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隋末 >

第413部分

隋末-第413部分

小说: 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摭大会,其实也就是佛教的布施大会。简单一点的,也就是几个和尚,在一边念经,其它百姓在一旁跟着诵经祈福。一般的灾年,求雨,或者比如一个大人物生病什么的,一般都会有高僧自发,或者由官府出钱,或者由富户出钱布设大斋会。
    而在大斋会时,最吸引百姓的,其实还是斋会上的布施。每次无摭大会,都会有布施。规模大的,每个百姓不但可以领取一份斋食,甚至能得到数量不等的粮食、布匹等物品。
    而如今的河北,一切都是乱后重建,百姓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时候一万人僧侣齐聚的无摭大会,那场面自然不会小。不冲别的,就冲着那数量肯定不会少的粮食和布匹就已经能让附近的百姓都蜂拥而来了。
    会场上到处都还有没有融化的雪,冰冷的寒风呼呼吹拂,可百姓们的那颗火热的心却丝毫不受影响。
    围着那宽大的会场处面,早已经摆上了一排长龙般的大锅,每口锅中都煮着沸腾着的热粥。那粥汤并不稀,反而是十分有料的稠糊。不但一粒粒的饭粒可见,那白粥中还有许多红sè的大枣、白sè的莲子,黄sè的豆子等数样食物。看的排队的百姓们都是高兴不已,对于每一个排到的百姓,那施粥的僧人都会十分客气的打上一大勺。
    而在大锅的一旁,还有僧人在那里发送着一个个的黄布袋,每个布袋的里面不但有一斗粮食,而且还有数件衣物,及几尺布匹。这样的礼包,让那些百姓们感ji不已。每个接过的百姓都会上前跪谢磕头,念诵经文。
    不过百姓们感谢的也并不止是菩萨,这次的无摭大会虽然是僧人们发起的。但是此时大会上布施的粮食布匹衣物,却全都是由朝廷调拨下来的。
    在那里僧人们的一旁,同样有着大量的地方吏员役丁,而且在每个布袋之上,也有着官府的标记。这般拉拢百姓的举动,百姓们还是很客气的。而且除了高阳郡外,此时河北朝廷所统治下的各郡地方官府,也都按照着无摭大会上的标准,在各地发过年前的物资给百姓准备过年。
    虽然每个人得到的东西也许不多,一斗米,几尺布一两件那些好心人捐出来的旧衣物。可是积少成多,几百万人分到的加起来,却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朝廷有人反对,特别是户部,到现在户部都还没有解决掉粮食缺口。不过最后陈克复签署大丞相令,强硬执行了。有道是打击一批,就得拉拢一批。他既然对准了世家豪强,那么普通百姓的人心更需要安抚。
    一斗米、几尺布,几件旧衣物,每个分到的百姓,都是感ji涕零。同样是朝廷,几年前的朝廷让他们倾家破产,让他们流离失所。可是几年之后,这个北京的新朝廷却是如此关心百姓,不但让他们重回家乡,分田分地,还提供粮食给他们渡过难关。就连快过年了,朝廷都没有忘记他们。
    所有人都在颂扬天子的圣明,陈王的善心,还有高僧大师们的菩萨心肠。不过老百姓感谢的更多的还是陈克复,谁都知道,朝廷能有这么大的变化,皆因陈王殿下为他们着想。当初殿下在辽东时就是如此,那时他们羡慕不已,想尽办法要逃到辽东去。如今陈王终于到了河北,他们也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甚至有不少人在想,干脆让陈王殿下当咱们的皇帝好了,要不然,万一哪天杨家的皇帝又和杨广一样,大家都全完了。
    百姓是最朴实的,不懂太多的什么礼仪,什么皇权天天子,他们只知道对百姓好的就是好皇帝。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就是昏君。
    不少年长的百姓一边抱着分到的布袋,一边ji动的说及从前,他们都还记得开皇之时丰衣食丰足的景象,想象着那时的幸福生活。都在憧憬着,只要朝廷继续是陈王当政,那用不了多久,他们又将回到开皇盛世时的样子,也许用不了多久,陈王殿下就将开创一个共和盛世。!。
第553章 僧尼佛国
    无摭大会中,布施不是目的,而只是佛教僧侣们用以扩大影响的一种手段。而在西方的基督教国家,虽然教义不同,但是他们也有和佛教无摭大会一般的布施,那就是圣餐。
    在无摭大会中,布施扩大影响,取得更多的信徒。''
    大会中真正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高僧讲经,这次的无摭大会,佛教中人号称这次佛教盛事中,有万名僧侣聚集河北高阳。事实上,一万僧侣可能没有,但也差不了多少。
    就当布施进行的差不多了的时候,高阳城中的东城钟鼓楼上,那面新铸的大铜钟响了起来。
    “铛!铛!铛!”
    声传久远的大钟悠扬响起,直振人心。
    钟声一记记的响起,久久未停。这时,咚咚的大鼓声又响了起来,刘炭头有那两个军卒的帮助,与老丈站在会场那巨大的法坛的最前面。听着那一声声的鼓声,他马上听出这是最少上百面大鼓的声音。当年他征辽时,曾经在怀远镇见过杨广检阅五十万大军的场面。
    五十万人将那一望无际的平原也差不多占满了,当初杨广检阅时,那战鼓比这还要威盛,大鼓最起码有上千面。
    钟鼓声中,突然一阵巨大的诵读梵经之声传来,那是由千以万计的僧侣诵经之声汇聚而成。
    随着声音的越来越近,只见在北面的人群自主的让出一条宽阔的通道,前面数百的小沙弥光着头,穿着僧袍,举着经幡打头踏入会场。
    在小沙弥的后面。则是数以千计的年青和尚,一个个敲打着木鱼,念诵着经文缓缓又整齐的步入会场。
    震憾!
    刘炭头只看到这些沙弥和年青和尚的出场,已经感觉深深受到了震憾。在刘家庄的后面山中,也有一座破败的小庙。里面有一个年老无比的白胡子和尚。可是那个和尚虽然也每日念经诵文,给他的感觉却从来都只觉得亲切。可今日看到如此排场的和尚,他感觉仿佛当年面对杨广时一样。
    僧侣还在继续出场。这个时候出现的已经不再是那些白袍和尚,而是那些披着袈裟的老和尚,这些和尚人人精神无比。人人手持着一枝大铁杖。行走间,禅杖上的铁环相交,丁丁铛铛的响个不停。
    老丈在一旁也是看的目光流动,好不惊讶。无摭大会一般五年一次,上一次他是在五年前在涿郡看到的。那次有高僧慧能法师主持,可是却根本没有如这般的出场。
    看见刘炭头惊讶的样子,他笑道,“这些都是各个寺庙的住持方丈及一些有名望的寺中长老们。这些都是高僧。”
    刘炭头闻言更是惊讶,这么多的老和尚居然全是住持一级的,那这一眼望不到的老和尚。岂不是有着更加数不清楚的寺庙?
    就在他还在惊讶中时,突然又是一阵阵的萧声传来。刘炭头抬头看去,这回却是更加大吃一惊。只见在那队方丈们过去之后,隔了没多远,迎面而来的,居然,居然全是女人。
    一阵阵北风吹起,将那无数的经幡吹的猎猎作响,也把迎面而来的这些年青女人的满头青丝全都吹的飞舞轻扬,lu出那一张张年青又美丽的面孔来。
    “这,这,庙里怎么会有女人?”刘炭头真是愣了。
    “不要乱说,”老丈忙打断他,“这些是佛教中尼姑庵中的带发修行的女居士,佛教之中出家男子为比丘,其中男的为比丘和尚,女的则为比丘尼。也就是我们称呼的和尚和尼姑,尼姑们修行的所在,大的也叫寺庙,小的则叫庵。而这其中,又有带发修行的居士,及剃度受戒的尼姑。这前面出来的,就是带发的居士,切莫乱说了。”
    在这些居士的后面,则是同样数量十分庞大的光头尼姑们,有老有少,但少者居多。刘炭头在后面看的一惊一愣的,他活了三十年,还从没有如今天这般,看到这么多女人。而且这其中居然有大半都是年青的女子,一个个衣着洁白,飘飘出尘。
    “铛铛铛!”
    又是一阵钟鼓齐鸣,当那大队的尼姑们也过去之后,后面却又来了一大队的人马。这次的旗帜更多,鼓乐手也更多。
    当最前面那一排排整齐如军中方阵一般的阵列迎来之时,刘炭头以来自己回到了当年辽东的战场。可是那一个个锃亮的大光头,却告诉他,自己仍然在高阳参加无摭大会。
    以三十人为一横,以三十人为一纵,一个方阵足足九百长的魁梧壮实的僧侣。这些僧侣不拿木鱼也不拿经幡,更不着袈裟,九百人一队的队列,前后足足四个,三千六百人的僧人,人人手执一根齐眉短棍,腰带一把仿如横刀的戒刀。这些僧人身着短打僧衣,且背上背有一面黑sè的圆盾。
    一旁的老丈倒吸一口气,惊呼出声道,“这些人都是武僧,可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武僧。看这阵势,根本不是临时从各寺抽调来的武僧,这倒像是一支久练的军队。”
    刘炭头点了点头,“这些人行动如一,确实是配合默契,定然是训练过良久,非一时而就。”
    在老丈紧皱的眉头当中,四个阵列的武僧团走过,后面是一座巨大的木台,由着上百的僧侣抬着前进而来。远远望去,但见那木台之上,当中正是一名身披紫金袈裟,手执紫金禅杖的**师。那法师年纪看上去也不过是四十余岁,那锃亮的兆头之下,目光如电。
    他盘tui打坐在木台之上,一手执杖,一手合在眼前,口中念念有词,正不断的念诵经文,远远看去,说不出的宝相威严。
    在他的身后一侧,却还有着一个女人,是一个比丘尼。同样光光的脑袋下。身披辎衣,面上一脸的圣洁。可是任她闭目诵经,仍然无法掩盖她那倾国倾城一般的容貌。刘炭头已经听到身后的百姓一片的惊呼声想起,谁也没有想到,居然还会有这么漂亮的一位尼姑。
    站在炭头旁边的那两位太守府士卒轻声道。“这木台上的这位就是恒山天龙寺住持,据说也是天龙寺最年轻的一位住持,今年刚过四十。他法号昙晟。据说是二十岁后才出的家,以前俗家姓高。这边上的这比丘尼,却同是恒山上的悬天庵中的静宣住持。”
    好半天。这让人震惊无比的出场仪式终于完成。此次无摭大会的住持。天龙寺住持方丈登上法坛,盘坐于四面的高僧**师的中间。而那个一同坐木台而来的女主持静宣这个时候,居然又一次的跟着上了法坛,盘tui坐于高昙晟的后面。
    昙晟闭目开始诵经,围绕着法坛的近万僧侣们开始齐齐跟着诵经。
    四周的百姓这时也纷纷跟着跪在雪地中祈福,一时间,高职郡城之中到处都回dàng着梵音经语。
    诵读了足足一个多时辰的经文之后,天空也渐渐昏暗。
    昙晟突然睁开双目。目光如电般的扫过下面黑鸦鸦的人群,引得无数的人百姓仰头注目。
    “弥勒大佛刚刚降下神谕!”
    弥勒大佛在中原也有许多人崇拜,但更多的时候。弥勒大佛却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一次次的用来古huo世间百姓,行密谋之事。特别是乱世之中。许多人借用弥勒来造反。
    老丈一听到昙晟说弥勒降下神谕,那不好的感觉更加的强烈了。
    “如今正是弥勒去劫之时,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昙晟缓缓站起,高声道。
    恰在这时,本就昏暗的天空突然一阵阵北风吹过,随后天空布满乌云,彻底的黑了下来,暗如午夜,伸手不可见五指。
    无数的惊慌之声响起,甚至已经有人相踩踏。
    就在这时,高高的法坛之上,突然一支支的火把依次亮起,那明亮的火光顿时将百姓们的心也安抚了下来。
    昙晟依然站在那里,面sè无
    o。
    “弥勒乃未来佛,现在弥勒降下神谕,此方世界即将毁灭,弥勒即将降世。当弥勒降世之后,,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yin、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yu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
    昙晟所描述的那番世界,瞬间让下面无数的百姓痴i心动了。想想如今受到的这些苦难,无数的百姓面现狂热。
    昙晟依然在大声道:“世界即将毁灭,弥勒即将降世,唯有信弥勒者方得幸存,才能进入未来世界。弥勒佛已经降下神谕,我就是他降世之前世间的代言之人,信徒们,皈依我佛吧。弥勒万岁!信者永生!”
    无数已经狂热的百姓纷纷跪下膜拜,高声大喊,“弥勒万岁!”
    老丈脸sè大变,口中呢喃道,“这,这是邪教!”
    看他还站在那里,一旁的刘炭头连忙接他拉着跪了下去,“老丈,这些人确实不正常。不过眼下还是跟着一起跪才行。”说着以眼神示意高台下的那些手持长棍与戒刀的武僧们。
    高昙晟看到这些百姓都跪了下去,心中得意无比。
    不过这个时候,也有一些人站了起来,其中就有很多高僧住持,在听到昙晟的弥勒降世之言后,立即就起来反驳。他们虽然同样相信弥勒降世,但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时候降世,更加不可能会有什么神谕传给昙晟,让他做什么人世间的代言。
    高僧们刚一动,早就盯着他们的昙晟却反应更快。
    手向着他们一指,大喊道,“这些人已经受了魔鬼的引you,他们要阻拦弥勒佛的降世,他们要阻拦我们进入未来的世界。我的护佛勇士们,勇敢的除掉这些邪恶的魔鬼!”
    昙晟的话一落,早有众多其心腹的武僧们冲上法坛,冲入百姓群中。只要是还站立着的,都迅速的被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