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曹植 >

第149部分

曹植-第149部分

小说: 曹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两人沉思,曹植也不打扰,静静地在旁边候着。大约一个时辰之后,主位之上郑玄忽然眼珠子一瞪,惊呼道:“莫非武皇帝与董生错了?”
    孙乾被郑玄这突然的惊呼吓了一跳,而曹植则是满脸笑意,轻轻点头道:“这便是答案!”
    郑玄听到,jī动地摇头道:“不可能!若是董生错了,岂不是说圣人之言也错了、周公之制也错了!既然都错了,周室何故得享八百年国运,大汉亦可传承至今!”
    曹植缓缓摇头道:“康成公偏颇了。周公之制没有错,圣人之言也没有错。错的乃是董生,他为了迎合武皇帝,而将周公之制与圣人之言牵强附会!不然的话,先汉为何自武皇帝之后,一蹶不振,后汉除光武中兴之外,皆由外戚、宦官轮番把持朝政?
    听到曹植之言,郑玄整个人颓然地瘫坐在那里,喃喃念道:“莫非……真是错了……”
    曹植凝声说道:“康成公,究竟对还是错,圣人早就给出了答案。知行需合一,植知道有一地,康成公可以找到答案!”
    闻得此言,郑玄双目之中徒然升起了一股炽热,jī动地捉住曹植的衣袖问道:“究竟是何处?”
    曹植嘴角轻翘,一字一顿地说道:“许昌!”
    郑玄重重地点头道:“好!老夫就随你到许昌!”
    旁边的孙乾,听到郑玄竟然要往许昌,却是完全傻了眼,他没有料到郑玄竟然如此轻易就被曹植说服了。心中忍不住暗呼道:“此子好生厉害!”不过他深知,郑玄的离开对刘备的影响极大,因而连忙拱手道:“老师,到许昌路途遥远,以老师的身体……”
    未等孙乾将话说完,曹植便打断道:“此事公佑先生不必担心,元化先生也会随植一同前往许昌的。康成公一路上有元化先生照顾,必无大碍!”
    “这……”连身体的借口也被曹植堵死,孙乾一时语塞。
    孙乾毕竟是郑玄的得意弟子,见得他模样,郑玄哪里不知道他所想,于是对他点了点头道:“公佑,汝不必担心为师,好好为玄德效力吧,他是一个明主。”
    孙乾连忙说道:“但是……”
    郑玄轻轻摆手,叹了口气道:“许昌,为师一定要去,因为那里有为师要找寻的答案!”
    孙乾闻言,jī动地叩首道:“学生不明白,为何老师单凭曹植一面之词,就要不远千里到许昌,那里真有东西值得老师去追寻?”
    郑玄轻叹了口气道:“你不懂……”
    孙乾不甘心道:“学生是不懂,故学生现在就向老师请益。”
    见到孙乾如此不屈不挠,郑玄缓缓摇了摇头,对曹植道:“曹小友,老夫有些乏了,这答案还请小友代老夫为劣徒解答。”
    曹植轻轻点头,转而望向孙乾道:“公佑先生可曾记得,当初植的第三问?”
    孙乾想也没想,就答道:“三皇五帝亦非一生无错之人,他们治世之时缘何就没有小人。”
    曹植缓缓答道:“其实三皇五帝之时,并非没有小人,而是一旦有残害百姓之小人,自有忠直之臣告知天子,天子须依照当时之制进行处置。天子本人亦不能单凭一己之喜恶而擅自决断,必须遵循国家之制,由群臣商议处置,如此小人焉能长存。这并非三皇五帝之时才存在,昔日文帝经渭桥,桥下有人纵马而出,惊着文帝。文帝yù杀纵马之人,然廷尉张释之谏此不合国家之法,最后只按律罚金。因此,植以为无论是以儒治国、以法治国还是无为而治,只要能做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官者犯法则百姓可状告之,如此天下岂会有小人能长存,国又焉能不富强!”
    “这……”曹植这一席话下来,石屋内三人听得却是呆愣在场。
    特别是郑玄,他本以为自己已经明白曹植的答案,没想到曹植想的却是更加深更加远,尺度之大,根本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
    孙乾则是在那里,喃喃自语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官者犯法百姓可状告之?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如此岂不是乱了圣人礼法!”
    孙乾的话曹植听得清楚,猛然回头瞪着他,大声质问道:“公佑先生以为,缘何不可能?”
    孙乾闻言,身体一颤,眼睛也恢复神采,凝声道:“所谓刑不上大夫……”
    未等孙乾将话说完,曹植便打断道:“哼!这只是为官者为了保护自己而说的话罢了!同是杀人,缘何百姓要治死罪,而为官者得以幸免?难道士人之命就当真比百姓高贵不成?”
    “这……”孙乾听得,一时之间无言以对。在他所受的教育之中,虽说没有很直白地提及众生平等之说,然而孟子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亦是深入人心。只不过长久以来,士人身上都有一种凌驾于百姓之上的优越感,特别是现在世家林立就更是如此了。
    孙乾并非那些大世家出身,因此世家习气不是很重。闻得曹植此言,理智上告诉他这是一派胡言,然而内心深处却是觉得,若然真能做到如此,那么天下何愁不能大治。内心之中的jī烈斗争,让孙乾再也说不出半句话来。
    不止郑玄和孙乾惊愕,边上正在开药方的华佗,也停下了手来,目lù惊诧之sè盯着曹植。他行医天下,见识甚广,自然清楚百姓对于为官者的惧怕,与地方官吏对百姓的鱼肉。同时他也是出身士族,知道士人的习气,他正是受不了这种习气,才决定当一名身份低贱的医者。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会在这里,听到区区一名孩童放出如此豪言壮语!
    静默了良久,才听见郑玄长叹了一口气,摇头苦笑道:“小友所想,老夫佩服!”
    曹植听得,缓缓摇头道:“康成公谬矣!这并非植所想,而是前人早已如此。天下何以崩坏,正如康成公所言,是人心变了。董生为投武皇帝所好,曲解圣人之本意,变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sī,这便是如今天下纷乱之最根本因由!”
    “变天下为公成天下为sī?这……”郑玄一时之间,也无言以对。盖因曹植现在的矛头,乃是直指汉武帝,大汉历代以来,提到汉武帝,哪个不是竖起大拇指说好的。曹植,可以说是第一个敢挑战汉武帝权威的人!
    其实又何止这时代,就算放到后世,也没有哪个会说汉武帝的不是,顶多就是说他为打匈奴,耗费太多的国力罢了。然而与匈奴的一战,是不得不打,故而这点声音也淹没于历史的潮流之中。
    不过在曹植看来,汉武帝并非那等英明神武,他确实击败了匈奴,解了汉民族数百年的边患。然而在这巨大的功绩背后,也埋下了千年祸根。按曹植的理解,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实质上乃是为了集权,他不仅要政治上的集权,还要在思想和人才控制上也集权。要倾全国之力对匈奴发动战争,那么集权是必须的行为。不然的话,按照文景二帝的时代,事事都要经由群臣商议,按国家律法而行,效率就会低下了。这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以来的一项总结了,集权伴随着的是高效,而分权则低效。
    毫无疑问,按照汉武帝当时的情况,打匈奴必须先集权,没有错。然而一系列政治和思想集权之后,祸根便埋下了。第一样,也是现在看起来影响最深的,就是独尊儒术之后所形成的世家。
    秦始皇行郡县制,实质上已经将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贵族阶层完全抹掉。然而独尊儒术之后,由于知识传播的困难,使得先读书的人对知识形成了垄断,而世家也就成了变相的贵族。这里面的危害,清楚得很,无需多言。
    如若说世家之祸是实际能看到的,那么集权之后所带来的天下为sī的思想,则是无形的危害。并且可说是为祸两千多年,直到曹植重生前那个年代,还大行其道。
    变天下为公成天下为sī,应该是始于东周时井田制的崩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天下为公就已经丧失了地位,春秋与战国四百年间,公与sī其实一直在较量。只是由于天下四分五裂,sī在其中占据了上风,特别是秦变法之后,国力愈强,进而一统六国,如此天下为sī取得初步完胜。
    不过秦统一六国区区十数载,天下就再次分崩离析,楚汉相争,刘邦以平民据天子之位,其实可算是天下为公的一次反击胜利。除掉诸吕之后,便进入了文景之治。文景时代,用的乃是黄老的无为而治,在先秦诸多思想学派中,若说法家是偏向于天下为sī,那么黄老之术乃是绝对偏向于天下为公一派的。故此,纵使那时汉承袭了秦法,然而像文帝无法用帝皇权力杀惊了他的人,就出现了。不过这里面,也不得不称赞,文帝心怀天下为公的思想,不想以一己之sī而坏天下之律法。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为讨伐匈奴,最终变天下为公成天下为sī,自此而下一千余年直至清末,都是让天下为sī真正主宰。这也是为何,曹植重生前那个年代,要重新变天下为sī成天下为公,会如此困难,那是因为这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两千年传承不断的思想,要改变谈何容易。
    不得不说,是汉武帝开了这个坏的头,让后世争相效仿。然而这并不能怪他,毕竟他当时要面对的,乃是有可能覆灭汉民族的匈奴。那一仗如若不打,汉民族能否有两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也很难说得准。
    有得必有失,这或许便是历史的无奈吧!
    '  '
第二百五十章 曹植之志(下)
    第二百五十章曹植之志(下)
    曹植之所以说这么多,为的便是要帮郑玄这个当世儒宗打开时代的枷锁。一旦郑玄能够成功打开这个枷锁,那么凭他的学识,他能发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历史上郑玄所创的郑学,为何仅仅是让经学小一统,而非实现大一统,最大的限制并非郑玄的学识,而是他的眼光。这也是为何,郑玄不能更上一层楼,达到与荀卿、后世的朱熹等人同等地位的原因。
    见到郑玄好像发神经一般在喃喃自语,曹植非但没有半点担心,相反还欣喜万分,因为这说明郑玄已经有所得了。
    曹植心中暗喜不已,一旦郑玄悟了,那么他在这时代,将多一个好战友。即便他的生命已经所剩无多,然而也足够了。
    其实早在曹植来到这时代不久,他就想过他究竟要做的是什么。每一个穿越者,刚穿越之时或许会茫然,不过一旦适应之后,知道历史走向的他们,总想做一番大事,曹植也不例外。
    穿越之后,曹植想过很多,第一个年头乃是助曹操统一天下,这个对别人来说很难,然而对知道历史走向的曹植来说,实在最简单不过了。单单赤壁一战,只需点拨一下曹操即可,就算赤壁失败了,后面还有大把的机会。以曹植洞悉未来的能力,扭转乾坤,或许不能说易如反掌,但可能xìng还是十分大的。
    然而助曹操统一天下之后,那接下来该如何?天下已然一统,若是那时候再行改革,谈何容易。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统治一下大国之后想大刀阔斧地改革,成功的可能xìng微乎其微。而真正要完成改革,最好便是趁着大乱的时候来改,那么当真正统一之后,方能实现大治。
    曹操历史上缘何不能完成统一天下,除却有刘备、孙权这些在历史长河中也十分耀目的对手之外,曹操没能成功对社会弊病完成改革也是重要原因。因为若是社会改革当真成功,那么以历史上曹魏的国力,真要完成统一天下并非难事。然而司马氏篡魏之后,统一天下仅仅数十载,便是五胡乱华了,接下来便是对汉民族来说无比黑暗的几百年。
    这仅仅是因为汉末三国乱世所带来的人口锐减之故吗?
    秦能凭区区一隅之地崛起,统一六国之后还南入百越,北取河套,打得匈奴人灰头土脸,靠的并非人数。而是适应时代的制度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在曹植看来,每一个盛世的来临,都必然伴随着一套适应时代的制度。周公创礼乐,周享八百年国运;汉承秦制,汉得享四百年国运;唐承袭三国而下至隋之动乱与改制,遂有贞观之治、开元之盛世;明之洪武、永乐亦是如此。大乱后有大治,并非必然,而是要趁着大乱进行成功之适应时代的改制,方能有大治的产生。
    曹操的失败,在于他对已经不适用于这时代的制度改革的失败。经济上之屯田制初期颇有成效,最后以失败告终。政治上所推行的求贤令,当长期动乱失去基础之后,最终不得不再次依赖于世家;有未能对中央以及地方的制度进行改革。文化上所倡导的建安文学,只是昙huā一现,最终还是不敌郑学以及后来之王学、玄学等等。
    其实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曹操这一系列的改革,只是前期取得成效,这也是为何曹操前期能够成功之原因。只不过当这些改革后继无力的时候,伴随而来的便是失败。军事上成功那还有好说,然而一旦军事上亦失败,那么一切不稳定便会浮现出水面,这也是为何曹魏一直都无力统一天下之最根本原因。
    当然,这并不能怪曹操,珠玉在前,汉朝所承袭的秦制,乃是自商君变法之后一直便施行的。而经过战国时期,秦国的实践,乃至秦灭亡,汉代吸取教训再对其中进行变更。汉代的制度,虽不能称为完美,但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还能屹立不倒,总有其原因在。
    曹操能看出时弊,进行针对xìng的改革,已经是十分不错的了。然单凭一人或者一个时代区区数十年的力量,是难以对数百年的积弊进行根本xìng变革的。如此一来,就必须遵循时代的规律,对各种方法进行试验,再在其中寻找正确的道路,而将错误摒弃。大乱则更容易寻找正确的道路,和更快见到成效。这也是为何,大汉灭亡之后,会有长达数百年的动乱,五胡仅仅是引子,关键还是汉民族自身还未能找寻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按照历史的发展,是必须遵循这等规律的,只不过曹植带着后世的记忆而来,他很清楚哪条路是对的,哪条路是错的。他心中所想,便是希望汉民族可以少走一点弯路。莫要少看这一点的弯路,或许里面就已经省去了百年光yīn。
    若等到统一天下的时候再行改革,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