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668部分

杂谈-第668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过渡时期的需求,中国还从俄罗斯采购了两艘956ME“现代”级驱逐舰,今年又订购了两艘,这种驱逐舰装备有射程较远的改进型3M80E“日炙”式超音速舰舰导弹。到2006年,中国将拥有7艘6000吨级以上的大型驱逐舰,并将建成一支实力较强的海上舰队。
进行数字化改装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三军中人数最多的陆军在体制建设上采取了“一军多制”的模式,实现战场数字化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是建设的重点。为具备应付突发事件和实施渡海攻击的能力,陆军采取了“模块”式建设的新举措,将更多的师改编为旅。如陆军第27集团军和第40集团军所有的师都已被旅取代。第65集团军采用了一种师旅混编的建制,目的是建成中国式的“中型战斗部队”。为此,兵器工业部门将向陆军集团军提供更多的92式轮式装甲车。92式轮式装甲车是陆军建立轻型机械化旅的关键性装备,目前已配备给了****军区和新疆军区。此外,陆军正在南京战区第1集团军第1师的基础上,建立装备有63A式轻型两栖坦克的新型两栖机械化师。
中国陆军数字化试验部队的编制比西方预计的要大得多,在第38集团军第6坦克师进行的数字化炮兵部队和数字化坦克部队试验取得了显著进展。该坦克师装备有新一代98式主战坦克。另外,每一个军区都建有一支特种部队,战场图像传输与数字化通信系统已被这些部队广泛使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人员素质整体偏低。驻辽宁省鞍山市的空军第1航空兵师是中国空军的甲种师,装备有国产最好的歼…8Ⅱ式战斗机,但在改装沈飞生产的苏…27SK战斗机的训练中,只有10名飞行员完成了新机型的飞行训练。但无论如何,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已插上了翅膀的雄师将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间实现腾飞,逐步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迈向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军队。
第6章分阶段作战台湾
           人民解放军如果进攻台湾的话,可能会通过三阶段的作战来取得重要优势:夺取金门及其他大陆沿海岛屿;占领澎湖;攻打台岛西海岸。通过依次攻击上述目标,中国大陆能够逐一集中巨大的数量优势对付每个目标,并削弱下一个目标的防御能力。这种“三级跳”式的战略将迫使守方陷入两难困境:是为保住正遭受攻击的重要地区而承受作战伤亡,还是保留资源准备在本岛最后一搏。
分阶段作战还能为中国大陆带来其他优势。中国大陆可以利用战争的第一阶段在国内营造战争气氛,为军事建设项目赢得支持。另外,前两个阶段的间隙为军事训练的大幅提升提供了契机,解放军可以利用在相当于进攻本岛的作战“演练”中取得的经验。长时间的间隙还可为迫使台湾全面投降或通过谈判达成对大陆有利的解决办法创造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先前的进攻阶段可能还不会被视为对台岛的全面攻击,从而避免了为美军干涉提供口实。
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进攻金门机会大于风险。尽管台湾在金门筑有坑道、掩体等大量工事,但是中国大陆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对驻守金门的5。5万台军取得5∶1的优势。而且,金门离大陆很近,岛陆之间海水不深,所以相对两栖作战而言,进攻金门更像是渡江作战。因此,中国大陆可以确保实现夺取制空权这一两栖作战理论的主要原则,也就是说解放军能够在防空部队的掩护下遂行攻击任务。这些防空力量不仅来自大陆(隶属解放军空军的远程地空导弹),而且来自陆军突击部队自身的导弹部队和防空部队。中国大陆空军大部分飞机可以不参加作战以保存飞机数量,同时防空部队还能够击落台湾空军一些性能最为优良的战机,除非台湾不将其投入作战。
作为解放军第二阶段目标的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它由12个左右的岩石岛屿组成,距离台岛48公里。由于驻守澎湖的台军(目前约有6000人)威胁到解放军攻台部队的翼侧,中国大陆无论如何要首先夺占澎湖。但是,同样道理:一旦占领澎湖就能为解放军最后登陆台岛提供方便。
与登陆台岛的庞大作战行动相比,在澎湖实施两栖登陆的实际规模要小得多,但这也能考验中国大陆的攻击能力。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如果没有制空权和必要的制海权,任何想在本阶段取胜的希望,以及进而在整个战役中取胜的希望都将落空。但这并不是说成功的攻台行动必须实施多阶段战役。此处的关键问题在于时间因素会急剧改变渡海登岛的作战参数——与全面的突然攻击相比,台湾守军更加恐惧解放军实施循序渐进的战役。也正因如此,中国的政治家们可能会认识到渐进攻击的战略安全性。
作战条件分析
在详细分析这些条件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系列合理假设,以限定分析范畴。首先假设中国大陆不会诉诸核战争。然后,我们设定中国大陆不会发动“人民战争”。第三个假设是:在中国大陆确实想要在台湾本岛建立两栖登陆场之前,美国不会实施军事干涉。
一是制空权。由于其他因素有赖于制空权,因此制空权成为最关键的作战原则。为便于分析,我们假设中国大陆在没有取得制空权之前不会遂行对台登岛作战行动。两栖作战专家西奥多&;#183;加特切尔指出:“事实上,所有遂行两栖作战的指挥官都认为制海权和制空权是实施登陆行动的前提条件……实施两栖攻击的一方占有主动权。如果制海、制空权在上陆之前仍未夺取,攻方就可能推迟或者取消登陆行动。但是守方没有选择的权利。显然,这就意味着守方通常要通过保持制空、制海权来慑止登陆行动。”
下表显示了中国大陆在战斗机和攻击机方面对台湾构成的数量优势。但是,中国大陆空军和海军的航空兵在质量上不及台湾,只有俄制苏…27远程制空战斗机和苏…30(苏…27的多用途截击型)才能与台湾最先进的飞机相媲美。
中国大陆与台湾同等战斗机(攻击机)数量对比
中国大陆(仿俄机型)  保守估计 最大估计   台 湾 总 数  
歼…11(苏…27)  48  65*  F…16  150 
(苏…30)  ——  40*  幻影…2000   60 
歼…8  100  300*  IDF(“经国号”)  130 
歼…7(米格…21)  600  780*  F…5  200 
歼…6(米格…19)  1750*  3450     
强…5  330*  600     
歼…5(米格…17)与歼…4(米格…15)  0  400     
总 计  2830***  5635    540 
数据来源:
* 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数据(该所提供的中国大陆飞机总数为3300架)。
** “苏…30MMK已经交付,但尚未服役”,因此中国大陆还未指定其型号。
***   美国防部公开文件提到中国大陆“战术战斗机”总数达4300架。
但是,在怀疑中国大陆飞机数量优势的效果之前,必须考察过去文献中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两个关键因素。首先,中国大陆遂行空战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打击机场来减少对方飞机的出动频率,而非最大限度地发挥空中格斗技巧。其次,中国大陆能在足够接近台湾的地方建造机场,使大量老式飞机也能飞临台岛上空。目前,中国大陆可以动用距台湾600公里范围内(也就是说,在打击半径之内)的22个筑有掩体的空军基地,保障1100架作战飞机执行任务。此外,在距台湾600~800公里范围内可能还有20多座空军设施,这些基地的飞机可以为近岸基地提供保护,并顶替被击落的飞机。
但是,如果中国大陆不能迅速“调动”飞机(即在敌人机场上空保持大量的己方飞机),那么减少守方飞机出动架次对于解放军空军来说意义不大。而中国大陆飞机的出动频率有赖于附近机场的起降能力。显然,如果中国大陆不在台湾附近建造新机场或者大幅扩建现有机场,它将不能夺取制空权,进而不能进军台湾。同理,认为中国大陆不能迅速新建或扩建机场可能是草率的看法,因为机场建设并不需要很先进的技术。全国性的资源重组将使这项工程在几个月(而非几年)内得以完成。
有几个关于中国大陆弹道导弹的关键因素值得强调。这些导弹目前尚缺乏精确打击能力,这就意味着,以目前的生产能力,中国大陆还需几年的时间才能生产足够多的导弹,使对台湾机场的毁伤效果达到足以有效降低台军飞机出动频率的程度。但是,先制导弹打击最重要的功效在于压制台湾的防空配系,而中国大陆通过导弹打击压制敌防空配系最为有效的办法是使用集束弹药(这种弹药能够在宽大地域投放数千枚小****)。
制海权。空中掩护不能完全保障登岛部队在航渡阶段和登陆阶段不受守方舰队的威胁。台湾海军拥有35艘水面主战舰艇,与之相比,中国大陆有53艘。尽管中国大陆计划向俄罗斯购买先进驱逐舰,但是中国大陆海军的大多数舰种在质量上比台湾海军逊色一筹。仅仅依靠中国大陆的水面作战舰艇不足以在输送过程中为登陆部队提供掩护,也不能在部队上陆之后保障补给航线的安全。在抵消台湾海军作战能力方面,中国大陆的潜艇部队将充当关键角色。
中国大陆的70艘潜艇(台湾只有4艘)能够运用仅适于台湾海峡的海上拒止战法,在发起冲击前开辟一条海上走廊。就连台湾最先进的反潜战装备(包括7艘能够搭载反潜直升机的“成功”级护卫舰)也不能有效对付如此众多的潜艇。潜艇部署在无雷区的两侧进行警戒,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止台湾水面作战舰艇的通行;根据攻击路线,每艘潜艇可能负责半径达3~8公里的作战区域。
另一方面,由于台海多属浅水海区,中国大陆潜艇的隐蔽能力受到限制。一些潜艇可能要在水面或水面附近遂行作战,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其优势。但是,台海东南方向的航道具有深水特征,因此它可能成为合乎逻辑的攻击通路。
海上运输与跨海力量投送。对台登岛作战面临的诸多作战任务中最关键的两项是:将必要的人员投送到战场;部队一旦上滩就要在某一地点形成优势。很多分析家认为,就目前而言,这两项任务都超出了中国大陆的能力。
中国大陆拥有庞大的商业船队,具备强大的人员和货物运输能力。相反,中国大陆海军的50艘两栖舰和200~350艘登陆艇绝对不能运载所有诸兵种合成部队。因此,中国大陆可能将军用两栖舰艇完全用于运载坦克、火炮等重装备而非搭载人员。无论如何,舰首登陆斜板几乎是在冲击中惟一能使笨重的装备上陆的工具。如果两栖舰完全用于搭载坦克,登陆艇完全用于运载火炮,那么将会有250余辆坦克和近700门火炮在第一波次上陆。这些装备对于100多个师编成的登陆部队来说并不算多……仅1个美军装甲师装备的坦克数量就不止250辆,700门火炮也就相当于约10个美军师装备的火炮数量。但是,专用登陆艇能迅速将坦克和火炮输送上岸。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将坦克和火炮运送上岸都是十分困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对步兵、海军火力和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严重依赖成为所有两栖作战特点的原因。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商业船队运用其常规客轮和临时改装的货轮(不必为了满员搭载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就能够搭载数量高达200万的部队。以目前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港口的装卸能力,装载部队将耗费大量时间。当其他船只排队等待码头泊位的时候,指挥员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减小登陆船队的规模,要么命令装载完毕的船只在近岸区域徘徊,这无疑会增加船只的易受攻击性。尽管中国大陆在过去10余年中大力修建港口,但是上海到香港之间所有港口的运力只能一次性装载20万左右的部队。这只是攻台部队可能数量的10%~13%。但是,如果中国大陆愿意重新分配资源并减少在民用行业的投入,那么提升港口的运输能力就会像建造机场那样,是中国大陆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旦装载成功,在将部队输送到目的地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障碍就是将士兵从大型舰艇换乘到小型船只上,这些小型船只能接近海岸,将人员卸载在浅水中。多数“中国大陆通”一致认为,中国大陆有10万多艘航海渔船。按保守估计,如果每艘渔船能够在最后几十千米处搭载35名士兵,那么将150万人运送上岸只需渔船总数的一半。
美国的两栖作战条令十分重视登陆攻击部队由舰到岸输送过程的组织工作。中国大陆在这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中国大陆使用的是民船,而且数量太大。两栖作战条令要求:第一,周密实施“逆向装载”或“作战装载”,即最先用到的装备最后装载,保证急需装备随时能用;第二,使搭载同一地面部队的船只彼此靠近;第三,将“船群”按顺序编入“船波”,组成规模较大的“船队”。该作战原则首先关注的是保持陆军部队战术编组的完整性。如果登陆部队缺乏战术连贯性,孤立上岸并且混成一团,那么部队将变成乌合之众,并任人宰割。
现代航海发明可能会帮助中国大陆有效地协调成千上万艘小船。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能够帮助每艘船只了解自身的目的地。因此,按常理,士兵应该能在短时间内归建到更大的作战单位。该技术的运用能够使中国大陆的条令在两栖作战方面有所创新。
不论中国大陆可能采取何种新技术,此次两栖作战的关键在于中国大陆商业船队的巨大“运输”潜力。
滩头登陆和猛攻。通常情况下,对付正面进攻的守方会占据上风。但是在两栖登陆条件下,攻方的某些优势就自然增加了:攻方掌握主动权;登陆部队指挥官能够选择进攻时间,并且由于海上机动固有的灵活性,他还能选择确切的登陆地点。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不能确切地判定对方何时何地到达,因此攻方几乎自动获得了达成战术突然性的优势。
台湾有近200万部队(其中包括预备役部队),这使得双方的兵力貌似对等,但不确定性会迫使台湾在靠近中国大陆一侧的4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散部署兵力。在船只拥挤的台海,巨大的通信量可能会使台湾的监视预警系统效能下降,甚至出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