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

第2部分

楚-第2部分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不管怎么说,陈胜的身份还是个农夫,有点本事的农夫而已。从他替人耕田来看,也许他自己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因为在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有地的人是没有多少时间去替别人耕田的,大家应该记得,刘季做了亭长之后,吕雉还要下田干活的,而且刘季休假的时候,也要下田干活,可是农活不轻。
    陈胜除了有些本事之外,也是个有志向的。他的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比刘季的“大丈夫当如是”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流传得更广,同时也更有文化,刘项不读书,陈胜应该是读过书的。他在九百戍卒里面能做一个屯长,也比刘季那个亭长有份量些,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将尉不可能让他做屯长。
    再者,大泽乡起义,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陈胜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见他平时对天命之类的事情考虑得不少。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现在的人也许不信天命了,但是那个时候的人,还是信天命的,而且很严肃,要不刘邦也不会给自己找那么多的神话传说来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陈胜当时的觉悟水平,可以说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也超过了很多的知识分子,聪明如汉初三杰和陈平之流,也没有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陈胜的思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换句话说,在当时还认为王侯将相有种的环境下,陈胜怀疑这个公认的规律,有点在这个时代怀疑相对论是否正确的大无畏精神。
    如果陈胜没有失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比书中的主角共尉更象一个穿越者。当然了,他虽然失败了,可是凭着这几句话,他也足以在历史上留下他的足迹。人们也许淡忘了他的张楚国,也许忘了他曾经做过几个月的王,但是不会忘记他这几句话。
    “苟富贵,毋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陈胜是立了言的。
    但是陈胜败了。
    关于陈胜的失败,历朝历代,理由已经给得很多了,有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说是贵族反动势力太强的,有从仁义角度说是陈胜杀戮诸将,失了人心的,有从性格角度说陈胜骄傲自满,自取其咎的,还有说陈胜能力太差的,这些当然都有道理,但是老庄个人认为,这些理由都流于表面。
    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里曾做过怀疑,依他的分析,他认为陈胜的才能不下于后来的楚怀王熊心。(现在有很多人替熊心翻案,却没有人为陈胜翻案,也算是个遗憾。)从他初期的举动来看,他的能力和大局观也不差,他的失败,必然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而我认为,这里面很大的原因还是当时对血统论的认识水平。陈胜认为王侯将相是没有种的,可是其他人未必这么认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陈胜的思想觉悟太超前了!^_^)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葛婴,符离人,陈胜的部将,他是第一个被陈胜派出去徇地的,当时陈胜的势力还不强,就能让他单飞,算是可以相信的心腹一类。但是他很快就立了襄彊为王,而且没有请示陈胜,大概他潜意识里觉得,陈胜一定也是会这么做的。陈胜自立为王后,他杀掉了襄彊,显然是意识到了自己和陈胜的思想觉悟的差距,力图改正,可是陈胜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杀了他。
    周巿,魏人,陈胜为王后派他徇魏地,应该也是可以信得过的。但是他在取齐不成之后,就返回魏地,众人劝他自立为魏王,但是他不同意,反而要立魏咎为王,甚至因此和陈胜差点翻脸——魏咎在陈县,陈胜不同意,周巿“五反”,其坚决的意志可以想见。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做秀了,如果真是想做个秀,然后还是自己干,他大可不必“五反”。我们大致可以推定,他是不同意陈胜的那个血统论的,至少他的思想水平达不到那个层次。
    还有范增。项梁接受了召平的矫诏任命,做了上柱国,过江却不救陈胜,而是到了“知陈王定死”才出兵击杀了自立为王的景驹,他的心思大致也可以想象了。要知道景驹可不是陈胜,他是正儿八经的楚国贵族,但是项梁并没有放在眼里,他利用陈胜的名义,把景驹和秦嘉赶尽杀绝,又用秦军的刀,杀了朱鸡石,然后尽召诸将会于薛,他想干什么已经很明显了——陈胜不是用项燕做号召吗,现在项燕真正的后人来了,你们还不俯首听命?不过从后来立了楚怀王来看,项梁的算盘显然是落空了。这里面固然有范增的建议之功,但项梁心里的担忧也不能忽视:项家虽然贵族,但是离王还差得太远。
    项梁立了楚怀王,这才重新整合了楚人的力量,在除后的大战中数破秦军,项羽巨鹿一战,更是奠定了楚在诸国之中不可取代的位置。这当然与项氏叔侄的过人能力分不开,但是楚怀王的号召力,也不可忽视。
    楚如此,魏如此,我们再看其他诸国。
    齐,田齐代姜齐,已经近二百年,其根基已稳。田儋闻风而起,轻松的自立为王,民心所向已经很清楚。
    赵,名士张耳、陈余一开始就向陈胜提出要立赵后为王,后来武臣被李良所杀,大权落在张耳、陈余的手里,他们终于实现的愿意——立赵歇为王,而不是自立。
    韩,张良大智大勇,可是他一直在为韩报仇,从项梁处求得支持,立韩成为王,韩成死后,他也没有想过自立为王,大概在他的心里,也一直以韩臣自居的。投靠刘邦,为韩报仇尔,个人的功名还在其次。
    山东六国之中,只有燕是个例外,韩广是武臣的部将,并不是正宗的姬姓子孙,燕国之后。
    到此,可以大致明白当时社会上对于血统论的认识水平。
    再一次为陈胜感慨,他太超前了。
    超前的人,往往是孤独的。所以他接二连三的被手下人叛变,大好形势也急转直下,最终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这是客观环境。
    再来看看主观环境。
    应该说,陈胜虽然有能力,但是离君临天下还差得太远。在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他有些忘乎所以,大肆分兵,四处略地。细想起来,我们也可以理解,他既然不愿意让六国之后出来分桃子,当然要自己全部拿下,不仅要尽收六国之地,还要击败强秦,一统天下。可是他对形势的认识过于乐观了,置孔鲋等人的建议于不顾,对自己手下的实力也有过高的估计。说他有些骄傲了,也不是空话。他让周文领大军入关,可以说是个很魄力的举动——要知道周文可不是他的亲信(由此可以证明他不是任人唯亲的,比项羽高明),同时也是个识人能力不足的昏招——周文只是个视日者,充其量是个科技工作者,有一定的军事经验,但远远不是个指挥大军的合格指挥员。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陈胜的手下是没有多少人才的,那些能将兵的名士,要么是不愿意为他所用,要么是他不愿意用,不敢用,不能用。
    形势好的时候,忘乎所以,形势变糟了,又沉沦沮丧。周文大败,在曹阳呆了两个月,陈胜在哪儿?他做了什么补救措施?他躲在陈县的王宫里不出来,什么反应也没有。就连最亲信的战友吴广被田臧所杀,他也没有处置葛婴时的勇气了,不仅没有处置田臧,反而让人送上了令尹的印信。那个意气风发的英雄已经不见了,现在只剩下一个自欺欺人的鸵鸟。
    他只剩下了一个躯壳。
    其后的情况就越发的混乱了。
    章邯一路攻到陈县,陈胜出兵监战,张贺战死,陈胜先是向东南的汝阴方向逃跑,后又向东北折回城父,并在下城父被庄贾所杀。他的意图是什么?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大概只能理解为他已经乱了方寸,根本没有了方向。
    胜而不骄,败而不馁,陈胜在这两个方面都很失败,他最终的命运,说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也不为过。
    从这一点上来看,他不如刘邦。刘邦打了那么多的败仗,连老爹、老婆、孩子都被人抓去了,自己还被人射成重伤,可是他从来没有气馁过。一想到这一点,我就想到刘备,他们老刘家的血统里小强的基因还真是强,汉家能延续四百多年,也是有道理的。(等等,这是不是血统论?)
    有超前的思想觉悟,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却没有足够的行动能力,能大胆设想,却没有小心求证,陈胜的悲剧就在于此。他和后来的项羽正好相反,项羽有超强的行动能力,但却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觉悟。后面还有他的专题,我们到时候再说。
    然而,就凭着这一点超前的思想觉悟,我还得说,陈胜是个英雄,虽然是个失败的英雄。英雄从来不是以强大的武力做为唯一的标准,就跟能否做实验验证理论并不是评判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标准一样。英雄的定义也不仅以成败为标准,史上那么多失败的英雄,不是更让人掬一把泪吗。
    我们也应该为陈胜掬一把泪,奉上一杯酒,洒在他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的墓碑前。
《秦楚风云人物》——刘邦
    本来打算象陈胜一样,等刘邦挂了再写刘邦的,可是关于这个人物的辩论比较多,所以决定还是提前写一下,并不是要强调什么,只是表明一下我对这位高皇帝的看法,因为他在我的书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主要来源于此。
    一,刘邦的基本情况
    1,家庭背景
    首先说说他的名和字,也就是涉及到他究竟是什么成份。
    史记上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汉书的记载与之相同。可见直到两百年后的班固,也是认为刘邦是没有名的,至于邦这个名,当是做了皇帝之后的事。
    季者,排行也。他的长兄叫刘伯,次兄叫刘仲,大致意思就相当于现在的刘大、刘二,刘三或者刘四的意思。听起来不象是有身份的人的名字,和曹参、萧何等人的名比起来,要没文化得多。
    但是如果就这么认为刘季就是刘三,根本没有名的话,又有一个不解的地方。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刘交,字游,名和字都很正式,和刘家另外三个兄弟却大相径庭,更让人奇怪的是,刘交居然还曾经受诗于鲁国的儒生浮丘伯,正儿八经的读过书,让人大跌眼镜。
    刘太公(即刘老汉)除了刘媪之外,居然还有另外一个老婆?这似乎有点说不通。我想来想去,只能认为刘交的母亲是个外妇,就跟刘邦长子刘肥的母亲曹氏一样,是个外妇,大致也就是私生子的意思。与曹氏不同的是,刘交的生母可能是个大户人家的,否则刘交不可能有条件去读书。
    当然了,这仅仅是猜测,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总的来说,刘家的情况不算太差——刘老汉能找情人生私生子,刘季也能做小吏,肯定不是一贫如洗的那一类。但是也不算太好,除了刘交之外,刘家三兄弟都要下田干活,吕雉这个大家小姐嫁过来之后,也要带着一双儿子下地。(这里补充一下,按秦法,男子成年后,是要分家独立门户的。也就是说,刘季经常性的带人到寡嫂家混饭,是不厚道的。)大概可以算到中农到富农之间。
    2,刘邦的出生年月。
    史书里没有刘邦年龄的记载,现在的两种说法,都来自于注解,《史记集解》皇甫谧说,“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生,至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年六十二。”《汉书》则是一个叫瓒的人注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两者相差九岁。
    皇甫谧,以及这个叫瓒的人,据说都是魏晋年间的人,很难说哪个说法更可靠。
    本书中取刘邦生于公元前247年,卒年53,主要是考虑这样和吕雉年龄差距能略小一些,但也不是空穴来说,是从一本书里得到的启发。史记《项羽本纪》里项伯去救张良时,曾提到一件事:刘邦问张良,项伯和张良哪个大,张良说,项伯大一些,刘邦脱口而出:“吾得兄事之”,以常理推测,张良应该略长于刘邦,这样刘邦才不需要问项伯的年龄,直接说吾得兄事之。而张良的生卒虽然不详,但是按相关记述,大致可靠是生于公元前251年左右,那么刘邦生于公元前247年,应该比生于公元前256年更加可信一些。当然了,这也是仅仅稍微可信一些,并不绝对。
    我考虑的,主要还是吕雉的年龄,这个等到说吕雉的时候再讨论,要不然就牵扯太广了。
    这两个问题说完之后,来说说刘邦的其他方面。
    二,刘邦的能力
    刘邦有没有能力?这个问题不用问。他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短期内从平民崛起的帝王,肯定不是吃干饭的,说刘邦没能力,那显然是很白痴的问题。我们要讨论的是,他的能力究竟有多强。或者说,他能夺天下,完全是因为能力的因素,还是其他的因素更多一些。
    1,刘邦的用兵能力。
    这个答案是比较直接的。韩信和刘邦讨论时曾经很不给面子的说,陛下将兵,不过十万,我韩某人就比较牛了,多多益善。刘邦很不爽,但是这个不爽,是因为韩信不给他面子,而不是韩信贬低他。基本上可以说,将兵十万是刘邦的能力杠子。有两点佐证,其一,刘邦在入关之后,有兵十万,基本上也没出过什么大问题。因此他能将兵十万,是比较可信的。其二,当了皇帝之后,多次带兵出征,大致也在十来万左右,战绩还行。而两次大兵团作战,一次是彭城之战,五十六万,输得老婆孩子都丢了,一次是三十二万打匈奴,被人围了七天七夜,当然这两次作战都有其他因素,不过刘邦带这么多兵已经指挥不灵,大概也是一个因素。因此说刘邦带兵十万左右,应该是符合实际的。在那个时代,这个能力不能算差,虽然比不上韩信和项羽这样的超一流水平,但比起英布、曹参这样的斗将,还是高出一筹的。不算超牛,但可以算中上水平。
    2,交际能力。
    坦白的说,这一点是刘邦的强项。
    说这一点是刘邦的强项,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沛县吃得开,在一个小地方吃得开,当然不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