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工业大明 >

第226部分

工业大明-第226部分

小说: 工业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里只能够智取不能够强攻——要是强攻的话把城墙打坏了占领了以后还要自己修,那是多么让人不爽的事情啊。
    既然不能够强攻,那就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如果从关外运输粮食的话,距离远时间长,根本就得不到保障,于是他做了第一个部署,那就是屯兵义州。
    金天德三年置义州。治所在弘政 (今义县九道岭镇复兴堡)。辖弘政、开义、同昌三县,相当令辽宁义县、阜新地。属北京路。元属辽阳行省大宁路。明洪武初废,二十年置义州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义州离锦州90里,皇太极派军队屯田种粮,解决后勤供给。这样就可以不用远距离调运粮食,不但得到了粮食的供给保障,而且更将运输士兵改为战斗士兵编入队伍,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为进行战斗做准备。
    在义州站稳脚跟之后,皇太极解决了后顾之忧,接下来便是围困锦州。仍用当年围大凌河城的办法,四面包围,内外隔绝。在锦州东南面18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30里是杏山城,而杏山城西南约20里便是塔山城。这三城护卫着锦州城。在其背后西南120里是宁远城,为锦州城之后盾。锦州被围,粮薪奇缺。外援断绝。羽书告急。
    他有饭吃了就不让别人吃饭了。这一招效果显著,不费自己一兵一卒,城内的人便不得不像朝廷求援了。
    八旗兵将锦州团团围住,让它成为了一座孤城,皇太极也不着急进攻,只是让人围着,日夜不停地围着,外面的人一个也不要想进城里面去。就这样,城市里面的粮食得不到供给,日益紧张了起来。
    整个锦州城总不可能会坐以待毙,祖大寿和里面的士兵组织了几次冲锋,都被皇太极给打退了。皇太极早已经抱定了必须攻下锦州的信心,是怎么样都不能让他们逃脱的。
    锦州被围,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又是吐血,他问身边的王承恩道:“张雷他们已经出发了吗?”
    王承恩说道:“是的,他们已经从太平岛出发。直接北上就可以到锦州登陆,投入战斗。皇上放宽心。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身体养好啊。”
    听说张雷已经出发了,不知道为什么崇祯的心里就好像有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似乎是战斗已经胜利了一半,过了一会儿他又说道:“现在咱们还可以调动多少兵力?有的话就派到锦州去吧。”
    王承恩摇了摇头,这个时候到处都在打战,怎么可能会还有其他的士兵来调动呢?崇祯叹了一口气,闭上眼睛便躺下了。
    崇祯是无兵可派了,却没想到歪打正着,锦州城被围,突围又不能成功,明朝肯定会派军队来救援。辽西走廊是平地,八旗骑兵有优势,可以乘机歼灭明军。崇祯帝派洪承畴前去增援,恰中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
    当然了,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在不远处的洪承畴现在也正在朝这边赶了过来。
    洪承畴的三个前任均战败而死:萨尔浒大战杨镐入狱被杀;沈辽大战统帅袁应泰兵败自杀;广宁大战经略熊廷弼传首九边。洪承畴接下解围锦州的任务后就考虑自己怎么办了。
    杨镐为什么失败?总结为一个字就是:分。兵分东西南北四路,分进合击,没合起来;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结果,杨镐大败。这个教训对洪承畴来说太深刻了。所以,洪承畴不敢冒进,他采取了一条措施:合,把13万军队集中起来,抱成一个团,这样皇太极就不能各个击破了。洪承畴率军从宁远出发,采取“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但是,洪承畴军行动迟缓,从受命到出师已经6个月;从宁远到松山约百里,其间拖延又4个月。洪承畴兵到松山之后,设立大营,以图进取。
    这段时间是从崇祯十二年清兵进攻锦州的时候开始算起的。
    洪承畴与清军相遇了,总的来说因为他的稳打稳扎,所以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洪承畴虽然有点小小的得意,但是他也不敢掉以轻心,十分谨慎不敢贸然进攻。
    清军初战失利,军报传到沈阳。皇太极正患病,鼻衄(nu)流血。他接到军报后,立即出发,用碗接着鼻血,骑马急进,星夜兼驰,来到前线!皇太极到松山后,没有休息,立即登山,视察形势。他见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然省悟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权”是个军事术语,“有前权,而无后守”就是说把重点集中在前头,而后面的防备薄弱。通俗来说就叫“虎头蛇尾”。这是因为洪承畴要把兵力集中起来逐步往前推进,他考虑后金军队前头打援,就把重点部署在前面。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在指挥这样重大的战役时,中军、前权要强,后守也不能弱,左翼和右翼要并重,前、后、左、右、中都要有部署。洪承畴是接受了杨镐失败的教训,不分兵、前权布置是其优势,但他没有意识到,后守薄弱就是其弱点。人以长取胜,以短取败。三国时,关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结果以骄傲取败;张飞善待士大夫而鞭打士卒,结果被部下所杀。《三国志》评论说“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洪承畴的长处很明显,就是不分兵。前权布置得很好。但是后守是薄弱环节。
    了解了根本所在。那就必须要改变策略了,皇太极马上召集了诸王贝勒进行会议,在会议上面,皇太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面,在他的左手边是此次行动的主要将领,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叶布舒,而在左边却是一个空位子,那里原本也是另外一个将领。自己的儿子豪格,可惜的是豪格现在已经被张雷的杀死了。为了纪念自己的这个得力助手,他便每一次召开会议的时候都把这个位置让出来,不仅仅是显示豪格在他的心目之中的地位,也是为了提醒自己和明朝的仇恨。
    “目前就是这样的状况,不知道列为对此有什么看法?”皇太极将所有的情况都说了,然后满怀希翼地看向周围的人,他们是这一次战役的主要将领。
    叶布舒说道:“皇阿玛,儿臣以为咱们有四条应对的计策,可以试一试。”
    “哦?那你倒是说说看。你都有什么计策?”皇太极饶有兴致地说道。
    叶布舒说道:“第一,包围主力。明军以步兵在松山城北和乳峰山之间设立七个营。以骑兵驻松山东、西、北三面,合步骑兵,号13万,部署严整。于是,皇太极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松山与杏山间,乌欣河南山至海边,“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并于锦州至海之间,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包围松山明军,并切断其松山、杏山之间的联系。第二,前锋打援。皇太极之作战部署是:围锦打援——将原重点围困锦州的兵力,转移到重点打击援锦明军。这就由松山、锦州明军对清军的包围,转变为清军对明军的反包围,即将洪承畴率领的13万大军,包围在松山一带,使锦州、松山、宁远,彼此孤立,无法互援。清军由被动转向主动。第三,断敌粮道。洪承畴统率13万大军的粮道被清军切断。这引起明军的恐慌。第四,退路设伏。派精兵伏于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诸要路。特别是在明军退往宁远必经之路——高桥,预设伏兵,等待退敌。”
    “不错不错,果然是深得朕心啊,说的分毫不差,就是不知道你们各位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计策?”皇太极笑眯眯地说道。
    既然这皇太极已经对这计策赞不绝口,更加上叶布舒是这一次行动的总指挥,谁还敢杵逆他的意思呢?于是纷纷称赞他说的对,哪里还会提出其他的意思,只是狠狠地将叶布舒夸奖了一番,直夸得他眉开眼笑,整个人都飘飘然起来。
    会议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大家都散去了各自部署,与此同时,洪承畴也开始了自己的部署,他率领十三万大军,围绕着松山建立营寨,企图用围魏救赵之法来救锦州。他自断与后方杏山、塔山、宁远等城的联络。皇太极观察洪承畴阵势,决定掘长壕,断粮道,使之陷于绝境。
    皇太极的这一策略对洪承畴影响很大,他马上就将各位主要将领都召集起来召开紧急会议,他说道:“如今咱们解救锦州不成,反被他皇太极围困与此,不知道各位有什么好的法子来摆脱眼前的困境?”
    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说道:“大人,下官以为咱们可以派精锐骑兵出去杀他个出其不意,等他乱了阵脚,咱们再来考虑看是走还乘胜继续攻打。”
    另一个名叫长斗的人说道:“咱们应尽早退去,免得让他们断了后路,到时候那就糟糕了。”
    他们两人的话让洪承畴不由得心都凉了半截,皇太极手下的谋士各个都是顶尖的,从这一段时间以来的部署就能够知道,他们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再来看看自己的这些个读书人,还没开始打就说要跑了,这能比吗?洪承畴生气地说道:“我已经做了12年的督师,你们这些书生,懂得什么!真是靠不住。算了以后都不问你们了,由我来决定,既然满清鞑子要战,那我洪承畴就和他战一场!”
    主意已定,洪承畴即刻发兵往清军方向去,按照他的话来说,这是唯恐迟则生变。
    于是在松山城外,明清两军,列阵大战。接战良久,矢飞炮鸣,杀伤相当,未分胜负。皇太极先派阿济格率军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的12堆储粮。其时,明军粮食被抢夺,退路被截断,因为无粮秣,而气挫势穷。洪承畴担心明军步、骑兵被分割,将步骑数万之众,收缩在松山城内。
    二十一日,洪承畴见形势严峻,召开会议,共谋对策。他对八总兵等诸将说:“现在我们被围困在这里,和锦州一样,现在我们只有背水一战,明天我亲自击鼓,所有的士兵都一起进攻,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下面的人吵吵嚷嚷的,根本就拿不出一个具体的想法来,洪承畴又说:“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就算是现在在这里呆着守城是死路一条,不打也是死,如果打了估计还能够突围出去,倒不如孤注一掷,还希望明天各位将士们能够同心协力。”
    “大人,咱们突围出去之后又去哪里呢?现在锦州还被围困着,咱们的粮食全部都被鞑子给抢去了,倒不如先回宁远去,等咱们养精蓄锐之后再来战过。”一名将领对洪承畴说道,这名将领名字叫做吴三桂。
    洪承畴想了想之后说道:“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了,那么今天晚上大家都听我号令,兵分三路,往宁远方向突围。”
    大家都表示同意,当天晚上,大家兵分三路,准备听从洪承畴的号令选择合适的时机突围。
    大敌当前,所有的人都十分紧张,但是却不惧怕,不过有一人却不同,想要接下来就要生死决战了,他好几次吓得尿了裤子,他叫做王朴。
    说王朴之前,还必须要说说王朴他爹王威,王威官左都督。王朴以父荫屡迁京营副将。崇祯六年,当上了右都督。崇祯七年代替曹文诏镇守大同,当左都督。崇祯十一年加太子太保。
    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一次的图为失败就是因为他。(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五章 与清决战(5)
    夜幕降临,整个锦州城内依旧灯火通明,洪承畴正在紧急部署着各路兵马,在不久之后,时间过了两更天,只需要再多等一个时辰,清兵基本上都熟睡了,便打开城门往外面突围。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队人马悄悄地来到了南大门,领头的正是王朴,这种等待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再多呆一段时间,可能会要了他的老命,他按捺不住了,他想要安全,他想要活下来。
    他想到,如果和大家一起冲锋的话,那在混战之中可能会不小心死去,倒不如让这群士兵掩护自己先逃出去,只要自己活命了,鬼才回来搞这些东西呢,如今大明王朝拆东墙补西墙,垮掉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倒不如找个机会投奔了这大清算了,如今他们兵强马壮,正是入主中原的势头啊。
    想到不如做到,当然为今之计是要逃出这松山城,其他的都可以推迟到以后再说,他坐在马匹上面,看着后面自己的这一队人马已经来得差不多了,于是吩咐守城的士兵打开城门,自己率先冲了出去。
    这边的动静很快就让洪承畴知道了,如今大敌当前,居然有人不听自己的指挥,这让他感觉到十分震惊,他对身边的人说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谁守在南门的?”
    跟在他身边的白广恩说道:“那边是王朴的队伍,看起来他们已经打开了城门。”
    “什么?不是说了听我的号令的吗?现在他们怎么可以私自行动?完了完了,现在已经惊动了清兵,看来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走掉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城门已经打开。这个时候要想阻止王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就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有人突然之间大叫道:“赶紧逃啊,现在正是个机会,过了这个时间等清兵过来咱们就都完蛋了。”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喧闹了起来,大家为了逃命,争先恐后,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等,马步争驰。自相践踏,弓甲遍野,尸横满地。
    城门拥挤不堪,已经没有人能够出得去了,而外面的清兵也已经行动了起来。洪承畴无奈,根本就出不去,突围未成,退守松山城。冲杀出去的明军,遭到截击,伤亡惨重。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当吴三桂、王朴等沿海边逃跑时。清军迎头截击。数万明军,东有大海。后有追兵,盔甲遍野,溃不成军当时正赶上潮水大涨,全军尽没,只有200余人逃脱。后仅白广恩、曹变蛟、王廷臣败入松山,与洪承畴及其万余残卒,共守松山城。
    突围失败,十三万但均仅仅剩下两百人,洪承畴已经绝望了。
    当然,这事情并没有完,将松山团团围住,居然还让人给跑了,皇太极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严重的挑衅,于是剩下的逃脱的几百个人也没有放过。第三天,皇太极命设伏于高桥大路。逃入杏山城的吴三桂、王朴等,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