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78部分

杂谈-第78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此,“第101部队”为以色列国防军制定了一个行动准则:每当遭到阿拉伯人的袭击,必然进行疯狂的报复,一个犹太人流血,必须以10个阿拉伯人的血来偿还。
历史学家评价说:“沙龙部队所进行的作战行动,被视为以色列日益好战的征兆,对阿以关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阿拉伯国家对沙龙的部队恨之入骨,却无可奈何,将其诅咒为“杀人犯”,而以色列则把沙龙部队视为国防军中最精锐的“军中之军”,称作无法无天、无所不为的“魔鬼团伙”。
进攻、进攻、再进攻
1967年5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关闭蒂良海峡,封闭了以色列的出海口。战争阴云笼罩中东。以色列迅速作出反应,在以埃边境展开了3个师。沙龙临危受命,出任其中一个师的师长并奉命在埃军最坚固的防御阵地阿布奥格拉打开战役缺口。
以军总参谋部决定6日开始进攻,但沙龙研究了对面敌情后,断然决定在5日22时30分提前发起进攻。夜幕之下,随着沙龙一声令下,几十部聚光灯突然开启,将阿布奥格拉地区照得如同白昼。炮兵开始猛烈开火,坦克部队随即呼啸而至,空降部队也从天而降。埃军尚未搞清以军的意图,沙龙的装甲步兵已经楔入埃军阵地。整个攻坚战斗,如同一场图上演习,当曙光在地平线上呈现时,埃及军队的1个步兵旅、6个炮兵连、160多辆坦克和数支地空导弹连已经灰飞烟灭,而沙龙的部队只损失了160余人和19辆坦克。一位被俘的埃军团长向沙龙愤然抗议:“你们不守战争规则,为什么不堂堂正正地发起进攻?”沙龙哈哈大笑,回答:“这就是沙龙的战争规则。”
沙龙的装甲旅不停顿地直捣埃军腹地,左右开弓,纵横驰骋,把埃军的防线搅得七零八落,以军主力趁势全面猛攻,埃军无力抵抗,只得向苏伊士运河两岸撤退。沙龙的坦克在无垠的沙漠戈壁上,与埃军展开了一场速度战,于8日攻占具有战略意义的米特拉山口,封闭了埃及军队向本土撤退的通路,并以一个漂亮的回马枪,将撤退中的埃军一个装甲旅和部分步兵部队干净利落地全部歼灭。
第三次中东战争使得全世界军人不得不对以色列国防军刮目相看。导演这场战争的达扬成为了以色列的民族英雄。而在这场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沙龙则变成了犹太民族的“战神”。“阿里克”的名字在以色列家喻户晓。
战争结束后,新任总参谋长巴列夫决定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坚固防线,巩固战争成果。沙龙坚决反对这种消极防御的战略,认为巴列夫的战略体现的是一种“马其诺防线”式陈旧观念,主张运河防御应该依靠高度机动的部队,而不是防线本身,采取攻势防御,一旦遭到进攻,就立即转入反击,渡过运河,直捣埃及腹心。两种战略针锋相对,沙龙的主张遭到否决后,竟把分歧向新闻界公开,并在总参谋部作战会议上,对巴列夫肆无忌惮地进行人身攻击,引起了公愤,被当场解除总参谋部部队训练指挥官职务。
1970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加沙地区的袭击活动日益增加,当地官员束手无策。达扬毫不犹豫地再次起用沙龙,专门对付巴勒斯坦游击战士。沙龙喜出望外,喊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只有死掉的恐怖分子,才算是最好的恐怖分子。”他宣称:消灭“恐怖分子”的惟一方法,是用十倍的恐怖来威胁平民,使他们不敢与“恐怖分子”合作。他指挥部队封锁每一个街区,搜查每一所房屋,肆无忌惮地屠杀平民,摧毁房屋、果园,加沙地区陷入了血腥恐怖,沙龙再次成为了“魔鬼”的代名词。因而他的行动尽管稳定了加沙地区的局势,但其残忍程度则激起了国际公愤,也在以色列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对,沙龙不得不于1973年7月15日退出现役。
1973年10月6日,“赎罪日战争”爆发。沙龙重披战袍,再次出任师长,率部开赴西奈前线。此时,埃及军队正席卷西奈半岛,沙龙师是第一个到达前线的预备队,并被马上投入防御作战,这显然不合沙龙的口味,他马上提出新的作战方案:以攻对攻,首先救出仍在苏伊士河附近各自为战的守备部队,然后强渡运河,封闭渡口,切断埃及军队前后方的联系,把战争引向埃及本土,让埃及军队首尾不得相顾,从而扭转战局。
南部军区司令戈内姆和总参谋长阿拉扎否决了沙龙的方案,因为此刻以色列军队在西奈半岛所面对的是12万埃及军队的猛烈进攻,而且已经失去了战场制空权,处于绝对劣势。贸然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们的计划是首先以顽强的防御稳住战线,为国家战争动员和预备军队开进争取时间,同时消耗埃军实力,然后再集中全部主力转入反攻。
双方因此发生严重冲突,争吵不断。吵闹归吵闹,战场上的沙龙依旧是骁勇善战,被他的士兵奉若神灵。他的师镇守中线,独挡埃军数个师的进攻。防线固若金汤,埃军稍显破绽,就被沙龙一个反击吃掉1个装甲旅。14日,埃军孤注一掷,全线进攻。沙龙胸有成竹,巧布陷阱,激战9个小时,将埃军王牌第21装甲师几乎全部歼灭。
以军总参谋部终于决定展开反击。沙龙久积的愤懑喷薄而出,所率部队仅用数个小时,就从埃及军队****杀开一条血路,于10月16日凌晨渡过运河,在埃及本地建立了桥头堡,一举扭转战局。此后几天,以、埃军队围绕争夺运河桥头堡阵地展开激战,沙龙将全师变为数个装甲战斗群、左冲右突,一直攻到伊梅利亚城下,与其它部队协同对埃及军队形成分割包围,迫使埃及宣布停战。
沙龙再次书写出辉煌灿烂的战史,一曲颂扬沙龙的歌曲《以色列之王阿里克》在国内广泛传唱,沙龙成为民族英雄。巨大的荣誉使得沙龙更加飞扬跋扈,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地攻击政府和军方政策,因而在战争结束不久,就被解除指挥权和预备军官职务。只是在舆论的压力下,新任国防部长佩雷斯方于1974年12月将沙龙召回现役,出任南部军区司令,随后提任为总理拉宾的国家安全顾问。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和总参谋部水火难容,1976年沙龙再次辞去了军队和政府的一切职务。
强烈的颤音
1981年,沙龙出任以色列国防部长。上任后仅仅3个月,沙龙即下令制定入侵黎巴嫩的“大波罗行动计划”,决心一劳永逸地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歼灭驻扎在黎巴嫩的叙利亚部队。他亲自化装潜入黎巴嫩,走遍了贝鲁特的大街小巷。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长竟在战前潜入敌方的首都进行侦察,这在人类的战争史上堪称空前绝后。可这就是沙龙。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军队悍然入侵黎巴嫩。沙龙亲赴前线,指挥装甲纵队多路齐发,如入无人之境,以闪电般的速度对贝鲁特形成合围。安扎在贝卡谷地的叙利亚重兵集团,挺身而出,阻挡以军的推进,结果一场坦克大战,叙军坦克被击毁400多辆,而以军只损失了约40多辆坦克。空战结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叙军被击落的飞机达100多架,花费20多亿美元建立起的“萨姆”防空导弹群,两天时间就被炸成一堆废铜烂铁,而以军执行空战任务的飞机只有1架被击落,贝卡谷地之战成为了现代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
可沙龙没想到的是,他的无敌军团能够击败任何现代化装备的对手,却在装备低劣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战士面前无计可施。以军将设在贝鲁特的巴解组织总部四面包围,狂轰滥炸,沙龙发出最后通牒,要阿拉法特立即投降。阿拉法特则向战士们发出命令:“我感到天国之风在吹拂,誓死抵抗。”沙龙气急败坏,叫来美国特使哈比卜,吼道:“这些巴勒斯坦人究竟是什么人?我向他们用尽了我所拥有的一切,可他们居然不逃跑。告诉阿拉法特,我剩下的只有******了!”阿拉法特闻言,平静地回答:“告诉愚蠢的沙龙,扔他的******吧,这就是阿拉法特的回答!”最后,在美国的调停下,巴解组织为保存力量,将部队撤出了贝鲁特。
沙龙没有想到自己精心导演的这场战争会以这样的结局收场,他把一腔邪火全部发泄到平民身上。9月16日,在沙龙的默许下,以色列的黎巴嫩长枪党民兵血洗夏蒂拉和萨布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1000多名无辜平民惨遭杀害。
惨案震惊了世界,联合国大会举行了追悼仪式,所有成员国均下半旗致哀,以色列国内30多万群众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打出了“沙龙=杀人凶手”的标语。沙龙本想以一个辉煌的惊叹号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结果却在一片责骂声中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难以预料的结局
沙龙的从政经历可从1973年讲起,当时刚刚脱下军装的沙龙就与贝京等人合作,组成了以色列最大的反对党利库德集团,后来战争爆发,沙龙重返战场。1976年,再次脱离军队的沙龙组建什洛姆恩党,当选国会议员,并将自己的党合并于利库德集团,成为以色列政坛的重量级人物,直到1983年辞去国防部长职务。此后近20年,沙龙在以色列政坛几经沉浮,不时冒出“惊人之语”或“骇世之作”,逐步成为最著名的鹰派人物。他的每一个举动几乎都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然而,如果只简单把沙龙列入“好战分子”之列,那就太低估沙龙了。沙龙能够在政坛上历久不倒,除了他的显赫战功和性格魅力,更重要的是他高度的精明、灵活和圆滑。像在战场上一样,他对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会产生什么效果,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因而总是能够在中东进程和最关键时刻采取最关键的行动,左右局势,无论是在野、在朝都一样。
1978年9月,美国、以色列、埃及三方举行著名的“戴维营会议”。当会谈陷入僵局时,是沙龙打电话,说服贝京总理以放弃西奈半岛北部的犹太人定居点为代价,换取与埃及达成和平协议的结果。他曾发誓永远不与阿拉法特握手,不与巴解组织和解,并主持大规模扩建犹太人定居点,但1997年,他却与阿拉法特的亲密助手阿巴斯秘密会晤,重新启动了陷入僵局的中东和平进程。到了2000年9月28日,已担任利库德集团****的沙龙又出惊人之举,强行进入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持续至今的以色列军警与巴勒斯坦群众流血冲突,巴以双方此前为达成永久和平协议创造的所有机会,刹那间变得黯淡无光。
最有经验的时事评论家都被沙龙的行为搞得不知所措,连沙龙最亲密的政治盟友和军中同僚都被搞得云里雾中,难以把握他的真实脉搏。而一家以色列媒体则一语中的:“这就是沙龙。”因为回首往事就会发现,“惟这样做,沙龙才是沙龙。”
第101章独眼将军
           在以色列,达扬是一位家喻户晓的风流人物。达扬最为以色列人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豪的,是他在军事上的才华,是与拉宾并称以色列军神的人物。
痛失左眼
1 9 1 5年5月2 0日,达扬生于加利利湖南岸的达加尼亚基布兹,父母都是俄国的犹太移民。达扬在希伯来大学毕业后,远赴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军事。达扬对军事有着一种天生的悟性。1 9 3 6年,2 1岁的达扬加入了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警察部队。同年,他兼任“哈加纳”的军事教官,亲自编撰了《野战指南》教材,使受训的官兵颇有收益,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崭露头角。但在一次战斗中,他不慎左眼被弹片击中,导致失明,从此便有了“独眼将军”的称号。
声名鹊起
1 9 4 8年5月1 4日,以色列立国后不久,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达扬受命,组建第八十九突击营。达扬率领他的八十九营奔赴战场,总是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提出的口号是“随我冲”,而不是“给我上”。达扬的所作所为,深得总理本—古里安的赏识,很快被擢升为耶路撒冷战区司令长官。翌年,又被提拔为少将,达扬当时年仅3 4岁,成为以色列军队中最年轻的将军。
他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为使更多的军事人才脱颖而出,他规定退役时间为4 0岁,好让更多的人得到及时晋升提供机会。
蜚声国内外
1 9 5 6年7月,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英国对埃进行武力要挟,要求以色列提供援助。达扬主动向本—古里安请缨,保证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赢得对埃及的战争,以达到占领大片阿拉伯领土,为日后谈判筹备资本。
1 0月2 9日,下午4时2 0分,以色列空军1 6 架“达科达”运输机载着2 0 2空降旅一个营约4 0 0 名的士兵,出奇不意地飞越西奈半岛埃及一侧领空,空降在埃及米特拉山腹地,第二次中东战争拉开序幕。达扬亲率大军挥师南征,一路过关斩将,威风凛凛。
“现代闪电战”的运用典范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达扬刚过他自己规定的军人退休年龄,便以身作则,自觉退了下来。但对军事情有独钟的达扬,仍心系军队。他到当时战火纷飞的越南,考察那里的战争情况,想从中了解新的装备,新的战争状况。
由越南返回后,达扬得知埃及正在向西奈增兵,叙利亚军队也在积极布防。凭着他对军事的敏感,达扬意识到,一场战争将不可避免。果然,5月份,埃及总统纳赛尔发布了一号战斗令,宣布封锁对以色列至关重要的蒂朗海峡,约旦、伊拉克等国表示其军队接受埃及的指挥,阿尔及利亚、科威特等国将军队相继开到西奈。一时间,战云密布,一触即发。以色列国内笼罩着不安的情绪。
达扬感到责无旁贷。他到前线上视察,那里都是他的老部下,人们对他充满了尊敬。达扬找到军需官,向他要了一套没有任何军衔的军服和一支左轮****,准备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参战。这时,艾希科尔总理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终于任命达扬为国防部长。
达扬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决定对埃及进行闪电战。1 9 6 7年6月5日凌晨7时2 5分,大批以色列战斗机突然轰炸西奈的埃及军队。3个小时后,埃及精心发展起来的空军全部战机被一片冲天的火海所吞噬。然后以军发动地面战,4天拿下西奈。达扬出尽了风头。
惨败后的胜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