多数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如敌方在雨季针对江河堤岸和水坝等水利设施进行轰炸或发起恐怖袭击,可能造成江河泛滥。危害程度甚至超过几十甚至上百枚核武器的杀伤力和污染面积。美国在1950年朝鲜战争中曾经专门组织过对朝鲜水利设施的空中战役,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尽管军事上毫无必要,美国还是轰炸了阿富汗最大的水坝。现在,美国内部甚至鼓励台湾打击中国最大的三峡大坝。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对越南发动了环境战争,同样造成大面积水灾。如果美国把气象战和对水利设施的袭击结合起来,那么潜在的危害就更严峻。 
间接核战争是指用常规武器攻击核设施以引发大范围核污染。到目前为止,并未出现真正的间接核战争。但是以色列曾经攻击过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正在建设中的核反应堆。朝鲜核危机期间,美、日都曾计划攻击朝鲜的核反应堆。台湾军方也威胁要攻击大陆沿海的核电站。 
间接化学战是指用常规武器攻击核设施以引发大范围化学污染。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用巡航导弹袭击南联盟重要化工城市潘切沃的化学物质储藏设施,造成大范围污染,数万居民被迫搬迁,多瑙河流域也受到严重污染。中国同样有很多人口密集且建有众多工业设施的城市,间接化学战也同样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综上所述,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使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目光审视中国的安全形势,特别需要关注美国在最近几场战争中使用的战略战术。美国核威胁的增加,周边核扩散的威胁,基因生化武器,间接核战争、间接化学战、环境战争、无核国家与核国家的军事联盟等问题,对中国有限核威慑提出了新挑战。面对新的威胁,核威慑必须担负更多的任务、应对更复杂的情况。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战略指导。 
损害标准替代手段 
首先是对威胁的判断标准问题。在冷战时期,这个标准通常按实施威胁的手段来分类,特别是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核武器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按是否拥有和使用核武器作为判断标准是合理的。随着环境战争、基因生化武器,间接核战争、间接化学战等新的战争手段的危害已经超过有限核战争,因此,以战争手段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程度作为新威胁判断标准则更加合理。 
核威慑面对多种威慑 
面对新的威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全面防御。孙子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因此,在积极作好重点目标的保卫和全民动员的基础上,准备好有效威慑手段是保卫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方法。 
理论上,从制止战争升级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的威胁,如果能用相同手段进行对等还击是最理想的。但是现实中,为每一种可能的战争手段做充分的准备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弱国和强国对抗中,全面对抗只能重蹈前苏联陷入“星球大战计划”陷阱的覆辙。 
即使我方具有同等还击手段,由于战区地理环境和双方战略纵深的差异,也难以采取对等还击措施。 
战争中当一个国家遭遇大规模杀伤武器袭击之后,受打击最大的不是遭到袭击的地区,而是全国人民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战争都是靠摧毁敌国的作战意志取胜的。因此,只有立即给予有效的回击才能挽回影响,重振民心士气。而反应迅速、打击范围大正是核威慑的特点。由此可见,以核威慑对抗多种威胁,对弱国来说是唯一现实的选择。 
直接还击原则 
还击目标的选择,同样是个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敌对联盟中包含己方领土时。二战中,盟军对轴心国占领下的盟国领土同样进行了大规模轰炸,如法国的一些城市。但是在使用核威慑时,这一做法就不可取了。 
特别应强调一点,属于敌方阵营内的我国叛军对我国本土进行造成严重破坏时,应直接对主要敌国本土进行还击,而不是还击暂时被占领的我方领土上的民用目标。这一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政权性质所决定的。核威慑要求对主要敌对国家本土进行直接报复,否则不能达到通过威慑制止战争扩大的目的。 
虽然战略性核反击战役与战略性进攻战役中的核突击战役都属于战略导弹部队战役,但二者在发起的时机、战役目的、规模、目标选择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核突击战役主要目的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因此必须严格针对军用目标,使用小当量核弹、以空爆为主,尽量减轻附带杀伤核放射性沾染,但通常使用大量核弹进行同时核突击。 
战略性核反击战役可以针对敌军事目标也可以针对民用目标,必要时可以采用大当量核弹地爆的方法,但通常采取逐步升级原则。因为核武器较少的国家只能选取高价值目标,以期给敌人无法承受的损失,最终制止战争。 
逐步升级原则 
战略性核反击战役主要目的是制止战争扩大,而不是消灭敌国,所以在直接报复原则下,还应尽量采用逐步升级原则。 
在反击地域上,采取“海洋对海洋、外岛对外岛、本土对本土”的方针。即如果敌方对我方海上编队进行核袭击,我方则用同样手段进行还击,例如对航母战斗群进行核导弹和常规导弹联合突击。如果敌方对我方海岛基地、登陆部队进行核袭击,则我方对敌次要盟国军事基地实施核突击。如果敌方对我方本土进行核袭击以及其他造成大规模杀伤的袭击,则我方直接还击敌方本土。 
在反击规模上:逐步升级原则要求我方反击规模保持一定限度,给敌方造成的损失既要大于敌方对我袭击的损失,也不能无限升级。 
坚持逐步升级原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尽量减少双方损失的情况下制止战争。应该认识到,作战对象是人不是机器,反击的直接效果还是为了动摇敌方战争意志,因此坚持逐步升级大原则下,还应考虑到精神震慑效果。即人们常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核战争造成的总损失将比可敌方预计的“添油战术”式的反击小。 
战争指导艺术 
核战争是空前激烈,空前残酷的战争,核战争的指导应遵循坚决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坚决性是核战争特点决定的。在敌方大规模杀伤手段的威胁面前?除了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坚决还击之外没有其它出路。 
灵活性是要精心选择打击目标?力度?节奏,做到孙子所说:“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张弩?节如发机”。 
军事辨证法告诉我们?想要和平就必须准备战争?想进行高技术局部战争,就必须准备全面核战争。
第4章中国战略心理战的新发展
           中国心理战的悠久历史
中国心理战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以前,古代早期的心理战经验在《孙子兵法》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孙子兵法》认为,战争的主要目标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实质是攻击敌人的谋略;战争的主要原则是争夺对民心士气的控制;战争的要旨在于关注敌方统帅的决策技能和个性特征。
道教强调刚柔相济,也涉及了战争中的强弱两方面,它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心理战理论,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研究。《易经》强调阴阳相伴并可相互转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心理战理论的重要基础,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主观认知模式。
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推崇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心理战。秦朝在统一中国的征战中运用的是远交近攻的外交心理战术;汉朝则综合运用了心理战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将心理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三国、两晋时期,心理战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两个朝代都认为攻心比攻城更有效,因此,比起军队的实战行动,他们更偏好于实施心理作战。
明清时期,中国的心理战理论已变得停滞不前了。
中国古代的心理战旨在达成战略欺骗,施展谋略,确保以谋略取胜,实现军事战略与心理攻势的有机结合。许多原则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对心理战的认识
中国学者有关心理战的论述中,对心理战的定义不尽相同。部分学者认为,心理战就是采用各种措施影响敌人的观念、态度、意志和行为。心理战的目标是不战而胜,或是以小战换取大胜。只有确保在政治上和战争的性质上处于有利地位(师出有名),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心理优势。
另一些学者认为,心理战是一种宣传行为,是以动用武力为基础的劝服。一个集团可以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或文化等力量改变对手的国家意志或是影响和改变其信仰、态度和敌对意识。力量和胁迫的运用是心理战的主要工具。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心理战理论是心理学与战略战术研究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心理战理论既有心理学基础,也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后者取决于国家特性,前者则更为固定。心理战战略就是一国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取向在心理上的具体体现。
此外,部分学者还把心理战定义为在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上展开的多层次行动。他们认为,心理战的作战对象是国家意志、社会意识、文化传统、国家的经济脉搏、敌方的公众情绪、大众的意识倾向、军队士气以及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团体等。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受到心理战影响的人数比以往要多得多。
尽管对心理战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中国学者都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价值观体系是人们用以区分好与坏的一种心理倾向,也为人们认识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奠定了基础。心理战的最高战略目标就是通过改变一国的基本社会意识和价值观而达成的。在这方面,西方运用其价值观体系(民主、自由、人权等)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长期进攻。西方运用民主和人权观念颠覆了苏联,并企图运用同样的伎俩干涉中国内政。美国的战略就是攻击目标国的政治、道德、社会和文化观念。中国学者喜欢引用美国前总统理查德&;#183;尼克松的话来诠释美国的战略:“攻击思想意识是影响历史的钥匙”。
心理安全观
实施心理战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要了解对手战略领导层的心理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打击。为了突出东西方心理战的不同特点和规律,中国学者探讨了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他们认为,“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经济实力、国防能力以及国家精神信仰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国家心理战的组织结构和运用原则、思想基础、主观认知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为中国的心理战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战略战术的论述成为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法宝”之一。尽管心理战以积极防御为特点,但中国则强调心理攻击与谋略的运用,特别是“用间”。
中国学者断定和平演变是西方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术,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中国人绝不能允许和平演变在中国发生,毛泽东和邓小平已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对付西方战略的理论和战术。他们强调心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在心理战防御上要采取主动。信息和心理因素已成了政治和外交武器,其威力不容忽视。心理战所需的投入少,风险低,收效却很大。国民得到的信息量越大,心理战的施展空间就越广阔,信息传播所及的任何角落都可能变成心理战的战场。中国必须树立积极的心理战防御战略意识。积极的防御包括通过预防措施调节人们的思想:经过教育和引导,允许人们接触其他思想,让他们看到其他思想的错误之处,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免疫力,但是思想开放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中国学者预测心理战的主要样式是对民意的争夺。为掌握民意,中国必须发展独立自主的信息与媒体力量,引导民意,开展民意宣传。信息需求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被动的心理防御远远不够。中国只有主动进取,才能在民意上掌握战略主动权。宣传攻势必须精心准备,包括最初的宣传攻势受到反击后的应对措施。部分学者还强调了获取媒体优势及控制媒体负面效应的重要性。媒体控制是心理战的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