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695部分

杂谈-第695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晋绥军区所属绥蒙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9月,绥蒙军区组成,姚喆任司令员,张达志任政治委员,辖骑兵旅及3个军分区(支队)。隶属晋绥军区。不久,雁门军区第11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1946年11月又将雁门军区第5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1947年9月,第5军分区撤销,第11军分区划归晋绥军区。绥蒙 
军区仅辖骑兵旅。1948年7月,以绥蒙军区骑兵旅和地方部队组成第8纵队,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建制,姚任司令员,王长江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裴周玉任政治部主任,共1万余人。该纵队组建后,一直留在晋绥区配合华北野战军作战。9月下旬至12月初,第8纵队在华北军区指挥一下,参加察绥战役,先后攻占集宁、陶林、武川、乌兰花、固阳等城镇,歼灭军集宁警备司令部、保安第1、第2团等各一部。12月中旬,进驻集宁。25日,主力西移至马盖图,十八台、八苏木一线,寻机歼敌。1949年1月下旬至2月初,部队继续西移,先后进行了陶卜齐、旗下营、舍必崖战斗,歼灭军2个营。
1949年2月下旬,根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隶属第一华战军建制,仍留华北地区作战。姚任军长、王长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裴周玉任政治部主任,陈仕南任后勤部部长。所属第11旅改称第22师,樊哲祥任师长,黄立清任政治委员;第14旅改称第23师,罗斌任师长,姜文华任政治委员;骑兵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1师,康健民任师长,李佐玉任政治委员,脱离第8军建制隶属第一野战军。4月下旬,第8军参加围困大同作战,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后,北返绥远省,驻防集宁、卓资山、陶卜齐、旗下营等地。5月29日,第8军奉命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划归华北军区建制。第8军番号即行撤销。
第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是由新疆起义的军整编第42师改编而成的。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陕西、甘肃、宁夏等四省后,威逼新疆。军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鲍尔汉接受****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于9月25日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整编第42师师长赵锡光随陶峙岳率所部起义。12月29日,其整编第42师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第9军,隶属第22兵团建制。赵锡光任第2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9军军长,张仲瀚任政治委员,王根僧任第一副军长,陈德法任第二副军长,李祖唐(后叛变)任参谋长,刘德敬任后勤部部长。下辖第25师,刘振世任师长,贺振新任政治委员;第26师,罗汝正任师长,王季龙任政治委员;第27师,陈骏任师长,龙炳初任政治委员。改编后,部队即投入戍边农垦生产和整训。为了彻底改造起义部队的旧思想、旧作风、旧制度,树立新思想、新作风、新制度,第一野战军领导按照****,****军委关于对起义部队采取团结、教育、争取、改造的政策,从第2、第6军抽调1170名干部,153名战士骨干和600余名参军的学生到起义部队工作,加强对起义部队的领导,迅速建立起各级党委会,革命军人委员会和政治工作制度。使之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1952年4月,第9军军部与第22兵团兵团部合并,由第22兵团兵团部兼第9军军部。11月,第9军番号撤销。1953年5月,原第9军3个师依次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兵团第7、第8、第9师,成为一支有组织、有训练的产业大军,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1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冀鲁豫军队所属冀南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冀南军区最早成立于1938年4月,由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兼,辖第1至第5军分区,辖区在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德州、聊城和河南安阳之间。12月,东进纵队和冀南军区分开。
1940年6月,冀南军区进行整编,辖新编第4、第7、第8、第9旅和第1至第5军分区,后增编第6、第7军分区。同年下半年,冀南军区所属部队参加“百团大战”。从1941年起,军区部队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清剿”斗争。1942年,新编第7、第8、第9旅先后并入第6、第3、第4军分区,所属部队归各军分区领导。1943年10月,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指挥。
1944年5月,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但仍保留冀南军区番号。1945年6月,成立冀南指挥部。为了参加豫北战役,冀南指挥部将所属部分部队编成平汉纵队。9月7日,平汉纵队改为冀南纵队,奉命西进参加上党战役。陈再道任司令员,杜义德任副司令员。1945年10月,正式恢复冀南军区,辖第7至第11军分区和独立第4旅。晋冀鲁豫军区为应付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将所属冀南军区主力部队孔(庆德)秦(基伟)支队、雷(绍康)寇(庆延)支队、杜(义德)支队编成冀南纵队。11月,根据****关于编组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将冀南纵队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辖第4、第5、第6三个旅及独立团,共1。4万人。1946年7月,第2纵队与冀南军区合并,仍保留第2纵队建制。陈再道任司令员,王从吾任政治委员,王光华任副司令员,刘志坚、马国瑞任副政治委员,王蕴瑞任参谋长,钟汉华任政治部主任。从1946年8月到1947年5月,为粉碎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第2纵队在冀鲁豫区担任内线作战,先后参加定陶战役、鄄城战役、滑县战役、豫北战役等,歼敌1。6万余人。1947年6月底,第2纵队与冀南军区分开,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随刘邓大军主力参加鲁西南战役,沿陇海路南下,向大别山进军。8月28日,进至大别山水麓。1948年3月初,北渡淮河转向豫西南进行外线作战。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王维纲,副司令员范朝利,副政治委员钟汉华,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许梦侠,下辖第4、第6旅。第5旅归鄂豫军区建制。随后参加宛西、宛东战役。11月至12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根据小****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决定,第2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建制,由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第10军军长,王维纲任政治委员,范朝利任副军长,高厚良任参谋长,许梦侠任政治部主任,张济世任供给部部长,下辖共1。95万余人。第4旅改称为第28师,陈中民任师长,姚克任师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为第29师、周发田任师长,于笑虹任师政治委员。
4月21日,第10军参加渡江战役,担负封锁、维护长江沿岸交通,保证主力渡江作战的任务。6月,以皖北独立师为基础,组建第30师,列入第10军建制。马忠全任师长,军政治部副主任鲁大东代师政治委员,此时第10军兵力达3。5万余人。
渡江战役后,经休整、补充,8月下旬,第10军由安庆地区出发,经河南、湖北、湖南,向贵州、四川挺进,参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战。10月初从湘西集结地桃源出发,与友军突破黔东防线,攻占黔北重镇遵义。继奔袭川南,强渡长江,西渡岷江,参加围歼胡宗南集团的成都战役,解放川黔两省的凤凰、自贡、内江等29座县城。1950年2月,第10军全部到达川南,兼川南军区,下辖内江、宜宾、乐山、泸县等四个军分区及自贡警备司令部。杜义德任川南军区司令员,李大章、彭涛、王维纲任政治委员、许梦侠任政治部主任,第28师兼宜宾军分区,第29师兼内江军分区,第30师兼乐山军分区。川南军区组建后,即进行剿匪和政权建设。1952年2月,第10军与川南军区分开,同时第29师调归第15军建制,第62军第184师调归第10军建制。1952年4月25日,第10军军部和第30师调归海军,第28师调归第23兵团,第184师调归装甲兵和华北军区,该军番号撤销。
第24章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3
           第1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部分主力部队和太行军区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0年6月7日,八路军第129师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建军方针进行整编。其中,撤销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成立太行军区,由第129师兼军区。下辖新编第1、第10、第11旅,第1、第2、第3、第4、第5军分区,后增编第6、第7、第8军分区。军区部队组建后,即 
参加百团大战及抗日反扫荡斗争。
1941年1月,第1、第3军分区与八路军新编第11旅和抗敌决死第3纵队机关合并,所辖部队编为太行军区第1、第3、第4军分区基干团。10月,第2军分区与八路军新编第10旅机关合并,旅辖部队编为第2、第6军分区基干团。从1941年初起,太行军区所属部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先后参加了邢沙永战役和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治安强化运动”等抗日武装斗争。1943年3月,八路军第385旅机关并入第3军分区。8月太行军区部队参加林南战役,开辟了太南、豫北抗日根据地。
1943年10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太行军区与第129师分开,另组太行军区机关,直属总部指挥。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成为该军区的四个二级军区之一。9月,晋冀鲁豫军区将太行军区部队暂编为太行纵队参加上党战役。10月7日,为军事战略转变的需要,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太行纵队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9日,第3纵队在山西省襄垣县亭镇正式成立。陈锡联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未到职,彭涛代任),阎红彦任副司令员,曾绍山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卢仁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第8、第9旅,并新建炮兵营,共2万余人。纵队成立后,随即参加邯郸战役,歼军7770余人。11月至12月,在磁县及其周围地区休整。在此期间,彭涛调任纵队政治委员。1946年1月,军破坏停战协定,蚕食和偷袭解放区,纵队奉命在安阳、修武、孟县等地给予还击,收复孟县城。
1946年6月,第3纵队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月,出击陇海,参加陇海路汴徐段自卫反击战役。9月至11月,参加定陶、巨野、鄄城、滑县战役。在此期间,政治部主任由阎红彦担任。12月7日,第9旅旅长郑国仲调任纵队第二副司令员。
1947年1月至5月,第3纵队先后参加巨(野)金(乡)鱼(台)战役、豫皖边战役、豫北战役。随后转至安阳地区休整,进行军政训练,作好战略进攻的准备。7月初,第3纵队作为刘邓野战军的总预备队渡过黄河,参加鲁西南战役。8月,为野战军的左路军挺进大别山,在皖西地区展开活动,完成战略跃进任务。10月初,第3纵队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发起张家店战役,全歼军第88师师部及第62旅5300余人,取得了纵队第一次消灭军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胜利,也是刘邓野战军进入大别山以来首次大捷,对发展、巩固皖西根据地和坚持大别山斗争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1月15日,皖西军区在岳西汤池畈成立,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下辖3个军分区。纵队调第7旅第20团、第8旅第24团、第9旅第27团、纵队教导团、补充团共7000余人归皖西军区建制。皖西人民军第1支队改编为第37团,暂归第7旅指挥(1948年2月调归皖西军区)。
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刘昌毅调任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3月,纵队完成在大别山作战任务,转移淮河以北地区实施机动。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阎红彦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其他领导任职无变化。纵队参加宛东、豫东战役。随后至河南省叶县地区休整,开展新式整军运动。10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1月20日,第3纵队由宿县以西移至安徽阜阳西南地区整训。3月1日,根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决定,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建制。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郑国仲任副军长,钟汉华任副政治委员,杨国宇任参谋长,刘华清任政治部主任,王子清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7旅改称第31师,赵兰田任师长,周维任师政治委员;第8旅改称第32师,何正文任师长,卢南樵任师政治委员;第9旅改称第33师,童国贵任师长,高治国任师政治委员。同时,原留皖西军区第20团(欠2营)、第24团(欠2营)归建,全军共8个团2。2万余人。4月21日,第11军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铁板洲、鸭儿沟、玉板洲军长江防线。尔后直插浙赣线,行程1500余里,主要战斗40余次,歼军2。5万余人。6月,第33师组建第99团,从而健全了军的编制。11月初,第11军奉命向西南进军,参加川黔作战,突破宋希濂集团川湘防线,直出川东南,在友邻配合下解放重庆。接着参加成都战役,围歼军胡宗南集团。
1950年1月,第11军归川东军区领导,军部进驻万县;第31师为军区机动部队,进驻梁山(今梁平县),执行剿匪、筑路、改造起义部队任务。第32师、第33师,军补训师分兼大竹军分区、万县军分区、酉阳军分区。各军分区部队,归川东军区指挥。
期间,军奉命抽调战士3000人、各种武器百余支、骡马800匹,支援第18军进军****。7月,奉****军委命令,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调山东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现北海舰队)。
解放战争时期,第11军转战晋、冀、鲁、豫、皖、鄂、苏、浙、闽、赣、湘、黔、川等省,涌现出李长林、严大芳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
1951年1月,第31师编入第12军建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3月,第32师、第33师分由大竹、万县地区开赴河北廊坊地区集结,奉命重新组建第11军。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张廷发任副军长,王汝昭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